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主要适应证及主要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0—2017年于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行ERCP诊治的年龄≤14岁胆胰疾病患儿61例,共行ERCP操作101例次,回顾分析行ERCP的病因、麻醉方式、操作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对主要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先后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01例次操作中成功97例次,成功率为96.0%。慢性胰腺炎(68.3%,69/101)、胰腺分裂(11.9%,12/101)、胆管结石(8.9%,9/101)分别占适应证的前3位。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2.7%(33/101),以高淀粉酶血症(13.9%,14/101)及术后胰腺炎(13.9%,14/101)最常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慢性胰腺炎与高淀粉酶血症及术后胰腺炎呈负相关(P<0.01,OR=0.020,95%CI:0.002~0.160),而胰腺分裂(P<0.01,OR=7.4,95%CI:1.4~37.9)、胰管插管(P<0.01,OR=79.7,95%CI:6.5~972.6)为高淀粉酶血症及术后胰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儿童行ERCP以慢性胰腺炎为主要适应证,总体操作成功率较高,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不低,尤其在一些特殊患儿(如胰腺分裂)的操作过程中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龄(≥80岁)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内镜中心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的74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资料,其中≥80岁的患者(高龄组)196例,≤60岁的患者(非高龄组)546例。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性别、结石数目、结石大小进行基线资料匹配,获得组间协变量均衡样本。成功匹配196对患者。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 胆总管结石高龄组患者合并疾病者明显高于非高龄组[93.4%(183/196)比 76.5%(150/196),P<0.001],两者的取石成功率分别为96.4%(189/196)和96.9%(190/1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8)。高龄组患者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7%(17/196),非高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6%(13/19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7)。高龄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为8.20 d、23 624.06元;非高龄组为8.03 d、22 249.64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ERCP有效性和安全性高,可作为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病史特点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因STEMI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并行PPCI的高龄(年龄≥75岁)患者共292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住院期间的相关信息。一级研究终点为PPCI术后1年内的全因死亡;二级研究终点为PPCI术后1年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次血运重建、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治疗及新发卒中;安全终点为PPCI术后1年内开通闭塞冠状动脉策略的全球性研究(GUSTO)出血事件(包括轻微出血、中度出血及重度出血)。结果高龄STEMI患者PPCI术后1年内死亡37例(12.7%),发生MACE 125例(42.8%),发生GUSTO出血事件55例(18.8%)。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一级研究终点Killip心功能分级(HR 2.074,95%CI 1.377~3.125,P0.001)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HR 0.978,95%CI 0.957~0.999,P=0.040)、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CEI/ARB)(HR 0.333,95%CI 0.113~0.981,P=0.046)是独立保护因素;二级研究终点Killip心功能分级(HR 1.638,95%CI 1.339~2.004,P0.001)是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HR 0.943,95%CI 0.923~0.963,P0.001)、β阻滞药(HR0.610,95%CI 0.390~0.953,P=0.030)是独立保护因素。安全终点Killip心功能分级(HR 1.866,95%CI1.511~2.305,P0.001)是患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HR 0.991,95%CI 0.983~0.999,P=0.022)、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HR 0.610,95%CI 0.390~0.953,P=0.030)是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心功能与高龄STEMI患者行PPCI预后关系密切。Killip心功能分级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ACEI/ARB、β阻滞药是患者术后1年内发生死亡、MACE或出血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是高龄STEMI患者PPCI术后1年内死亡的保护因素,也是死亡及出血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细胞肝癌所致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患者的内镜支架引流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因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细胞肝癌导致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而行内镜支架引流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入支架类型的不同,分为金属支架组(30例)和塑料支架组(76例)。观察指标包括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支架通畅期及总体生存时间。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支架通畅期和总体生存时间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患者的总体临床成功率为67.9%(72/106),术后胆管炎发生率为29.2%(31/106)。金属支架组与塑料支架组的临床成功率分别为93.3%(28/30)和57.9%(44/76) (χ2=12.40,P<0.001),术后胆管炎发生率分别为13.3%(4/30)和35.5% (27/76)(χ2=5.12,P=0.024)。中位支架通畅期为5.2(95%CI:3.7~6.0)个月,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3.0(95%CI:2.5~3.7)个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肝脏引流体积<30%是支架通畅期的独立预测因素(HR=2.12, 95%CI:1.01~4.46,P=0.048)。BismuthⅣ型(HR=2.06, 95%CI:1.12~3.77,P=0.020)、Child⁃Pugh C级(HR=4.09, 95%CI:2.00~8.39,P<0.001)、塑料支架(HR=1.87,95%CI:1.21~2.90,P=0.005)是总体生存时间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肝细胞肝癌一旦累及肝门部胆管预后不良。与塑料支架相比,金属支架引流在临床成功率、术后胆管炎发生率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肝脏引流体积<30%是支架通畅期的独立预测因素,而Bismuth Ⅳ型、Child⁃Pugh C级、塑料支架为总体生存时间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在应用或不应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不同血糖控制水平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入选3 387例行CABG的糖尿病患者,其中1 638例术中应用体外循环。对于应用或不应用体外循环下行CABG的两类患者,分别根据术后血糖控制水平分为严格控制组(平均血糖水平<7.8 mmol/L)、中度控制组(平均血糖水平7.8~9.9 mmol/L)和宽松控制组(平均血糖水平≥10.0 mmol/L)。主要终点为院内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主要心血管并发症(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和急性肾功能不全)。结果:体外循环CABG患者中,与中度控制组(n=1 050)相比,严格控制组(n=100)院内死亡的发生率明显升高(1.4%vs. 9.0%,P<0.001),宽松控制组(n=488)与中度控制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与中度控制组相比,严格控制组院内死亡风险(OR=9.98, 95%CI:2.97~33.56,P<0.001)和主要心血管并发症风险(OR=2.21, 95%CI:1.01~4.81,P=0.04...  相似文献   

6.
80岁以上高龄患者治疗性ERCP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治疗性ERCP对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80例80岁以上ERCP手术患者资料,统计病因及合并症,计算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最高年龄94岁 51例伴随有心血管疾病等合并症(63.8%) 43例为恶性胆管狭窄(53.8%).治疗总有效率96.3%(77/8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5%(10/80).胆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并发症率18.6%(8/43),明显高于胆总管结石的5.6%(2/36,P<0.05) 但是有心肺等系统合并症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不比单纯胆胰疾病患者的高(11.8%比13.8%,P>0.05).结论 80岁以上高龄不应该作为治疗性ERCP的禁忌证 治疗性ERCP对高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是肯定的 高龄患者ERCP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与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未必有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术后新发房颤(POAF)对单纯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7年12月328例HOCM患者行单纯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POAF分为POAF患者(79例)和非POAF患者(249例)。通过查阅病历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病史、手术情况及住院并发症情况。电话或门诊随访患者的生命状态及临床表现。主要研究终点是远期房颤、术后脑卒中和血栓事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36±1.35年。随访期间共39例(11.89%)患者出现主要或次要终点事件。POAF患者在远期房颤(P=0.007)、因心力衰竭住院治疗(P=0.010)等的发生率上高于非POAF患者。术后1年、3年和5年的总的生存率为99.38%、98.77%和98.1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体外循环时间增加(HR=12.832,95%CI=1.812~90.896,P=0.011)术后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OAF(HR=12.163,95%CI=1.470-100.608,P=0.02)和ICU时间延长(HR=11.235,95%CI=1.157-109.099,P=0.037)是术后脑卒中和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OAF(HR=6.658,95%CI=1.578-28.098,P=0.01)是术后远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POAF(HR=5.116,95%CI=1.457-17.966,P=0.011)和术后左心房直径增加(HR=12.187,95%CI=2.875-51.661)是术后心力衰竭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表明POAF患者在无远期房颤(P=0.002)生存率、无脑卒中和血栓事件(P=0.027)生存率和无心力衰竭再住院(P=0.006)生存率上均较非POAF患者低;远期无心血管死亡的生存率上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737)。结论: POAF是术后远期房颤、脑卒中和血栓事件、心力衰竭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POAF能预测HOCM患者单纯改良扩大Morrow术后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患者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诊疗效果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2009年5月—2020年5月西京医院接诊的PSC病例。回顾性收集人口学、临床症状、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ERCP诊疗等数据,探讨ERCP治疗人群特点及临床疗效,随访观察疾病进展、无移植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等。结果 共纳入74例PSC患者,中位年龄53岁,男性占54.1%(40/74),合并胆管显性狭窄、炎症性肠病和其他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分别占32.4%(24/74)、18.9%(14/74)和17.6%(13/74),接受ERCP患者占36.5%(27/7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总胆红素(OR=12.33,95%CI:1.24~122.63,P=0.032)和合并胆管显性狭窄(OR=24.67,95%CI:3.40~178.88,P=0.002)是ERCP诊疗的独立危险因素。ERCP操作和临床成功率均为96.3%(26/27)。截至最后一次随访,患者进展为肝硬化、胆管癌、行肝移植及死亡比例分别为9.5%(7/74)、4.1%(3/74)、5.4%(4/74)和18.9%(14/74)。随访患者(n=54)的五年生存率为83.3%。接受ERCP患者与未接受ERCP患者相比,无移植生存期(P=0.933)和总体生存期(P=0.60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瘙痒患者 (HR=5.30,95%CI:1.50~18.90,P=0.010)无移植生存期更短。结论 PSC患者合并炎症性肠病较少而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比例较高。高总胆红素或胆管显性狭窄患者接受ERCP治疗占比更高,其操作及临床成功率满意,但ERCP对长期预后无显著影响。瘙痒患者的无移植生存期较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在预测非M3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生存预后和诱导化疗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初治非M3型AML患者的血浆Fg水平和化疗疗效,根据ROC曲线确定Fg阈值,比较不同Fg水平的非M3型AML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差异,并确定影响非M3型AML患者OS和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ROC曲线确定AML患者Fg水平高低分组临界值为3.8 g/L,共有114例患者Fg3.8 g/L,101例患者Fg≥3.8 g/L。与Fg3.8 g/L患者相比,Fg≥3.8 g/L患者的诱导化疗后的完全缓解(CR)率更低(70.3%vs 86.0%,P=0.005),但复发率更高(44.6%vs 29.8%,P=0.025)。而CR患者的血浆Fg水平显著低于未达到CR患者的血浆Fg水平[(3.6±1.1) g/L vs (4.1±1.2) g/L,P=0.009]。复发患者的血浆Fg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患者的血浆Fg水平[(4.3±1.5) g/L vs (3.7±1.2) g/L,P=0.001]。与Fg3.8 g/L患者相比,Fg≥3.8 g/L患者的DFS和OS均明显缩短(均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HR=1.239,95%CI 1.113~1.496,P=0.005)、TT16 s(HR=1.288,95%CI 1.139~1.871,P=0.046)和Fg≥3.8 g/L(HR=1.763,95%CI 1.399~2.984,P=0.003)是影响非M3型AML患者DFS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60岁(HR=1.223,95%CI 1.074~1.532,P=0.026)、血红蛋白100 g/L(HR=1.654,95%CI 1.234~2.273,P=0.025)和Fg≥3.8 g/L(HR=2.134,95%CI 1.238~3.943,P=0.010)是影响非M3型AML患者OS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初治非M3型AML患者治疗前血浆Fg水平可作为预测OS和DFS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可有效预测诱导化疗疗效和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与非老年直肠黏液腺癌患者对于新辅助放疗、辅助放疗的受益情况,并分析影响直肠黏液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 方法应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数据库(SEER),收集2000~2016年,病理诊断为直肠黏液腺癌的患者共3 997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分析比较两组接受新辅助放疗联合手术、单纯手术和术后辅助放疗患者的预后情况,对两组患者的三种治疗方式分别进行倾向得分匹配,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应用Kaplan-Meier法分别绘制生存曲线,应用Log-rank检验分析各组生存差异,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直肠黏液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 结果三种治疗方案的总生存率,新辅助放疗总生存率最高,其次为术后放疗,最后为单纯手术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17,22.541;P<0.05)。但三种治疗方案的肿瘤特异性生存,仅新辅助放疗显著高于术后放疗(χ2=4.023,P=0.045)。对各种治疗方案进行倾向得分匹配后,老年患者新辅助放疗的总体生存率显著高于单纯手术(χ2=4.874,P=0.027),非老年患者单纯手术的总体生存率(χ2=5.530,P=0.019)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χ2=4.825,P=0.028)均显著高于术后放疗。高龄(≥60岁)、男性、未化疗和高TNM分期是直肠黏液腺癌患者总生存率较差的影响因素,其HR分别为1.689(95% CI=1.524~1.871)、1.110(95% CI=1.007~1.223)和1.549(95% CI=1.338~1.792),Ⅱ期HR=2.675(95% CI=1.191~6.008),Ⅲ期HR=3.617(95% CI=1.612~8.115),Ⅳ期HR=10.835(95% CI=4.797~24.474);高龄(≥60岁)、未化疗和高TNM分期是直肠黏液腺癌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率较差的影响因素,其HR分别为1.297(95% CI=1.156~1.456),1.344(95% CI=1.129~1.601),Ⅲ期HR=6.365(95% CI=1.582~25.614),Ⅳ期HR=20.957(95% CI=5.189~84.637)。 结论老年直肠黏液腺癌患者可能从新辅助放疗中获益,而对于非老年患者,放疗的预后并不优于单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引导下射频消融结合化疗治疗胆管癌患者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2009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胆管癌患者被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经ERCP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联合化疗治疗,比较两组近期临床疗效,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预后生存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相关因素。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TBIL为(72.6±22.2) μmol/L,GGT为(262.2±64.6) U/L和ALP为(206.4±62.6) U/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2.6±32.4) μmol/L、GGT(382.4±102.4) U/L和ALP(284.4±86.4) U/L,而ALB(42.4±10.8)g/L明显高于对照组[(36.2±10.6) g/L,P<0.05];观察组患者近期临床总有效率(91.6%)明显高于对照组(75.0%,x2=4.800,P=0.028);观察组和对照组3 a生存率分别为58.3%和29.2%(x2=8.296,P=0.004),两组3 a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4.1%和25.0%(x2=8.537,P=0.003);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肿瘤位置、数目、分化程度、临床分期、CEA水平和治疗方法均可能影响胆管癌患者的预后(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现,肿瘤低分化(HR=1.84,95%CI:1.05~3.23)、Ⅲ、Ⅳ期(HR=1.76,95%CI:1.03~3.02)、发生转移(HR=1.81,95%CI:1.05~3.12)和术后未进行化疗(HR=1.84,95%CI: 1.03~3.27)为影响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ERCP引导下射频消融结合化疗可明显提高胆管癌患者近期临床治疗有效率、延长生存时间和改善预后。针对影响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及时处理,或许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脏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老年医院骨科所有住院的≥65岁的髋部骨折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合并症、麻醉方式等,分析其术后新发心脏不良事件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418例患者,住院(13.2±6.8)d,年龄(76.7±9.2)岁,住院期间新发心脏不良事件56例(发生事件组),发生率为13.4%,其中因心脏事件死亡3例,死亡率0.72%。未发生心脏不良事件362例(未发生事件组)。2组患者异常心电图、左室射血分数≥50%、血红蛋白≥90 g/L、血清白蛋白≥33 g/L、B型脑钠肽前体≥450 pg/ml、全身麻醉、术后电解质紊乱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血管系统疾病史(OR=13.58,95%CI 10.12~21.39;P0.01)、合并≥4种内科基础疾病(除心血管系统)(OR=5.28,95%CI 1.21~15.25;P0.01)、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Ⅲ/Ⅳ级(OR=4.01,95%CI 3.24~10.34;P0.01)、年龄≥70岁(OR=2.86,95%CI 1.05~7.55;P0.05)、血清白蛋白33 g/L (OR=2.61,95%CI 1.23~5.51;P0.01)、血红蛋白90 g/L(OR=1.81,95%CI 1.03~6.21;P0.01)、术后电解质紊乱(OR=1.11,95%CI 1.02~2.34;P0.01)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新发心脏不良事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发生心脏不良事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既往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史的患者应给与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3.
70岁以上老年患者治疗性ERCP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对70岁以上高龄患者进行治疗性ERCP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对2006年~2008年进行治疗性ERCP的患者,选择其中≥70岁的109例作为高龄组,<60岁的24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平均住院日情况.结果 高龄组ERCP成功率为96.3%,对照组为97.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术后并发症共11例(10.1%),其中ERCP本身并发症9例(8.3%),1例并发症与ERCP有关(1.8%),1例死于心源性猝死.对照组术后ERCP本身并发症14例(5.7%),未发生ERCP相关并发症.两组间ERCP本身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住院日,高龄组为(8.2±2.1)d,对照组为(6.3±1.5)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70岁以上老年患者治疗性ERCP仍然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探索中重度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post-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pancreatitis, PEP)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20年6月期间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的6 731例初始乳头胆胰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插管操作以及术后并发症相关参数均为前瞻性收集。主要研究终点为中重度PEP,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中重度PEP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6 731例初始乳头的ERCP患者总体PEP发生率为5.3%(n=359),中重度PEP发生率为1.0%(n=68)。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ERCP适应证、插管方式、插管时间、插管次数、误进胰管次数以及有无学员参与插管等因素与中重度PEP发生有关(P均<0.10)。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32, 95%CI: 1.28~4.21, P=0.006)、非胆总管结石(OR=2.04, 95%CI: 1.16~3.59, P=0.014)、插管时间≥5 min(OR=2.23, 95%CI: 1.20~4.13, P=0.011)、误进胰管次数≥1次(OR=1.88, 95%CI: 1.03~3.44, P=0.040)和无学员参与插管(OR=1.81,95%CI: 1.02~3.22, P=0.043)是中重度PEP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中重度PEP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女性、非胆总管结石、无学员参与的插管以及困难插管等。ERCP围手术期全程管理应重视对上述因素的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纤维板层型肝细胞癌(Fibrolamella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FL-HCC)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SEER数据库中FL-HCC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生存时间及生存状态,加以整理,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共纳入86名FL-HCC患者,其中以男性(67.4%)、白人(69.8%)多见,发病年龄多<30岁(48.8%)。中位生存时间为40个月。1、3、5、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7.4%、46.4%、37.0%、20.4%。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50~69岁,HR=3.118,95%CI:1.648~5.899,P=0.000;≥70岁,HR=3.480,95%CI:1.629~7.437,P=0.001)、晚期(IV期,HR=1.914,95%CI:1.026~3.570,P=0.041)、远处转移(HR=2.093, 95%CI:1.237~3.543,P=0.006)、化疗(HR=2.681,95%CI:1.437~5.002,P=0.002)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原发部位手术治疗(HR=...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治疗失效患者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的围手术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4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POEM治疗,并完成随访的849例AC患者。对比观察既往有治疗患者(既往治疗组,n=245)与既往无治疗患者(既往未治疗组,n=604)的POEM疗效差异,并分析出现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术后临床反流和临床治疗失败的风险因素。结果两组共34例(4.0%,34/849)患者出现气胸、胸腔积液、延迟出血等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但2组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11/245)比3.8%(23/604), χ2=0.21,P=0.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持续时间≥60 min(OR=3.82,95%CI:1.81~8.08,P<0.05)是发生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医师熟练程度>100例(OR=0.23,95%CI:0.07~0.76,P<0.05)是避免发生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独立保护因素。23个月(1~71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有203例(23.9%,203/849)出现临床反流,有94例(11.1%,94/849)临床治疗失败。既往治疗组的临床反流率为26.9%(66/245),既往未治疗组为22.7%(137/604),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全层肌切开术(OR=1.49,95%CI:0.98~2.29,P=0.07)是随访期间发生临床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既往治疗组POEM术后5年临床治疗失败率为18.0%(44/245),既往未治疗组为8.3%(50/60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病程≥10年(HR=1.62,95%CI:1.04~2.52,P=0.03)、有既往治疗(HR=1.90,95%CI:1.26~2.88,P<0.05)是随访期间临床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OEM具有较低的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并且具有较好的中长期疗效,对于AC治疗失败的患者POEM仍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补救治疗方法。虽然既往治疗不会明显增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和临床反流的发生,但是会显著增加POEM临床治疗失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万古霉素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的高龄重症患者有效性及其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重症监护室收治的≥80岁革兰阳性菌感染的老年患者48例,静脉应用万古霉素,观察患者症状及体征变化,进行病原体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并动态观察用药期间肾功能变化。结果 48例患者使用万古霉素治疗平均疗程为(18±9)d ,临床有效率为72.92%,其中明确培养或涂片有革兰阳性球菌者39例,共培养出菌株50株,经治疗后细菌清除率为82.25%。万古霉素治疗过程中出现肾毒性12例(2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OR=1.240,95% CI:1.061~1.449,P=0.007)、平均万古霉素谷浓度(OR=1.268,95% CI:1.066~1.757,P=0.014)、合并使用升压药[(将其分为3层:未用升压药;小剂量升压药;大剂量升压药),(OR=4.335,95%CI:1.620~11.598,P=0.003)]、合并使用利尿剂[(将其按照呋塞米日剂量分为4层:≤40mg/d、41~80mg/d、81~120mg/d、>120mg/d),(OR=2.066,95%CI:1.189~3.589,P=0.010)]为本组高龄患者万古霉素用药后出现肾毒性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 Ⅱ评分≥25分、平均万古霉素谷浓度≥18mg/L、合并利尿剂(呋塞米≥40mg/d)均会增加高龄患者的肾毒性风险。结论 万古霉素用于高龄重症患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治疗是有效的。高龄重症患者使用万古霉素具有一定的肾毒性风险,其独立危险因素为治疗前APACHE Ⅱ评分≥25分、万古霉素谷浓度≥18mg/L及呋塞米用量≥40mg/d。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联合应用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近、远期预后的价值。方法183例发病12h内接受成功PCI治疗的初发急性STEMI患者被入选。PCI术后12h内进行FIB和hs-CRP检测。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一级终点为全因死亡,二级终点为心脏事件联合终点,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NYHA Ⅲ~Ⅳ)、心肌缺血(负荷试验证实)、再次血管重建及死亡。结果PCI术后FIB和hs-CRP呈线性相关(r=0.452,P〈0.0001),ROC曲线确定诊断界值分别为510mg/L(灵敏度69.2%,特异度81.6%)和14mg/L(灵敏度84.6%,特异度73.1%)。将患者分为3组:第1组,FIB〈510mg/L+hs-CRP〈14mg/L 第2组,FIB〈510mg/L+hs-CRP≥14mg/L或FIB≥510mg/L+hs-CRP〈14mg/L 第3组,FIB≥510mg/L+hs-CRP≥14mg/L。三组相比近期和远期死亡(30天:χ2=11.74,P=0.003 2年:χ2=27.04,P〈0.0001)及心脏事件发生率(30天:χ2=14.34,P=0.001 2年:χ2=13.55,P=0.001)明显不同 30天累积生存率(97.9%比98.0%比83.9%,P=0.002)和2年累积生存率(97.8%比95.8%比69.0%,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第3组患者近、远期死亡及心脏事件发生率最高,累积生存率最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CI术后FIB≥510mg/L且hs-CRP≥14mg/L的患者与FIB〈510mg/L或hs-CRP〈14mg/L的患者相比,30天(HR7.95,P=0.018)和2年内(HR12.59,P=0.002)发生死亡的风险分别增加7.95倍和12.59倍。结论急性STEMI患者成功PCI治疗后FIB≥510mg/L且hs-CRP≥14mg/L的患者近期和远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75岁以上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长期随访中发生死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1年9月至2014年1月阜外医院共完成PCI 27 397例,完成急诊PCI 1644例,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其中老年(年龄≥75岁)STEMI并行直接PCI的患者108例,并持续进行随访,分析患者资料,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行直接PCI,平均随访(51.17±17.75)个月。院内死亡5例(4.6%),术后30 d死亡7例(6.5%),随访期间死亡17例(15.7%)。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女性(HR 5.482,95%CI 1.099~27.333,P=0.038)、心源性休克(HR 11.283,95%CI 2.841~44.805,P=0.001),而支架置入术(HR 0.173,95%CI 0.032~0.943,P=0.043)是死亡事件的保护性因素。长期随访显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HR 1.146,95%CI 1.010~1.300,P=0.034)、心源性休克(HR 4.928,95%CI 1.718~14.130,P=0.003)。结论高龄、女性、心源性休克、未行支架置入术是75岁以上老年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6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HT,将其分为HT组(90例)及非HT组(870例)。观察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的血压、餐后及空腹血糖、胆固醇水平,影像学监测到的梗死面积,心房颤动,溶栓治疗,入院前、后的抗凝治疗,既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史。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确定HT的危险因素,并对比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试验(TOAST)分型中各类型脑梗死HT的发生率。结果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大面积脑梗死(P=0.000,OR=10.519,95%CI:6.600~16.766)、心房颤动(P=0.006,OR=1.913,95%CI:1.206~3.003)、溶栓治疗(P=0.033,OR=2.502,95%CI:1.078~5.805)、抗凝治疗(P=0.000,OR=7.877,95%CI:2.491~25.911)、餐后血糖≥10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P=0.011,OR=0.822,95%CI:1.146~2.897)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180 mm Hg和(或)舒张压≥110 mm Hg、高胆固醇(5.98 mmol/L)以及抗血小板聚集史不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②TOAST分型中,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患者的HT发生率最高(21.4%,34/159),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的HT发生率最低(1.1%,2/18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HT的发生率为8.6%(51/593)。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心房颤动、溶栓、抗凝、高血糖等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是发生HT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