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孕期绒毛活检及细胞遗传学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产前诊断中心进行早孕期绒毛活检及细胞遗传学检测的17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培养成功率及染色体异常率,并对其诊断指征进行分析。结果1702例绒毛组织标本中,培养成功1602例,成功率为94.12%。穿刺的临床指征中以高龄妊娠(43.60%)和单基因病史(29.14%)为多见。检出染色体核型异常共161例,异常率10.05%,其中纯合型异常核型有153例,嵌合型异常核型有8例,包括21-三体53例、18-三体39例、13-三体10例、性染色体异常31例、其他常染色体数目异常9例、染色体结构异常17例、多倍体2例。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最高的是夫妻染色体异常组,染色体异常率39.13%(9/23);其次是早孕期超声异常组,染色体异常率35.14%(110/313);单基因病产前诊断的464例样本中,检出6例染色体异常。1702例绒毛样本中取材后胎儿丢失5例,流产率0.29%。结论早孕期绒毛活检及核型分析能够有效提前产前诊断时间,尤其适用于单基因病孕史及早孕期超声异常的产前诊断。绒毛组织培养可以获得较高的培养成功率,失败原因多见于样本量少及细胞活性欠佳。绒毛染色体嵌合时要警惕胎儿与胎盘染色体不一致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方式及女性年龄与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的关系,为辅助生殖技术在遗传学上的安全性问题提供咨询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8年行早期流产绒毛染色体检查的494例自然妊娠流产样本(自然妊娠流产组)及396例辅助生殖妊娠流产样本(辅助生殖妊娠流产组),将两组患者以35岁为年龄分割界限,又分为<35岁组和≥35岁组。对比染色体异常在两种妊娠方式及不同年龄组中的发生率。结果自然妊娠组患者平均年龄及流产孕周显著小于辅助生殖妊娠流产组(P<0.01)。流产组织中,染色体异常样本共计501例,1~22号,X,Y单一染色体异常382例,三倍体异常15例,≥2条染色体异常46例,染色体微缺失/重复58例。染色体出现单一异常的发生率最高,达76.25%。单一发生的染色体异常中,16号染色体异常102例,占26.70%,22号染色体异常及X染色体异常均有54例,发生率均为14.14%。辅助生殖妊娠流产组69,XXN占比(0.86%)显著低于自然妊娠流产组(4.83%)(P<0.01),而21号染色体异常占比(5.60%)显著高于自然妊娠流产组(2.23%)(P<0.05)。辅助生殖妊娠流产组≥35岁流产患者占比显著大于自然妊娠流产组(P<0.001)。不同妊娠方式组内,<35岁患者染色体非整倍性发生率显著低于≥35岁患者(P<0.01)。染色体非整倍性高发类型中:16号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在<35岁患者中显著高于≥35岁患者(P<0.01);22号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在≥35岁人群中显著高于<35岁人群(P<0.01);≥35岁患者≥2条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35岁患者(P<0.001),且辅助生殖妊娠流产组显著高于自然妊娠流产组(P<0.01)。结论两种妊娠方式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的差异可能与ICSI技术相关,也可能与辅助生殖人群年龄相关。辅助生殖技术并没有增加胚胎染色体非整倍性的发生率,而高龄是胚胎染色体非整倍性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早期自然流产绒毛组织中染色体异常的不同类型,及其与患者年龄、流产胎儿性别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7年行早期流产绒毛染色体检查的1 317例样本资料,对所有检测结果进行分类比较、统计分析。结果 1 317个早期流产绒毛样本中,染色体异常700例(53.2%),其中非整倍性重复占70.7%,以三体占比最高(63.7%),尤以16-三体高发。在患者年龄方面,非整倍重复组显著高于未见异常组(P0.001)。进一步分析非整倍重复组,结果显示,异常染色体≥2条组平均年龄显著高于三体组(P0.001)。流产绒毛中,常染色体异常男女性别比为1∶1.03;性染色体异常,Turner综合征占比最高(89.2%)。结论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揭示了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异常的分布情况及其与患者年龄、胎儿性别的相关性,为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的临床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染色体畸变及Y染色体(Yql1区)无精子症因子(azoospermic factor,AZF)缺失情况,建立Y染色体微缺失的临床筛查方法。方法:对134例患者(无精子症97例,严重少精子症37例)经染色体核型分析及AZF、区三个位点8对引物PCR扩增,检测染色体畸变和Y染色体微缺失率。结果:134例中染色体核型异常9例,占6.72%。AZF缺失18例,缺失率为13.43%。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AZF、缺失率分别为14.43%、10.81%。结论:染色体畸变和Y染色体微缺失是导致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无精子症缺失率高于严重少精子症患者。AZF区三个位点8对引物PCR扩增可作为Y染色体微缺失的临床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132例男性不育患者遗传学病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男性不育患者进行遗传学病因分析,并探讨其遗传效应。方法:采取132例男性不育患者外周血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132例男性不育患者中,染色体异常24例,染色体变异22例。其中大Y20例,47,XXY18例,45.XY,t(13;14)3例,小Y和46,XY,inv(9)各2例,46,XY,t(9;22)1例。结论:染色体异常是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并建议男性不育患者进行基因诊断,以便确诊是否属于遗传病,为生育提供指导,避免盲目治疗。  相似文献   

6.
1例与Y染色体畸变相关的无性腺症、矮身材和踱骨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告1例与Y染色体畸变相关的无性腺症、矮身材和踱骨畸形的罕见病例。方法: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染色体核型分析;选用X/Y着丝粒探针和Y染色体上性别决定基因(SRY)探针对患者进行原位荧光杂交(FISH);对SRY基因的HMG进行序列分析;应用多重PCR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进行矮身材同源框基因(SHOXY)微卫星多态性分析;进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兴奋试验。结果: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患者核型为46,Xdel(Y)(q11.23);患者FISH显示只有1个x染色体和Y染色体杂交信号,但SRY有2个信号,分别位于Y染色体的短臂和长臂上。结合染色体核型和FISH结果,患者核型疑为46,Xdel(Y)(q11.23)(pte—p11.3::q11.23→p11.3:).ishdel(Y)(SRY++,DYZ3+);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发现有AZFc的缺失;患者的SRY的HMG序列分析结果未显示有突变;SHOXY微卫星多态性分析未发现父亲来源的基因有缺失;兴奋试验显示HCG刺激后,雄激素、雌激素无升高反应,提示为无性腺症。结论:患者的无性腺症、矮身材和踱骨畸形与Y染色体结构畸变有关,推测与SRY基因,SHOXY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染色体异常类型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后的助孕结局及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我中心就诊的因染色体异常行PGT共80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染色体异常类型不同分为染色体结构异常组(n=72)和染色体数目异常组(n=8);其中,染色体结构异常组又根据染色体易位类型不同进一步分为平衡易位组(n=52)和罗氏易位组(n=20)两个亚组;分别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助孕结局。结果 (1)在染色体结构异常类型患者中,两亚组间2PN率、D3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和活检整倍体囊胚易位染色体携带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罗氏易位组可用囊胚形成率显著高于平衡易位组(P<0.05),罗氏易位组囊胚整倍体率亦显著高于平衡易位组(P<0.01);两亚组间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2)在染色体数目异常患者中,5例47,XXY患者均有整倍体囊胚移植,截至投稿时,1例移植后未获得临床妊娠,3例获得健康新生儿,1例仍在妊娠随访中;染色体核型为47,XYY,t(12;18)(p11.2;p11.3...  相似文献   

8.
大Y染色体对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中大Y染色体对其受精方式及结局的影响。方法:对进行IVF/ICSI-ET助孕中的113例患者(共127个周期治疗)进行前瞻性研究,大Y染色体组(A组)共56个治疗周期,染色体正常组(B组)共71个治疗周期。结果:A、B两组间受精率、卵裂率、胚胎质量、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死婴出生率、畸形率、男婴出生比例及女婴出生比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大Y染色体对胚胎发育及近期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金华地区509对不良妊娠史夫妇细胞遗传学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509对有不良妊娠史的夫妇进行外周血培养,制片,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509对夫妇中检出59例染色体异常,异常检出率为5.80%,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结论不良妊娠与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的染色体异常通过不同的发病机理引起流产、不孕不育、畸形儿等不同的临床表现;开展外周血染色体检测,有助于指导临床优生优育工作,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7号染色体数目异常在预测浅表性膀胱癌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取随访3年经病理检查证实的25例复发性和15例未复发性浅表性膀胱癌石蜡切片标本,应用17号染色体特异性荧光探针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分析。结果:复发性膀胱癌中17号染色体数目异常19例,明显高于未复发组3例异常患者(P〈0.05).6例单倍体全部复发,17号染色体数目异常与膀胱癌的进展无相关性(P〉0.05),其无病生存时间较17号染色体正常患者明显缩短(P〈0.05).17号染色体数目异常者复发的可能性是17号染色体正常的3.07倍。结论:17号染色体数日异常与浅表性膀胱癌复发有关,可以作为预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Y染色体长度异常对精液参数以及对ART结局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963例辅助生育患者按Y染色体长度分为正常对照组(n=854),Y18组(n=24)及Y22组(n=85),并将Y18组和Y22组的精液参数及在ART过程中的胚胎数及优质胚胎数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用χ~2检验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Y18组中弱精子症患者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8.33%vs 31.03%),优质胚胎数较对照组多,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Y22组中无精子症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6.47%vs 1.87%),在ICSI过程中胚胎数多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Y18和Y22两组妊娠率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Y染色体可能对精子发生有影响,而携带大、小Y染色体不会降低ART的妊娠率。因此,对于大、小Y染色体携带不育患者,进行辅助生殖技术可获得和正常核型类似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2.
染色体异常是男性不育和不良妊娠的病因之一,本文对123例男性染色体异常核型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现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我们自1998年5月~2001年4月从我院门诊996例男性患者中检出123例染色体异常核型,异常检出率为12.3%。年龄18~42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荧光标记的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稽留流产绒毛组织中染色体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就诊/住院的稽留流产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手术治疗后留取绒毛组织样本进行FISH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应用13、16、18、21、22、X和Y染色体特异性DNA探针进行杂交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例绒毛组织样本的间期FISH均获得杂交信号,其中112例(56.00%)杂交结果提示染色体异常。其中,常染色体单体2例,占1.79%(2/112);常染色体三体型72例,占64.29%(72/112);性染色体单体型19例,占16.96%(19/112);性染色体三体型2例,占1.79%(2/112);三倍体10例,占8.93%(10/112);四倍体、嵌合体各1例,分别占0.89%(1/112);其他5例,占4.46%(5/112)。结论染色体异常可能是稽留流产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间期FISH的检测方法对于稽留流产的病因诊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是是否值得临床普及推广还需要进一步探讨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核型分析对于供精者筛选的作用。方法:2004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经过初步筛查合格的供精者2537例,抽取外周血进行常规核型分析。追踪合格供精者进行供精人工授精治疗后的临床妊娠及出生缺陷情况。结果:2537例初筛合格供精者中,发现2362例核型为46,XY,135例染色体核型有多态性,这两类初筛供精者均作为合格供精者。同时发现6例染色体异常,34例有争议的异常核型。结论:核型分析降低了供精人工授精受者妊娠染色体病患儿的风险,对于初筛供精者核型分析中发现的异常核型进行遗传咨询,有助于指导其未来的生育。  相似文献   

15.
对18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实体瘤短期体外悬浮细胞增减法进行染色体分析。结果:染色体结构重排涉及17p、5q、6q(78%、61%、50%),染色体增加频率最高的是7号、3号(72%、66%),丢失则最常见于17号、5号、18号(50%、44%、33%)。大量标记染色体、双微体及超倍体核型预示肿瘤易早期复发和转移。此结果提示:17号、5号及18号染色体畸变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非随机性染色体异  相似文献   

16.
2100例生殖异常患者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100例生殖异常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异常率为7.9%(165/2100),其中常染色体异常30.3%,性染色体异常63.0%,性一常染色体易位3.6%,性反转异常3.0%。各种生殖异常患者染色体异常率:反复自发流产3.8%,死胎、畸胎0.5%,女性不孕3.3%,男性不育症32.5%,闭经11.3%。165例异常核型有67种类型,异常染色体涉及除20号外全部23条染色体。此外发现8.7%染色体多态。并对生殖异常患者染色体畸变与其表型效应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技术对高危妊娠胎儿进行遗传学检测,分析其在产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于2018年1月至1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根据其不同孕周行羊膜腔穿刺或脐血管穿刺术,样本送检染色体核型分析,同时行低深度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检测染色体数目和拷贝数。结果在455例羊水和脐血标本核型分析中共检出染色体非整倍体17例(3.7%)、微重复2例(0.4%)、微缺失2例(0.4%)、嵌合体1例(0.2%)。CNV-seq共检测出17例非整倍体(3.7%),致病性异常的微重复4例(0.9%)、可能致病性异常的微重复4例(0.9%)、致病性异常的微缺失5例(1.1%)、可能致病性异常的微缺失6例(1.3%)、致病性异常的微重复合并缺失3例(0.7%)。嵌合体共3例(0.7%)。结论 CNV-seq无法直接辨别染色体易位、倒位;对于标准型非整倍体异常,染色体核型分析和CNV-seq均可检测出,CNV-seq耗时更短;CNV-seq可分析出低比例嵌合体,检出率优于染色体核型分析;CNV-seq在检测染色体微缺失/重复方面较核型分析有独特的价值,能提高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对产前咨询起重要作用;CNV-seq分析结果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临床遗传咨询的难度,需结合多种产前诊断方法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8.
患者38岁,女,12岁初潮,27岁第一次妊娠,孕57 d流产,之后又相继妊娠4次,均在孕6~8周流产.检查染色体核型为46,XX,-1,-9,-12,-13,+der(1),+der(9),+der(12),+der(13),t(1;13)(1p34;13q22)t(9;12)(9q21;12p13),丈夫染色体核型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Y染色体微缺失对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CSI-ET)助孕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因男方严重少精子症为指征在本院行ICSI-ET助孕治疗的夫妇的临床资料,根据Y染色体是否存在微缺失改变将患者分为缺失组和对照组:缺失组167例(共184个ICSI周期):检测显示存在Y染色体微缺失;对照组463例(共528个ICSI周期):检测为无Y染色体微缺失。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助孕后的妊娠结局(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等)。结果两组患者的男女方年龄、女方基础FSH、女方体重指数(BMI)、MⅡ卵母细胞数、优质胚胎总数、HCG日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缺失组患者的受精率(62.7%)显著低于对照组(67.8%)(P<0.01);两组患者的优质胚胎率(53.0%vs.50.7%)、临床妊娠率(49.5%vs.51.7%)、异位妊娠率(0.5%vs.0.9%)、早期流产率(5.4%vs.2.8%)、晚期流产率(3.3%vs.3.0%)、早产率(3.8%vs.6.4%)、活产率(40.2%vs.44.9%)、后代男女比例(1.13vs.1.09)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Y染色体微缺失行ICSI助孕会降低胚胎正常受精率,但不影响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后代男女婴比例等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其他畸形患者的染色体研究试图揭示其与染色体改变的内在联系。方法;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19例,房,室间隔缺损20例,法乐四联征12例,马凡氏综合征2例,室间隔缺损并心外畸形5例等共5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取外周血5ml进行培养,高分辨G带染色,高倍镜下分析染色体的畸变情况。结果:在5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有19例有不同的染色体畸变,占32.8%,其中,22号染色体的微缺失占9例,21三体型3例,46,XX型2例,4号染色体长臂缺失2例,其他3例。结论:22q11微缺失是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最常见的染色体改变,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染色体改变检出率要明显高于一般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