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贝克曼库尔特 L H75 0型血液分析仪的血小板相关参数 (MPV、PCT和 PDW)的调查 ,确定本地区本型号仪器的正常参考范围 ,同时观察异常情况下的相应变化。方法 :调查血小板总数在 10 0× 10 9/ L~ 30 0×10 9/ L的正常结果 2 0 0 0例 ,血小板总数低于 10 0× 10 9/ L的结果 2 0 0例 ,血小板总数 CP(T)高于 30 0× 10 9/ L的结果 2 0 0例。结果 :总数正常组 :MPV均值 7.6 fl(6 .0 3fl~ 9.17fl) ,PCT均值 0 .181% (0 .10 9%~ 0 .2 5 3% ) ,PDW均值 16 .91% (15 .38%~ 18.4 4 % ) :总数低组 :MPV均值 8.73fl,PDW均值 17.5 5 % ,与正常组比较相差非常显著 (P<0 .0 1) ;总数高组 :MPV均值 7.70 fl,PDW均值 16 .5 3% ,与正常组比较相差不明显。结论 :MPV值整体上有随血小板总数减少而增大的趋势 ,PDW值随血小板总数减少而增大的现象尤为明显。在血小板总数减少的病例中 ,同时观察 MPV和PDW的改变可了解大体积血小板产生的大致状况。临床上如把血小板总数、MPV和 PDW三个指标综合观察分析将更加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贝克曼库尔特LH750型血液分析仪的血小板相关参数(MPV、PCT和PDW)的调查,确定本地区本型号仪器的正常参考范围,同时观察异常情况下的相应变化.方法:调查血小板总数在100×109/L~300×109/L的正常结果2 000例,血小板总数低于100×109/L的结果200例,血小板总数CP(T)高于300×109/L的结果200例.结果:总数正常组:MPV均值7.6 fl(6.03 fl~9.17 fl),PCT均值0.181 %(0.109 %~0.253 %),PDW均值16.91 %(15.38 %~18.44 %):总数低组:MPV均值8.73 fl,PDW均值17.55 %,与正常组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1);总数高组:MPV均值7.70 fl,PDW均值16.53 %,与正常组比较相差不明显.结论:MPV值整体上有随血小板总数减少而增大的趋势,PDW值随血小板总数减少而增大的现象尤为明显.在血小板总数减少的病例中,同时观察MPV和PDW的改变可了解大体积血小板产生的大致状况.临床上如把血小板总数、MPV和PDW三个指标综合观察分析将更加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报告因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5例、大部分经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佳。改用光——磁量子生物信息同步输入穴位治疗,近期有效率达80%,治疗前后血小板总数(x±s)由(54.7±25.5)×10~9/L上升到(83.4±42.5)×10~9/L(P<0.001),从而为今后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芪龙生血方对卡铂导致模型小鼠外周血小板下降的防治效果,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卡铂导致小鼠外周血小板减少模型,以模型小鼠外周血小板及其参数、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分类以及白细胞、红细胞为检测指标,观察芪龙生血方不同干预剂量对卡铂导致模型小鼠外周血下降的防治效果。结果 (1)与模型组、用药前比较,芪龙生血方能明显提高模型小鼠外周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压积(PCT)检测值(P0.05,P0.01)。(2)巨核细胞分类:与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比较,芪龙生血方各剂量组巨核细胞总数明显增加(P0.05),原始巨核细胞减少(P0.05),颗粒巨核细胞减少(P0.05),裸核巨核细胞减少(P0.05)。(3)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芪龙生血方各剂量组能提高红细胞数值;对白细胞也有调节效应(P0.05)。结论芪龙生血方除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治疗作用外,对放化疗导致的动物模型外周血象下降也有很好的防治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感染因素导致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明确由感染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的10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血小板减少程度、感染部位、感染病原生物、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骨髓细胞学、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血沉及出血情况。结果:(104例患者中Ⅰ度血小板减少26例,占25.0%,Ⅱ度血小板减少42例,占40.4%,Ⅲ度血小板减少16例,占15.4%,Ⅳ度血小板减少20例,占19.2%;降钙素原检测68例,其中63例升高,均数为1.08+0.52ng/mL,与血小板数目负相关(r=-0.643,P<0.01)。C反应蛋白检测89例,76例升高,平均34.7+21.6 mg/L,与血小板数目负相关(r=-0.660,P<0.01)。乳酸脱氢酶检测44例,29例升高,均数为628.21+223.42U/L,与血小板数目负相关(r=-0.818,P<0.01)。血沉检测96例,86例升高,平均46.8+30.2mm/h,与血小板数目负相关(r=-0.700,P<0.01)。57.6%(60例)伴有贫血,22.4%(23例)伴有白细胞减少,11.7%(12例)同时伴贫血和WBC减少,25.0%(26例)伴有白细胞升高。本组患者有48例行骨髓检查,增生活跃以上39例、增生低下9例;6例巨核细胞总数大于150个,7例小于7个,35例巨核细胞总数在7~150个之间;21例有临床出血。结论:感染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数目与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和血沉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红 《海南医学》2003,14(11):70-71
目的 观察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小板数量、形态的变化。方法 观察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发热 2~ 7天后血小板计数 (PLT)、平均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大血小板比率 (PLCR)的变化。结果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发热 2~ 3天后入院PLT显著减少 (P <0 .0 0 1) ,PDW增加 (P <0 .0 1) ,PLCR增加 (P <0 .0 5 ) ;发热 4~ 7天后入院PLT显著减少 (P <0 .0 0 1) ,PDW、MPV、PLCR均显著增加 (P <0 .0 0 1)。经住院治疗 3~ 14天后 ,PLT、PDW、MPV及PLCR均恢复正常 ,与正常对照组比 ,P >0 .0 5。结论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除血小板减少外 ,PDW、MPV、PLCR随病程而增加。应及早入院治疗 ,避免出血和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白细胞总数与登革热临床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2014年广州市白云区确诊的登革热病例中随机抽取典型登革热病例308例、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病例79例。回顾性收集其人口学信息及临床资料,分别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相对于血小板计数正常组,血小板计数中度减少组和重度减少组发生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风险均更大,调整后OR值分别为5.02(95%CI:2.01~12.79)和13.45(95%CI:1.50~304.60);而血小板轻度减少组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后OR值为1.23(95%CI:0.61~2.60)。相对于白细胞总数正常组,白细胞总数轻度减少组或重度减少组发生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风险也更大,调整后OR值分别为4.39(95%CI:1.22~28.13)和7.20(95%CI:1.97~46.65)。结论登革热患者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总数减少程度越大,出现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益气通阳颗粒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以BALB/c小鼠为研究对象,腹腔注射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建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小鼠模型。造模小鼠随意分为模型组、益气通阳组、金薯叶组、泼尼松组,每组10只;10只未造模小鼠为对照组。各治疗组分别以益气通阳颗粒(17.4 g/kg)、酸酸泼尼松片(9.1 mg/kg)和金薯叶止血合剂(3.9 mL/kg),灌胃11 d。检测各组小鼠的外周血血小板(PLT)、白细胞(WBC)计数和血红蛋白(Hb)含量;通过胸骨骨髓涂片和骨髓病理比较各组的骨髓巨核细胞总数,以及不同类型巨核细胞的比例;检测小鼠脾脏和胸腺的脏器系数,观察脾脏和胸腺的病理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PLT计数减少(P<0.05),经益气通阳颗粒、泼尼松和金薯叶止血合剂治疗后PLT计数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原始和幼稚巨核细胞数量增加、产板巨核细胞比例减少(P<0.05),经益气通阳颗粒治疗后原始和幼稚巨核细胞比例减少,而产板巨核细胞比例增加(P<0.05)。病理观察...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患者巨核祖细胞分化障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徐亮  王元  陈顺乐  沈南 《上海医学》2004,27(10):739-742,F003
目的 明确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血小板减少患者骨髓巨核祖细胞增殖分化情况 ,以及患者血清对巨核祖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 分离 7例SLE血小板减少患者 (SLE血小板减少组 )、11例胸外科开胸手术切除肋骨患者 (正常对照组 )和 4例SLE血小板正常但病情活动患者 (SLE血小板正常组 )的骨髓单个核细胞 ,体外巨核祖细胞 (CFU MK)无血清半固体培养 ;并分别加入SLE血小板减少和SLE血小板正常患者的血清 ,观察血清对CFU MK集落形成的影响。结果 SLE血小板减少组CFU MK集落数为 (2 7.33± 9.30 )个 /片 ,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 (6 1.2 2± 2 9.71)个 /片和SLE血小板正常组的 (6 0 .0 0± 2 9.71)个 /片 (P值均 <0 .0 5 ) ;加入SLE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清后 ,SLE血小板减少组 (n =7)和正常对照组 (n =7)CFU MK集落数分别减少为(14 .2 9± 6 .73)和 (2 9.4 4± 2 3.35 )个 /片 (P <0 .0 5 )。加入SLE血小板正常患者血清后 ,正常对照组 (n =7)CFU MK增加到 (115 .6 0± 72 .99)个 /片 ,与未加血清者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SLE血小板减少组 (n =7)无显著增加 (P >0 .0 5 )。结论 SLE血小板减少患者骨髓巨核祖细胞分化障碍 ,患者血清对骨髓巨核祖细胞的分化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 (thrombopoietin ,TPO)水平与外周血小板计数(plateletcounts ,PLT)、骨髓巨核细胞计数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 :ELISA法测定 5 0例不同病因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TPO水平 ,同时用自动血细胞仪测定其PLT ,人工计数骨髓涂片上巨核细胞总数 ,以 2 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 .结果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较正常对照组血清TPO略低 ,但差异无显著性 (P>0 . 0 5 )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血清TPO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相关分析表明ITP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LT与血清TPO浓度均呈负相关 (r =- 0 . 6 5 ,P <0 . 0 5 ;r =- 0 6 8,P <0 . 0 5 ) ;巨核细胞计数与血清TPO浓度也均呈负相关 (r =- 0 . 5 5 ,P <0. 0 5 ;r =- 0 . 5 8,P <0. 0 5 ) .结论 :检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TPO水平有助于区分不同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 .血清TPO水平同时受PLT、巨核细胞数双重调控 .  相似文献   

11.
妊娠合并小血小板减少及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是产科急症之一。 2 0 0 0年我院共收治 14 8例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 (<85× 10 9/L) 14 8例 ,占同期分娩产妇总数的 3 .78%。均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妊娠前血小板计数(BPC)减少者 17例 ,产前检查BPC减少 2 9例 ,入院待产发现BPC减少 81例 ,急诊入院分娩前BPC减少 (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并显微镜检测 ) 2 1例。年龄 2 2~ 3 9岁 ,其中初产妇 13 0例 ,经产妇 18例。分娩方式 79例为剖宫产 ,69例为阴道分娩。1.2 血小板计数及一般情况 按入院时BPC计数值将 14 8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实验室特点与临床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对13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外周血象的血小板计数(PLT)、骨髓涂片巨核细胞总数及分类、骨髓染色体检查;89例做了血块退缩实验,28例做了血小板聚集功能,130例患儿用高效丙种球蛋白及强的松治疗情况的观察.结果:130例患儿经高效丙球及强的松治疗(6~10天)89例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结论:骨髓涂片巨核细胞总数越高,高效丙球及强的松治疗效果越好,反之预后较差.同时伴有小幼巨者,治疗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髓性与非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分为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组(53例)和非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组(25例),选择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用KX-21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各组静脉血的血小板总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分析各组间PLT、MPV、PCT、PDW的变化。结果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LT、PCT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2.787、35.858,P值均为0.000,MPV和PDW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P值)分别为1.080(0.282)、0.664(0.508);非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LT、PCT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4.296、5.820,P值均为0.000,而MPV和PDW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9.842、22.666,P值均为0.000;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MPV和PCT低于非骨髓性血小板减少患者,t值分别为6.297、2.217,P值分别为0.000、0.030。结论血小板减少症患者MPV正常时提示可能为骨髓性疾病引起,MPV增大提示可能为非骨髓性疾病引起。  相似文献   

14.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临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2003年间91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占同期分娩产妇总数的5.78%,其中64.8%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GT),14.3%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占13.2%。其中GT组不需要特别处理,PIH组以皮质激素及输血小板为主,ITP组以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IVIG)为主。血小板低于20×109/L时输注血小板。全部病例无孕产妇死亡,新生儿血小板减少3例。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原因较多,应依据不同病情进行不同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骨髓性与非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分为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组(53例)和非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组(25例),选择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用KX-21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各组静脉血的血小板总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分析各组间PLT、MPV、PCT、PDW的变化.结果 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LT、PCT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2.787、35.858,P值均为0.000,MPV和PDW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P值)分别为1.080(0.282)、0.664(0.508);非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LT、PCT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4.296、5.820,P值均为0.000,而MPV和PDW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9.842、22.666,P值均为0.000;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MPV和PCT低于非骨髓性血小板减少患者,t值分别为6.297、2.217,P值分别为0.000、0.030.结论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MPV正常时提示可能为骨髓性疾病引起,MPV增大提示可能为非骨髓性疾病引起.  相似文献   

16.
临床上使用血小板计数(PLT)这一指标来监测病人的出凝血状况已成为一种常规手段。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主要用于区分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如果是骨髓增生低下造成的血小板减少,MPV不变或减少;如果是由于血小板破坏增加引起的血小板减低,则MPV增大。血小板压积(PCT),系血小板占全血的体积百分比;血小板分布研究(PDW),即血小板体积分布的变异系数。各种疾病可引起以上各项指标的不同变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糖尿病人等以上4项指标均可正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小板变化与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期间我院诊治的1733例脓毒症患者,依据血小板水平,分为血小板减少组(612例)和血小板正常组(1121例)。比较两组患者,分析血小板与血常规指标的相关性,计算两组患者的累积风险曲线和生存曲线。结果研究发现血小板减少组败血症、休克、机械通气及死亡患者例数占整组病人总数百分比均明显高于正常组,ICU住院日、人均机械通气时间明显高于血小板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第1日和第9日,血小板计数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抗凝血酶呈正相关,与超敏C反应蛋白呈现负相关(P<0.05)。血小板减少组累积风险更高,生存率更低,并且随着ICU住院时间(ICUSTAY)的延长,累积风险越来越高,生存率越来越低。结论研究表明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患者休克、住ICU和机械通气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组患者累积风险更高、生存率更低、危险因素更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及全血血小板水平在监测冠心病病情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38例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4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0例),健康对照组为45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并检测冠心病患者的外周血血小板总数。结果AMI组、UAP组及SAP组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UAP组与SAP组相比,其值增加明显;AMI组与UAP组差异无显著性;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与外周血血小板总数变化呈正相关(r=0.70,P<0.01)。结论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之一,其水平和血小板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小板CD62p和CD42b表达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小板 CD62 p和 CD42 b表达的动态变化 ,探讨急性脑出血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术 ( FCM) ,对 3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早期 ( 72 h内 )及治疗 1周后血小板 CD62 p和 CD42 b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与健康人比较 ,脑出血患者发病早期血小板 CD62 p的表达量明显增加 ( P<0 .0 0 1 ) ,CD42 b的表达量明显减少 ( P<0 .0 0 1 ) ;脑出血患者治疗 1周后与发病早期比较 ,血小板 CD62 p的表达量明显增加 ( P<0 .0 5 ) ,CD42 b的表达量明显减少 ( P<0 .0 5 )。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现血小板活化现象 ,治疗后血小板活化程度增加 ,提示脑出血患者应适当应用改善脑循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非典型肺炎(SARS)的血常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6例SARS病人的血常规特点,并与正常人群进行对照,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SARS患者的白细胞多数正常或减低(80.2%);淋巴细胞可减少[百分比(22.8±11.5)%,绝对值(1.68±0.38)×109/L];单核细胞可增高[百分比(10.2±5.4)%,绝对值0.75±0.18];部分病人血小板减低,血小板<100×109/L占9.4%。SARS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白细胞总数(WBC)、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分面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及血小板压积存在一定差异(P<0.05)。结论 我院收治的SARS病人多数WBC正常或减低,常有淋巴细胞减少,与国内外多数报道相符,但此特点不能作为诊断SARS的确诊或排除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