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观察排毒保肾丸对5/6肾切除大鼠肾纤维化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D雄性健康大鼠按1∶1∶3比例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造模组(30只),假手术组只分离肾包膜不行肾切除,造模组建立5/6肾切除模型。收集大鼠24 h尿液,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rinary protein,24h UP);采血检测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根据血SCr水平再将30只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排毒保肾丸组、尿毒清颗粒组,每组10只。排毒保肾丸组和尿毒清颗粒组分别予排毒保肾丸[1.0 g/(kg·d)]和尿毒清颗粒[3.33 g/(kg·d)]溶于蒸馏水中灌胃,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均予2 m L蒸馏水灌胃。均每日1次,共给药4周。观察给药过程中大鼠精神状态、活动度、体毛色泽、大便形状等一般情况和体重的变化。4周后收集大鼠24 h尿液,检测24 h UP;采血检测BUN、SCr、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tor-β1,TGF-β1)、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 typeⅢ,PCⅢ)、Ⅳ型胶原(collagen typeⅣ,ColⅣ)、层粘连蛋白(laminin,LN)、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处死大鼠,取左侧残余肾组织行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TGF-β1、FN蛋白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肾组织TGF-β1、FN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上述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较差,体重增长缓慢,24 h UP增加(P0.01),血清BUN、SCr、TGF-β1、PCⅢ、ColⅣ、LN、FN升高(P0.01),残肾病变重,肾组织TGF-β1、FN蛋白及TGF-β1、FN mRNA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排毒保肾丸组和尿毒清颗粒组大鼠一般情况较好,体重增长较快,血BUN、SCr下降(P0.01),24 h UP减少(P0.05),血TGF-β1、PCⅢ、ColⅣ、LN、FN降低(P0.05,P0.01),残肾病变轻于模型组,肾组织TGF-β1、FN蛋白及TGF-β1、FN mRNA表达减少(P0.01);与尿毒清颗粒组比较,排毒保肾丸组血SCr、FN及肾组织FN蛋白及FN m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排毒保肾丸具有抗5/6肾切除大鼠肾纤维化的作用,通过基因转录和蛋白翻译两个水平下调TGF-β1、FN的表达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肾疏宁防治肾小球硬化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肾疏宁防治肾小球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单侧肾切除并阿霉素尾静脉注射建立大鼠肾小球硬化模型,观察肾疏宁给药8周后肾小球病理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肾小球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olⅣ)阳性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肾疏宁治疗组肾小球内α-SMA、FN、LN、ColⅣ和系膜基质较模型组显著减少,与苯那普利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肾疏宁能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表型转化,减少细胞外基质蓄积,对阿霉素肾小球硬化大鼠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益肾保真方对慢性肾衰竭(CRF)大鼠肾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两步分肾切除法复制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竭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肾保真方高剂量组、益肾保真方低剂量组及尿毒清组。各组均干预6周,观察大鼠的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定量及肾组织病理变化情况,检测肾小球硬化指数、肾组织Ⅳ型胶原含量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益肾保真方组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肾组织IV型胶原含量均显著降低,与尿毒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肾保真方组大鼠肾小球硬化指数降低,肾组织CTGF、α-SMA表达下调,与尿毒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保真方能延缓肾衰竭进展,干预肾纤维化进程,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肾组织CTGF、α—SMA的表达,抑制肾脏固有细胞的转分化,从而减少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合成和积聚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芪参养肝方对刀豆蛋白A(Con A)肝纤维化小鼠肝脏的肝星状细胞(HSC)活化、胶原合成及细胞因子α-SMA、TGF-β1分泌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芪参养肝方组,造模期间芪参养肝方组给予芪参养肝方药液灌胃。检测3组小鼠肝功能、肝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和α-SMA、Col I、ColⅢ、TGF-β1mRNA表达以及α-SMA、Col I、TGF-β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血清ALT、AST水平及肝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而芪参养肝方组各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HE、天狼猩红染色显示,芪参养肝方组肝小叶破坏及胶原纤维增生较模型组明显减轻,胶原沉积明显好转。模型组肝组织中α-SMA、TGF-β1、Col I、ColⅢmRNA表达量及α-SMA、TGF-β1、ColⅠ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而芪参养肝方组各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芪参养肝方能抑制Con A肝纤维化小鼠α-SMA、TGF-β1分泌及HSC活化,促进活化的HSC凋亡;并能下调ColⅠ、ColⅢmRNA表达,抑制胶原纤维增生;其有保肝降酶、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健脾软肝方对肝纤维化大鼠α-SMA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健脾软肝方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为肝纤维化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Wistar雄性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正化瘀胶囊组、健脾软肝方高、中、低剂量组。模型组利用CCl4对大鼠进行腹腔注射,按0.2 m L/100 g腹腔注射30%CCl4与70%橄榄油混合溶液,正常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次/周,4周后复制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该实验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肝纤维化大鼠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肝纤维化大鼠α-SMA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H-E染色和Mallory染色观察大鼠肝纤维化的病变程度。结果:模型组α-SMA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5);健脾软肝方高、中、低剂量组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中、低剂量组之间α-SMA蛋白阳性表达逐渐升高,可以呈一定的药物依赖关系。模型组α-SMA mRNA表达显著上升(P0.05);健脾软肝方高、中、低剂量组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中、低剂量组之间α-SMA mRNA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呈一定的药物依赖关系。结论:健脾软肝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肝脏内α-SMA及其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中成药》2015,(8)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方(柴胡、黄芪、白芍、白术等)醇水双提物对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皮下注射50%四氯化碳,每周2次,持续12周,复制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后第7周,分别灌胃给予疏肝健脾方醇水双提物(1.5、3.0、6.0 g/kg)剂量组和阳性药秋水仙碱组,每天1次,连续6周。实验结束后,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胶原沉积;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黏蛋白(laminin,LN)、Ⅲ型前胶原肽(procollagen-Ⅲ-peptide,PⅢNP)、Ⅳ型胶原(collagen typeⅣ,Ⅳ-C)的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Ⅰ,COL-Ⅰ)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疏肝健脾方醇水双提物不仅可减轻胶原纤维的沉积,改善肝纤维化损伤程度,还可显著降低血清中透明质酸、层粘蛋白、Ⅲ型前胶原肽、Ⅳ型胶原的水平,抑制肝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论疏肝健脾方醇水双提物对化学性肝纤维化大鼠具有很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可能机制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减少细胞外基质的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杜恒  徐辉甫 《河南中医》2012,32(9):1138-1140
目的:观察补肺健脾方对哮喘大鼠肺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R)mRNA、血清皮质酮(CORT)的影响,探讨健脾补肺方治疗哮喘的疗效机制。方法: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补肺健脾方组,以卵蛋白致敏并吸入激发法制备大鼠哮喘模型,补肺健脾方组从首次激发开始同时给药治疗,治疗3周后处死大鼠,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各组大鼠肺组织中GR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皮质酮的含量。结果:哮喘模型组大鼠肺组织GRmRNA的表达和血清皮质酮含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经补肺健脾方治疗后,GRmRNA的表达和血清皮质酮含量均明显上调(P〈0.01)。结论:补肺健脾方能够上调哮喘大鼠肺组织GRmRNA的表达和血清皮质酮水平,可能为补肺健脾法治疗哮喘的疗效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8.
宋方闻  钟惟德 《新中医》2012,(1):118-119
目的:观察生精胶囊对肾小球病肾病综合征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细胞外基质(ECM)的影响,探索中药制剂防护肾损害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各10只。对照组不造模;模型组采用2次注射阿霉素(ADR)方法建立肾小球病肾病综合征的模型;治疗组造模同模型组,并于第1次注射ADR后每天1次中药制剂生精胶囊灌胃,各组均在4周后观察肾皮质部层黏连蛋白(LN)、纤维连接蛋白(FN)、Ⅳ型胶原(ColⅣ)蛋白的表达;并检测肾皮质部TGFβ1 mRNA、CTGFmRNA的表达。结果:造模后模型组、治疗组LN、FN(治疗组除外)、c01Ⅳ蛋白表达半定量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LN、FN、ColⅣ蛋白表达半定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造模后模型组、治疗组TGFβ1 mRNA、CTGFmRNA表达量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TGFβ1 mR—NA、CTGFmRNA表达量有不同程度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中药制剂生精胶囊可通过下调细胞因子TGFβ1和CTGF的表达来降低ECM合成,减少ECM的积聚,从而拮抗细胞因子对肾脏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9.
胡月华  陈强  邢海生  陈丽珠  郭晓华  任星星 《中草药》2023,54(12):3887-3894
目的 研究丹参酮ⅡA改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5 mL/kg)组、miR-376b-5p mimics+丹参酮ⅡA组和miR-376b-5p inhibitor+丹参酮ⅡA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采用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建立AMI模型,给予药物干预12周后,qRTPCR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miR-376b-5p基因表达;采用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和纤维化程度;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组织中I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 I,Col1)、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 Ⅲ,Col3)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养肝益水颗粒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脏Ⅰ、Ⅲ、Ⅳ型胶原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影响,探讨养肝益水颗粒保护肾脏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贝拉普利组(简称西药组)、养肝益水颗粒低剂量组(简称中药低剂量组)、养肝益水颗粒高剂量组(简称中药高剂量组)各10只,并与Wistar-Kyoto(WKY)大鼠作对照(简称正常组)。灌胃6周后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肾脏Ⅰ、Ⅲ、Ⅳ型胶原蛋白和FN的表达。利用Image Pro PIus 5.1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在正常组的间质区、基底膜或系膜区中仅有少量棕黄色颗粒,而模型组有密集的棕黄色颗粒,模型组大鼠肾脏Ⅰ、Ⅲ、Ⅳ型胶原蛋白和FN的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治疗各组大鼠肾脏Ⅰ、Ⅲ、Ⅳ型胶原蛋白和FN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且中药低剂量组和西药组在降低肾脏Ⅰ、Ⅲ、Ⅳ型胶原的程度相似(P〉0.05);中药高剂量组能进一步降低肾脏Ⅰ、Ⅲ、Ⅳ型胶原的表达,且与中药低剂量组和西药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P〈0.01)。结论养肝益水颗粒通过减少肾脏Ⅰ、Ⅲ、Ⅳ型胶原蛋白和FN的合成,增加肾脏Ⅰ、Ⅲ、Ⅳ型胶原蛋白和FN的降解,从而减少肾脏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以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中药复方肾苏Ⅱ号方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FSGS)大鼠肾功能、肾小球细胞外基质(ECM)积聚、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表达的影响.方法 阿霉素注射法诱发SD大鼠FSGS型阿霉素肾病模型,依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及中药组,每组各12只,另设空白对照组(对照组,12只).西药组予灌胃贝那普利(0.33 mg/100 g),中药组予肾苏Ⅱ号方(3.5 g/100 g)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实验过程中死亡6只大鼠,其中,对照组1只,模型组2只,西药组1只,中药组2只.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24 hU,邻苯三酚红法)、血尿素氮(BUN,尿素酶法)、血肌酐(SCr,肌酐酶法)、血清总蛋白(TP,双缩脲比色终点法)、血清白蛋白(ALB,溴甲酚绿比色测定法);观察肾小球病理形态学改变;半定量分析肾小球纤维连接蛋白(FN)、Ⅳ型胶原( ColⅣ)全肾平均硬化指数(GSI)、ECM与肾小球面积比(ECM/GA)及TGF-β1、PAI-1表达.结果 治疗第12周末,中药组FSGS大鼠生化指标24 hU [(38.55 ±2.49)mg]、BUN[ (10.87±1.78) mmol/L]、SCr[(51.70±1.50) μmol/L]、TP[(68.28±2.31) g/L]、ALB[(42.43±1.95) g/L]改善;病理形态学观察肾小球硬化进展显著延缓;半定量分析GSI[ (1.68 ±0.33)级]、ECM/GA[(7.11±2.46)%]、FN[ (4.15±1.55)%]、ColⅣ[(1.47±0.48)%]、TGF-β1[(19.70±5.05)%]、PAI-1[ (22.57±10.65)%],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结论 肾苏Ⅱ号方可能通过抑制TGF-β1、PAI-1表达,阻抑基质过度积聚,进而延缓FSGS大鼠肾小球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柴苓汤对环孢素A肾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ular actin,α-SMA)的影响,探讨其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实脾固肾化瘀方对阿霉素诱导肾纤维化大鼠I型胶原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层黏连蛋白(LN)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福辛普利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4 mg/kg)制作肾纤维化模型。造模后2周,治疗组和福辛普利钠组分别灌胃给予实脾固肾化瘀方浸膏(43 g/kg)和福辛普利钠溶液(2 mg/kg),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均为1次/d。给药30 d后,检测尿蛋白,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I型胶原蛋白、层黏连蛋白(L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变化。结果治疗组肾组织 I 型胶原蛋白、LN、TGF-β1及α-SMA 表达[分别为(24.64±0.67)、(18.71±0.72)、(14.71±0.68)、(17.64±0.74)]较模型组[分别为(32.86±0.88)、(28.35±0.87)、(18.35±0.96)、(25.86±0.85)]下降(P<0.01),与福辛普利钠组[分别为(27.33±0.73)、(20.44±0.81)、(15.44±0.85)、(19.33±0.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治疗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基底膜增生程度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结论实脾固肾化瘀方可下调阿霉素诱导肾纤维化大鼠I型胶原蛋白、LN、TGF-β1和α-SMA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对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单侧输尿管梗阻(UUO) 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厄贝沙坦组(IRB组) 和红花黄色素组(SY组) 。大鼠肾组织行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计算肾间质纤维化的相对面积。免疫组化技术检测I型胶原(Col I)和纤维连接蛋白(FN)在肾组织中的表达。结果:SY治疗组和IRB治疗组能有效改善UUO大鼠的肾脏间质纤维化,SY组和IRB组中各时间点Col I和FN蛋白的表达均低于UUO组(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可减轻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延缓肾脏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15.
张翠  高静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5):340-347
 目的 观察胡芦巴碱(trigonelline)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 mRNA、胶原蛋白Ⅰ(ColⅠ)、纤维粘连蛋白(FN)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侧输尿管梗阻(UUO)诱导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动物模型,以依那普利为阳性对照药,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那普利组、胡芦巴碱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术后第12天处死大鼠,收集血清测定肌酐(SCr)、尿素氮(BUN)、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 水平。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TGF-β1 mRNA,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肾间质组织细胞外基质(ECM)成分、ColⅠ、FN的表达。肾组织经HE、VG染色后,进行彩色病理图像分析,评定各组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结果 UUO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及肾组织TGF-β1 mRNA、ColⅠ、FN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胡芦巴碱与阳性对照药依那普利组比较,可使UUO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肾组织中高表达的TGF-β1 mRNA、FN降低(P< 0.05);并能降低UUO大鼠SCr、BUN、CHO、TG水平(P< 0.05)。结论 胡芦巴碱能下调TGF-β1 mRNA、ColⅠ、FN的表达,保护肾功能,减轻肾小管间质损伤、降低血脂、减少ECM合成,从而延缓了肾间质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KK-Ay小鼠肾功能及肾组织降解酶系MMP-9、TIMP-1及细胞外基质成分FN、ColⅣ表达的影响,探讨通心络防治DN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发性2型糖尿病KK-Ay小鼠建立糖尿病肾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通心络组、西药组各16只,设立C57BL/6J小鼠16只为空白组,予通心络及缬沙坦干预12周后,测定空腹血糖(FPG)、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含量,采用WesternBlot及Realtime-PCR方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纤维连接蛋白(FN)、Ⅳ胶原(Col-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24hUAER、BUN、SCr、FPG、HbA1c均明显升高(P〈0.05),肾组织TIMP-1、FN、ColⅣ表达明显升高、MMP-9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经通心络及缬沙坦干预后FPG及HbA1c无明显变化(P〉0.05),24hUAER、BUN、SCr显著降低,肾组织TIMP-1、FN、ColⅣ表达降低、MMP-9表达升高(P〈0.05)。结论:通心络可降低自发性2型糖尿病KK-Ay小鼠尿白蛋白、保护肾功能,调控降解酶系MMP-9/TIMP-1表达抑制细胞外基质沉积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健脾补肾活血方通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化指标,以延缓Ⅳ期糖尿病肾病(DN)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的临床研究。方法:将入选的80例Ⅳ期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2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予健脾补肾活血中药汤剂口服,疗程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变化,以及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胱抑素C(Cys C)、血肌酐(SCr)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降低FPG、HbA1c、Cys C、SCr及mALB水平方面,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补肾活血方通过降低DN患者血糖、Cys C、SCr及mALB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达延缓DN进展至终末期肾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络通煎剂对梗阻性肾病大鼠血清醛固酮、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α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protein,α-SMA)、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肾络通煎剂改善肾间质纤维化的初步机制。方法将48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2只)、造模组(36只)。先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手术复制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再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每组12只。西药组(依普利酮)按照100 mg/(kg·d)剂量加入饲料中,中药组按照26 g/(kg·d)的剂量入水瓶饮用,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饮用,每天1次。给药10天后摘取梗阻侧肾脏,观察肾脏病理形态学,检测血清醛固酮、MCP-1含量,肾组织MCP-1、α-SMA、NF-κB mRNA或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胶原沉积显著增加,血清醛固酮及MCP-1含量显著升高(P〈0.01),MCP-1核酸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1),α-SMA及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及中药组炎性细胞浸润及胶原沉积均减轻,血清MCP-1含量降低,MCP-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α-SMA及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同时,中药组血清醛固酮含量减少(P〈0.01)。结论梗阻性肾病模型鼠肾组织炎症损伤可促进肾间质纤维化。肾络通煎剂可通过减少血清醛固酮及MCP-1含量,下调肾组织MCP-1、NF-κB表达,抑制α-SMA表达,减轻肾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云母对大鼠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相关小肠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肠黏膜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用小剂量双氯芬酸灌胃制备大鼠NSAIDs相关小肠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空白组、模型组、云母干预组,每组8只空白组以1 mL/(100 g·d)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以7.8 mg/(kg·d)双氯芬酸灌胃,云母组于造模前1d给予云母120 mg/(kg·d)灌胃,造模当天起,云母干预组每天120 mg/(kg·d)灌胃1 h后,再以7.8 mg/(kg·d)双氯芬酸灌胃,连续5d后处死所有大鼠。观察大鼠小肠黏膜大体及组织学损伤并作评分,放免法测定血清TNF-α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肠上皮NF-κB表达。结果小剂量双氯芬酸可致大鼠肠黏膜损伤,出现腹水,腹膜粘连,小肠黏膜红斑糜烂、多发溃疡、肠腔狭窄,并可见穿孔等;云母干预组大鼠肠黏膜损伤明显减轻,腹腔炎症明显改善,多以小肠黏膜局部充血水肿、糜烂为主。模型组大鼠小肠损伤大体评分(4.38±1.41)及组织学评分(4.00±1.85)均较空白组(0.00±0.00;0.00±0.00)显著升高(均P0.01);云母组小肠损伤大体评分(1.25±1.58)及组织学评分(1.75±0.71)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血清TNF-α水平及肠黏膜NF-κB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22.20±5.42vs 6.19±2.76、5.75±0.46vs 1.38±1.19,P0.01,P0.05);云母干预组大鼠的血清TNF-α水平(9.61±4.02)及肠黏膜NF-κB表达(0.13±0.35)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云母可有效减轻大鼠NSAID相关小肠损伤,可抑制小肠黏膜NF-κB活性,下调炎症因子TNF-α表达,对NSAIDs所致小肠损伤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