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胸痛中心模式下不同来院途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再灌注时间,探讨改进现有胸痛中心的措施。方法选取行直接PCI的STEMI病人194例,根据来院途径不同分为自行来院组60例、120呼救组85例和非PCI医院转诊组49例。观察3组病人发病-球囊时间、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2B)时间、FMC2B时间达标率、大门-球囊扩张(D2B)时间、D2B时间达标率、首次医疗接触-心电图时间等指标。结果3组病人D2B时间均低于90 min标准,120呼救组明显短于自行来院组(P < 0.01)。非PCI医院转诊组发病-球囊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心电图时间、FMC2B时间均明显长于自行来院和120呼救组(P < 0.01),FMC2B时间达标率明显低于自行来院和120呼救组(P < 0.01)。结论现行胸痛中心模式下院前延误,尤其基层非PCI医院诊疗、转运延误明显,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区域胸痛中心不同年龄段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的现状。方法:纳入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2017年1月-2020年12月救治的275例急性STEMI患者,按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收集病例的一般资料、来院方式、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S2FMC)时间、治疗方案、双绕行、首次医疗接触-导丝通过(D2B)时间、造影结果、再灌注延迟原因、罪犯血管和血流信息,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及描述区域胸痛中心不同年龄段再灌注治疗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STEMI患者以老年、男性患者最常见;(2)患者来院方式为自行来院、网络医院转入、120呼叫和院内发病,不同组别来院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组别双绕行、治疗方案、罪犯血管和血流信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所有入组患者发病后最短就诊时间13 min,最长1 956 min。患者12 h内就诊235例,青年组患者S2FMC时间>12 h的占比较中老年组S2FMC更多;(5)STEMI患者D2B中位数为82.10 min,再灌注延迟原因主要包括:家属未...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新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49例急性STEMI患者资料,按时间及管理模式将其分为A组(2017年1-12月,未建立胸痛中心)50例,B组(2018年1月-2019年12月,胸痛中心建立初期)156例,C组(2020年1月-2021年12月,胸痛中心建立后期)143例。比较三组救治情况、总住院费用,以及出院后半年内心力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C组总缺血时间、到达医院至导丝通过闭塞冠脉血管(D2W)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B组(P<0.05);C组D2W时间达标率高于A组、B组,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均低于A组、B组(P<0.05);C组住院总费用少于A组、B组(P<0.05);出院后半年内C组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A组、B组,B组、C组病死率均低于A组(P<0.05)。结论: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能提高院内急性STEMI的救治效果,缩短患者总缺血时间及D2W时间,提升D2W时间达标率,尽可能降低院内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减少住院费用,且患者...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4):159-162+166
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建立对护理团队在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救治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以2017 年1 月我院建立胸痛中心为分界线,选取2017 年6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急性STEMI 患者45 例为研究组,2015 年1 月~2016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急性STEMI 患者45 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护理团队的护理质量、护理效果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研究组护理行为合格率、文书书写合格率、护理操作合格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D2B(进门至球囊)时间、首个心电图完成时间、首次医疗接触(FMC)至球囊扩张(FMC2B)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痛中心建立下的护理团队建设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有利于提高急性STEMI 救治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遵化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PCI患者诊疗过程的影响。方法将胸痛中心成立前、后STEMI行急诊PCI者分别设为对照组、研究组,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救治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与胸痛中心成立前比较:研究组FMC2BT为(176.3±79.4)min、D2BT为(67.8±38.4)min,对照组FMC 2BT(235.6±76.9)min,D2BT(117.4±48.0)min,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减低,FMC2BT、D2BT达标比例比对照组要高(31.8%比20.3%、77.5%比49.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急诊PCI比例、呼叫120比例增加,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主要并发症明显减少;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减少。结论胸痛中心建设可以使STEMI急诊PCI患者的救治时间缩短,救治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作用。 方法 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成立前后各24个月(2013年10月—2017年9月)收治的明确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并直接行PCI术的患者685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为院内绿色通道组(胸痛中心成立前24个月,即2013年10月—2015年9月)274例、胸痛中心组(胸痛中心成立后24个月,即2015年10月—2017年9月)411例。比较2组患者总缺血时间、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的时间(first medical contact,FMC)时间、FMC至球囊扩张(FMC2B)时间、就诊至球囊扩张(D2B)时间、知情同意时间、救护车或转诊到院比例、院内病死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后院内心衰率、CCU时间、住院时间和总费用。 结果 胸痛中心组与院内绿色通道组比较,总缺血时间[(322.6±112.8)min vs. (445.2±90.9)min,P<0.001]、发病至FMC时间[(194.9±90.5)min vs. (270.4±112.9)min,P<0.001]、FMC2B时间[(118.7±68.4)min vs. (158.7±77.3)min,P<0.001]、D2B时间[(73.2±25.4)min vs. (110.9±43.9)min,P<0.001]、知情同意时间[(10.9±5.2)min vs. (22.4±15.6)min,P<0.001]均显著缩短;院内病死率(1.2% vs. 3.6%,P=0.033)、PPCI术后院内心力衰竭率(14.4% vs. 28.1%,P<0.001)均显著降低;CCU时间[(2.6±0.8)d vs. (3.8±0.6)d,P<0.001]、住院时间[(7.9±3.7)d vs. (9.5±3.8)d,P<0.001]均显著缩短;总费用[(4.6±2.1)万元 vs. (5.1±2.0)万元,P=0.002]显著降低。 结论 胸痛中心能显著提高急性STEMI患者救治效果,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背景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通常因救治延误导致患者总缺血时间延长、死亡率升高,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可以缩短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时间,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目的 探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STEMI患者救治效率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资料来源于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为救治中心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运行前后的患者救治数据。以2017年4月-2018年3月至本院就诊且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为对照组(n=84),以2018年4月-2019年3月的患者为研究组(n=122)。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FMC)、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FMC2B)、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S2B)、进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时间(D2B)、FMC2B达标率、D2B达标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等,并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冠心病史、既往PCI史、脑梗死史、梗死前心绞痛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B型利钠肽(BNP)、血脂指标及罪犯血管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MC、FMC2B与S2B呈正相关〔rs=0.947,95%CI(0.924,0.963),P<0.001;rs=0.496,95%CI(0.381,0.591),P<0.001〕。自行来院者、直接呼叫救护车来院者S-FMC、FMC2B、D2B与S2B呈正相关(P<0.05),而非PCI医院转院者只有S-FMC、FMC2B与S2B呈正相关(P<0.05)。研究组S-FMC、FMC2B、S2B、D2B短于对照组,微信心电图传输比例高于对照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可以缩短STEMI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建议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比"扁鹊飞救"系统应用前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延迟及临床预后的改善情况,明确该系统在STEMI救治中的意义。 方法 纳入2015年1月-2016年1月运用"扁鹊飞救"系统转运至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STEMI患者70例为扁鹊飞救组,之前未使用该系统转运的70例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在院均接受急诊PCI治疗。通过转运及院内急救系统收集2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2B)"时间、"门-球(D2B)"时间,记录患者住院天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出院后随访6个月内临床预后。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扁鹊飞救组FMC2B时间及D2B时间缩短,同时FMC2B时间及D2B时间达标率较高,住院天数显著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升高;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扁鹊飞救组患者无事件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见FMC2B时间>120 min及D2B时间>90 min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优势比(OR值、95% CI)分别为2.637(0.754~9.326)和1.013(0.985~1.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扁鹊飞救"系统缩短STEMI救治延迟,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
涂琳  于琦  鲁玉明 《重庆医学》2018,(11):1544-1547
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模式与常规诊疗流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胸痛中心成立前后的STEMI患者分别作为对照组(n=121)与观察组(n=283),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各自诊疗流程下的救治速度、院内并发症与半年预后情况、治疗相关经济学指标.结果 观察组绕行急诊和转入心脏监护病房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FMC2B)与进医院大门-球囊扩张时间(D2B)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FMC2B与D2B达标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各项院内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半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医疗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常规诊疗流程比较,胸痛中心模式可显著改善STEMI行急诊PCI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发生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187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PCI治疗,统计STEMI患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37例,设为发生组,未发生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150例,设为未发生组;发生组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术后TIMI血流分级低占比,以及血清钙离子依赖C型凝集素样受体-2(CLEC-2)水平均高于未发生组,症状至首次医疗接触(FMC)时间、FMC至肝素给予(FMC-H)时间长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术后TIMI血流分级低、FMC时间延长、FMC-H时间延长、CLEC-2高水平均为影响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2B)时间的影响,并探求STEMI患者急诊PCI的新时间指标。方法入选由救护车送入,发病12 h之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218例,分为绿色通道组125例(由急诊室直接进入导管室)及常规通道组93例(由急诊室收入CCU病房再入导管室),主要的研究指标为FMC2B时间,次要指标包括就诊至球囊扩张(D2B)时间,住院病死率及心肌坏死程度(CK峰值)。结果与常规通道组比较,绿色通道组患者入院时心力衰竭发生率偏低,有显著高的院前心电图完成率。绿色通道组FMC2B时间显著短于常规通道组[中位数,82 min vs 124 min(P<0.001)],D2B时间亦显著短于常规通道组[中位数,53 min vs 112 min(P<0.001)];首次医疗接触120 min内完成球囊扩张的比例显著高于常规通道组(96.8%vs 23.7%,P=0.000),D2B时间在90 min内的比例亦显著高于常规通道组(97.6%vs 32.3%,P=0.000)。校正患者及医院因素后,绿色通道是FMC2B<120 min的独立预测因素(95%CI 0.424~0.654,P=0.000)。两组的CK峰值[1 726(749,3 125)vs 1 751(648,3 362),P=0.629]和住院病死率(2.4%vs 2.15%,P=0.9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绿色通道可显著缩短FMC2B时间及D2B时间,FMC2B时间可考虑作为救护车运送STEMI患者急诊PCI的新时间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的建立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PCI救治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胸痛中心建立前收治的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以及胸痛中心建立后收治的1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PPCI例数、拨打120比例、FMC2ECG时间、快速肌钙蛋白检测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D2B时间、"双绕"比率、住院期间死亡率、住院费用、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结果观察组FMC2ECG时间、快速肌钙蛋白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以及D2B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PCI例数、拨打120比例、"双绕"比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费用、住院期间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有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中心的建立能显著缩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PCI的救治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患者费用。  相似文献   

13.
张晓  黄至齐  陈牧雷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4):1672-1676
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依从性研究 张晓,黄至齐,陈牧雷* 目的 调查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再发ACS时间间隔及既往ACS发作次数与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关系。方法 连续性选取2016年7—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因再发ACS住院的31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收集患者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服用情况,包括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并调查患者再发ACS时间间隔、既往ACS发作次数。按照再发ACS时间间隔分为3组,即:再发ACS时间间隔≤1年(A组,n=82),1年<再发ACS时间间隔≤3年(B组,n=93),再发ACS时间间隔>3年(C组,n=144);按照既往ACS发作次数分为2组,即既往ACS发作1次(1组,n=207),既往ACS发作次数≥2次(2组,n=112)。分别采用χ2检验分析患者再发ACS时间间隔及既往ACS发作次数与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服用率的关系。结果 不同再发ACS时间间隔患者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服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再发ACS时间间隔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及他汀类药物服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及他汀类药物服用率较A组和B组降低(P<0.01)。不同既往ACS发作次数患者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及ACEI/ARB类药物服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服用率高于1组(P<0.05)。结论 再发ACS患者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服用率低,抗血小板药物及他汀类药物服用率随再发ACS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降低,提示随着时间的延长,ACS患者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意识下降,因此,有必要不断强化ACS患者的治疗意识,以提高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非正常工作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再灌注延迟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自.2005年11月至2006年7月,在北京市19个医疗中心至急诊室就诊并接受再灌注的STEMI患者共297例。分为正常工作时间(A时间)和非正常工作时间(B时间)再灌注治疗组。分析与A时间再灌注治疗相比,B时间对进门-再灌注延迟的影响。结果:297例患者中,A时间再灌注治疗组120例(40.4%),其中38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82例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B时间再灌注治疗组177例(59.6%),其中49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128例患者接受PCI治疗。在校正患者的其他临床因素后,B时间再灌注治疗组的进门-球囊扩张时间(OZB)中位数显著长于A时间再灌注治疗组(174.3min[95%可信区间(CI):172.8~176.2]比138.3min[95%CI:136.1~140.2];P〈0.01),B时间再灌注治疗组的进门一溶栓时间(02N)中位数和A时间再灌注治疗组无显著差别(62.7min[95%CI:61.8~64.5]比59.8min[95%CI:58.1~61.3];P:0.07)。结论:北京市在B时间接受PCI治疗的STEMI患者D2B时间延迟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症状至首次医疗接触(S2F)时间的延迟因素及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术短期临床疗效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36例行PPCI术的STEM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S2F时间的差异分为A组(≤2 h组,n=47)、B组(>2 h组,n=89).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知情同意时间、入门至导丝通过(D2W)时间、总缺血时间、D2W时间达标率和住院死亡率情况,分析S2F时间延迟的危险因素.结果 B组患者的知情同意时间、D2W时间、总缺血时间均长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D2W达标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文化程度、就诊方式、医保类型和不同发病时段是STEMI患者S2F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患者术中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高敏肌钙蛋白T、N端脑钠肽前体和住院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缩短就诊延误和总缺血时间,减少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可改善STEMI患者行PPCI术的短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通过智能手机微信院前激活导管室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病人再灌注时间的影响。方法通过智能手机微信群,潞河医院与120急救中心及周边20余家非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基层医院建立STEMI病人区域协同救治系统。将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微信群建立后基层医院转诊的STEMI病人分为2组:导管室组(n=48)通过微信群激活、急救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ystem,EMS)120将病人直接送入导管室。对照组(n=52),通过微信群激活、EMS将病人送至急诊后再送导管室。比较2组病人首次医疗接触至器械(first medical contact-to-device,FMC2D)时间、FMC2D时间指南达标率和门器械(door to device,D2D)时间。结果 2组病人的基线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导管室组的FMC2D中位数时间明显缩短(98.0 min vs 151.4 min,P<0.001),FMC2D时间指南达标率明显提高(60.4%vs 25.0%,P<0.001),D2D中位数时间明显缩短(21.7 min vs 54.0 min,P<0.001)。住院期间2组各死亡2例(4.17%vs 3.85%,P>0.05)。结论基层医院通过微信激活导管室将STEMI病人直接转运至导管室可明显缩短FMC2D和D2D时间,提高FMC2D达标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启动院内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的临床路径,探讨优化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EPCI)流程对门-球囊(D to B)时间及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美国心脏病学学A/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中国急性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制定临床路径并制作诊疗流程图,对2010年1月-2010年12月间本院心内科急性STEMI患者(A组)的诊治情况进行调查,收集数据,作为优化路径前资料;从2011年1月—2011年12月使用优化的临床路径对STEMI患者(B组)的诊治进行干预,将临床路径运用电子化病历,按临床路径的提示进行优化诊治。患者出院时将入选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记录,并在完成病例6个月随访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对临床路径进行质量控制及持续改进。结果STEMI患者经临床路径优化前后DtoB平均时间由99.8min缩短至89.4min,D to B时间达标比例由54.5%提高至71.5%(P〈0.05);住院期间药物规范使用的比例β受体阻滞剂、ACEI/ARB及四联药物规范使用比例明显提高(P〈0.05);住院期间死亡率由12.3%降低至6.1%,至出院后30d累计死亡率临床路径优化组仍有明显改善(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在住院期间、30d及180d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临床路径的干预缩短了STEMI患者D to B时间,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0天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同时,使临床医生的医疗行为更接近指南的要求,使医疗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绿色通道对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效果.方法 以胸痛中心为平台,以急诊绿色通道为基础,建立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流程,对STEMI患者实施前后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流程实施后12个月内收治的139例STEMI患者,与2013年9月—2014年9月流程实施前12个月收治的64例STEMI患者相比,有效缩短了STEMI患者入门-球囊扩张时间(D2B),降低了STEMI患者医院病死率.结论 开展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流程能有效缩短STEMI患者诊断、转运、治疗时间,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降低病死率,为后期进一步治疗赢得宝贵时间,也是控制医疗费用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浓度阿托品联合10-5 mol/L卡巴胆碱干预下D407细胞表达及分泌TGF β2的变化,探讨阿托品对RPE细胞表达及分泌TGF β2的调控作用。方法:常规培养D407细胞,药物干预前换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 分为4组。(1)实验组(A组):A1~A5组依次加入10-4~10-8 mol/L阿托品,孵育30 min后每组加入10-5 mol/L卡巴胆碱;(2)阴性对照组(B组):B1~B5组依次加入10-4~10-8 mol/L阿托品;(3)阳性对照组(C组):加入10-5 mol/L卡巴胆碱;(4)空白对照组(D组):不加药物。干预24 h后采用RT PCR,Western印迹及ELISA法检测细胞胞浆中TGF β2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及上清液中TGF β2的含量。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实验组D407细胞胞浆TGF β2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及上清中TGF β2蛋白质含量均较阳性对照组低,10-4 mol/L阿托品可完全阻断10-5 mol/L卡巴胆碱上调TGF β2表达及分泌的作用,其效应具有浓度依赖性(F=1 056.897, 1 320.170, 475.657;P<0.001)。阴性对照组D407细胞胞浆TGF β2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及上清中TGF β2蛋白质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品可有效抑制卡巴胆碱促进人RPE细胞表达及分泌TGF β2的功能,提示M受体参与介导此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诊科预先启动导管室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01—2010-06成功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124例.按不同导管室启动模式分为A组54例和B组70例.A组:急诊科医师初步诊断STEMI后通知心内科医师会诊,后者确认后再通过导管室负责人并启动导管室;B组:急诊科医师初步诊断STEMI后直接通知导管室负责人,后者派心内科医师会诊的同时启动导管室.主要分析指标为急诊PCI相关时间:门-球囊(D2B)时间,门-心电图(D2E)时间,心电图-导管室(E2L)时间,导管室-球囊(L2B)时间.次要分析指标:CK-MB、肌钙蛋白I (cTnI)峰值.结果两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组相比,B组D2B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