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自体髂骨骺板移植重建胫骨骺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自体髂骨骺板移植修复胫骨骺板损伤的效果。方法  6周龄新西兰白兔 10只 ,切取全层髂骨骺板软骨 ,切除双侧胫骨上端骺板前内侧部分 1/ 2 ,然后将所取的髂骨骺板软骨移植入左侧骺板损伤处 ,右侧不进行移植作为对照。第 8周时摄双侧下肢X线片 ,并取双侧胫骨上端 ,行HE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结果 移植 8周时胫骨角对照组 38 80± 3 5 0 ,髂骨骺板移植组 8 36± 3 9(P <0 0 1)。组织学检查示对照组胫骨近端骺板内侧缺损处有明显骨桥形成 ,移植组骺板缺损区由骺板样软骨修复充填 ,与邻近骺板融合 ,无骨桥形成。结论 自体髂骨骺板移植修复骺板损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骨定板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3):F0004-F0004
骨折、关节脱位复位术后,关节韧带等软组织损伤、神经肌腱损伤手术治疗后的固定;骨、关节畸形、神经麻痹及肌腱损伤等矫形手术后的固定;肢体软组织急慢性骨髓炎、关节急性和慢性炎症时的固定;骨、关节结核、急慢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原发生骨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等保守治疗期间或病灶清除术后的固定;烧伤及其他整形外科手术后的固定;制作康复支具。  相似文献   

3.
4.
[目的]介绍一种颈椎后路开门、微形钛板固定的椎板成形术式,评价其在颈椎椎管狭窄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7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实施颈椎后路单侧或双侧开门减压、微形钛板固定开门椎板的新术式,术后平均随访27个月。[结果]27例患者切口均达到一期愈合,术后随访半年以上症状改善优良率88%,1例症状改善不明显的患者,二期实施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症状缓解,无1例出现继发性椎管狭窄。[结论]应用微形钛板固定的颈椎椎板成形术具有避免开门椎板再关闭,保持椎管扩大效果,同时对脊柱活动度影响小的优点,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适合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5.
介绍一种椎板切开椎板修复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印坎 《颈腰痛杂志》1998,19(2):110-111
方法:传统的椎板切除是先切除棘突再切除椎板,此时棘突椎板均已破碎,无法利用。新方法是用椎板切开器,将两侧椎板切开,将棘突、椎板和韧带完整取下来,待椎管内操作完毕后,将此棘突,椎板和韧带复合体侧翻过来,覆盖在已经切开的椎管上,缝合固定即可。结论:此手术简便易行,而且安全,可以防止疤痕粘连和压迫,还可以向后扩大椎管。增加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全椎板切除后椎板重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林勇  赵永生  历强  彭国栋 《中国骨伤》2010,23(7):511-513
目的:观察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内固定术后采用硬膜外植骨重建椎板方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术后3个月)及中期(术后>1年)疗效.方法:选择22例中重度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行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内固定术,男12例,女10例;年龄55~76岁,平均65.8岁;病变节段为L3-S1,包括单节段(6例)、双节段(13例)、三节段(3例).全椎板切除后在切除椎板间硬膜外植骨重建椎板.随访时间1~3年,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从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情况及膀胱功能等方面对疗效进行评价,并通过影像学检查测量椎管矢状径变化.结果:22例患者均获随访,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下腰痛评分分别为(5.3±1.6)、(23.2±2.0)、(22.9±2.4)分;术后3个月优18例,良3例,可1例;末次随访优17例,良3例,可2例.狭窄节段术前椎管矢状径为(6.8±0.9) mm,术后3个月为(17.6±2.5) mm,末次随访时为(16.9±1.8) mm.经统计学检验,JOA评分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椎管矢状径改变椎板重建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椎板重建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影像学变化:末次随访时的CT片示椎管无狭窄,神经根、硬膜囊无压迫,椎板重建后骨质已大片融合,未发现明显的骨质吸收,内固定无松动及断裂情况.结论:椎板切除后椎板间植骨重建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以同时达到充分减压和脊柱生物力学稳定,能有效预防术后瘢痕压迫和粘连形成椎管再狭窄,中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兔髂骨骺板软骨细胞体外构建骺板样软骨组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利用组织工程学技术体外构建骺板样软骨组织。方法 从 4~ 5周龄兔髂骨骺板软骨处获取软骨细胞 ,在离心管内轻微离心后 ,体外培养。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培养至第 7天时 ,细胞呈现定向分化 ,形态与体内骺板软骨细胞相类似 :肥大软骨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 ;增殖、成熟软骨细胞体积小 ,呈圆形或扁圆形 ;细胞周围充满大量的细胞外基质。这些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形成了分化区带 ,肥大软骨细胞位于上侧 ,增殖、成熟细胞位于中间 ,其次是散在静止软骨细胞。培养第 14天 ,分化区带更加明显 ,增殖、成熟细胞和肥大软骨细胞呈现纵向定向排列。培养第 2 1天 ,组织表面出现膜样的结构。结论 体外构建的骺板样软骨组织与天然骺板的组织学形态极为相似。从髂骨处骺板处获取肥大软骨细胞进行体外构建骺板软骨材料 ,更具有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9.
下颌骨外板与颅骨外板移植后吸收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比较下颌骨外板与颅骨外板移植后的吸收率.以为下颌骨外板在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8~12个月龄成年小香猪8只,分别截取一侧下颌骨外板及部分颅顶部外板并修整成相同大小(2.5 cm×1.0 cm),用排水法测量体积后将两骨块贴附植于鼻拱部两侧.随机挑选2只动物,于术后12周处死,取下颌骨外板及颅骨外板贴附植骨区各1.5 cm×0.5 cm大小骨质标本行组织学检查;另6只动物于术后24周处死,用印模材料翻制移植骨块模型后用排水法测量其体积,同时取骨质标本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下颌骨外板贴附移植后总体吸收率为(41±5)%,颅骨外板为(46±1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移植骨愈合改建过程与颅骨外板一致.结论 下颌骨外板是颅面部贴附植骨良好的自体骨源.  相似文献   

10.
作者针对颈椎板成形术中采用微型磨钻价值昂贵、费时长、普通咬骨钳操作不方便等缺陷,于1990年开始利用本院手术室具备的条件,改进手术操作方法,施行颈椎板成形术30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中锚定法与钛板固定对预防术后椎板关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12月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63例获得随访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钛板组和锚定组.钛板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62.5±12.8)岁.锚定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64.5±13.2)岁.在术后1周及6个月横断位CT片上测量C3~C7每一节段的开门角度(opening angle,OA).在术前、术后1周及6个月矢状位CT片上测量椎管前后径(anteroposterior diameter,APD),并计算椎管扩大率.术后6个月在2 mm/层横断位CT图像上评估门轴的融合情况.根据术前及术后1年的颈椎正中矢状位MRI T2加权像,评估每一节段的颈髓受压情况.结果 术后钛板组和锚定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两组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33.3%(10/30)和39.4%(13/33).在OA、APD以及椎管扩大率方面,两组患者术后各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但锚定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OA、APD及椎管扩大率较术后1周均减小,而钛板组未出现此现象.术后6个月横断位CT扫描示两组门轴均获骨性融合,未见椎板关闭病例.术后1年,颈椎矢状位MRI示两组患者脊髓受压程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前及术后1年两组的脊髓受压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两组均未见脊髓受压程度超过3级的病例.结论 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中,采用钛板固定或锚定悬吊均可有效防止术后椎板关闭.在脊髓受压的改善程度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别,但钛板固定对于维持椎管扩大的作用更佳.  相似文献   

12.
尿道下裂保留尿道板与带蒂包皮内板一期尿道成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991~1996年,应用保留尿道板与带蒂包皮内板组成尿道,一期成形治疗先天性阴茎体形尿道下裂45例,术后除6例(13%)出现尿道瘘外,余一次手术成功,无尿道狭窄等并发症。认为大多数尿道下裂其尿道板不是引起阴茎弯曲的原因。由此组成的新尿道血供好,不易形成瘢痕狭窄及尿漏。  相似文献   

13.
兔髂骨骺板软骨细胞体外构建骺板样软骨组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利用组织工程学技术体外构建骺板样软骨组织。方法 从4~5周龄兔髂骨骺板软骨处获取软骨细胞,在离心管内轻微离心后,体外培养。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培养至第7天时,细胞呈现定向分化,形态与体内骺板软骨细胞相类似:肥大软骨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增殖、成熟软骨细胞体积小,呈圆形或扁圆形;细胞周围充满大量的细胞外基质。这些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形成了分化区带,肥大软骨细胞位于上侧,增殖、成熟细胞位于中间,其次是散在静止软骨细胞。培养第14天,分化区带更加明显,增殖、成熟细胞和肥大软骨细胞呈现纵向定向排列。培养第21天,组织表面出现膜样的结构。结论 体外构建的骺板样软骨组织与天然骺板的组织学形态极为相似。从髂骨处骺板处获取肥大软骨细胞进行体外构建骺板软骨材料,更具有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肾硬接骨板对板下皮质骨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u Z  Dai K  Qiu S 《中华外科杂志》1997,35(7):418-420
为了对坚硬接骨板固定及取由后板下皮质骨结构变化进行观察,作者选用新西兰兔28只,其中4只作对照;24只在左胫骨作不钢接骨板固定,其中20只于术后2个月取出接骨板,并分别在取钢板当时及取钢板及1、2、3和4个月各处死4只取材,另4只在内固定后6个月处死取材。用扫描电镜对各组板下皮质骨的结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坚硬投骨板内后,板下皮质骨不仅有大量骨丧失,而且骨的结构包括骨表面矿柱和骨内胶原纤维的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骺板牵开技术治疗儿童肱骨近端近骺板恶性肿瘤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2月至2013年1月,解放军第180医院小儿骨科共收治6例肱骨近端近骺板恶性肿瘤患儿,术前病理确诊普通型骨肉瘤2例,成骨型骨肉瘤1例,成纤维型骨肉瘤1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1例,小细胞骨肉瘤1例。所有患儿均在接受新辅助化疗方案后,顺序进行骨骺牵开术、瘤段切除术和骨移植重建术。术后采用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多伦多保肢评分(toronto extremity salvage score,TES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肩关节功能评分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儿获得随访18~112个月,平均51.0个月,均未出现局部肿瘤复发;骺板牵开时间8~16d,平均13.0d;术后MSTS评分为53~97分,平均79分;TESS评分为71~92分,平均83分;JOA肩关节功能评分为66~91分,平均84分;Mayo肘关节评分55~95分,平均91分。结论治疗儿童肱骨近端近骺板恶性肿瘤,骺板牵开术是值得推荐的保肢方法,既可以提供安全的肿瘤切除界限,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骺板的生长能力,临床上有显著优点,但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微型钛板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摘要】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其中20例患者使用微型钛板行“开门”侧固定(A组),另25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及JOA(17分法)评分,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夹角α(颈椎曲度),在末次随访时颈椎CT片上测量椎板开门角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颅骨外板凿除联合人工真皮修复大面积颅骨外板毁损的疗效。方法 2008年9月-2011年6月,收治11例大面积颅骨外板毁损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19~78岁,平均52岁。其中头皮巨大肿物切除后缺损9例,外伤性创面2例。术中头皮切除后缺损范围为10.5 cm×9.0 cm~18.0 cm×15.0 cm,颅骨外露范围9 cm×8 cm~17 cm×14 cm;颅骨外板凿除后采用人工真皮修复,并于术后2周行二期自体皮片游离移植修复。结果一期术后1周换药时见人工真皮下肉芽生长及类真皮组织生长;二期术后植皮均成活。10例术后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除1例头皮鳞状细胞癌术后6个月复发外,其余患者皮片色泽可,质地柔韧平整,无破溃、坏死发生。结论颅骨外板凿除联合人工真皮修复大面积颅骨外板毁损创面手术操作简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坚硬接骨板对板下皮质骨结构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对坚硬接骨板固定及取出后板下皮质骨结构变化进行观察,作者选用新西兰兔28只,其中4只作对照;24只在左胫骨作不锈钢接骨板固定,其中20只于术后2个月取出接骨板,并分别在取钢板当时及取钢板后1、2、3和4个月各处死4只取材,另4只在内固定后6个月处死取材。用扫描电镜对各组板下皮质骨的结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坚硬接骨板内固定后,板下皮质骨不仅有大量骨丧失,而且骨的结构包括骨表面矿柱和骨内胶原纤维的结构排列也发生明显紊乱;接骨板取出后,骨量和骨结构可逐步恢复正常,但骨结构恢复有一延迟过程。作者认为,骨结构恢复延迟可能是接骨板取出后固定骨段再骨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半椎板与全椎板技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切除椎管内肿瘤的护理要点。方法总结半椎板技术切除椎管内肿瘤30例,全椎板技术切除椎管内肿瘤40例护理经验。结果全椎板技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护理要点为:保持脊柱的功能位置,维持脊柱的稳定性,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半椎板技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护理要点为: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使病人早日康复。结论不同的手术方式应采取不同的护理对策,以使护理工作能适应医疗技术的发展,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切除与保留C_3椎板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2月,对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其中,31例术中切除C_3椎板(切除组),25例术中保留C_3椎板(保留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切除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保留组(P0.05),但两组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而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术前和术后3个月,两组间的JOA与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末次随访时,切除组的JOA和VAS评分均显著优于保留组(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C_(2~7)Cobb角无显著变化(P0.05),切除组C_(2~7)矢状垂线(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无显著变化(P0.05),而保留组C_(2~7)SVA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切除组的C_(2~7)SVA显著小于保留组(P0.05)。[结论]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C_3椎板切除能够增加颈椎的前向稳定性,减小传统术式对颈椎矢状面力线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