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固定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对2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给予伤椎及上下邻椎钉棒系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行椎板切除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经过14~32个月,平均18.4个月随访,术前伤椎椎体压缩率(56.3±12.1)%,Cobb角(16.8±7.9)°;术后12周伤椎椎体压缩率(16.5±7.9)%,Cobb角(7.4±6.1)°。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即时复位程度高、术后椎体高度和后凸矫正丢失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自制微创经皮植骨漏斗进行伤椎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26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13例,女13例,年龄51.23±9.56岁(33~65岁);均为单节段损伤,T12 2例,L1 8例,L2 8例,L3 5例,L4 3例。采用跨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再通过自制的微创经皮植骨漏斗进行伤椎内空腔内植骨(自体髂骨)。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观测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伤椎中部高度压缩率及矢状面Cobb角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随访时间为15.19±2.51个月(12~22个月),手术时间84.62±12.88min,出血量55.58±12.44mL,无伤口感染、脊髓损伤等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1枚椎弓根螺钉尾冒松动脱落。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6.89±7.25)%、(10.28±7.50)%]、椎体中部高度压缩率[(7.11±5.75)%、(10.63±6.24)%]、Cobb角(4.38°±7.77°、2.14°±7.78°)、VAS评分(3.35±0.56、1.73±0.45)和ODI[(41.96±3.82%、13.77±2.42)%]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10.28±7.50)%]、椎体中部高度压缩率[(10.63±6.24)%]较术后1周轻度增加,Cobb角(2.14°±7.78°)较术后1周略有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1.73±0.45)和ODI[(13.77±2.42)%]较术后1周好转(P<0.05)。结论:对于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使用自制微创经皮植骨漏斗进行伤椎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植钉术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或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胸腰椎爆裂或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植钉术和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椎间隙高度丢失、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分级)、JOA评分及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对照组Cobb角、各椎间隙高度、VAS评分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植钉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或压缩骨折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但不能有效地防止相邻节段的退变和后凸畸形矫正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4.
经椎弓根内固定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初步报告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提高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植骨融合率,防止术后矫正度丢失。方法:对3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手术整复,应用椎弓根内固定、经病椎椎弓根行椎体植骨及后外侧植骨治疗。结果:术后1周X线片示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20mm恢复至平均35mm,占上下椎体平均高度的94.5%;后凸Cobb角(病椎术后上下终板连线的夹角)由术前的平均27°矫正至平均4.5°。23例术后6个月以上的患者Cobb角丢失不超过1°,椎体前缘高度丢失不超过2mm,椎体植入骨碎块全部成活,有骨小梁形成。结论:经椎弓根内固定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率高,能有效防止术后矫正度丢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rh BMP-2人工骨与同种异体骨植骨预防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后伤椎骨缺损及矫正度丢失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2-12诊治的3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行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同种异体骨与rh BMP-2人工骨打压植骨。结果 38例获得24~35个月随访,平均27.3个月。术后1周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同种异体骨与rh BMP-2人工骨伤椎内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满意,较单纯同种异体骨植骨能有效减轻伤椎骨缺损程度并较好地维持伤椎高度、预防矫正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内重组人BMP-2(recombinant human BMP-2,rh BMP-2)和同种异体骨植骨对预防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后伤椎骨缺损及矫正度丢失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4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分别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内同种异体骨植骨(对照组)或rh BMP-2和同种异体骨植骨(干预组)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损伤节段、椎体压缩程度、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TLICS)评分、神经症状Frankel分级及术前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于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两组患者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并计算末次随访时内固定相邻上、下位以及伤椎相邻上、下位椎间隙高度改变和伤椎骨缺损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45个月,平均31.3个月。两组骨折均愈合,干预组和对照组愈合时间分别为(7.6±0.8)、(7.5±0.8)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6,P=0.740)。末次随访时两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达E级。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周两组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干预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内固定相邻上、下位以及伤椎相邻上、下位椎间隙高度改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椎体骨缺损发生率为75.0%(18/24),干预组为20.8%(5/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08,P=0.000)。发生椎体骨缺损患者中,对照组骨缺损程度为7.50%±3.61%,干预组为2.70%±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26,P=0.000)。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内同种异体骨和rh BMP-2打压植骨,可有效维持伤椎高度及降低伤椎骨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后Cobb角度丢失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154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随访27~60个月,将Cobb角度丢失≥4°以及4°者分别设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调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固定方式等病历资料,并经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Cobb角度丢失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Cobb角度丢失53例,发生率34. 42%,丢失角度1~9°,平均(6. 05±1. 23)°;两组患者的伤椎置钉、功能锻炼情况、伤椎植骨、术前椎体压缩率、术前Cobb角、年龄、伤椎前缘高度比、体质量指数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伤椎未植骨(OR=3. 031)、椎体压缩率50%(OR=2. 875)、功能锻炼不合理(OR=2. 733)、术前Cobb角30°(OR=2. 723)、伤椎未置钉(OR=3. 012)是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后Cobb角度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术易发生Cobb角丢失,受伤椎植骨、椎体压缩率、功能锻炼、术前Cobb角以及伤椎置钉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螺钉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并评估其疗效。方法: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伤椎内注射骨水泥治疗60岁以上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23例,术后观察骨折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变化、Cobb角改善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12 ̄40个月(平均24.2个月)。骨折椎体前后缘均恢复满意,术前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分别为(52.76±5.07)%和(18.12±2.29)%,术后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分别为(8.09±0.83)%和(0.99±0.22)%,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矢状位Cobb角由术前平均17.0°矫正至5.1°,平均矫正10.9°,无术后并发症,平均下地时间为18d。10例脊髓神经损伤患者,术后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标准恢复1级及以上,无1例脊髓神经损伤加重者。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椎间隙塌陷,无内固定断裂或弯曲、松动。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能同时恢复椎体高度及强度,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可减少内固定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是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膨胀椎弓根螺钉系统与普通椎弓根螺钉系统在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脊柱胸腰段骨折中的临床疗效,特别是二者在恢复及维持胸腰椎高度、生理曲度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自2002年2月至2004年2月临床诊断为脊柱胸腰段骨折合并骨质疏松,经后路行复位、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病例获随访48例,其中应用膨胀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22例(A组),应用普通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26例(B组),观察复位、固定及骨折愈合情况,测量术前及术后随访的椎体前缘压缩率、矢状面后凸Cobb角.结果全部48例患者经平均15.2个月(12~20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未发现内植物并发症.平均愈合时间A组(2.8±0.8)月,B组(3.0±1.1)月,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前椎体前缘压缩率、后凸Cobb角均值分别为(47.1±11.6)%、(23.2±5.1)°;术后随访矫正为(93.6±5.7)%、(5.2±2.7)°;B组术前椎体前缘压缩率、后凸Cobb角均值分别为(45.8±12.1)%、(22.5±6.7)°;术后随访矫正为(80.2±8.3)%、(8.6±2.9)°.各组内术前与术后随访的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差异均显著(P<0.05).A、B组间术前的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B组间术后随访的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脊柱胸腰段骨折合并骨质疏松病例,采用膨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恢复、维持胸腰椎高度及生理曲度方面优于普通椎弓根螺钉系统,但二者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植骨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植骨,GSS-Ⅱ型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22例,并与前期(2004年前)及同期未行椎弓根植骨的胸腰椎爆裂骨折26例作对照研究。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行X线及CT检查,观察椎体高度及矫正Cobb角有无丢失,内固定有无断裂、松动情况发生。结果治疗组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远期椎体高度丢失率、矫正后凸Cobb角丢失度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经伤椎椎弓根椎体植骨、GSS一1型内固定后,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防止术后远期椎体高度和矫正Cobb角的再丢失以及内固定的松动、断裂。  相似文献   

11.
钛钢螺纹椎体融合器(TFC)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报告钛钢螺纹椎体融合器(threadedfusioncageTFC)在41例脊柱疾病中的应用情况。随访10~36个月,平均24个月,症状无复发,融合器无移位,无植骨吸收和假关节形成,取得满意效果。分析了这种固定融合的生物力学特性,并与椎弓根钢板结构、单纯植骨融合的脊柱生物力学特性进行比较,优于后两者。此种固定融合技术的特点是:椎体界面间固定,能增大和维持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有利于植骨融合,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提出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范围,如颈椎不稳定、腰椎不稳定、退行性椎间盘病变、腰神经根管狭窄、颈椎病、腰椎滑移、腰椎间盘术后复发等疾病。认为TFC融合技术是一种较好的椎间固定融合技术,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颈、胸、腰椎共存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胸、腰椎共存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手术治疗颈、胸、腰椎共存退行性病变患者79例,男51例,女28例;年龄30~80岁,平均58.1岁.79例患者均有颈、胸、腰椎同时受压的表现,如四肢麻木、无力,胸腹束带感,明显感觉减退平面,下肢痛,上、下肢病理征阳性等.其中41例以颈部症状为重,5例以胸椎症状为重,12例以腰椎症状为重.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采用单纯颈椎手术41例,胸椎手术5例,腰椎手术12例;接受两部位手术21例.按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术后疗效,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术后JO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单纯颈椎手术的改善率为66.06%±14.33%,单纯胸椎手术的改善率为56.19%±9.85%,单纯腰椎手术的改善率为63.49%±9.78%.21例行两部位手术,其中14例一期行两部位手术,改善率为76.78%±3.94%,7例分期行两部位手术,改善率为71.79%±8.74%.结论 颈、胸、腰椎共存退行性病变主要由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后纵韧带及黄韧带肥厚或骨化等引起,为脊柱多部位发现,表现复杂,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等进行多方面综合判断,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案,提出最佳手术时机,手术指标和手术方法,方法:对68例胸椎裂性骨折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行后路减压56例,经后入路椎弓根侧前方减压12例,采用“锤入法”或“潜挖法”切除从前方压迫脊髓或马尾神经的椎体碎块,采用Dicks椎弓根钉内固定15例,双哈氏棒固定42例,哈-鲁氏棒固定8例,鲁氏棒固定3例,并行椎间关节突植骨15例,结果:随访4个月至4年4个月,平均2年,术后内固定稳定,骨折复位佳,椎管有效径恢复,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有较大恢复。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骨折块占据椎管容积1/3以上,椎管矢径小于10mm应积极进行手术椎管减压,后路复位固定,纠正后弓角,注意术中复位达到到以下三项标准:a. 压缩椎体张开80%以上,b。后弓角<10度;c椎体间脱位完全复位。  相似文献   

14.
胸腰段椎体多节段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巧华  吴国正  龙超 《中国骨伤》2006,19(6):370-370
胸腰椎多节段骨折是指多于一个节段,并且骨折节段被正常节段分隔.随着CR、CT、MR等设备的普及和诊断技术的提高,该骨折诊出率明显增加,该骨折若处理不当极易导致继发性的脊髓损伤.自2002年2月-2004年1月共收治多节段胸、腰椎骨折46例,其中手术治疗38例,灵活掌握手术时机及内固定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C7~T2椎病变经前路显露,按通常用的手术切口,显露是有困难和有限制的,尤其是行前 路植骨更是如此。作者改良了Sundaresan的手术方法,从左侧作“L”形联合切口。切除左锁骨内侧 1/3、同侧胸骨柄的一部分,本组共做12例,显露良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沙袋垫枕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胸腰段单纯性压缩骨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沈虹 《中国骨伤》2006,19(3):185-185
自1997年6月-2004年12月,采用沙袋垫枕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胸腰段椎体单纯性压缩骨折8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86例患者中男52例,女34例;年龄26~71岁,平均为41岁。高处坠落损伤15例,摔倒损伤54例,重物砸伤13例,其他原因致伤4例。86例均为住院患者,住院时间11~  相似文献   

17.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椎管内骨折块产生的组织结构基础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谢宝钢  吴梅英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3):153-156,I001
揭示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发生机制及造成脊损伤的骨折块来源部位及产生机理。方法:本研究从造成脊柱损伤的实际过程出发,利用BIM-I型立式自由落体生物撞击机,在准静态加载下对尸体脊柱标本复制爆裂骨折模型及应用体视显微镜观测正常及单2击后终板软骨、小当人骨形态和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8.
颈胸椎连接段骨折脱位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在颈胸椎连接段骨折脱位的应用价值。方法自1997年以来共收治21例颈胸椎连接段骨折脱位的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24小时内4例、2~7天9例、8~14天3例、4周以内5例,均为骨折脱位,其中C6、7 7例,C7 9例,T1 5例。均有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6例、C级9例、D级3例。手术行前方入路,骨折椎体大部分切除彻底减压,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并使用前路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结果全组21例,除因合并肺部感染死亡1例外,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3年,平均21个月,植骨全部融合,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其中A级2例、C级1例、D级9例、E级8例,脊柱序列正常,无内固定失败。结论前路手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骨折脱位复位满意,节段稳定性好,是治疗颈胸椎连接段骨折脱位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初期治疗失当的胸腰椎骨折在伤后3~8周内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1998年10月~2005年10月共收治治疗失当的胸腰椎骨折患者28例,在伤后3~8周内行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其中12例为有手术指征(5例爆裂性骨折,7例屈曲压缩性骨折)而未及时手术者,16例已行后路复位术但椎体压缩复位不满意或脱位、后凸畸形未纠正。结果13例伤后3~6周者均行经后路椎弓根复位固定术,术后压缩椎体高度恢复80%以上;15例伤后6周以上者,行经前路椎体切除植骨融合术,术后后凸畸形明显改善,骨折愈合良好。结论对于手术处理不当和有手术指征而未及时手术的胸腰椎骨折病例,在伤后3~8周内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依然能够使骨折复位,纠正脱位及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20.
胸腰椎AF内固定失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了解AF内固定失败后断钉与时间的关系,以及年龄、性别、植骨及截瘫等因素对断钉的影响,指导临床在较为准确的时间取出内固定。方法 对33例行AF钉内固定的患进行随访,用Cox回归对断钉的失效进行分析。结果 大部分断钉发生在术后400-500d内,而且本研究中断钉率较国内其它相关报道高,可能与植骨率较低有关。结论 AF钉内固定后,大多数在术后400—500d开始疲劳断裂,因此,AF钉在术后一年取钉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