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江西省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比较,以期为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提供防控依据.方法 以江西省3所中学的7 129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Olweus欺负问卷、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等进行信息收集.结果 中学生欺凌报告率为7.80%,被欺凌报告率为18.80%,欺凌—被欺凌报告率为5.10%;初中生欺凌(8.72%)、被欺凌(23.91%)行为报告率均高于高中生(6.73%,12.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73,140.17,P值均<0.01).欺凌、被欺凌行为实施方式中,初中生躯体(被)欺凌、语言(被)欺凌、关系(被)欺凌分别为19.9%(22.8%),68.9%(63.7%),11.2%(13.6%);高中生分别为19.7%(18.3%),67.7%(65.1%),12.5%(1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长辈体罚、多动注意缺陷等是初中生欺凌行为危险因素,男生是高中生欺凌行为危险因素(OR值均>1);男生、县域中学、同伴关系问题等是初中生被欺凌行为危险因素,长辈体罚等是高中生被欺凌行为危险因素(OR值均>1).结论 江西省初高中学生校园欺凌特征及影响因素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应从个体、家庭、学校三方面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重庆市中学生在不同时段的抑郁和焦虑状况变化,为后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与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2021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1 505名初高中学生,在学期初(3—4月)和学期末(6—7月)分别采用流调用抑郁量表(CSE-D)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中学生抑郁与焦虑状况。  结果  学期初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434例(27.6%), 焦虑症状检出601例(38.2%);学期末抑郁症状检出463例(30.8%),焦虑症状检出653例(43.4%)。学期末中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明显高于学期初(43.4%,38.2%,χ2=8.55,P < 0.05),女生在学期末焦虑症状检出率为52.8%,高于学期初的46.3%(χ2=6.19,P < 0.05);高中生学期末焦虑症状检出率为44.9%,高于学期初的28.6%(χ2=43.33,P < 0.01)。学期初男生、初中生焦虑症状检出率与学期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34,0.71,P值均>0.05)。  结论  一学期中不同时间段中学女生焦虑症状、高中生抑郁与焦虑症状检出率具有较大的差异。调查中学生抑郁和焦虑状况时,应考虑时间段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学生抑郁症状与遭受校园欺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以问卷形式调查2019年毕节市中学生抑郁症状与遭受校园欺凌情况,收集调查对象基本信息、遭受校园欺凌和抑郁症状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症状与遭受校园欺凌的关系。结果毕节市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报告率为15.7%,男生(21.2%)高于女生(11.3%);毕节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9.1%,其中女生为31.1%,男生为26.6%。遭受校园欺凌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65.4%,未遭受校园欺凌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2.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抑郁症状的自变量有性别、学段、家庭结构、睡眠时间、户外活动、两周患病情况、家庭暴力、遭受校园欺凌(P0.05)。控制混杂影响因素后,遭受校园欺凌的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是没有遭受校园欺凌的7.874倍(1/0.127)。结论毕节市遭受校园欺凌的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应格外关注该类学生心理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4.
了解深圳市中学生校园欺凌的流行特征及其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为制定校园欺凌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及自制的一般情况表为调查工具,于2017年7-10月对深圳市2 103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中学生经历校园欺凌与其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418名中学生(19.9%)过去1年曾经历校园欺凌,其中326名(15.5%)曾受到传统欺凌,182名(8.7%)曾经历网络欺凌.男生、初中生、学习成绩差、父母离异、亲子关系及同伴关系差的中学生更易经历校园欺凌(x2值分别为8.89,41.56,14.83,23.42,32.26,46.75,P值均<0.05).受校园欺凌的中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率高于未受校园欺凌的学生,生存质量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及环境领域得分均低于未受欺凌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54,-7.08,-6.88,-6.02,P值均<0.01).结论 中学生校园欺凌的发生率较高,欺凌事件使其产生负面情绪,降低生存质量.应加强对受欺凌学生心理及生存质量的干预.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抑郁在心理忽视与校园欺凌间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珊珊  张野  苑波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0):1512-1515
分析初中生心理忽视、抑郁与校园欺凌的关系,为制定防范与干预初中校园欺凌方案提供实证参考.方法 采用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中学生传统/网络欺凌行为问卷和抑郁量表,对从辽宁省方便抽取的927 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除传统身体与关系欺凌维度外,男生在校园欺凌的其他维度得分均高于女生(P 值均<0.01); 除传统关系欺凌与网络关系欺凌2 个维度外,初一学生在校园欺凌的其他维度得分均低于初二学生(P 值均<0.05).心理忽视和抑郁、校园欺凌及其各维度两两间均呈正相关(P 值均<0.01).心理忽视不仅能直接影响初中生的校园欺凌,还可以通过抑郁间接影响校园欺凌,传统欺凌与网络欺凌间接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7.00%,15.40%.中介模型拟合指标χ2 /df = 3.14,NFI = 0.97,CFI = 0.98,TLI = 0.97, IFI = 0.98,GFI = 0.98,RMSEA= 0.05.结论 初中生心理忽视、抑郁与校园欺凌的关系密切,且抑郁在心理忽视预测校园欺凌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描述大连市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提出减少和防止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大连市城乡中学生, 共对2 540名中学生进行校园欺凌及相关因素问卷调查。  结果  大连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报告率为25.11%;男生遭受躯体欺凌(5.99%)、言语欺凌(24.93%)报告率均高于女生(3.66%, 15.87%)(χ2值分别为6.56, 27.94, P值均 < 0.05);初中学生遭受言语欺凌(22.84%)、情感忽视(16.84%)报告率均高于高中学生(16.25%, 13.18%)(χ2值分别为14.21, 5.44, P值均 < 0.05);农村学生遭受躯体欺凌(6.07%)、言语欺凌(24.58%)、情感忽视(18.88%)报告率均高于城镇学生(3.55%, 16.05%, 12.06%)(χ2值分别为7.72, 24.81, 19.64, P值均 < 0.05)。男生、初中生、农村学生较女生、高中生、城市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程度更严重(Z值分别为3.46, 3.75, 5.89, P值均 < 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 学习成绩(路径系数为-0.003)及父亲文化程度(路径系数为-0.004)对校园欺凌行为有直接作用, 母亲文化程度(间接作用系数-0.000 8)、身高(间接作用系数-0.000 3)、父亲文化程度(间接作用系数-0.000 3)、体重(间接作用系数0.000 2)均通过学习成绩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间接作用。  结论  大连市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较高, 农村学生、初中学生、男生较易发生校园欺凌行为, 是重点的防控人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降低校园欺凌行为的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7.
探讨健康素养、睡眠质量与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关联,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选取沈阳某中学初一至高三年级的775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中国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结果 中学生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问卷总得分为(106.49±19.87)分.初中生和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健康素养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799,16.487,P值均<0.01).中学生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状的总检出率分别为18.3%和20.9%.高中生睡眠障碍检出率(20.3%)高于初中生(14.3%)(x2=4.066,P<0.05);自评家庭经济状况差者睡眠障碍(27.0%)和抑郁症状(36.5%)的检出率均高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者(x2值分别为6.710,10.195,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健康素养和睡眠质量的交互作用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相关性,相同睡眠质量情况下,健康素养水平越低,中学生抑郁症状发生风险越大,呈现剂量一反应关系(P值均<0.05).结论 通过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可有助于降低抑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分析江门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特征及相关因素,为中学生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江门市4所中学的初一至高三3 669名中学生进行Beck抑郁自评问卷(BDI-Ⅱ)调查.结果 江门市中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3.90%,其中中重度抑郁症状发生率为9.68%;是否独生子女之间抑郁症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775,201.400,P值均<0.01),女生(25.58%)高于男生(22.41%),高中生(28.66%)高于初中生(19.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级、父母关系、家庭经济与中学生抑郁产生有关(P值均<0.05).结论 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初中生受传统欺凌和受网络欺凌经历与抑郁的关系,以及注意控制在欺凌经历与抑郁之间的作用。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郑州市某初中1 712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采用Olweus受欺负问卷(OBVQ)、网络欺凌问卷(CBCVE)、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和注意控制量表(ACS)。结果 初中生遭受传统欺凌检出率为25.6%,遭受网络欺凌检出率为10.6%,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7.4%,遭受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均与抑郁症状呈显著正相关(r=0.33,P<0.01;r=0.34,P<0.01);遭受传统欺凌及网络欺凌均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的注意集中(β=-0.12,P<0.001;β=-0.11,P<0.001);网络欺凌与注意集中在遭遇传统欺凌和抑郁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0.24,95%CI 0.17~0.3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38%。结论 遭受传统欺凌不仅直接影响初中生的抑郁,而且与网络欺凌共同削弱了初中生的注意集中能力,进而间接加重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学生健康素养和遭受欺凌的关联及其性别间的差异, 为改善青少年遭受欺凌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 在安徽省合肥市、辽宁省沈阳市、广东省阳江市和重庆市抽取18 9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健康素养水平和遭受欺凌情况, 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遭受欺凌检出率的差异, 并分析健康素养与遭受欺凌的关联及其性别间的差异。  结果  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的检出率分别为15.8%和9.1%。男生、初中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和亲密伙伴个数较少的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检出率分别为28.0%, 18.8%, 23.3%和33.6%, 分别高于女生、高中、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和亲密伙伴个数较多的学生(χ2值分别为225.64, 148.07, 141.13, 143.49, P值均<0.01);男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和亲密伙伴个数较少的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检出率分别为10.9%, 14.4%和20.1%, 分别高于女生、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和亲密伙伴个数较多的学生(χ2值分别为62.96, 112.82, 88.49, 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 除体力活动维度外, 总体及各维度健康素养得分越低的学生越容易遭受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 且在健康素养各水平组中, 男生均比女生易遭受欺凌(P值均<0.05)。  方法  中学生健康素养和遭受欺凌有关联且存在性别差异, 可通过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改善欺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了解寄宿中学生校园欺凌与焦虑症状之间的关联,为预防寄宿中学生欺凌及促进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安阳市抽取10所学校2823名学生,采用自编的《中小学生欺凌状况调查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的焦虑相关维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校园欺凌的报告率为37.9%,其中寄宿中学生的报告率(38.9%)高于非寄宿中学生(37.1%),且寄宿中学生焦虑症状报告率(42.9%)高于非寄宿中学生(27.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论寄宿还是非寄宿中学生,与未参与者相比,受欺凌者、欺凌-受欺凌者更容易产生焦虑症状(寄宿生OR值分别为2.30,6.04,非寄宿生OR值分别为1.94,4.23,P值均<0.05).结论 寄宿与非寄宿中学生校园欺凌不同角色与焦虑症状间存在关联,寄宿中学生的欺凌-受欺凌者产生焦虑症状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学生健康素养和视屏时间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方法 2017年12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沈阳市某中学初一至高三1062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对象年龄为(15. 38±1. 74)岁,其中男生576名,女生486名。采用自制问卷、中国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问卷(CAIHLQ)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和评定人口统计学信息、健康素养水平、学习日视屏时间及抑郁症状。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视屏时间和健康素养(包括人际关系,压力管理和精神成长三个维度)及其不同组合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结果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6. 1%(277/1062)。相对初中生、自评家庭经济一般/良好和视屏时间正常,高中生、自评家庭经济状况差和视屏时间过长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χ~2值分别为15. 090、10. 510和4. 832,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健康素养、视屏时间过长和低精神成长均与中学生抑郁症状正向关联(P<0. 05)。相同健康素养水平情况下,视屏时间越长抑郁症状检出率越高。视屏时间过长且低健康素养水平的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最高51. 7%(30/58),OR=5. 741(95%CI 2. 999~10. 999)。结论视屏时间和健康素养是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低健康素养且视屏时间过长的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上海地区中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率与网络成瘾行为的相关性,为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7年11-12月间抽取上海市3个城区和3个郊区共计5 876名初、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学生抑郁症状和网络成瘾行为的相关性.结果 上海地区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发生率为2.3%,其中男生(2.9%)高于女生(1.8%),职业高中学生(6.7%)高于初中生(1.2%)和高中生(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6.1%,可能存在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9.5%,肯定存在抑郁症状的为16.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中学生、住校学生以及存在网络成瘾行为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更高(P值均<0.01).进一步矫正性别、年龄等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行为是影响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OR=4.60).结论 上海地区高中学生、城区学生、存在网络成瘾学生出现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住校生网络成瘾行为和抑郁症状的检出率都较高.控制中学生尤其是住校生网络使用、避免出现网络成瘾行为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北京市大学生与中学生抑郁流行现状及与饮食相关行为的关系,为促进中学生的健康心理及健康饮食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0年10—12月抽取北京市16个区18 130名大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症状与饮食行为的相关性。  结果  北京市大学生与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8.2%,其中男生为17.4%,女生为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7,P < 0.01);6个城区学生检出率为17.9%,10个郊区学生为1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5,P=0.28);抑郁症状检出率按学段从高到底分别为职业高中(21.8%)、普通高中(20.6%)、大学(18.2%)、初中(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8,P < 0.01)。检出抑郁症状的学生每天喝含糖饮料(14.4%)、吃甜食(22.1%)及吃油炸食品(12.4%)的报告率高于未检出抑郁症状的学生(7.6%,12.0%,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4.62,215.67,164.49,P值均 < 0.01);检出抑郁症状的学生每天吃新鲜水果(63.3%)、蔬菜(81.7%)及早餐(53.4%)的报告率低于未检出抑郁症状的学生(72.0%,88.1%,7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0.77,90.59,518.69,P值均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症状检出率是影响饮食行为的重要因素(P值均 < 0.05)。  结论  北京地区职业高中学生、普通高中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初中生和大学生,抑郁症状与不健康饮食行为密切相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可能会有助于健康饮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江苏省南京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和抑郁症状分布情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于2010年9—10月随机抽取南京市5所学校2 11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的2 118名中学生中,具有1、2、3项及以上健康危险行为的中学生分别为21.6%、6.0%、4.4%;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6.0%,其中轻度、中度、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9.4%、13.4%、3.3%;高中生、有健康危险行为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均高于初中生、无健康危险行为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健康危险行为项数的增加,抑郁症状检出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58.9,P<0.05),调整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c%)为14.8%。结论健康危险行为是罹患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安徽省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和睡眠时间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减少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0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35 364名在校中学生,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抑郁症状,并对遭受校园欺凌、睡眠时间等信息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遭受校园欺凌和睡眠时间对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并采用相乘和相加作用模型分析其交互作用。  结果  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9.29%。在调整性别、居住地区、学段、家庭结构类型、吸烟等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遭受校园欺凌、睡眠不足均与中学生抑郁症状有关联,其OR(95%CI)值分别为3.34(3.14~3.55)和1.48(1.37~1.61)。交互作用分析显示,遭受校园欺凌和睡眠不足对抑郁症状无相乘交互作用(OR=1.17,95%CI=0.98~1.39,P>0.05),但具有相加交互作用(OR=4.84,95%CI=4.36~5.37,P < 0.05),交互作用的超额相对危险度为1.50(1.39~1.59),归因比为0.31(0.26~0.36),交互作用指数为1.64(1.47~1.89)。  结论  遭受校园欺凌和睡眠不足与中学生抑郁症状关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预防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利于降低抑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孙锋  羌霞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2):250-253
探索中学校园欺凌现况及社会生态学影响因素,为中学校园欺凌的防控与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南通市主城区抽取1 169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学生校园欺凌问卷及自编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结果 初中生被欺凌和欺凌得分高于高中生(t值分别为3.61,2.53,P值均<0.05),普通中学学生得分高于重点中学学生(f值分别为12.52,8.34,P值均<0.01),同伴关系较差学生得分高于较好学生(F值分别为8.98,25.89,P值均<0.01),校园纪律较差学生得分高于关系较好学生(F值分别为8.50,10.00,P值均<0.01),校园欺凌防治政策欠缺学生得分高于政策完善学校学生(F值分别为8.30,2.67,P值均<0.05),父母教育方式为干涉型和忽视型学生得分高于商讨型学生(F=3.66,P<0.05).多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中学段、重点中学、同伴关系较好、商讨型教育方式、校园学风纪律较好、校园欺凌防治政策完善是中学生校园欺凌的保护因素(OR=1.68~4.28,P值均<0.05),性别、独生子女与否是中学生校园欺凌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54,1.68,P值均<0.0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中学校园欺凌的路径是以中学生个体因素为中心,通过与人际、组织、政策等层面因素相互作用产生影响.结论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从中学生个体、人际、组织、政策等社会生态学层面对校园欺凌进行预防和干预,构建安全健康校园.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中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欺凌的关系及认知移情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学生实施网络欺凌/受网络欺凌行为问卷、移情量表及UCLA孤独量表,对方便抽取的辽宁省4城市949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不同性别中学生受网络欺凌、实施网络欺凌、孤独感与认知移情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8,5.86,3.25,-3.54,P值均<0.05),除认知移情外,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初中生受网络欺凌、实施网络欺凌得分高于高中生,认知移情得分低于高中生(t值分别为4.49,2.69,-8.02,P值均<0.05).相关分析显示,受网络欺凌、实施网络欺凌与孤独感均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18,0.28,P值均<0.01),与认知移情存在负相关(r值分别为-0.16,-0.25,P值均<0.01).认知移情在孤独感与受网络欺凌、实施网络欺凌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3.6%,19.2%.结论 孤独感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受网络欺凌与实施网络欺凌,还可以通过认知移情间接对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大连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2019年抽取大连市城区和郊县中学生3 159名,使用学生健康行为调查表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 159名中学生的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平均分为(11.0±9.4)分,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6.18%。遭受校园欺凌、不健康饮食行为个数多、被家长打骂、女生、农村地区、网络成瘾、非常态家庭学生的CES-D总分高,而达到理想睡眠时间、体育课时数多的学生CES-D总分降低(P均0.01)。农村(OR=1.37)、女性(OR=1.63)、被家长打骂(OR=1.97)、网络成瘾(OR=2.16)、遭受校园欺凌(OR=2.69)均是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存在不健康饮食行为的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性更高,且个数越多危险性越高;上网时长2~3 h(不含3 h)的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性更高(P0.05);达到理想睡眠时间、体育课时数多的(3节)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性更低(P0.05)。结论 2019年大连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虽然低于国内相关研究,但情况也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青少年受欺凌的流行特点,探究遭受传统欺凌、网络欺凌以及欺凌数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选取华中某市城市、农村青少年3 174名。采用自制受欺凌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 - 60)调查青少年校园欺凌及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13.4%(424/3 174)的青少年至少遭受过一种类型的校园欺凌,其中受言语欺凌报告率最高(9.9%),网络欺凌最低(2.9%);受欺凌报告率男生高于女生(χ2 = 6.48,P = 0.011),七年级最高21.6%(114/3 174)。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10.3%(328/3 174);受任意类型的欺凌均与心理健康问题相关,遭受多种类型欺凌者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高于单一受欺凌者;传统欺凌(言语欺凌、躯体欺凌、关系欺凌)对心理健康的独立影响高于网络欺凌。结论 青少年遭受欺凌与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密切相关,传统欺凌仍然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积极治理校园欺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