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14例尸体胃标本血管注射造影后进行胃壁血管分布的观察和比较,发现其中11例胃体部和胃窦部的血液供应有明显差异,即胃体部血管分布丰富,小血管吻合枝广泛,而胃窦部的血管供应明显减少,因而认为血液供应不足是导致溃疡病常发于胃窦部及溃疡愈合缓慢的原因之一,从而为中医运用活血化瘀为主治疗溃疡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陈晓明 《新疆医学》1999,29(1):38-39
排空障碍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的并发症之一,现将我院1983年1月~1997年12月15年来资料齐全的23例总结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共23例,其中男19例,女4例;年龄42~73岁,中位年龄54岁。术前疾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大出血5例;慢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幽门梗阻13例;慢性胃炎并胃窦部慢性溃疡3例;胃窦部慢性溃疡并十二指肠憩室1例。全部病例均作胃大部分切除、Polay法结肠后近  相似文献   

3.
作者自1982年起对B—I式胃大部切除时,不能切除或切除有困难的十二指肠溃汤均采用三层缝合法处理十二指肠残端,已进行81例,术后无1例十二指肠残端瘘。现报告如下: 手术操作常规游离结扎胃大、小弯侧网膜血管至幽门,可结扎供应十二指肠球部的血管,在尚未切断胃与十二指肠前,用手提起胃体和胃窦部,距幽门下方约0.5~1厘米处,用4  相似文献   

4.
异位胰腺2例     
例1 男,27岁。因上腹部疼痛13年入院。近1年来病情加重,且出现频繁呕址,吐物为隔日餐。体检:上腹可见胃形及胃蠕动波,胃潴留征(+)。钡餐透视报告为十二指肠球溃疡。外科诊断为胃窦部溃疡并幽门梗阻。手术所见:胃窦后壁与胰腺有部分粘连,行胃次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切开胃后见胃窦部后壁溃疡,近幽门处粘膜下有一1cm×1cm×0.7cm 肿块,十二指肠内未见异常。肿块病理检查:呈大量胰腺泡,未见胰岛。术后诊断为胃窦粘膜下异位胰腺合并胃溃疡。  相似文献   

5.
田虹  王俊雅 《广东医学》1990,11(2):12-14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胃、十二指肠粘膜组织形态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超微结构的研究报道尚少。为此,本文通过透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胃窦部及十二指肠粘膜进行系统观察,并与慢性胃窦炎和正常人胃窦部、十二指肠粘膜对照,以探讨其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经胃、十二指肠镜检查,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病理检查确诊或正常者。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频电容场治疗技术(HCPT)在胃、十二指肠手术中的价值。方法:HCPT技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手术患者18例,其中胃癌9例、胃窦部溃疡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例;手术中对胃左右、胃网膜主干血管行传统方式结扎,以下的分支血管以HCPT电钳钳闭,HCPT在肠管及胃壁近端预切处切断,观察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胃癌患者行根治术及毕-Ⅱ和毕-Ⅰ消化道重建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行胃大部切除、毕-Ⅰ或毕-Ⅱ消化道重建术,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无并发症发生。结论:HCPT技术应用于胃、十二指肠手术中对较小血管止血满意。  相似文献   

7.
胃窦体组织学分界与迷走神经胃窦支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胃窦胃组织学分界与迷走神经胃窦支的对应关系,以求在行高选迷切时,能达到壁细胞区迷走神经切断的彻底性。 1 材料与方法 2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人,男18例,女2例。年龄16~50岁。均接受高选迷切加胃窦粘膜切除术。切下的“胃窦粘膜”平摊于弯盘上,沿前壁中线测定其长度,并自胃体侧至幽门方向连续切取标本6  相似文献   

8.
高度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下称高选迷切)是切断支配胃底和胃体部壁细胞的迷走神经分支,而保留胃窦部的神经支配,达到既降低胃酸促使溃疡自愈,又保存了胃窦部正常的排空功能,也保持了幽门防止胆汁及肠液返流的功能。对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我们于1977年6月至1977年10月在穿孔单纯缝合的同时加高选迷切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合并急性穿孔13例,其中1例术后一年半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别在胃贲门部和胃窦部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了解胃贲门癌和胃窦癌的生物学特性及不良预后的原因,指导胃癌术后的治疗。方法选取手术切除的胃贲门癌组织标本64例和胃窦癌组织标本67例,常规病理检查,应用链霉菌亲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S-P)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中EGFR和VEGF蛋白表达,比较两组患者3年生存率。结果胃贲门癌组EGFR和VEGF蛋白表达率高于胃窦癌组(P〈0.05)。胃贲门癌组患者3年生存率差于胃窦癌组(P〈0.05)。结论胃贲门部癌组织中的EGFR和VEGF基因蛋白过度表达,与胃责门部癌生物学行为差、预后不良存在着密切关系,反映了贲门癌有较高复发和转移危险,提示有加强责门癌手术后辅助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门静脉动脉化时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血管铸型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根据肝门部胆管癌的病理特点,在行根治性手术时可能需采用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整块切除。本研究为了解用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血充后对肝脏微血管和组织学的影响。方法:建立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脏血流的梗阻性黄疸大鼠实验模型,通过该模型对大鼠肝脏微血管和组织学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行门静脉动脉化手术后一个月血管铸型标本墨汁灌注标本均显示肝窦略变粗,较正常更为充盈,虽有一定的变形,但仍呈放射状分布在中央静脉的周围。墨汁灌注标本显示为肝窦内墨汁灌注欠均匀,颜色略显不规整。肝脏组织可顺利恢复正常。结论:门静脉动脉化在近期内对肝脏的微血管及组织学不造成明显的损害。  相似文献   

11.
资料和方法2003年1月~2006年12月经胃镜检查确诊的消化性溃疡(PU)并急性出血患者200例,男142例,女58例。年龄18~79岁,平均37.5岁,其中胃溃疡134例(胃体、胃角部55例,贲门、胃底40例,胃窦、幽门部28例,残胃吻合口1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6例,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30例。所有患者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胃微小癌的病理形态特征。在10例胃手术切除标本中,4例检出微小胃癌。共发现微小癌灶15个,多分布于小弯侧胃窦部或胃体部,呈多中心性生长;组织学类型为高分化管状腺癌,印戒细胞癌,混合型癌。文中对其组织发生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材料与方法研究了31例经福马林固定的尸体和10例病解标本。尸体的平均年令为71岁(45—95),其中男20例女21例。尸体解剖标本包括食管的膈下段,胃及十二指肠第一段,且均附有血管神经,此类标本只用于组织学观察用。  相似文献   

14.
1例 78岁男性患者 ,因上腹部不适、饱胀感半年余 ,突发剧烈呕吐 1天 ,就诊于外院 ,胃肠造影提示胃内有巨大占位性病变。 1周后患者来我院作多层螺旋CT检查。行饮水法胃多层CT增强扫描 ,见胃内有巨大隆起性病变 ,其边界较清楚 ,位于胃后壁 ,有较明显强化 ,肿块中央有带状低密度区 (图 1) ,胃壁形态柔软 ,病灶和胃后壁之间仍存有少许间隙 ,并见部分肿块已长入十二指肠近端 ,导致十二指肠近端扩张 (图 2 )。多层CT多平面重建显示肿块大部分位于胃窦部 ,并充满整个胃窦 ,部分进入十二指肠降段 ,肿块与胃底后壁之间有一长蒂相连 (图 3,4 )…  相似文献   

15.
<正> 临床资料本组968例,男853例,女115例.年龄4~86岁,20~60岁者占85%.穿孔部位:胃体部5例,胃小弯28例,胃窦部36例,十二指肠球部前壁846例,胃及十二指肠球部复合性穿孔1例,胃癌穿孔52例.  相似文献   

16.
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因上腹部间歇性疼痛3年伴进食后疼痛1年就诊.临床诊断慢性胆囊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经服药治疗无明显好转后到笔者所在医院检查.胃镜检查:胃、窦部浅表性溃疡.X线查检:胃体形态正常,胃窦部粘膜不整,未见明确充盈缺损或龛影.十二指肠球部形态正常.钡剂经十二指肠乳头部逆行使胆总管、肝总管及左右肝管显影.24h后复查,钡剂已全部从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排泄.  相似文献   

17.
我院由1998年2月至2002年10月采用保留幽门、胃窦浆肌瓣式胃大部切除术(PAFPG)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病及其并发症的手术治疗12例,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56岁,平均43.5岁。其中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溃疡合并穿孔4例,幽门不全校阻2例,胃窦体部溃疡4例,重度萎缩性胃炎2例。均行PAFPG手术,术后均痊愈出院。1.2手术方法:硬膜外或全麻,采用上腹正中切口,常规探查后,自幽门环前2.0cm沿胃大弯分离至左胃网膜血管第2个分支。自…  相似文献   

18.
胃大部切除术是我国最常用的方法,切除范围是胃的远侧2 /3~3/4,包括胃体的远侧部分、胃窦部、幽门和十二指肠球部的近侧.胃大部切除能切除胃窦部,消除了胃泌素引起的(胃相)胃酸分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胃体、幽门部、贲门部、胃底以及胃"乏血管区"的黏膜层微血管构筑和网眼密度的观测,探讨胃各部位和胃"乏血管区"黏膜层的血管构筑变化规律,分析胃表面肉眼可见的"乏血管区"在胃手术切除范围中的应用依据.方法 利用排除腹腔和胃部疾病,尸检切除的全胃标本25例,灌注墨汁,制作透明揭层标本,观测胃体、幽门部、贲门部、胃底和胃网膜左、右动脉之间、胃网膜左动脉第1胃支与胃短动脉末支之间、胃左动脉食管支与其第1胃体支之间的胃表面"乏血管区"黏膜层血管构筑和其网眼密度关系.结果 胃黏膜层动脉发自于黏膜下动脉丛,"笼"状构成胃腺周毛细血管网,各部位黏膜动脉层血管密度比较P<0.05;胃各"乏血管区"黏膜层的血管网眼密度比较P<0.01;胃各"乏血管区"与胃各部位黏膜层血管网眼密度比较P>0.05.结论 胃各部位与.胃表面"乏血管区"黏膜层血管密度的变化规律一致,以胃表面"乏血管区"判断胃手术切除范围并无血管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大部切除术后出血的急性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大部切除术后出血患者10例,采用Se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行常规腹腔动脉血管造影,根据出血病因及出血部位分别行出血动脉的栓塞或缩血管药物局部灌注治疗,对不能明确出血病因及出血部位者行灌注治疗.结果:本组血管造影有阳性发现8例,其中7例见造影剂外溢.6例行栓塞治疗,3例行灌注治疗,1例血管痉挛自行闭塞.10例均在介入治疗后止血,其中7例即刻止血.结论: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大部切除术后出血在急诊血管造影的基础上行选择性出血动脉栓塞或缩血管药物灌注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