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检测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HO—CO)系统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中的表达,以探讨其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①采用比色法测定各组IBS患者和对照组血浆中CO的浓度。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法观察HO-1、HO-2在IBS患者及对照组的乙状结肠黏膜中的定位;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半定量监测其蛋白表达的强弱,平均光密度越高说明表达越强。结果①腹泻型IBS患者血浆中CO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便秘组(P〈0.05);②HO-2和HO-1都主要在结肠黏膜上皮细胞中表达,其中HO-2在IBS组和对照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HO-1在腹泻组IBS患者中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和便秘组(P〈0.05)。结论HO—1在IBS患者结肠中的表达异常以及CO的浓度在IBS患者血浆中的异常改变,表明HO—CO系统在IBS等胃肠动力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UC2的表达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为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二步法检测其结肠病变黏膜组织中的MUC2表达水平;并设立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正常组织中MUC2阳性表达,溃疡性结肠炎组与正常对照组表达水平的比较(1.0±0.9vs5.2±2.7),有显著性差异(P<0.01)。MUC2的表达强度与病情活动性(病情轻重、内镜分级、组织学分级、病变部位)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结论在UC患者结肠黏膜组织中MUC2表达水平明显减低,提示MUC2与UC关系密切,参与了UC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MUC2表达活性与UC的病情活动性及严重性(病情轻重、内镜分级、组织学分级、病变部位)有一定关联,其表达量也可作为判断疾病程度的指标之一。MUC2的阳性染色都表现在胞质中。正常对照组的结肠黏膜中均检测到活化的MUC2,而溃疡性结肠炎组MUC2的表达明显减低,说明MUC2的表达减低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溃疡性结肠炎 (U 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免疫组化 SP法检测 U C组 (n=32 )、感染性结肠炎 (IC)组 (n=30 )和正常对照组 (n=12 )三组患者结肠粘膜 TGFβ1表达 ,原位杂交检测 TGFβ1m RNA。结果  UC组与 IC组结肠粘膜 TGFβ1及 TGFβ1m RN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 ,但与对照组比较表达均有显著性增高 (P<0 .0 0 1)。TGFβ1表达与 U C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 (r=0 .4 6 2 ,P=0 .0 0 2 )。结论  UC可能存在 TGFβ1信号传导异常。 TGFβ1可能是反映 U C疾病活动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α(MIP-3α)及其受体CCR6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UC病变程度和范围的关系,探讨其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5例活动期UC及20例正常对照石蜡包埋组织中MIP-3α及CCR6的表达情况.结果:UC组MIP-3α及CCR6均为阳性表达,对照组为阴性或弱阳性表达.MIP-3α及CCR6在UC组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病变范围越广、程度越重,MIP-3α及CCR6表达阳性率越高;且MIP-3α和CCR6表达有明显相关性(r=0.765,P<0.01).结论:M1P-3α与CCR6均参与了UC的发生和发展,两者的相互作用可能在UC局部结肠组织破坏和病理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糖尿病大鼠结肠中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和血红素氧合酶-2(heme oxygenase 2,HO-2)的改变以及ICC与HO-2的共表达情况,探讨ICC和HO-2在糖尿病结肠动力障碍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的ICC和HO-2的分布和表达情况;双重免疫荧光标记结肠ICC和HO-2,观察其共表达情况。结果:ICC和HO-2主要分布在大鼠结肠的肌间神经丛,糖尿病大鼠结肠中ICC和HO-2的表达量均较正常大鼠明显减少(P<0.05);所有大鼠结肠组织ICC阳性细胞和HO-2阳性细胞在同一部位表达,糖尿病大鼠结肠组织中二者共表达的部位较对照组减少。结论:结肠组织ICC和HO-2的分布和表达减少可能是糖尿病结肠运动障碍的原因之一;ICC可能产生一氧化碳并介导一氧化碳在胃肠运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肠黏膜超微结构的变化及肠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情况和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制作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动物模型,电镜观察肠黏膜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肠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结果:UC组P-选择素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UC组电镜下见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微绒毛消失,内质网扩张,线粒体明显肿胀,对照组电镜下可见结肠黏膜上皮细胞有较多的粗短的微绒毛,未见扩张的内质网及肿胀的线粒体.结论:UC肠黏膜超微结构明显改变,P-选择素在UC中表达明显上调,在UC的发生和维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双重酶标法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凋亡上皮细胞Fas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Fas/FasL介导的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明确诊断的35例UC病人和15例对照人群的活检标本分别进行Fas、FasL的免疫组化染色,采用M30 Cytodeath特异性地检测结肠上皮细胞早期凋亡;对Fas及M30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观察连续切片和双重酶标染色中Fas和M30的共表达关系.结果:UC组上皮细胞表达Fas、FasL及M30的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Fas与M30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通过连续切片分别染色Fas与M30,以及双重酶标法同时染色Fas与M30,发现UC病变肠道凋亡的上皮细胞均为Fas表达阳性的细胞.结论:Fas/FasL介导的结肠上皮细胞过度凋亡可能是UC上皮层破坏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肠Cajal间质细胞(ICC)、干细胞因子(SCF)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和UC组(n=24),于造模后1、4、7天分别处死UC组8只小鼠,取远端结肠,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CF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结肠ICC的变化,并进行结肠组织学评分.结果:结肠组织学评分在7天达最高值(P<0.05).与正常小鼠比较,UC小鼠结肠肌间ICC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肠SCF的表达也显著减少(P<0.01),SCF与ICC呈正相关(UC 4天时,r=0.862,P=0.027;UC 7天时,r=0.948,P=0.004).结论:UC小鼠远端结肠组织内SCF表达下降,伴随ICC数量减少,提示UC病变可能与SCF/Kit系统下调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安莉  俞森洋 《医学综述》2007,13(3):163-165
血红素氧合酶-1/一氧化碳(HO-1/CO)系统在多种应激状态下诱导产生,通过抗氧化、抗炎、抗凋亡等机制发挥组织器官保护作用,基因治疗、药物诱导HO-1高表达或外源性CO可能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新途径。本文就HO-1/CO系统的产生、调控及在急性肺损伤中的表达和作用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拟在浙江省汉族人群中探讨结肠组织中诱骗受体和护骨素基因多态性及其结肠组织表达水平与UC的关系。方法 收集56例UC患者和62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良性结肠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和结肠组织标本。采用SNaPshot技术检测DcR1(rs12549481)、DcR2(rs1133782)及OPG(rs3102735)的基因多态性。采用反转录实时定量PCR(RT-q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中DcR1、DcR2、OPG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UC组和对照组之间,以及携带不同基因型的UC患者之间比较结肠组织中DcR1、DcR2、OPG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差异。结果 UC组中突变基因型(GA+AA)及突变等位基因(A)频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5.18% vs 6.45%,OR=2.595,95%CI:1.073~6.274,P=0.030; 28.57% vs 12.90%,OR=2.700,95%CI:1.053~6.926,P=0.035)。UC患者结肠组织中DcR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49±2.29 vs 9.49±4.06,t=8.134,P<0.01;0.180±0.052 vs 0.273±0.069,t=8.322,P<0.01)。携带DcR2(rs1133782)突变基因型(GA+AA)的患者结肠组织中DcR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携带野生纯合子(GG)基因型者(3.64±1.63 vs 6.62±2.35,t=5.43,P<0.01;0.129±0.028 vs 0.198±0.047,t=7.147,P<0.01)。然而,UC组和对照组之间,以及携带DcR1、OPG不同基因型的UC患者之间,DcR1和OPG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cR2 (rs1133782)基因突变可能降低UC的发病风险,其机制可能通过降低DcR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发挥作用,DcR1(rs12549481)和OPG (rs3102735) 基因多态性及其结肠组织表达水平与UC的发病风险无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白介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 了解白介素(IL)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及自动图像分析仪定量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不同病变部位、不同病情程度以及不同治疗效果的肠黏膜活检组织中IL-1、IL-4、IL-6和IL-8的表达。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肿瘤组和正常组相比,IL-1、IL-6和IL-8在肠黏膜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IL-4水平则显著降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受累黏膜的IL-1、IL-6和IL-8水平明显高于未受累黏膜,IL-4则显著降低。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L-6和IL-8水平明显高于轻度患者,IL-4则相反。IL-1、IL-6和IL-8在溃疡性结肠炎缓解组明显低于未缓解组。结论 IL-1、IL-4、IL-6和IL-8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有关,可作为评估病情和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血红素氧合酶-2在糖尿病大鼠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血红素氧合酶-2(HO-2)在糖尿病大鼠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一氧化碳(CO)与糖尿病结肠功能紊乱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RT-PCR法检测10例糖尿病大鼠和10例正常大鼠结肠组织中血红紊氧合酶-2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血红素氧合酶.2在糖尿病组和正常组大鼠结肠组织中均有表达.糖尿病大鼠结肠组织中表达较正常大鼠减少(P〈0.05);RT-PCR结果显示血红素氧合酶-2 mRNA在糖尿病大鼠近端、远端结肠表达均减少(P〈0.05)。结论:血红紊氧合酶-2及其mRNA在糖尿病大鼠结肠中的分布及表达异常.提示胃肠道组织中的一氧化碳可能在糖尿病结肠功能紊乱的发病机制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苗新普  韦红  黄咏东 《医学新知杂志》2011,21(4):251-253,256
目的研究核因子-kBp65(nuclear factor kB p65,NF—kBp65)、白细胞介素-13(IL-13)在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分布,以及与UC病变程度的关系,探讨它们在U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别用免疫组化SP法和ELISA法检测活动期UC(46例)及正常对照(28例)组织中NF—kBp65和IL-13的表达情况。结果UC组结肠粘膜NF—kBp65的表达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IL-1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UC病情程度越重,NF—KBp65表达的阳性率越高,而IL-13表达越低,NF—kBp65和IL-13表达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r=-0.768,P〈0.01)。结论NF—kBp65的表达与IL-13呈负相关,均参与了UC的发生和发展。NF—kBp65、IL—13反映了疾病的炎症程度,并且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评定的指标。IL-13的表达可能由NF—kBp65调控。  相似文献   

14.
Gan H  Ouyang Q  Chen Y  Xia Q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6):384-388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粘膜κ基因结合核因子(NF-κB)的活化以及柳氮磺胺吡啶(SASP)和糖皮质激素对其的影响。方法:3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17例使用过药物(SASP或SASP+糖皮质激素)治疗,14例未用过任何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相关的药物,11例同期结肠癌患者(取其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MSA)检测NF-κB DNA结合活性,Western蛋白印迹分析检测NF-κB p65蛋白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方法原位检测肠粘膜组织中NF-κBp65蛋白的表达情况,荧光双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确定表达NF- Bp65的细胞类型。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粘膜NF-κBp65的表达和NF- B DNA结合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且与炎症程度有关;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粘膜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以及隐窝上皮细胞均有NF-κBP65的活化;糖皮质激素和SASP明显抑制NF- κB的活性及表达,结论:NF-κB活性和表达的增加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有关;糖皮质激素和SASP的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 κB的活性实现的。NF-κ B可能为溃疡性结肠炎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靶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黏膜前列腺素EP2受体的表达,探讨EP2受体与UC黏膜炎症的关系。方法 选取27例活动期UC、11例缓解期UC及23例正常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首先对UC患者按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UCAI)进行疾病分期及病理学分级,再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每例结肠上皮EP2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表明,活动期UC患者结肠上皮和炎症细胞中EP2的表达均高于UC缓解期及正常结肠黏膜(P<0.01),活动期UC患者EP2的表达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结论 EP2蛋白在活动期UC患者中的表达显著上调,且与炎症程度相关, EP2有可能作为UC治疗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辅助T细胞(Th)、调节性T细胞(Treg)及钙卫蛋白在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炎症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UC模型组(UC组)、正常对照组(NC组),UC组大鼠采用肠道灌注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混合液,复制UC模型;NC组大鼠予生理盐水灌肠。模型制备成功后21 d,观察两组大鼠肠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 IL)-1β、IL-10、IL-17、IL-23及钙卫蛋白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Treg变化,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检测大鼠肠组织IL-17、决定Treg细胞分化及功能的转录调控蛋白(FoxP3)及钙卫蛋白的表达。结果 UC大鼠肠组织炎细胞浸润明显,组织出现损伤;与NC组相比,UC组大鼠血清IL-1β、IL-17、IL-23、钙卫蛋白的表达升高;血清IL-10和外周血Treg表达降低(P<0.01或P<0.05)。UC组大鼠肠组织IL-17、钙卫蛋白的表达较NC组升高(P<0.01或P<0.05),FoxP3的表达较NC组降低(P<0.05)。结论 UC大鼠血清、肠组织中钙卫蛋白、IL-17表达增强,导致Th17/Treg细胞失衡,炎症反应升高,从而促进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雷公藤多甙栓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SOD和MPO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病理学和酶学角度观察雷公藤多甙栓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理。方法:将SD大鼠制成UC模型,设正常对照组,将模型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同时设治疗对照组,分别以雷公藤多甙栓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栓治疗。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和测定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的SOD、MPO的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的结肠组织病理明显改善,血清及结肠组织的SOD活性明显升高,MPO活性下降明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雷公藤多甙栓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抗炎及抗氧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及粪便中钙卫蛋白含量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以及临床使用粪便钙卫蛋白作为炎症活动性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选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2人和正常对照20人,采用抗钙卫蛋白单克隆抗体对结肠黏膜的钙卫蛋白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同时采用ELISA方法测定粪便中钙卫蛋白含量.溃疡性结肠炎组织学严重程度根据Truelove-Witts标准判断.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结肠黏膜中有不同强度的钙卫蛋白表达,表达强度与组织学严重程度显著相关(r=0.89,P=0.000 1);缓解期结肠黏膜无或仅有微弱的表达,缓解期与活动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LISA方法测定结果显示,粪便钙卫蛋白含量与结肠黏膜的钙卫蛋白表达强度呈显著相关(r=0.90,P=0.000 7),并且粪便钙卫蛋白含量与组织学严重程度亦显著相关(r=0.849,P<0.01).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中的钙卫蛋白可以反映炎症的组织学严重程度,也是粪便中钙卫蛋白的来源,因此检测粪便中的钙卫蛋白可以反映炎症的组织学严重程度.该检测方法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对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困证大鼠结肠组织Toll样受体2(TLR2)、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及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影响,探讨参苓白术散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NBS/乙醇灌肠结合环境与饮食干预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困证大鼠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参苓白术散组(15.6 g/kg)、参苓白术散(15.6 g/kg)+TLR2激动剂(50μg/只)组、参苓白术散(15.6 g/kg)+TLR2拮抗剂组(0.121 2μg/g),每组12只,连续给药14 d。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结肠组织中TLR2、MyD88、COX-2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法检测结肠组织TLR2、MyD88、COX-2 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6及IL-1β水平均升高(P<0.05),结肠组织TLR2、MyD88、COX-2蛋白和mRNA表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和参苓白术散+TLR2拮抗剂组大鼠血清TNF-α、IL-6及IL-1β水平均下降,结肠组织TLR2、MyD88、COX-2蛋白和mRNA表达下调(P<0.01)。与参苓白术散组比较,参苓白术散+TLR2拮抗剂组大鼠血清TNF-α、IL-6及IL-1β水平,结肠组织TLR2、MyD88、COX-2蛋白和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苓白术散+TLR2激动剂组大鼠血清TNF-α、IL-6及IL-1β水平,结肠组织TLR2、MyD88、COX-2蛋白和mRNA表达均高于参苓白术散组(P<0.01)。结论参苓白术散可下调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困证大鼠结肠组织TLR2、MyD88、COX-2表达,降低炎性因子的释放;参苓白术散通过负性调控TLR2/MyD88信号通路,减轻肠道炎症反应,可能是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