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指位于血管分叉部位、狭窄程度≥50%的病变,可同时或单独累及主支和重要分支血管。分叉病变最大的特点是在处理主支血管病变时,由于斑块再分布、支架嵴移行等原因易导致邻近分支血管受累。在制定分叉病变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策略时,首先应对分支血管的重要性及受累甚至闭塞的可能性进行预判。重要分支一般指直径大于2.5mm且为较大范围心肌的供血血管,也指供应重要区域的细小血管(如供应窦房结、房室结等传导系统的分支血管)、重要侧支血管的供血血管、心肌梗死后或心功能不全患者存活心肌的供血血管等,因而重要分支可定义为必须保持通畅的分支血管。  相似文献   
2.
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常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复杂的临床情况,同时又多见于糖尿病、绝经期后妇女、长期大量吸烟、高脂血症等多重危险因素聚集的患者。因而,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既是高危冠心病患者,但同时也是血管重建治疗的最大受益者。既往多采用外科搭桥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定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QCA)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预测临界病变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行性,以期建立有效预警模型筛选高危临界病变患者.方法 选择18~80岁男性或未怀孕妇女、冠脉造影发现狭窄程度为20%~70%、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的临界病变患者.由专业医师接诊,询问相关病史和体格检查,由专业心血管介入医师按照标准方法进行冠脉造影.采用思创科技(Create Life)医学影像工作站V3.1版进行QCA分析.终点事件的定义为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心绞痛.结果 共纳入1137例患者,在12个月随访期内,出现终点事件者为124例,其中心肌梗死26例,不稳定心绞痛98例,无心源性死亡病例.事件发生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稍高于无事件发生组(P=0.03),事件发生组与对照组Framingham Risk Score分层构成比有明显差异.Cox回归分析发现Framingham Risk Score、钙化及斑块面积与终点事件发生相关.将QCA积分和Framingham Risk Score采用logistic回归产生的变量进行ROC曲线分析,并以最佳截切点分组进行生存分析,经Log Rank分析发现,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74% vs. 81.32%,P=0.0385).结论 Framingham Risk Score和QCA表现(钙化及斑块面积)与临界病变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相关,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筛选高危临界病变患者的效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rvos)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P)低、中及高危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评价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和64层螺旋CT(MDCT)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IVUS、MDCT和QCA分析61例UAP患者(低危组17例,中危组33例,高危组11例)71支病变血管.分析比较3组患者斑块的形态学特点.根据IVUS斑块回声的强度,将斑块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计算最小面积处斑块负荷,并分为≤50%、51%~74%及≥75%3类病变.以IVUS结果为标准,评价QCA计算血管狭窄程度的可信性,MDCT诊断3类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对斑块成分诊断的可靠性.结果 QCA可估计低危组和中危组患者的斑块负荷(低危组r=0.768,P<0.01;中危组r=0.721,P<0.01).高危组患者血管重构明显(冠状动脉重构指数=1.21±0.31),QCA低估了IVUS的斑块负荷[分别为(67±14)%、(75±16)%,r=0.551,P<0.01].MDCT对冠状动脉病变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87.8%-96.3%),但无法区分典型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纤维帽(kappa=0.245)及脂质核(kappa=0.235).3组患者IVUS斑块特点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危险度程度的增加,软斑块比例、血管正性重构程度、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最小管腔面积、斑块负荷、斑块破裂及血栓发生率逐渐增加.结论 QCA可以相对准确地评价UAP低危和中危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同时会低估高危组患者的病变程度.MDCT对于冠心病的诊断有非常高的阴性预测值可用于排除冠心病,但是无法可靠地区分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纤维帽及脂质核.IVUS检查显示软斑块、正性血管重构和最小管腔面积<4mm~2者可能为UAP高危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对比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方法 对明确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位于63条血管)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位于46条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血管内超声发现,软斑块比例、血管重构指数、最小面积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最小面积处斑块负荷和斑块破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但血栓检出率两组患者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 目前临床工作中,人们只能半定性诊断易损斑块.如检出软斑块且位于重要血管的近端,不论病变的狭窄程度或检查发现任何斑块加正性血管重构和最小管腔面积≤4 mm+,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需要尽早介入干预.  相似文献   
6.
改良动脉导管未闭导管封堵法可行性及安全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引导下、不需股动脉穿刺及主动脉造影的改良动脉导管未闭(PDA)导管封堵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1.资料与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5年5月住院PDA患儿27例,其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4.6±2.9岁,体重13.1±5.4kg。术前超声测量的PDA最窄处直径(MDD)为5.9±1.5mm。操作步骤:按MDD的1~2倍初选Amplatzer封堵器(ADO),并行首次封堵;术中不行主动脉造影,主要以超声引导、配合X线透视进行ADO的定位、释放、更换及残余分流监测。自ADO到位后即刻起CDFI连续监测30min。穿过ADO周边与PDA…  相似文献   
7.
心电图右束支传导阻滞合併晕厥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8例以晕厥及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为首发表现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于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以晕厥原因待查而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连续217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217例患者入院心电图呈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有33例(15.2%)。该33例患者在后续的1次或多次动态心电图检查中,有8例(24.2%)检出有一过性Ⅱ°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患者均行起搏器置入治疗,术后随访(104±8.9)个月,所有患者晕厥症状均消失。结论:对于心电图表现为RBBB的晕厥患者需要进一步排除高度或Ⅲ°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的动态变化,分析其在ACS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探讨其与患者近期预后是否有关。方法选取99例ACS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即刻、术后72h血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分析FGF21的动态变化,分析ACS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72h后的血浆FGF21浓度,并将ACS患者术前FGF21浓度与32例对照组的FGF21比较,研究两者的区别,探讨FGF21与再灌注治疗的关系,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近期预后。结果 ACS组患者术前FGF21浓度较对照组低,其值分别为(0.434±0.09)ng/ml和(0.616±0.07)ng/ml,ACS组患者术后即刻浓度较术前明显降低,其值分别为(0.254±0.076)ng/ml和(0.408±0.074)ng/ml,术后72h明显升高,其值分别为(0.887±0.039)ng/ml和(0.459±0.037)ng/ml。将ACS组按是否成功开通罪犯血管分为未处理组和再通组,分析发现未处理组较再通组术后即刻FGF21浓度高,术后72h的FGF21浓度低。随访3个月,发现冠状动脉病变数目多者预后差(RR=6.285,P〈0.05),女性较男性预后差(RR=6.481,P〈0.05)。结论心肌缺血损伤可导致血浆FGF21浓度降低,成功开通罪犯血管可使FGF21浓度明显升高,说明成功开通罪犯血管对FGF21浓度有影响,FGF21浓度变化与心肌缺血损伤存在相关性。随访观察发现,女性患者及三支病变患者主要负性心脏事件发生率较高,FGF21浓度变化对ACS患者3个月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血管重建方式对无保护左主干(ULMCA)末端病变患者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意义。方法连续收录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ULMCA末端病变的22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06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PCI组),11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组),观察两组患者在12个月及3年发生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研究不同血管重建方式对ULMCA末端病变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12个月期间,主要终点事件如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1.05,P=0.32和χ2=1.04,P=0.38),靶血管重建以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5.45,P=0.02和χ2=6.63,P=0.01)。累积3年随访,PCI组与CABG组相比全因死亡率降低33%(10.38%比12.07%,χ2=0.47,P=0.45),但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是后者的1.87倍(2.1%比0,χ2=1.04,P=0.38)。PCI组靶血管重建率是CABG组4.17倍(20.76%比8.62%,χ2=6.63,P〈0.01),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02%比20.68%,χ2=4.78,P=0.03)。结论 ULMCA末端病变采用PCI或CABG进行血管重建是安全有效的。对解剖结构适合PCI且患者拒绝或不宜行CABG的ULMCA末端病变患者来说,药物洗脱支架PCI术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替代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磷酸受纳蛋白(PLB)反义RNA对肌浆网Ca2+-ATPase活性以及细胞内钙浓度([Ca2+]i)的作用。 方法: 构建PLB反义RNA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asPLB)和携带报告基因LacZ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LacZ)。分别转染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测定PLB mRNA和蛋白质表达,检测肌浆网Ca2+-ATPase活性和[Ca2+]i。 结果: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显示,感染rAAV-asPLB的心肌细胞的PLB mRNA和蛋白质表达低于正常对照和感染rAAV-LacZ组;而Ca2+-ATPase活性大于正常对照和感染rAAV-LacZ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显示,静息状态时,rAAV-asPLB感染组[Ca2+]i降低;异丙肾上腺素刺激后,各组[Ca2+]i均升高,但是rAAV-asPLB感染组[Ca2+]i变化幅度大。 结论: 腺相关病毒介导的PLB反义RNA对大鼠心肌细胞PLB表达具有抑制作用,增强Ca2+-ATPase活性,降低静息状态的[Ca2+]i ,增加异丙肾上腺素刺激后[Ca2+]i 的变化幅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