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接受阿司匹林和波立维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标准化治疗。在置入药物涂层支架(DES)后由于支架内皮化进程缓慢,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甚至要长于24个月。据统计,我国2008年进行PCI术患者约为16万,2009年预计将超过20万。由于行PCI术患者数日庞大,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带来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光学相关断层成像(OCT)分析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入选2011-01-2017-12经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明确诊断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8例。8例患者在PCI术中均行OCT检查。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PCI过程及OCT图像特征。结果:7例伴有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2例合并轻度左心功能不全。首次支架置入至发生支架血栓的平均时间(818±651) d;双联抗血小板服用平均时间(312.8±76.3) d;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平均水平为(3.44±1.35) mmol/L,均未达到目标值;1例在术后停用双联抗血小板3个月、2例在服用双联抗血小板期间、5例在单用阿司匹林期间发生支架内血栓;6例置入依维莫司药物支架,1例行支架内非顺应性高压球囊扩张,1例行紫杉醇药物球囊治疗。OCT图像特征:7例患者支架内异质性新生内膜形成,5例为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破裂,2例为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侵蚀;1例出现严重支架贴壁不良,贴壁不良比例达66.2%;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支架小梁无内膜覆盖,平均为(10.4±6.2)%;5例支架内见红血栓,3例支架内见白血栓。结论: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患者首次及再次住院多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与高LDL-C水平。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支架贴壁不良是导致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OCT的应用有助于明确晚期和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已经成为标准治疗,无论是置入裸金属支架(BMS)还是药物洗脱支架(DES),DAPT已证实可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心肌梗死(MI)和死亡风险。虽然当前指南推荐置入BMS后应用DAPT至少1个月,置入DES后应用DAPT至少12个月,但随着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出现和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不同DES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时限仍存争议,本文旨在探讨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在不同类型支架及病变置入支架后抗血小板时限、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以及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选择,以期对临床实践给予指导。  相似文献   

4.
药物洗脱支架(DES)和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了冉狭窄率,提高了血运重建率,但对降低临床血栓事件的效果并未确定,抗血小板药物疗程却只增不减[1].2006年一项观察停用氯比格雷对DES和裸金属支架(BMS)晚期事件影响研究(BASKET-LATE)报告,停药使DES相关的晚期血栓形成,增加了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的发生率[2].随后研究也显示,DES后服用12个月或以上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有益于防治支架相关的血栓形成[3].因此,目前国内外指南都建议,除有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在DES置入后,患者接受12个月或更长疗程的DAPT已成为标准处方[4-6].然而,随着DES工艺、介入方法和技术及血管内影像设备的改良,针对介入治疗后现行DAPT疗程是真实地增加临床获益,还是增加出血风险的疑问,新的临床试验提出DAPT疗程并非是划一的,它可能短于现行指南建议的12个月.因此,DES术后如何优选DAPT疗程是今天需要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具体时程存在争议。传统观点认为冠状动脉药物支架置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至少应用12个月,以减少支架内血栓的发生,但最新研究发现长期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并不增加患者获益。尤其是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问世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程已缩短至3个月。但也有研究者指出,短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增加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现根据最新临床研究,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程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相关原因及对策,进一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处理措施。结果支架贴壁、膨胀不良、未完全覆盖病变,分叉病变,停服阿斯匹林、氯吡格雷和(或)药物抵抗等为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结论急性和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可能与技术因素有关支架贴壁不良等;晚期和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可能与支架再狭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不当有关。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血栓抽吸导管负压抽吸,反复球囊扩张或重新置入支架是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经皮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有两种常见的并发症,一是支架内血栓形成,二是支架内再狭窄。降低这两种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方法是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但目前关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最佳持续时间仍然存在争议。通过回顾近年来的大型临床试验及荟萃分析等相关文献,为临床医生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最佳持续时间方面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支架内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原因.方法:收集自2007-04至2008-06的所有支架内血栓的患者,共1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1例置入金属裸支架,其余11例均为药物涂层支架.分析入选病例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结果:12例患者中,亚急性血栓5例;晚期血栓4例;极晚期血栓3例.分析病变特点及血栓形成原因显示:在早期血栓形成的5例中4例为原发性支架贴壁不良、支架膨胀不良、未完全覆盖病变;1例为糖尿病、长病变、完全闭塞病变.在晚期和极晚期血栓形成的7例病例中3例因为停用了波立维;2例有支架内严重再狭窄;1例为正性重构、获得性贴壁不良;1例为糖尿病、小血管病变,且支架中段扩张不充分不除外贴壁不良的因素.结论:支架内血栓是金属裸支架和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后很少发生但非常严重的并发症.急性的支架内血栓可能与贴壁不良有关.晚期支架内血栓在病因学上是多因素的,主要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依从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患者在接受外科治疗时常中断抗血小板治疗,然而中断抗血小板治疗是发生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LST)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为此,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ark J.Eisenberg等学者进行了相关抗血栓治疗停药安全性的分析,在LST和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VLST)病例中,短期停用噻吩吡啶,而持续阿司匹林(ASA)治疗,血栓事件发生的时间大大延长。  相似文献   

10.
药物洗脱支架(DES)内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特别是晚期血栓形成是PCI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适当处理会导致致死性严重后果,因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1-4].不过,超晚期(>1年)血栓的报道尚少见.我们在1 500余例患者随访中发现4例超晚期支架内血栓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消化道出血高风险冠心病患者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制定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治疗后消化道不良事件、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方法 400例消化道出血高风险的冠心病患者分为A组、B组各200例,两组均接受冠脉支架植入术,A组根据支架植入术后早期行胃镜检查结果制定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B组根据既往临床诊疗经验制定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随访观察两组治疗期间药物服用情况、消化道不良事件和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与B组比较,A组患者阿司匹林服用率低,质子泵抑制剂使用年数少(P<0.05)。与B组比较,A组患者新发消化道症状、消化道出血例数少,因消化道出血接受输血治疗的次数少,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低(P均<0.05)。结论 早期胃镜检查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消化道高出血风险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方案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减少消化道不良事件和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的支架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抗血小板治疗和预后。方法:纳入北京安贞医院2008-01-01至2016-12-31期间冠脉造影证实的支架血栓患者1 204例,比较急性支架血栓组(24小时,n=106)、亚急性支架血栓组(24小时~30天,n=206)、晚发支架血栓组( 30天~1年,n=268)、极晚发支架血栓组( 1年,n=624)患者的临床特点、抗血小板治疗情况和预后。结果:急性支架血栓组的左前降支发生支架血栓的比例(51.9%)最高。而极晚发支架血栓组中,左心室射血分数50%(28.2%)及糖尿病患者的比例(34.1%)较高。在确诊支架血栓时,急性支架血栓组均在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96.5%亚急性支架血栓和94.5%晚发支架血栓患者正在使用双联或三联抗血小板治疗;95.2%的极晚发支架血栓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单用抗血小板药物。随访期间,四组患者的死亡率分别高达23.6%、26.7%、26.3%和18.9%。结论:绝大多数冠脉支架血栓患者都在接受规范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发生支架血栓患者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应用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DES)导致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内科2005年11月至2007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且置入国产DES支架的429例患者中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支架释放情况以及术前抗血小板治疗等相关因素。结果7例患者均具有多项心血管危险因素,其梗死相关血管1例为左前降支,6例为右冠状动脉而且均为弥漫长病变、术前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到支架置入时间为(124.2±3.7)min、支架释放压力为(1261.39±213.78)kpa,有5例患者行高压球囊支架内后扩张,平均扩张压力为(1491.39±169.20)kPa,平均次数为(2.8±1.5)次;血栓发生后有3例患者经重复球囊扩张,1例经再次置入支架,3例静脉滴注替罗非班等治疗好转,无1例死亡。结论国产DES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而导致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患者多具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其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可能与梗死相关血管为弥漫长病变,且多为右冠状动脉、术前服用抗血小板治疗不充分、支架释放后多次高压后扩张等因素有关。经再次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和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抗栓治疗方法。方法选择1年内曾因冠心病植入DES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期间因外科疾病需手术治疗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组及替罗非班组,两组患者均于术前5d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低分子肝素组应用依诺肝素皮下注射(1mg/kg,1次/12h),替罗非班组应用替罗非班0.1μg/(kg·min)持续泵入,两组患者均于术前12h停用依诺肝素或替罗非班,术后根据外科情况,尽早恢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使用。观察围术期新发心血管事件以及出血事件。结果两组患者桥接时间及手术方式无明显区别,围术期两组患者未发生心脏事件,肝素组发生2例牙龈出血,1例鼻出血;替罗非班组发生1例牙龈出血,1例便潜血阳性,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随访,肝素组于术后2个月发生心肌梗死1例,心绞痛再发2例,替罗非班组心绞痛再发1例,两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ES植入术后近期行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可以考虑应用依诺肝素或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替代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15.
<正>关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原因,已知包括抗血小板反应、病变特点、支架特性、患者因素等诸多方面原因。结合文献,支架内血栓形成原因的新进展有如下几方面。1药物因素1.1氯吡格雷抵抗尽管经过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在1.4%[1]。氯吡格雷抵抗或低反应性是ACS患者药物涂层  相似文献   

16.
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抑制剂是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全身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的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ACS合并慢性肾病(CKD)患者血栓风险和出血发生率更高,因此,确定这一人群的最佳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既往大多数临床试验将晚期CKD患者排除在外,因而临床医师对这部分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现综述ACS合并CKD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师面临此类患者时选择合适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支架(DES)晚期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分别纳入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DES置入术后发生晚期血栓患者30例(血栓组)和置入DES 1年以上未发生支架内血栓患者30例(对照组),通过64SCT冠状动脉成像观测支架贴壁情况、支架置入部位个数及长度与直径,采集病史分析晚期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血栓组支架贴壁不良发生率(60.0%vs.10.0%)、采用挤压支架技术(crush技术)比例(36.7% vs.13.3%)、分叉病变发生率(43.3% vs.16.7%)、多支架(>4)置入比例(33.3% vs.0)均较高;支架平均长度较长[(39.2±20)mm vs.(21.7±7)mm],同时支架平均直径也较大[(3.0±0.5)mm vs.(2.5±0.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血栓组合并左室射血分数减低、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及过早停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ES晚期血栓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复杂病变、置入支架过多、过长等,同时还与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抗凝不足等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药物洗脱支架术(DES)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38例DES术后形成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手术相关资料及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的临床表现,处理措施和预后情况。结果: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特点比较复杂,其中B2/C型病变占到了71%,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弥散长病变以及小血管病变也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反映了真实的临床情况;38例患者中52.6%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29%的患者表现为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中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占63%,晚期及迟发晚期血栓形成占37%;绝大多数患者成功接受了再次血运重建治疗,其中有31.6%的患者死亡;2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50%,发生率为8.3%;4例接受冠脉内超声(IVUS)检查的患者结果显示:支架近端贴壁不良1例,支架远端残余夹层1例,支架内膜增生不完全1例,支架两端动脉瘤形成1例。结论:DES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与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不充分、支架贴壁不良、夹层形成、内膜增生不完全以及动脉瘤的发生等因素相关,支架内血栓形成(ST)后多数表现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尽管大部分能成功再次血运重建治疗,但死亡率仍然较高(31.6%)。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2年相比1年能否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方法入选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行DES的患者221例,按照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年和2年分为2组,初级终点为主要不良心皿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联合终点)。结果截止至2009年12月的随访结果显示服用氯吡格雷1年组和2年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牛率分别为4.3%和4.7%,P=0.80。结论置入DES术后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至2年相比1年并未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20.
有高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应给予口服抗凝药物以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而已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患者应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支架血栓形成等心血管事件。因此,对于置人冠状动脉支架的房颤患者而言,存在两类抗栓药物不能互相替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