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分析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单侧开颅术后非计划性再次开颅清除对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莆田市第一医院和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初始手术为单侧开颅的TBI患者203例,根据是否为非计划性再次开颅清除对侧颅内血肿,将患者分为单次开颅手术组(182例)和再次开颅手术组(21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对侧再次开颅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单次开颅手术组比较,再次开颅手术组患者术前有对侧颅脑损伤CT征象(原始颅内血肿、颅骨骨折、脑挫裂伤)、初始手术中行去骨瓣减压术者所占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侧颅脑损伤CT征象(OR=13.043,95%CI:1.699~100.156,P=0.014)是导致再次开颅行对侧血肿清除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TBI患者单侧开颅术后,对侧常因迟发性或扩大的颅内血肿而被迫再次开颅手术,对侧存在颅脑损伤CT征象是导致对侧再次开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对重度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致单侧脑肿胀的手术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1例重度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致单侧脑肿胀患者分为46例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常规组)和45例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组(标准组),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标准组生存率75.56%,明显高于常规组50.00%(P<0.05);标准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33%,明显低于常规组34.78%(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度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致单侧脑肿胀疗效确切,能够通过降低颅内高压、促进脑组织血液循环达到提高生存率的目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改良大骨瓣开颅内外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改良大骨瓣开颅内外减压手术治疗(改良手术组)的患者152例,应用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常规手术组)的患者116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CT复查、颅内压监测和预后情况. 结果改良手术组术后中线基本恢复者的比例(82.2%)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41.4%).术后颅内压(30~35 mm Hg)较常规手术组(40~60 mm Hg)明显下降,疗效(预后良好69例,预后不良56例,死亡27例)较常规手术组(预后良好40例,预后不良42例,死亡34例)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大骨瓣开颅内外减压手术能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减少脑组织嵌顿,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大骨瓣开颅内外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改良大骨瓣开颅内外减压手术治疗(改良手术组)的患者152例,应用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常规手术组)的患者116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CT复查、颅内压监测和预后情况. 结果改良手术组术后中线基本恢复者的比例(82.2%)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41.4%).术后颅内压(30~35 mm Hg)较常规手术组(40~60 mm Hg)明显下降,疗效(预后良好69例,预后不良56例,死亡27例)较常规手术组(预后良好40例,预后不良42例,死亡34例)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大骨瓣开颅内外减压手术能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减少脑组织嵌顿,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术性脑损伤急性期C反应蛋白(CRP)的动态演变及其与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58例择期行颅脑手术患者的术前、术后第1、3、7、14天血清的CRP浓度,根据手术损伤程度、是否显微手术及临床和影像学上有无继发性脑损伤依次分组。结合临床、影像学和病理资料,观察各组CRP的动态变化,分析颅脑围手术期CRP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手术损伤程度及继发性脑损伤(SBI)的关系。结果所有择期手术患者血清CRP于术后第1天均升高,随着病情的稳定及好转逐渐下降。脑膜瘤组于术后第1天及第3天高于颅骨缺损组(P〈0.05),胶质瘤组于术后第1、3、7天高于脑膜瘤组(P〈0.05);非显微手术组血清CRP峰值高于显微手术组(t=3.72,P〈0.05)。胶质瘤组于术后第14天降至正常,脑膜瘤组于第7天降至正常,颅骨缺损组于第3天降至正常,继发性脑损害组下降明显延迟。结论血清CRP是颅脑手术后判断急性期脑损伤的敏感指标,CRP的动态演变规律与临床病情和影像学变化之间存在内在关系。监测血清CRP对判断临床病情、早期发现并治疗继发性脑损害和评估颅脑手术损伤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0-12—2014-12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术后并发脑梗死60例,未合并脑梗死40例,对2组患者临床资料(年龄、受伤时间、损伤程度、诊治)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患者平均年龄、脑损伤程度及脑疝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预后良好率33.33%,病死率6.67%;非脑梗死组Bederson评分1.48±0.34,凋亡细胞数59±12,均低于脑梗死组的2.79±0.28、116±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血肿清除后并发脑梗死与年龄、脑损伤程度等有关,需及时诊断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影像学CT环池分级结合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开颅术,并予持续颅内压监测,记录颅内压值(ICP)。观察手术前后头颅CT环池分级,Ⅰ级:环池完全闭塞;Ⅱ级:0.1~1.0 mm;Ⅲ级:1.1~2.0 mm;Ⅳ级:2.0 mm。并在术后6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GOS评分5~4分者为预后良好组,GOS评分3~1分者为预后不良组。分析环池分级、ICP及GO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前环池分级与预后无相关性,其开颅术后环池分级与ICPct存在负相关性,环池分级越低者的ICPct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环池分级、ICP与预后存在相关性,开颅术后ICP72 h水平与患者GOS评分的相关性最强。预后不良组的ICP72 h值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ICP72 h预测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最佳临界点为21 mmHg,具有很强的预测价值。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患者的CT环池分级可反映其ICP水平,评估预后;ICP监测的作用优于环池分级,术后ICP72 h是较好的预后预测指标。将CT环池分级结合持续颅内压监测用于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治疗中,可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侧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治疗方法.方法 104例双侧STBI患者分为A、B、C3组.其中A、B组为手术组,A组(36例)行单侧开颅减压术,B组(24例)行双侧平衡开颅减压术;C组(44例)行保守治疗.并于3个月后根据GOS预后评分标准评定预后情况.结果 手术组恢复良好率优于保守组(P<0.05),死亡率低于保守组(P<0.05);B组术中脑膨出和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其恢复良好率优于A组(P<0.05),但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恢复良好率优于C组(P<0.05),死亡率低于C组(P<0.05).结论 双侧平衡开颅减压术在救治双侧STBI疗效优于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和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特点与疗效。方法收集77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和GCS评分等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案分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以第3个月GOS评分作为预后指标。采用SPSS10.0,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血肿清除率及其GOS预后评分的差别,观察、分析手术疗效。结果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两组病例术前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在手术时间上,神经内镜组平均手术时间(1.6±0.5)h,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平均手术时间(4.6±1.8)h(P0.01);在手术失血量上,神经内镜微创组平均手术失血量33.2±6.2mL,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平均手术失血量(406.4±305.6)mL(P0.01);在血肿清除率上,神经内镜组脑内血肿平均清除率为88.6%±6.2%,开颅组平均血肿清除率为69.4%±27.9%(P0.05);在GOS预后方面,在26例术后随访满3月神经内镜组患者中恢复良好6例,轻度残疾10例,重度残疾5例,植物状态4例,死亡1例(家属放弃治疗后院内死亡)。开颅组49例患者中,恢复良好7例,轻度残疾8例,重度残疾13例,植物状态12例,死亡6例。3例因经济原因在术后放弃治疗脱失。神经内镜微创组患者预后优于开颅组患者预后(P0.05)。结论神经内镜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是一种更具有微创、高效、快速、出血少等特点的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标准大骨瓣开颅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在闭合性颅脑损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救治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对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0例中存活27例,其中恢复良好21例,中残4例,重残2例,死亡3例。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是幕上单侧颅内血肿及额颞脑挫裂伤的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脑中线区外伤性出血的治疗与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脑中线区出血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选择经CT证实脑中线区域有出血灶的重型颅脑损伤住院患12例。测算血肿体积和血肿距中线距离。急性期后隔日腰椎穿刺测CSF压力,计算平均CSF压力。采用Glasgow预后评定方法评估患预后。结果 预后不良4例(死亡1例、重残1例、中残2例),恢复良好8例。平均腰椎穿刺CSF压力以及血肿体积在恢复良好和预后不良患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预后不良组的血肿距中线距离则明显短于恢复良好组。结论 创伤性脑中线区域出血符合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病理改变,血肿距中线距离与患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继发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应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科2011-12—2014-01重度颅脑损伤继发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5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25例,常规组实施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肿量、治疗效果,以及随访过程中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d、3d、7d血肿量分别低于常规组患者同时间点的血肿量;观察组有效率67.50%,常规组有效率37.50%,观察组效果明显更好;观察组病死率2.50%,明显低于常规组17.50%;观察组颅内感染、硬脑膜下积液、迟发性血肿、切口脑脊液漏、急性脑膨出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发生率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重度颅脑伤继发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应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临床效果确切,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完全清除血肿手术(GTHR)与部分血肿清除术(STHR)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后残余血肿量对脑脊液细胞因子影响。方法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在随机对照原则下,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76例患者分为GTHR治疗组92例和STHR组84例。术后12 h、24 h、72 h从血肿腔引流管抽取引流液,5 d、7 d、12 d、19 d、26 d经腰椎穿刺提取脑脊液检测。结果术前两组病例间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构成,颅内血肿量,发病到手术时间,GCS评分,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的脑脊液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IL-4)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和STHR组比较,GTHR组具有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低、继发神经损害轻,预后良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池造瘘术及控制性引流桥前池脑脊液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治疗的临床研究。 方法将山西大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sTB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标准去骨瓣组(20例)、脑池造瘘组(20例)及脑池造瘘+引流组(20例)。患者开颅前留置脑室型颅内压(ICP)监测探头,记录术后2、6、12 h和1、3、5 d的ICP数值;术后每日评估GCS评分;术后48 h复查头颅CT,对比手术前后Rotterdam CT评分。 结果去骨瓣组、脑池造瘘组与脑池造瘘+引流组各主要时间点ICP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池造瘘+引流组术后各主要时间点的GCS评分均略高于其余2组。脑池造瘘+引流组术后CT评分改善程度与其余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池造瘘术后对桥前池脑脊液控制性引流能恢复脑脊液循环通路、提高减压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改善预后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行单骨孔封闭冲洗及骨膜下引流术的疗效。 方法选取江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CSDH患者106例,分为常规单骨孔钻孔引流术组(常规组)和单骨孔封闭冲洗及骨膜下引流术组(封闭组),对2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2组患者的手术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62,P>0.05);封闭组术后颅内积气量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63,P<0.05);2组患者术后症状性气颅、脑损伤、切口脑脊液漏、癫痫发作、血肿复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单骨孔封闭冲洗及骨膜下引流术治疗CSDH能明显降低术后颅内积气,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颅内感染应用腰椎蛛网膜下腔联合侧脑室持续引流并注射药物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合并颅内感染患者3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行间断腰穿鞘内药物注射,观察组行侧脑室联合腰椎蛛网膜下腔引流。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相比对照组显著缩短,意识、颅内压、体温、脑脊液细胞计数、脑脊液WBC计数的恢复时间均相比对照组显著缩短。观察组临床预后结果较对照组更佳。结论腰椎蛛网膜下腔联合侧脑室持续引流并注射药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感染能有效降低致死率与致残率,提高预后效果,同时缩短恢复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后276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后根据脑积水诊断标准,分为脑积水组(47例)和非脑积水组(229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颅内脑挫裂伤、脑室出血、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颅骨损伤、颅骨线型骨折、脑脊液蛋白水平及压力等因素。结果随访结果显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积水发生率为17.03%(47/27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积水组和非脑积水组在年龄、脑室出血、硬膜下血肿、昏迷(有无、持续时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去骨瓣减压术、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加尔维斯顿定位和失忆测试(Galveston Orientation and Amnesia Test,PTA)、功能独立性测评(Function Independent Measure,FIM)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龄、硬膜下血肿、昏迷时间长、GCS低分值,去骨瓣减压术与重型颅脑创伤后的脑积水的发生显著正相关。结论高龄、有硬膜下血肿、GCS评分低、接受去骨瓣减压术是重型颅脑创伤后脑积水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严重颅眶损伤Ⅰ期手术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61例颅损伤病人的救治经验。方法 对我科1986年2月至1998年9月收治的61例严重颅眶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61全 伤患的临床特点为;颅眶骨折明显,脑脊液漏及视神经损伤发生率高,意识障碍轻。结论 对严重颅眶损伤病人进行积的Ⅰ期手术治疗包括清除颅内血肿和挫伤坏死脑组织、矫正颅眶畸形、视经管减压、修补脑脊液漏,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tSAH的患者于开颅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引流脑脊液;对照组30例,行多次腰椎穿刺术放脑脊液;对两组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组GCS评分、脑脊液红细胞计数检测、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疗效预后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早期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能清除血性脑脊液,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促红细胞生成素用于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两组条件相似的颅脑损伤患者共40例进行随机配对的前瞻性研究;其中治疗组于入院后24h开始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采用6000U/次,皮下给药,隔日1次共2w。对照组不给予rhEPO处理,其他处理同治疗组,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两组患者脑脊液谷氨酸含量,并将两组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脑脊液谷氨酸含量及预后有明显差异,治疗组脑脊液谷氨酸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预后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颅脑损伤患者使用rhEPO可减轻损伤后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作用,对颅脑损伤患者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