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成药》2016,(7)
目的优选祖师麻凝胶膏剂的最佳基质处方。方法单因素试验对基质处方配比进行筛选,以基质的感官评分、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聚丙烯酸钠NP-700、卡波姆940、甘羟铝、甘油的用量为考察因素,Box-Behnken试验设计对其进行优化。结果最佳基质处方为聚丙烯酸钠NP-700-卡波姆940-甘羟铝-甘油-高岭土-柠檬酸(2∶0.3∶0.1∶10∶0.5∶0.1)。结论该基质黏着力适中,无残留,膏体性状、皮肤追随性均较好,可用于祖师麻凝胶膏剂的制备。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选川芎凝胶膏剂的基质处方。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方法,以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膜残留为评价指标,结合效应面法,筛选川芎凝胶膏剂基质中NP-700、甘羟铝、甘油、酒石酸的用量及药物浓缩程度和加入体积。结果凝胶膏剂最优配比组成为:NP-700:甘羟铝:甘油:酒石酸:药液浓度:加入体积=1.1:0.08:7:0.04:4:5。结论均匀设计结合效应面法可用于凝胶膏剂的基质筛选,制得的贴膏载药量高,且具有良好的涂展性、保湿性,黏着力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化寒痹舒凝胶膏剂的基质配方并研究其体外释放和透皮吸收行为。方法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以含药凝胶膏剂的初黏力、持黏力和胶强度3个指标对基质组成进行优化,确定最优基质配方并进行验证试验;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以蛇床子素为指标进行体外释放和经皮渗透性能的研究。结果寒痹舒凝胶膏剂的基质配方为NP700 6.97g、甘羟铝0.30 g、酒石酸0.25g、甘油35.00 g、PVPK90 3.87g、蒸馏水43.61 g;寒痹舒流浸膏10 g。凝胶膏中蛇床子素24 h体外释放达到(63.30±0.05)%,经皮渗透速率为0.16μg/(cm~2·h),24h累积渗透量为(3.61±0.32)μg/cm~2。结论 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出的寒痹舒凝胶膏剂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和成型性。蛇床子素体外释放符合一级方程模型,体外透皮符合零级方程模型。  相似文献   

4.
葛月宾  熊莹  徐海燕  洪宗国 《中草药》2015,46(24):3661-3665
目的制备艾叶油乳-水凝胶贴膏剂,并优化其处方和评价其体外透皮性能。方法以初黏力、持黏力、180°剥离强度、内聚力和渗透度为评价指标,选择水凝胶贴膏剂骨架材料聚丙烯酸钠NP-700、交联剂甘羟铝、交联调节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和保湿荆甘油,开展正交优化试验。采用GC法测定样品液中桉油精、樟脑、龙脑的量,考察其体外透皮情况。结果影响贴膏剂成型的因素顺序为甘油甘羟铝EDTA聚丙烯酸钠NP-700,最佳组合为30%甘油、5%聚丙烯酸钠NP-700、0.3%甘羟铝、0.03%EDTA。3种成分的稳态渗透速率分别为85.216、4.442、3.941μg/(cm~2.h)。结论艾叶油乳-水凝胶贴膏剂符合质量要求,透皮释药具有零级释放特点。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旨在优化柴栀凝胶贴膏的基质配方以及评价其体外释放与透皮行为。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通过探子初黏力试验,180度剥离强度试验和胶强度试验测定凝胶贴膏的黏性指标,包括初黏力,黏接力和内聚力,确定最优基质处方。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以有效成分栀子苷为指标,研究凝胶贴膏的体外释放和经皮渗透性能。柴栀凝胶贴膏的基质配方为NP700,甘羟铝,酒石酸,甘油,PVP K90,蒸馏水(9∶0.7∶0.8∶30∶5∶30.5)。凝胶贴膏中栀子苷24 h体外释放(77.02±3.73)%,经皮渗透速率为7.25μg·cm~(-2)·h~(-1),24 h累积渗透量为(156.22±4.90)μg·cm~(-2)。最优基质处方下制备的柴栀凝胶贴膏具有良好的黏性,栀子苷体外释放符合一级方程,体外透皮接近零级方程。  相似文献   

6.
天麻钩藤凝胶贴基质配方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优选凝胶膏剂最佳基质配方比例,制备性能优良的天麻钩藤凝胶贴。方法:采用均匀设计,以初黏力和剥离强度为指标,优选最佳空白基质配方,并对加药成型后的基质做测试。结果: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最佳空白基质配方为聚丙烯酸钠-卡波姆940-PVP-30-三氯化铝-高岭土-柠檬酸-甘油(6∶2∶0.5∶0.2∶4∶0.25∶45)。加药后基质初黏力和剥离强度较好。结论:优选的天麻钩藤凝胶贴基质载药量大,黏着性好,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16,(2)
目的筛选葛根素凝胶膏剂的最优处方。方法采用单因素考察及正交试验,以感官指标、初黏力、持黏力为评价指标,进行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优选出葛根素凝胶膏剂的最佳基质配方。然后,利用Franz扩散池法考察其体外经皮渗透性,优选最佳透皮吸收促进剂。结果葛根素凝胶膏剂的最优处方为CMC-Na-明胶-聚丙烯酸钠-甘油-葛根素-氮酮为0.02∶4∶0.75∶3∶0.25∶0.25。不同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促渗效果依次为氮酮二甲基亚砜冰片,故氮酮为最佳透皮促进剂,透皮速率为56.246μg/(cm~2·h)。结论以最优处方制得的葛根素凝胶膏剂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及皮肤渗透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主成分分析建立一种中药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桂芍巴布贴制备工艺的优选研究。方法以巴布剂的外观性状、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为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求得总因子得分(F),以F为综合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对聚丙烯酸钠NP-700、甘羟铝、甘油等的用量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处方比例。结果桂芍巴布贴的最佳处方为NP-700-PVP K-30-甘羟铝-EDTA-2Na-酒石酸-甘油-浸膏(8∶1∶0.25∶0.07∶0.15∶25∶20),酒石酸、PVP K-30、NP-700、甘羟铝、甘油、EDTA-2Na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结论优选的桂芍巴布贴易涂布、膏体均匀、黏性较好,可为桂芍巴布贴的新剂型开发提供基础;同时主成分分析法为中药多指标评价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选芪遂逐水凝胶膏剂的基质配方。方法:以凝胶膏剂的初粘力、剥离强度和外观评价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芪遂逐水凝胶膏剂的基质配方,以确定最佳制备工艺。结果:优选芪遂逐水凝胶膏剂的基质配方为聚丙烯酸纳∶卡波姆-940∶甘油∶甘羟铝=0.6∶0.3∶6.0∶0.1。结论:按优化处方制备的凝胶膏剂,初粘力、剥离强度和外观评价均较好,且制备工艺简单,适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0.
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优选复方止痛巴布剂基质处方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优选复方止痛巴布剂最佳基质处方.方法 采用单因素试验、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以初黏力和外观(膏体性状、残留性、皮肤追随性)为评价指标,对巴布剂基质处方进行优选,以确定最佳制备工艺.结果 优选基质配比为NP-700-卡波姆940-甘羟铝-微粉硅胶-甘油(5.34∶0.63∶0.2∶6∶30).结论 优选所得基质黏着力适中,无残留,膏体性状、皮肤追随性均较好,制备工艺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制备并优化芷芎散鼻用温敏凝胶的处方,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机制和鼻黏膜渗透特性。方法 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泊洛沙姆温敏凝胶基质处方,然后经Franz扩散池法考察欧前胡素、阿魏酸的体外释放机制及其离体家兔鼻黏膜渗透特性。结果 最优处方为泊洛沙姆407(P407)20%、泊洛沙姆188(P188)6.5%,欧前胡素接近零级释放模型,阿魏酸接近Higuchi模型,处方对欧前胡素和阿魏酸的透过鼻黏膜均具有促进作用。结论 优化所得的处方为芷芎散新给药途径制剂的开发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均匀设计法优选双藤痹痛凝胶膏剂的基质处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女贞子酒蒸过程中3种裂环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HPLC同时测定女贞子生品及酒蒸不同时间(4,8,12,16,20,24 h)炮制品中新女贞苷、木樨榄苷-11-甲酯和女贞酸含量,流动相乙腈(A)-0.1%甲酸溶液(B)梯度洗脱(0~19 min,12%~25%A),检测波长235 nm。结果:新女贞苷、木樨榄苷-11-甲酯、女贞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34 5~3.450,0.005 86~0.586,0.028 6~2.860 μg,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49%,99.02%,97.80%。女贞子酒蒸后新女贞苷、木樨榄苷-11-甲酯含量显著降低,而女贞酸含量显著升高;在24 h内,随着蒸制时间的延长,新女贞苷、木樨榄苷-11-甲酯含量逐渐降低,而女贞酸含量逐渐升高后达稳定状态。结论:女贞子酒蒸后新女贞苷、木樨榄苷-11-甲酯产生质变,女贞酸发生量变,为科学阐释女贞子炮制机制及其饮片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选黄连紫草膏的成型工艺.方法:以阿魏酸、小檗碱及黄柏碱释药速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HPLC测定指标成分含量,选取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甘油、丙二醇及氮酮用量为考察因素,通过正交试验和体外释药性考察,筛选黄连紫草膏的最佳配方.结果:最佳配方为CMC-Na 4%,甘油8%,丙二醇6%,氮酮4%.结论:优选的成型工艺稳定性良好,影响体外释药的主要因素为基质用量,其次为甘油、丙二醇用量,而氮酮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改良传统祛风止痛膏的基质处方并考察其皮肤安全性,为提高该制剂的患者依从性提供参考。方法:以外观、涂抹性、黏稠度、离心稳定性和p H为评价指标,筛选祛风止痛软膏的基质组成,采用响应面法对该制剂的油相水相比、甘油、聚氧乙烯-2(21)硬脂醇醚(72/721乳化剂)和硬脂酸添加量进行优化,改良后的剂型进行皮肤刺激性、皮肤过敏性及皮肤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改良祛风止痛膏软膏的基质组成配比为甘油添加量16.5 g,72/721乳化剂添加量25.5 g,硬脂酸添加量26 g,油相-水相(1∶7.8)。经皮肤刺激性试验、过敏性试验、皮肤急性毒性试验证明祛风止痛膏软膏无刺激性、过敏性及皮肤毒性。结论:改良后的祛风止痛膏软膏制备工艺优良,制剂性能稳定,外用安全无毒。  相似文献   

15.
林欣媛  储晓琴  桂双英 《中草药》2017,48(16):3347-3352
目的优选复方青风藤巴布剂(CQC)的基质处方。方法以综合感官为评价指标,对基质的种类和用量进行单因素试验;在单因素考察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初黏力和持黏力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CQC基质处方;并采用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吸收实验筛选促渗剂。结果优选CQC的基质处方为聚丙烯酸钠(NP-700)2.5 g,甘油11 g,甘羟铝0.08g,酒石酸0.08 g,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90 0.8 g,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0.5 g,水20 g,干浸膏4.2 g;以3%氮酮作为促渗剂时促渗效果较好。结论优选的基质处方切实可行,制备的CQC黏着力适中,无残留,膏体性状、皮肤追随性均良好。  相似文献   

16.
葛根素微乳凝胶的制备及体外释放考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制备葛根素微乳凝胶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对葛根素微乳凝胶进行体外释放试验研究。结果:葛根素微乳凝胶在5 h内释放较快,6~24 h释放稳定。体外释放度经一级、零级和Higuchi方程3种常用的数学模型拟合,结果葛根素微乳凝胶的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释放模型。结论:葛根素微乳凝胶体外释放性能良好,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何良飞  陶玲  管咏梅  陈丽华  朱卫丰  金晨  吴璐 《中草药》2018,49(12):2817-2825
目的研究雷公藤甲素阿魏酸醇质体最佳制备工艺,并考察其制剂性能和体外透皮特性。方法 MTT法确定雷公藤甲素与阿魏酸的配伍比例。采用注入法制备雷公藤甲素阿魏酸醇质体,在单因素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优化处方,并对其粒径、包封率、电位、分析方法学及体外释放行为进行研究。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进行醇质体的体外透皮实验。结果雷公藤甲素与阿魏酸的配伍比例为1∶100。醇质体优化处方为乙醇体积分数为20%,磷脂质量分数为2.2%,超声时间为90 s,制备出的醇质体外观为澄清液体,微有蓝色乳光,平均粒径为(46.75±2.39)nm,Zeta电位为(-46.32±3.76)m V,包封率为(67.72±1.10)%。醇质体中阿魏酸、雷公藤甲素的体外透皮行为均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醇质体粒径小、分布均匀、稳定性良好,有良好透皮吸收特性,可为雷公藤有效成分的局部透皮制剂开发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透皮吸收促进剂对小儿腹泻凝胶膏经皮渗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考察不同透皮促进剂对小儿腹泻凝胶膏体外透皮吸收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药物透皮仪进行小儿腹泻凝胶膏的体外经皮渗透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接受液,并分别考察加入不同质量分数(1%,3%,5%)氮酮、油酸、丙二醇后小儿腹泻凝胶膏剂中吴茱萸碱及吴茱萸次碱的24 h体外累积渗透总量和累积透过率。采用HPLC测定吴茱萸碱及吴茱萸次碱含量,流动相乙腈-水(51:49),检测波长225 nm。 结果: 空白样品中吴茱萸(次)碱在24 h内的累积透过率34.53%,含不同质量分数氮酮样品中吴茱萸(次)碱累积透过率分别为33.92%,34.78%,34.65%,含不同质量分数油酸样品则分别为为33.67%,34.57%,34.57%,含不同质量分数丙二醇样品则分别为34.49%,34.61%,34.53%。 结论: 小儿腹泻凝胶膏剂中不需加入化学透皮吸收促进剂,其所含挥发性成分本身具有促进药物渗透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