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丹酚酸B水溶液分解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考察丹酚酸B水溶液受热分解的反应动力学行为.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温度、pH值及加热时间下丹酚酸B水溶液中丹酚酸B的含量,关联丹酚酸B浓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结果:丹酚酸B水溶液分解反应为一级反应,其中温度对丹酚酸B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大于pH值,而在较低温度(50℃)下,丹酚酸B分解反应速率常数很低,随pH值变化幅度不大.结论:在丹参水提制备丹酚酸B的过程中应避免高温、碱性条件下长时间加热,可减少丹酚酸B的损失和分解,提高提取物中丹酚酸B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加温条件下丹参提取物中酚酸类成分的稳定性及含量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加温加速的方法考察丹参提取物中酚酸类成分的稳定性,用UPLC方法测定丹酚酸类成分的含量,对实验数据用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找出变化规律.结果 在加温加速条件下,丹参提取物中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含量变化较大,降解符合动力学一级反应.结论 丹参提取物生产过程中,为减少酚酸成分损失应尽量减少加热时间,且不宜用单一的酚酸成分含量作为质量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给药剂量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以低(10 mg/kg)、中(25 mg/kg)、高(60 mg/kg)剂量以及累积剂量(25 mg/kg,连续给药7天)对大鼠进行静脉注射给药,以氯霉素作为内标物,采用UPLC-DAD-MS/MS分析手段检测血浆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的浓度,绘制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不同剂量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给药后,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均符合开放性二室模型一级动力学过程。结论该方法准确度高,专属性强,分析速度快,适用于注射用丹参总酚酸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在大鼠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分析。研究结果可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体内过程研究及其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药注射剂优质标准的建立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品质,通过建立整体质量控制方法,能够反映中药注射剂的内在品质。该文采用一标多测方法,建立了同时测定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中间体和制剂中丹酚酸B、迷迭香酸、紫草酸的多成分定量控制方法,以评价产品品质。采用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以0.1%磷酸-乙腈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1 mL·min^-1,柱温20℃,检测波长286 nm,以丹酚酸B为内参物,建立其与迷迭香酸、紫草酸之间的相对校正因子(fs/i)。在建立的QAMS方法中,丹酚酸B与迷迭香酸、紫草酸的fs/i分别为0.58和0.94。采用该方法涵盖分析了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中约80%~85%的药效物质;通过分析连续4年15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中间体和18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制剂中丹酚酸类成分含量,发现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中间体和制剂的丹酚酸B质量分数分别为77.1%~81.5%,70.5%~80.1%,迷迭香酸和紫草酸二者总质量分数约为6%;其中迷迭香酸与紫草酸的比例分别为(3.4∶1~10∶1)和(2.5∶1~5∶1),制剂中二者比例稳定性明显优于中间体。通过建立一标多测方法,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品质评价提供了的切实可行的整体质量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陈桥  章弘扬  王帅  张敏  王月荣  姜志宏  胡坪 《中成药》2011,33(1):148-150
目的:考察提取液pH值对丹参水提动力学过程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pH提取条件下丹参提取物中丹参素、原儿茶醛与丹酚酸B的含量.综合考虑丹酚酸B的提取和分解两个影响因素,建立丹酚酸B的水提动力学模型,并对不同pH值下的模型参数进行计算.结果:随着pH值的增大,提取液中丹酚酸B含量下降,丹参素与原儿茶醛含量提高;丹酚酸B的分解速率常数增大,提取速率常数减小.结论:提取参数pH值对丹参制剂中丹酚酸B、丹参素、原儿茶醛等有效成分的含量及其比例控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基于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理念,提出中药注射剂质控方法思路,并以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为例进行应用研究。通过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物质组分、药效及药动学等的相关分析,确定其Q-marker为丹酚酸B、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D及丹酚酸Y。并以Q-marker为核心建立多指标含量测定、指纹图谱、近红外在线控制及生物学质控为一体的质控体系,以期为中药注射剂质控新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陕西中医》2015,(9):1253-1254
目的:研究浸提温度及浸提时间对丹参中丹酚酸B提取率的影响,确定丹酚酸B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对丹酚酸B浸提过程中的动力学参数进行计算,得到可供参考的数学模型表征其浸提过程。方法:以高效液相法测定不同温度、不同时间提取液中丹酚酸B的含量,以Fick第一扩散定律为基础,建立浸提动力学方程,计算提取的速率常数、活化能等函数值。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加适量水,在80℃温浸提取120min,拟合的动力学方程为lnK=-48.210(1/T)-3.2103,该模型能较好地描述丹参中丹酚酸B提取的动态过程,活化能为0.40081kJ/mol。结论:丹酚酸B提取过程的动力学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特征。  相似文献   

8.
沈建芳  汪红 《中医药学刊》2010,(7):1531-1534
目的:研究加热、pH对丹酚酸B稳定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推测降解产物结构及机理。方法:加热实验中供试品溶液在设定的温度25℃、70℃、100℃分别加热6h,12h,24h,48h,72h,以HPLC法测定结果;不同pH供试品溶液在70℃进行加速试验加热12h进行测定;以HPLC-ESI-MS研究样品液中丹酚酸B质谱行为的变化。结果:丹参水溶液中丹酚酸B受温度影响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反应,丹酚酸B在弱酸条件下较稳定,在强酸、中性及碱性条件下均不稳定。结论:根据反应动力学参数及丹酚酸B质谱行为变化,尽量在丹参提取过程中降低温度,减少时间,保持弱酸,以降低丹酚酸B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注射用丹参川芎嗪中丹参总酚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丹酚酸B为对照品,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丹参总酚酸的含量.结果:丹酚酸B线性范围2.5~50μg·mL-1,回收率为100.6%,RSD为1.44%.结论:此方法简单、准确、快速,可作为注射用丹参川芎嗪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选丹参茎叶总酚酸为底物转化丹酚酸A的工艺参数,并进一步评价其转化前后的抗氧化活性。方法:以丹酚酸A转化率为指标,考察不同酸、pH值、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底物浓度(以丹酚酸B计)等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结合正交试验结果,优选丹参茎叶酚酸部位化学转化工艺,对转化前后总酚酸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优选的转化工艺为:盐酸调节pH值为3,底物浓度(以丹酚酸B计)15 mg/mL,反应温度135℃,反应时间2 h,转化率可达89%,转化后其化学构成发生改变,丹酚酸A、丹参素、原儿茶醛含量显著提高。丹参茎叶总酚酸转化后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3.00±0.16)mg/mL、(16.88±0.32)mg/mL,FRAP法为(1.15±0.03)mmol FeSO4,较转化前表现出更优的抗氧化能力。结论:采用化学转化方法可有效实现丹参茎叶总酚酸高效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丹酚酸A,提升其资源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复方丹酚滴丸中不同质量浓度冰片配伍丹酚酸后对丹酚酸B,紫草酸,迷迭香酸3个成分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_(app))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注试验考察吸收过程,以HPLC测定丹酚酸B,紫草酸和迷迭香酸的含量,流动相1%冰乙酸水溶液(A)~(~(-1))%冰乙酸甲醇溶液(B)梯度洗脱(0~10 min,10%~20%B;10~40min,20%~47%B;40~50 min,47%~70%B),检测波长286 nm,流速0.8 m L·min~(~(-1))。结果:高、中、低质量浓度冰片配伍丹酚酸后,Ka和Papp大多有所增加,其中以100 mg·L~(~(-1))冰片组的促吸收效果最优,该组丹酚酸B,紫草酸,迷迭香酸的全肠段Ka分别为不加冰片的2.31,2.33,3.38倍。结论:不同浓度冰片配伍丹酚酸后,对丹酚酸B,紫草酸和迷迭香酸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浓度对促吸收效果有一定影响;增加冰片的浓度,促吸收作用有所提高,但当冰片到一定浓度后,促吸收作用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2.
大孔树脂对丹参中5种丹酚酸类化合物的吸附分离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8种型号大孔树脂对丹参水溶性成分中5种丹酚酸(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的吸附特性。方法:以5种丹酚酸类化合物为评价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别检测静、动态实验中各个丹酚酸类化合物的含量变化。结果:8种型号的树脂均对丹参素吸附率低。动态实验中,HP-20型树脂对迷迭香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的动态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0.506 mg.g-1(干树脂),36.996 mg.g-1(干树脂),43.85 mg.g-1(干树脂)。结论:8种大孔树脂均不宜选用丹参素、原儿茶醛作为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丹参水提液的纳滤浓缩工艺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摸索丹参水提液的纳滤浓缩工艺。方法:选择热不稳定成分丹酚酸B为检测对象,采用HPLC测定丹酚酸B保留率,检测波长281 nm,流动相乙腈(A)和1%冰乙酸(B)梯度洗脱(0~20 min,5%~15%A;20~50 min,15%~40%A)。以丹酚酸B保留率和膜通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截留相对分子质量、操作压力、吸附特征等因素对丹参水提液浓缩工艺的影响。结果:丹酚酸B的保留率随着膜相对分子质量减小而增大,受压力、浓缩倍数的影响较小;膜通量与压力、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呈正相关,随着浓缩倍数的增大而减小;孔径300 Da纳滤膜对丹酚酸B的保留率99.5%,膜通量12 L·m-2·h-1,对丹参药材中其他成分无明显影响,且浓缩效率高。结论:纳滤浓缩适用于含热不稳定类成分的药液浓缩,效率高且成分损失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J)对丹参毛状根生长和其中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 3种化合物含量的影响。方法 以MJ浓度和添加时间为2个影响因素,设计5个水平的正交实验,观察不同MJ浓度和添加时间对丹参毛状根生长和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 3种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 MJ的加入对丹参毛状根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并能显著改变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的含量。在接种第15天添加浓度为300 μmol·L-1MJ、共培养15 d的毛状根中丹参素含量达(0.510±0.054)%,约为对照样品(0.179±0.02)%的2.85倍;接种第20天加入浓度为300 μmol·L-1MJ、共培养10 d的毛状根中迷迭香酸的含量达(14.358±0.710)%,约为对照样品(7.021±0.403)%的2倍;接种0天时添加200 μmol·L-1 MJ、共培养30 d的丹参毛状根中丹酚酸B的含量高达(1.592±0.120)%,约为对照样品(0.189±0.05)%的8.42倍。结论 茉莉酸甲酯能明显改变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在丹参毛状根中的积累,并且随MJ浓度和添加时间的改变呈现一定规律性,这对丹酚酸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生物合成途经的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酒丹参标准汤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为酒丹参配方颗粒及其他酒丹参相关产品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具有代表性的酒丹参饮片15批,制备酒丹参标准汤剂,建立HPLC指纹图谱,测定5种酚酸类(丹参素钠、咖啡酸、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成分含量;采用已知对照品为参照,对指纹图谱主要色谱峰进行归属,明确酒丹参标准汤剂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计算出膏率,5种丹酚酸类成分转移率和溶液p H,建立综合评价指标来评价酒丹参标准汤剂制备工艺的稳定性。结果:酒丹参标准汤剂的主要成分为酚酸类成分,5种酚酸类(丹参素钠、咖啡酸、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成分质量分数分别为0. 21%~0. 37%,0. 03%~0. 10%,0. 08%~0. 18%,0. 07%~0. 13%,2. 68%~4. 34%,转移率分别为71. 8%~85. 4%,50. 0%~71. 4%,68. 2%~81. 0%,66. 7%~84. 6%,67. 5%~79. 6%;出膏率45. 1%~55. 3%; p H 5. 91~6. 05; 15批酒丹参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与对照图谱相比,相似度均 0. 98,图谱显示有12个共有峰,其中7个指认为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咖啡酸、阿魏酸、迷迭香酸、紫草酸和丹酚酸B。结论:建立的系统评价酒丹参标准汤剂的质量方法稳定可行,为酒丹参水煎剂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理念,从化学成分的角度对复方丹参滴丸中君药丹参的质量标志物进行研究。方法采用UPLC法对丹参药材和复方丹参滴丸中主要的丹酚酸类成分进行测定,并模拟复方丹参滴丸提取工艺,对紫草酸和丹酚酸B、E、T、U这5个丹酚酸类成分的转化进行研究。结果在丹参药材中,主要有2个丹酚酸类成分,即丹酚酸B(占总酚酸比例90%)和迷迭香酸(5%);而在复方丹参滴丸中,主要有8个丹酚酸类成分,即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和丹酚酸A、B、D、T、U,其中丹参素、原儿茶醛含量相对较高。在提取加工中,紫草酸和丹酚酸B、E、T、U能转化生成相对分子质量相对较小的丹酚酸类成分,而丹参素、原儿茶醛是主要的终产物。结论丹参药材选择丹酚酸B作为水溶性丹酚酸类成分的质量标志物科学合理,而丹参药材在制备复方丹参滴丸的过程中,丹酚酸类成分发生了化学转化,产生了8个主要的丹酚酸类成分,并以其中的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含量最高,又因丹参素具有种属来源特异性,故从化学成分层面上,复方丹参滴丸选择丹参素作为君药丹参的质量标志物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测定丹酚酸B和丹参素与大鼠、牛血清白蛋白(BSA)、人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方法,比较丹酚酸B和丹参与不同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差异。方法:采用UPLC测定丹酚酸B和丹参素含量,流动相乙腈(A)-1%甲酸溶液(B)梯度洗脱(0~2 min,18%A;2~3 min,18%~30%A;3~6 min,30%A),检测波长280 nm。通过平衡透析法考察丹酚酸B和丹参素与不同血浆的蛋白结合率。结果:丹酚酸B和丹参素在3种不同血浆中线性范围均为2~200 mg·L-1,透析外液均为0.5~20 mg·L-1。丹酚酸B在大鼠、人血浆和BSA中的平均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90.60%,92.25%,87.55%;丹参素在大鼠、人血浆及BSA中的平均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35.44%,37.71%,33.49%。结论:不同质量浓度的丹酚酸B和丹参素在同一种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无显著性差异,丹酚酸B与3种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丹参素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聚多巴胺(PDA)对丹参注射液中多成分进行负载,构建丹参注射液(SMI)缓释制剂(PDA-SMI)。方法:建立丹参注射液的原儿茶醛、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3种成分的分析方法并进行含量测定;制备PDA,在pH值2.5的条件下对SMI进行负载,制备PDA-SMI;对PDA-SMI体外释放行为进行考察。结果:SMI中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的浓度分别为0.344、0.214、0.262 mg/mL;PDA-SMI对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的载药量分别为8.59%,15.90%和20.57%;PDA-SMI中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体外累计释放率分别为84.05%,77.57%和63.12%。结论:PDA可以负载SMI的多种成分,载药量较高,并具有良好的缓释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丹红注射液与胞磷胆碱钠注射液在2种常用溶媒(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后的稳定性,为二者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观察并测定丹红注射液与胞磷胆碱钠注射液在2种常用溶媒中配伍后一定时间段内(4 h)性状、不溶性微粒数和p H的变化;采用UPLC测定丹红注射液和胞磷胆碱钠注射液中主要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对香豆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和胞磷胆碱钠)的含量变化。结果:丹红注射液与胞磷胆碱钠注射液在2种溶媒中配伍后的颜色均为棕黄色澄清透明液体,4 h内p H相对稳定,不溶性微粒数均符合标准;溶媒为0.9%氯化钠注射液时,丹红注射液中咖啡酸的质量分数在4 h内降低至50%,其余成分含量无明显变化且相对稳定;溶媒为5%葡萄糖注射液时,各成分含量无明显变化且相对稳定。结论:丹红注射液与胞磷胆碱钠注射液可在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使用,但首选5%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7月份和12月份采收丹参茎叶的水提物和醇提物为研究对象,评价丹参茎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效应,并探讨丹参茎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技术(UPLC-TQ/MS)对各提取物中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明确丹参茎叶提取物中主要丹酚酸类化合物(丹参素、咖啡酸、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基于1,1-二苯基-2-三硝基苦肼(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法和铁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法对丹参茎叶提取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同时以市售丹参(根及根茎)样品作对照。结果 7月份采收丹参茎叶水提物(SY-7)抗氧化活性最强,且总酚酸的量最高(75.663 mg/g),其次为7月份采收丹参茎叶醇提物(CY-7),市售丹参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及总酚酸的量均低于7月份采收丹参茎叶提取物。丹酚酸单体化合物丹参素、咖啡酸、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均具有明显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能力,且表现出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丹参茎叶水提物和醇提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且含有丰富的丹酚酸类化合物,其中含有的丹参素、咖啡酸、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具有明显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