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何舒青  陈晶琦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5):541-542,545
目的 评价对农村初中生开展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在农村初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基础.方法 先后对整群选取的安徽省2所农村中学257名(教育组)和332名(等待教育组)学生开展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通过问卷调查评价教育效果.结果 教育后1周,教育组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正向态度和技能得分分别由10.91,23.02和2.35上升到23.20,29.70和2.97,均明显高于教育前(P值均<0.01).教育组学生知识、态度和技能得分增长值均明显高于等待教育组(P值均<0.01).教育组学生更愿意与家人/朋友谈论预防艾滋病问题.结论 在农村初中生中进行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能提高学生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水平,促进对艾滋病感染者不歧视态度的形成,有助于培养拒绝相关危险行为的技能,促进与家人和朋友交流.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6个全球基金艾滋病防治项目省学校生活技能教育骨干师资培训需求与培训效果进行分析,为今后有效开展生活技能为基础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师培训及学生健康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依据.[方法]2005年7月对参加全球基金艾滋病防治项目培训的6个省60名教师进行前后两次问卷调查.[结果]最近两年,各省在开展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培训时主要的培训内容仍集中在艾滋病相关知识层面上.学员认为开展生活技能教育与艾滋病预防的相关培训最大困难是缺乏合适的培训材料和缺乏培训技巧;开展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的主要困难是缺乏教学材料、缺乏师资、缺乏培训.97.7%的学员认为本次培训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好.[结论]本次生活技能培训效果得到了学员认可,应用本次培训的方法和内容,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生活技能教育、参与式教学方法培训.  相似文献   

3.
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中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以中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为基础,探讨生活技能教育在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中的作用。方法2005年10月至2006年5月,对北京市5所初中、4所高中的1257名学生分组进行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教学干预,对实验组进行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专题教育,在干预前后通过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不同学段、性别的学生,干预后艾滋病基本知识回答正确得分均高于干预前。联合国艾滋病大会核心构建指南(UNGASS)指标全部回答正确率实验组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除高中组学生外,实验组学生干预后态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相关拒绝技能情况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实验组同学更愿意与家长、同伴沟通艾滋病相关问题。结论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可以显著提高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促进学生态度的转变和拒绝技能的培养,有效促进学生与家长、同伴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刘晓庆  刘洪庆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2):1500-1501
目的 探讨生活技能教育在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中的作用,为中学生艾滋病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青州市高中、初中学校各1所,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000名学生进行艾滋病、性病的有关知识培训,并在培训前及培训后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 开展艾滋病、性病有关知识培训后,在校中学生对艾滋病的有关知识掌握有明显提高;对于防范艾滋病有信心、愿意接受更多的艾滋病知识、认为学校增加艾滋病教育非常重要的比例分别由培训前的59.8%,63.1%和91.8%提高到培训后的91.6%,90.5%和98.6%;培训后学生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培训前.结论 运用生活技能对中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知识水平,促进正确态度和健康技能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学校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通过对部分试点学校开展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效果的评估,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2004年4~7月在北京市西城区和河南省新乡市8所中学对462名学生开展以生活技能教育为基础的学校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并用定性问卷和定性的学习体会评价教育效果。结果开展专题教育前,在学校学过有关HIV/AIDS知识学生的比例在不同年级和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中(63.8%)高于高中(52.5%),北京市西城区(80.6%)高于河南省新乡市(41.6%)。高中生看过有关描写性行为的书刊、录像、影碟制品的比例(34.9%)高于初中(11.4%)。教育后,艾滋病3条传播途径的正确回答率由教育前的70.3%提高到92.7%,学生对日常生活不传播艾滋病知识的正确回答率由教育前的55.2%~83.5%提高到93.2%~96.9%.对如何避免艾滋病的正确回答率由教育前44.5%~77.7%提高到72.7%~95.9%;教育后,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愿意与HIV/AIDS感染者同班学习的比例由教育前的32.8%上升为58.9%。结论在中学开展生活技能为基础的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非常有效,应推广这种参与式的教育模式,同时要调动社会和家庭的力量创造有利于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部分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技能行为现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了解目前中学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为探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10-11月,对北京市6所初中、4所高中的148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为85.3%,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为28.1%。联合国大会艾滋病特别会议制定的5项核心指标全部回答正确率为13.1%,高中生高于初中生,男生高于女生。对相关态度题目赋值后,高中生的正向态度得分明显高于初中生,女生高于男生。技能和行为方面,高中生得分高于初中生,女生得分高于男生。70.6%的学生表示愿意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结论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建议学校应以行为改变为最终目标,开展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项目学校开展的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参与式预防艾滋病教育活动的效果以及目前高中生艾滋病相关的知识、态度和技能现状,以更好地促进学校预防艾滋病工作的开展.方法 采用封闭式问卷,于2008年6-7月对随机分层整群抽取的8个项目省的18所高中共2 280人进行调查.结果 项目学校高中生的“大众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调查”中的8条核心指标知晓率为78.8%,明显高于非项目校学生的61.0%;项目学校高中生对艾滋病病人不歧视态度拥有率为83.5%,明显高于非项目校学生的67.7%.从项目学校总体的现况来看,以知识、态度、技能总分的60%作为衡量学生合格与否的标准,项目学校高中学生技能的平均合格率较低,仅为68.4%.结论 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参与式预防艾滋病教育活动的效果明显,但技能发展不足,提示今后的项目工作应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  相似文献   

8.
海南省7所中学初一学生艾滋病知识和生活技能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海南基层学校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生活技能掌握情况,为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在海南D市和C县对7所中学初一年级4 71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8组学生进行小组访谈.结果 正确回答艾滋病3条基本传播途径的学生比例仅为22.8%,全部答对5道"日常生活不传播艾滋病"题目的 学生仅为7.1%.农村学生知晓率和自我评价的生活技能持正向态度的学生比例均低于城镇学生.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主要为大众传媒,报告从学校获取相关知识的学生比例不到1/5.农村学生知识的来源比城镇学生更少.结论 海南基层学校中学生艾滋病知识和生活技能水平较低,利用学校开展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艾滋病预防教育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在校医学生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模式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校医学生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模式。方法通过访谈,了解在校医学生关于艾滋病的知识、行为、态度等情况,并依托以技能为本的教育模式由已受训教师和志愿者承担2300名在校医学生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和参与社会实践培训活动。结果依托以技能为本的教育模式开展以来,提高了在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自我防护意识,掌握了合理应对压力的方法,具有了传播反歧视的意识和关爱的理念。结论依托以技能为本的教育模式有着其他传统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可有效地促进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的提高及正确态度和生活技能的形成,对充分发挥大学生在预防艾滋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校医学生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模式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校医学生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模式。方法通过访谈,了解在校医学生关于艾滋病的知识、行为、态度等情况,并依托以技能为本的教育模式由已受训教师和志愿者承担2300名在校医学生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和参与社会实践培训活动。结果依托以技能为本的教育模式开展以来,提高了在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自我防护意识,掌握了合理应对压力的方法,具有了传播反歧视的意识和关爱的理念。结论依托以技能为本的教育模式有着其他传统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可有效地促进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的提高及正确态度和生活技能的形成,对充分发挥大学生在预防艾滋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干预措施评价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陈虹 《中国学校卫生》2001,22(2):112-113
目的 探索在中学开展预防艾滋病(AIDS)有效干预模式及其效果评价。方法 对深圳市10所中学初一、高一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1)知识方面:干预后,学生预防AIDS基本知识平均得分初一男生由7.47提高到10.21(满分为15);初一妇生从7.17提高互10.21;高一男生从10.30提高到11.09;高一妇生从9.58提高到10.55。(2)态度方面:对待HIV/AIDS患采取正向态度明显提高,男生由22.6%上升到34.9%;女生由24.4%上升到41.5%。(3)行为方面:同学可以运用更多的信息来源获取有关知识。结论 学校预防AIDS教育干预措施以帮助学生增强抵御HIV/AIDS的能力,树立正向的态度,但要由知识转变行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综合的干预和社会的多方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状况,为该地区中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回族、彝族和哈尼族3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14所中学的1793名学生,自行设计问卷对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感染艾滋病危险的感知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回族、彝族和哈尼族3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初中生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5%,40.4%和5.9%,高中生分别为31.2%,48.7%和70.6%;初中生感染艾滋病危险的感知率分别为54.0%,60.6%和35.6%,高中生分别为64.0%,55.6%和48.8%,不同地区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回族和哈尼族聚居地区初中生和高中生之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感染艾滋病危险的感知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应通过适宜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方法来提高其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上海市中学生艾滋病及性行为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方法:2002年4月至6月选取105所普通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初一、高一9246名学生,采取KAP(知、信、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接受过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的比例为49.3%。艾滋病知识的掌握,3条传播途径不完全知道的比例为27.8%,不知道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艾涝病的比例为24.7%,没有与亲友谈论过艾滋病的比例为66.7%,而且86.0%学生都表示不愿意和AIDS/HIV感染者同班学习。中学生看过描写性行为的书刊、音像制品等的比例为23.8%,赞成婚前性行为的比例为18.5%,高中阶段学生曾发生性行为的比例2.3%。结论:用多种形式,包括同伴教育在内健康教育方法,在中学生中尽快开展艾送病预防和生殖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濮阳市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的认知状况,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分层随机和整群随机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样本,开展调查。结果初中生对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等3方面内容的正确回答率在41.73%~61.86%之间,明显低于高中生;高中生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以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为主,占80.00%以上;而初中生通过家长获取相关知识的相对较多;城区学生和农村学生在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农村和城区的中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状况不同。只有加强健康教育,让其认识艾滋病的危害,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才能提高防病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重点高中学生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同伴教育在上海市重点高中学生中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探讨健康教育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从上海市33所重点高中随机抽取3所学校,从每所学校各随机抽取2个班级共293人为干预组进行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同时每校另选2个班级共296人为对照组。在教育实施前和实施后分别对2组学生进行内容一致的问卷调查。结果干预组学生艾滋病性病以及性生殖健康知识均分从32.27分上升到39.27分(P<0.01),干预组各方面知识均分均比对照组有大幅提高(P<0.01),干预组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均分也有提高(P<0.05)。结论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能明显提高重点高中学生有关知识水平,同时应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2016—2018年中学生艾滋病知晓情况,为提高该地区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实施效果提供依据。 方法 2016—2018年每年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市宝安区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2011年该地区中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现况调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知晓率变化情况。 结果 共调查5 517名中学生,总体艾滋病防治知晓率为86.30%,本次调查3项相同问题条目(与2011年调查相同的问题条目)的知晓率均显著高于2011年水平(χ2=306.7532~1 273.312,P<0.001)。不同性别、学校性质学生知晓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93、3.5444,P>0.05),不同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职高学生知晓率显著低于初、高中学生知晓率(χ2=17.9406,P=0.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知晓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比率高、初中学生分别是职高学生的1.855倍和1.978倍,公办学生是民办学生的1.202倍。高中、职高学生中1.67%(29/1 734)发生过性行为,在调查期间近1年内仍有性伴15人中,仅20.00%(3/15)每次都使用安全套。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较女性(OR=5.756)、没有接受过防艾宣传服务的学生较接受过相关服务的学生(OR=3.040)发生性行为的比例更高。 结论 2016—2018年深圳市宝安区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与2011年相比有了大幅提高,但仍低于国家有关要求,需要拓展防艾宣传教育尤其是职高、民办学校学生宣传教育,加大警示性教育力度,提高学生性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汶川县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为进一步开展青少年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汶川县2所中学初一至高三年级学生500名,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的统一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被调查中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为43.2%,其中初中和高中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有统计学差异,男女学生的知晓率无统计学意义;对艾滋病态度正确率44.8%;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途经从高到低依次是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医务人员、老师、同学或朋友、家人.结论 汶川县中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对艾滋病存在歧视、恐惧心理,应进一步加强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高艳凤 《职业与健康》2010,26(18):2128-2130
目的了解北京市祟文区中学生对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态度、行为现状,为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10月对崇文区4所中学154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艾滋病基础知识各相关内容知晓率在84%及以下;艾滋病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在86%以上;非传播途径几项问题中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回答正确率较低,且高中低于初中;在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上,值得同情一题回答正确率高中也低于初中,其余各项高中均高于初中,而男女生无差别;在被调查的学生中,5.33%的高中男生有过性行为,且认为处于热恋或一见钟情就可以发生性关系的同学中男生均多于女生。结论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应有针对性地加强艾滋病及相关行为的健康教育。同时针对中学生年龄特点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大厂地区中学生有关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等现状以及各学校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开展情况,从而指导学校有针对性地做好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该区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该区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68.79%,其中初中阶段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64.19%(6347/9888),高中阶段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73.61%(6937/9424)。5所初中学间比较,经检验χ2=80.7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比较,经检验χ2=199.4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区中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总体知晓率与创建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对艾滋病知识缺乏深入了解。初中学校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存在差距、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