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中医经典课作为中医院校医学专业教学的主要课程,历来就是中医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笔者教研室负责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均属中医经典课,其中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均为东汉时期张仲景所作,距今上千年,其文辞古奥,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医经典课程《伤寒论》的教学规律,开展微课结合PBL教学法在《伤寒论》课程教学中的设计实践,通过选取中医学本科班学生63名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微课结合PBL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模式方法,结果提示实验组对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以微课结合PBL教学这一模式在中医经典类课程教学中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3.
慕课在国内外已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调查发现国内MOOC课程在中医药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率仍然较低,中医经典课程伤寒论在MOOC课程的建设在国内尚未开展。该文从本科生、研究生、海外中医学子等角度出发分析了伤寒论课程建设必要性,并提出《伤寒论》MOOC课程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4.
《国医论坛》2021,36(4):69-72
文章从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法举例等方面,论述了基于慕课的疑探教学法在《伤寒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证了《伤寒论》课程知识特点和高等中医院校教学条件以及学生自身素养与疑探教学法的高度适配性,提出了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等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方法,并以《伤寒论》大青龙汤证为例予以说明。通过《伤寒论》课程疑探式教学实践与探索,认为《伤寒论》课程引入基于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的疑探教学法,能够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课堂空间充分向学生思维开放,使学生处于不断思考、不断质疑、不断探究的学习状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克服学习倦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伤寒论》案例实训选修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进行了全面介绍,认为开设"《伤寒论》案例实训"课,强化并延伸《伤寒论》课程学习,同时把探究式学习法运用于经典教学中,在学生的分析讨论思考—老师的点评解答—学生的再思考过程中,有助于培养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拓展经典方药灵活运用,促进中医学术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微课作为近年来逐渐普及的教学形式,在学历教育及职业培训中广受欢迎。开展《伤寒论》的微课课程设计,必须以遵循中医经典课程教学规律为基础,解决微课的教学定位、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成效评价等问题,才能促进中医经典微课课程的推广发展。  相似文献   

7.
慕课模式是大规模开放式授课,其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手段。全英语中医经典方剂慕课教学有利于传统中医的国际化传播。将慕课教学引入中医经典方剂医案全英语教学中并投放网络平台,从前期学习情况看,学生可接受该模式,从而论证其可行性,同时为课程建设对中医经典医案选材和翻译方式构建提出设想,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本科教学中以《伤寒论》方证为支点,将基础理论与诊断、方药知识通过思维导图鲜明的发散连图有机整合起来,帮助学生提高对《伤寒论》知识框架的整体把握;同时,在重点或难点问题上,配合微信网络平台及学校教务管理学习系统,以课后微课小视频形式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对学生理解不清晰的内容,及时进行慕课视频补充,将课堂和课下网络有机结合,既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促进学习时间的有效利用,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从课后问卷调查反映出思维导图结合慕课教学可有效提高《伤寒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课程间知识的有机融合,加强学生的中医临证思维模式构建。  相似文献   

9.
医德教育是中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形式需要创新。医圣张仲景的"医德"思想通过规范化的"辨证论治"临床行为实践而来,《伤寒论》蕴含丰富的医德人文思想。基于《伤寒论》课程将"医德"纳入规范化的教学设计思想,我们在《伤寒论》教学中探索通过强化对《伤寒论》教学融入式地开展医德教育,将医德学习有机融入到中医临床经典的知识体系学习中,并进而提升了医学生医德认知;根据教学实践总结,提出"医德融入"的中医临床经典教学理念,探讨促进医学生专业知识和医德意识同时提升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医经典导读课程作为中医学必修课于2008年在本校正式开课,时属国内首创。该课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经典中的内容重新整合,分为总论、辨证、病证、症状、治法、方证六大部分,教学中注意寒温的对立和并立及统一、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的关系、中医外感热病与西医感染病等问题。这门课程承上启下,既巩固了中医基础、中医诊断、方剂、中药知识,又为中医临床经典原著和中医临床各门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因其学术理论年代久远,抽象深奥,直观性不强,教学中常常遇到难以被学生潜在现代思维意识所接受的难题。我校"齐鲁名家学术经验传承"教学团队,从学生的学情状况和教学规律出发,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力争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丰富《伤寒论》教学内涵,以及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s is an ancient guidelin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clinicians which classified all diseases into six meridians.In 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s, many syndromes are enunciated in simple vocabularies without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which is always criticized.It seems that a bridge is necessary for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understanding on 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s.In past decade, two definition of life in cell and in our body are presented respectively.In both definitions, energy conversion is the core pathways for all organisms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motion of qi.Moreover, metabolism of energy agents can be seen as yang while gene expression and stem cell proliferation & differentiation(SCPD) should be seen as yin in cell and in our body respectively.The both definitions also outline the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of six meridians in 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s, which can be unveiled as followings: taiyang meridian-elimination of energy and end metabolites;yangming meridian-acquiring energy agents;shaoyin meridian-the conversions of energy agents;taiyin meridian-new born somatic cell attending the metabolism of energy agents and then going to die;shaoyin meridian-storage and activity of stem cell;jueyin meridian-proliferation & differentiation of stem cell to produce somatic cell.These definitions will ignite new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understandings on 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s.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是一部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临床专著,是对临床经验的高度总结,学习它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临床辨证分析的思维方法和能力。本文从《伤寒论》教学效果和床边教学特点出发,重点探讨了开展《伤寒论》床边教学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得出,《伤寒论》床边教学存在缺少相关教材和教学设计;床边教学缺乏有力的师资培训,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学生的成绩、教师的水平缺乏有效的评价考核方式等问题。希冀能为《伤寒论》教学改革提供相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很多学者认为张仲景据《黄帝内经》撰成了《伤寒杂病论》(简称为《伤寒》),因而以《黄帝内经》的六经、脏腑经络释《伤寒》,其结果是不能正确理解张仲景医学。笔者据考证资料证实,张仲景不是根据《黄帝内经》撰写的《伤寒》,它的主要内容方证,来自于《汤液经法》等经方医学。《伤寒》主要继承八纲辨证。并加入半表半里理念而形成了六经辨证。这样以六经为纲,以方证为目,形成了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伤寒》的六经与《黄帝内经》的六经是不同的理论概念,在解读《伤寒》时,两种概念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15.
寒热错杂证指寒证、热证错杂并存于机体的一类证候群。《伤寒论》完善了寒热错杂证的辨治体系,形成了“寒热并用”理论,创立一系列寒热同调的方剂。在糖尿病中寒热错杂型的患者也占有一定比例,现在病因、病机等方面论述糖尿病寒热错杂证,并联系《伤寒论》中相关条文及临床上“寒热并用”经方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总结了针对该型糖尿病的治疗思路为寒热并用,立足脾胃,斡旋气机,方证对应。  相似文献   

16.
雨课堂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工具,在应用于《伤寒论》混合式教学时,有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实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助于老师掌握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情况、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等优势,能提高《伤寒论》的课堂教学效率,也有利于课堂之外教学的延展,对中医经典教学有积极促进作用,但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教学方案设计等。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杂病与卒病、伤寒杂病合一、杂病与中医内科学等议题切入。认为《伤寒杂病论》成书当时为临证实录,针对的是热病证治,杂病应是对伤寒的补充与发展。《金匮要略》经后人改编或补充的成分很多,使得它的原貌模糊不清,真正被改造成了杂病证治的专书。杂病的概念后来发生改变,甚至偏向于七情内伤。从临床角度看伤寒与杂病联系密切。因此《伤寒杂病论》是基础,后世医家流派是对它的扩展延伸,并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医内科学"。  相似文献   

18.
〈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史上立法垂方之大作,其具体成书年代及仲景生卒年代却头绪纷繁,人言言殊.本文通过考证〈后汉书〉、王叔和〈脉经〉、皇甫谧〈甲乙经〉、〈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中"仲景见何顒的时间""仲景遇王仲宣的时间""建安与建宁之辨"及近现代研究仲景生平的章太炎、钱超尘先生的大作,分析得出结论:仲景大概生于公元150年,卒于公元201年前.〈伤寒杂病论〉成书于大概公元198~201年,并且张仲景与史载的张羡应为一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模式设计、构建《伤寒论》知识图谱,梳理古籍文字的逻辑关系并可视化展示,深入挖掘隐性知识,充分利用潜在价值。方法 首先探讨知识图谱的基础理论与构建技术;其次采用人工标引的方法提取《伤寒论》中语义实体,梳理语义关系,利用Python处理所形成的逻辑数据,并基于Neo4j构建知识图谱,将古籍条文以“病脉证并治”的形式储存和展示。结果 知识图谱的模式层定义了病证、证候表现、脉象等12种语义类型,形成13种语义关系及其约束规则;数据层从《伤寒论》中共提取3731个节点和5416条连边;构建出具有中医诊疗逻辑的知识图谱,可形成病-证、方-证、方-药等关系网络,实现逻辑推理和智能问答应用。结论 改进了以往中医药知识图谱结构欠缺逻辑的不足,为《伤寒论》服务于中医临床、科研与教学等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此即未来中医古籍知识可视化、中医药知识服务智能化以及方药推荐、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雏形。  相似文献   

20.
方剂辨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剂辨证,也称汤方辨证。其源于《伤寒论》,是一种高层次的辨证方法,与其他辨证方法比较起来,方剂辨证更加简捷,更少教条,更多灵活,实用性更强。由于方剂辨证大多是选择针对性强,久经考验,力专效宏的历代名方,故方剂辨证所产生的疗效必定高于其他辨证方法;方剂辨证侧重于从证效关系来判别辨证的正确与否,也就是说证的存在可由药物验证而确认,因此比较客观,再结合方证的研究,也有助于促进中医的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走向世界。在临床上运用方剂辨证时,要善于抓主症,同时应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及方剂教材上所选历代名方的药物组成、剂量大小、各药之间的配伍比例、方剂的加减进退,都要烂熟于胸,这就要求必须有扎实的中医基本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