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林勇  历强  赵永生  彭国栋 《中国骨伤》2011,24(7):606-608
目的:探讨术中双壁定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0年9月采用双壁定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12例齿状突骨折,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18~62岁,平均37.9岁。按Anderson分类:Ⅱ型10例,Ⅲ型2例。新鲜骨折脱位9例,陈旧性骨折脱位3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枕部疼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9例伴有脊髓损伤症状和体征,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C级4例,D级5例。术中经寰椎下壁、内壁,枢椎上壁、内壁定位后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12例患者术中无椎动脉、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X线和CT扫描显示所有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植骨融合,无螺钉断裂、松动。所有患者枕颈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9例伴有神经损伤者按ASIA分级:C级1例,D级2例,E级6例。结论:术中双壁定位操作简单,寰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和进钉角度准确,可安全置入椎弓根镙钉并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背景: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常用于治疗寰枢椎不稳。但是,目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和进钉角度多以统计处理的解剖数据确定,解剖差异的存在使目前置钉方法难以保证椎弓根螺钉准确置入到每一例患者。目的:评估个体化设计解剖定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对16例寰枢椎不稳患者分别以术中寰椎椎弓根下壁、内侧壁以及枢椎上壁、内侧壁为定位依据,结合置入前影像学测量确定寰、枢椎椎弓根镙钉的进钉点、进钉角度以及镙钉长度,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结果与结论:1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螺钉,置入后X射线片及CT显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置入后随访9-24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症状改善,置入后脊髓功能改善优良率为84.6%,其中优6例(46.2%),良5例(38.5%),可2例(15.4%),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提示个体化设计解剖定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进钉点和进钉角度定位准确,螺钉置入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术中突发意识不清及术后再发疼痛的解决方法。[方法]自2003年11月~2007年8月应用PVP治疗95例156个椎体,男31例,女64例,33例无外伤史。24h后鼓励患者下地活动。[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即有疼痛明显缓解,局部麻醉术中突然出现意识不清3例,CT检查排除脑血管意外,约30min~1h后神志转为清醒。1例术后并发脑血管意外。5例患者7~30d左右再发相邻部位椎体骨折引起的疼痛,经行再次手术后症状消失。其中1例行第3次手术。[结论]对于并发症多,心情紧张的患者宜采用静脉麻醉加局麻的方式,对于有肺部或腹部疾病者宜选择侧卧位。对有潜在骨折可能的椎体,可预防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  相似文献   
4.
多发伤合并胫腓骨骨折的急诊外固定器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斌  杨华清  贺西京  浮煜  历强  王栋 《中国骨伤》2007,20(8):517-518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胫腓骨骨折急诊外固定器治疗对多发伤的影响。方法:多发伤合并胫腓骨骨折(ISS≥15分)患者113例,其中男76例,女37例;年龄11~65岁,平均32.6岁。合并颅脑损伤62例,血气胸36例,腹腔脏器损伤23例,泌尿系损伤6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1例。急诊外固定器手术58例,择期外固定器手术34例,保守治疗21例。通过死亡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脂肪栓塞综合征(FES)发病率、平均ICU监护时间等4项近期指标及骨折情况等远期指标对比3种不同治疗方法对骨折本身和多发伤治疗的疗效。结果:113例患者除4例死亡外,109例全部获得5个月~1年随访,急诊手术ICU监护时间为(9.0±1.5)d,ARDS、FES发病率为0和3.2%,明显低于另外2种方法(P(0.05)。急诊外固定器手术死亡率及其他并发症与其他2种方法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多发伤合并胫腓骨骨折急诊外固定器治疗,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等优点,可显著减少多发伤患者ICU监护时间及部分并发症发病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芹菜素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近5年有关芹菜素药理研究的文献资料加以综合归纳,总结芹菜素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心血管、病原微生物等具有药理学作用,认为芹菜素是一种来源充足、作用广泛,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天然植物成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经我们改良的差速贴壁法结合神经营养因子3(NT3)和低浓度血清的培养方法对人胚嗅粘膜嗅鞘细胞进行分离和原代纯化培养,探讨建立嗅粘膜嗅鞘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方法 对差速贴壁后的人胚嗅粘膜嗅鞘细胞交替应用含10%胎牛血清和含2.5%胎牛血清、NT3的DMEM-F12培养基进行原代培养.观察嗅粘膜嗅鞘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p75NTR和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鉴定和纯度检测.结果 人胚嗅粘膜嗅鞘细胞形态多呈双极、三极,伴有细长的突起.p75NTR和GFAP染色均呈阳性反应,体外培养9 d时纯度可达83%.结论 差速贴壁法结合低浓度血清和NT3应用可以分离培养出人胚嗅粘膜嗅鞘细胞.  相似文献   
7.
不同纯化方法体外培养人胚嗅球嗅鞘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不同纯化方法原代培养人胚嗅球嗅鞘细胞(OECs),探讨简单实用可获得高纯度人胚嗅球OECs的体外培养方法.方法 以差速贴壁法为基础结合阿糖胞苷法、无血清饥饿法和问断神经营养因子3(NT3)法纯化培养人胚嗅球OECs.观察不同纯化方法下OECs生长变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纯度鉴定.结果 体外培养的人胚嗅球OECs为双极、三极细胞.细胞突起细长,并可形成细胞突起网络.差速贴壁法培养3~6 d时纯度约为88%,以后成纤维细胞增殖,OECs纯度迅速下降.无血清饥饿法培养3~6 d时OECs纯度约为90%,但细胞状态差.间断NT3法培养3~9 d时OECs纯度约为95%,且细胞状态良好.经统计学处理,第6 d后差速贴壁 间断应用NT2法优于其他方法,细胞纯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差速贴壁结合同断NT3法可获得高纯度状态良好的OECs,是一种简单实用的OECs纯化培养方法 .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诱发电位学方法评价联合应用预变性周围神经移植(PPNG)和神经生长因子(NGF)治疗脊髓损伤(SCI)的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分为5组,A组为PPNG和NGF组;B组为PPNG组;C组为NGF组;D组为单纯损伤组;E组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动物分别在手术后即刻、术后第1、4、8周诱发电位学检查,测量并比较各组的N1波幅值及N1波潜伏期。结果:术后8周,N1波幅值:A、E组N1波波幅比B、C组大;N1波潜伏期:A组较B、C组短,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诱发电位学观察结果表明联合应用PPNG及NGF可明显促进SCI后的再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12个月的特立帕肽治疗在预防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椎体成形术(PVP)后再发骨折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PVP术后接受特立帕肽治疗(99例)及唑来膦酸治疗(192例)的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对每一年随访期内两组患者新发椎体骨折风险进行分析.使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混合线性效应模型(LMMRM)对两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EQ-5D)及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Logistic回归校正基线资料后显示,特立帕肽组在第2~4年的随访期内新发骨折的风险明显低于唑来膦酸组(第2年,OR=0.149,95%CI=0.021~0.741,P<0.05;第3年,OR=0.011,95%CI=0.001~0.133,P<0.01;第4年,OR=0.017,95%CI=0.001~0.222,P<0.01).经过LMMRM模型校正后显示,相对于唑来膦酸组,特立帕肽组患者的EQ-5D评分呈现上升的趋势,腰背部VAS评分呈现下降的趋势.结论 12个月的特立帕肽皮下注射治疗可有效降低PVP术后患者再发骨折的风险,同时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后损伤反应性巢蛋白(nestin)和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 GFAP)阳性共存(nestin+/GFAP+)细胞的分裂、增殖和分化能力,以探讨其是否具有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特性. 方法 8周龄雄性SD大鼠12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n=6).模型组利用动脉瘤夹压迫法建立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造模后5 d,两组分别取大鼠Ts脊髓节段,分离中央管周围室管膜区以外的脊髓灰质和白质,制成单细胞悬液,用无血清NSCs培养基进行培养,并用含血清NSCs培养基进行诱导分化,利用免疫荧光化学和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类型及分裂、分化、增殖能力. 结果 模型组培养后3~7 d,单细胞悬液中有大量高度表达的nestin+/GFAP+共存细胞,细胞计数为5.15±0.71;对照组为1.12±0.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周期结果 示,模型组S期细胞比例(15.49%±3.04%)及增殖指数(15.88%±2.5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84%±0.28%,6.47%±0.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原代细胞逐渐形成边缘光滑、中心膨隆有立体感的小克隆球,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呈强阳性,多次传代后获得大量细胞克隆球.对照组单细胞悬液原代及传代培养均未见明显克隆球生长.免疫染色结果 示模型组克隆球诱导分化约5 d,细胞球中含有大量半乳糖脑苷脂(galactocerebroside,GaLC)-nestin免疫染色阳性细胞;5~7 d,大量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 Ⅲ)-nestin和GFAP免疫染色阳性细胞;7~14 d出现GaLC阳性少突胶质细胞、β-tubulin Ⅲ神经元和GFAP染色阳性的胞体及细胞突起. 结论 成年大鼠压迫性脊髓损伤后,剔除中央管周围室管膜区脊髓白质与灰质分离而得的nestin+/GFAP+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NS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