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国内肥厚型心肌病(HCM)心脏性猝死(SCD)高危患者一级预防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植入ICD作为一级预防的HCM SCD高危患者,对ICD恰当治疗、不恰当治疗及ICD植入相关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38例HCM SCD高危患者,平均年龄(52.1±16.3)岁,其中男性25例(65.8%)。平均随访(29.3±24.2)个月,14例(36.8%)患者接受≥1次的ICD恰当治疗,ICD恰当治疗率为13.3%/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CD家族史(HR=11.8,95%CI:1.3~107.5,P=0.029)为ICD恰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随访期间4例(10.5%)患者接受ICD不恰当治疗。2例(5.3%)患者发生ICD植入相关并发症,随访期间无死亡事件发生。结论:HCM SCD高危患者一级预防植入ICD恰当治疗率高,ICD不恰当治疗率和植入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SCD家族史是ICD恰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分析OASIS登记试验中国地区所有入选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年随访结束时联合终点事件(包括死亡、新的心肌梗死及卒中)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包括患者基础特征及就诊状态、主要治疗措施、用药情况等)之间的关系.方法 总结38家医院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人院患者随访至2年的资料,统计自入院至随访结束时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最早出现的时间,并采用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48种因素在联合终点事件发生中所起的作用.结果 自1999年4月至2001年12月共收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资料2294例,平均年龄(62.8±8.3)岁,男性占62.3%,联合终点事件365例,发生率为15.9%.促进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为:患者就诊心率>120次/min(HR=2.081,95%CI:1.088~3.979)、住院期间的溶栓(HR=2.342,95%CI:1.528~3.590)及复发性心绞痛(HR=1.313,95%CI:1.033~1.670)、吸烟(HR=1.974,95%CI:1.407~2.769)、高龄(HR=1.037,95%CI:1.025~1.050)及既往心脏病史等.延缓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的保护性因素主要为:就诊时心电图恢复正常,随访期间坚持应用常规药物等.结论 我国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就诊病情危重者随访时易发生联合终点事件;反之,正规应用药物治疗对终点事件的发生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血管阻力(PVR)对左心衰竭患者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以及因心力衰竭再住院或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0-01至2016-12期间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因左心衰竭植入ICD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进行一级或二级预防的122例患者。所有患者植入装置前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肺动脉收缩压(PASP)、平均肺动脉圧(m PAP)和PVR。每6个月随访一次,记录程控数据及终点事件,主要终点为出现室速并接受ICD恰当治疗(包括抗心动过速治疗及电击治疗),次要终点为因心力衰竭再住院或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结果:平均随访4.2年,36例(29.5%)患者共记录到121次ICD恰当治疗,其中32例(26.3%)接受抗心动过速治疗72次,16例(13.1%)接受电击治疗39次。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PVR是左心衰竭患者植入ICD后出现室速并接受ICD恰当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HR=1.630,95%CI:1.170~2.010,P0.01)。31例患者发生次要终点事件,其中29例(23.7%)因心力衰竭再住院共31次,18例(14.7%)死亡。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VR是心力衰竭患者植入ICD后因心力衰竭再住院或死亡复合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HR=2.030,95%CI:1.210~3.120,P0.01)。结论:PVR是左心衰竭患者植入ICD后出现室速并接受ICD恰当治疗以及因心力衰竭再住院或全因死亡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于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VA)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于阜外医院植入带有家庭监测功能ICD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的主要终点为ICD恰当治疗的VA,次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分析RDW对各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ROC曲线显示预测VA的RDW最佳值为13.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在VA和全因死亡方面RDW≥13.05%组均明显劣于RDW13.05%组(P值分别为0.002、0.012)。多因素Cox回归显示,RDW≥13.05%是ICD患者VA (HR=1.941, 95%CI:1.204-3.127, P=0.006)及全因死亡(HR=3.257,95%CI:1.085-9.781,P=0.03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DW≥13.05%提示ICD患者发生VA及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外科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连续623例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在阜外医院成人外科中心接受外科治疗。根据回顾性资料和随访结果,建立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术前变量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8例(1.3%)患者院内死亡。593例(95.2%)患者完成随访,平均随访32±30个月(3~150个月),1年、5年、8年生存率为98.3%、90%、87.4%;75例患者出现终点事件(肥厚型心肌病相关性死亡,因缺血性脑卒中、快速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再住院,心脏移植)。1年、5年、8年终点事件免除率为94.6%、77.6%、68%;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左室射血分数55%(HR=6.65,P0.001),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HR=2.91,P=0.014),术前房颤(HR=2.53,P=0.001),严重冠心病(HR=1.98,P=0.025)和年龄≥50岁(HR=1.88,P=0.018)影响预后。结论除了先前报道的年龄≥50岁和术前房颤外,本研究显示射血分数55%、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严重冠心病也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行外科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NYHA心功能分级与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发现可用于患者分层的危险因素。方法从1999年到2000年,前瞻性纳入16岁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的16岁以上成年HCM患者。记录基线临床信息并定期随访,建立HCM队列。HCM患者按入组时是否达到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Ⅲ/Ⅳ级分为2组,比较基线临床表型和临床结局。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成年HCM患者523例,其中入组时NYHA心功能Ⅲ/Ⅳ级患者63例(12.0%)。NYHA心功能Ⅲ/Ⅳ组患者中女性比例显著高于男性,心率更快,左房内径更大,射血分数更低,伴有Q波异常的比例更高,携带心源性猝死(SCD)为传统危险因素的比例更高。在平均4.7±3.2年的随访过程中,共发生死亡44例,其中心血管死亡40例。心功能Ⅲ/Ⅳ级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分别是其他患者的4.7倍(95%CI 2.54-8.69,P=1×10-6)和5.5倍(95%CI 2.92-10.35,P1×10-8),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死亡原因分析发现,心功能Ⅲ/Ⅳ级患者的SCD(校正后HR 4.21,95%C11.53 to 11.59,P=0.005)和因心衰死亡风险(校正后HR 6.99,95%CI 2.66 to 18.35,P=8×10-5)均显著增加。结论 NYHA心功能分级与HCM患者预后显著相关,NYHA心功能Ⅲ/Ⅳ级可以作为患者分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CHADS2评分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长期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医院病历库2015-01-2018-12连续住院的急性STEMI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主要终点为复合心血管事件(包含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心力衰竭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次要终点为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和非心脑血管事件等。采用Cox回归评价CHADS2评分与终点事件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570例连续STEMI患者,平均年龄(58.9±13.7)岁,男性占83.3%,TIMI风险评分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分别为279、178和113例。在共619.7人年的随访中,发生主要终点事件102例,全因死亡46例,非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56例。Cox回归分析提示CHADS2评分与主要终点事件[HR:1.331(1.111~1.593,P0.001)]和非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HR:1.647(1.345~2.017),P0.001]独立相关,与全因死亡和非心脑血管事件无显著相关。ROC提示CHADS2评分在主要终点事件预测方面与TIMI评分相当,在全因死亡的预测方面不如TIMI评分,在非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方面优于TIMI评分。结论:CHADS2评分可用于STEMI患者的再发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定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入选2010年7月至2011年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就诊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CHF患者118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测定普通超声心动图指标,通过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定患者的GLS。随访所有患者至2015年12月。终点事件定义为心源性死亡或心力衰竭再住院。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GLS和终点事件的相关性。结果:所纳入患者GLS值为-9.1%±4.1%。随访时间中位值为53个月。随访期间53例发生终点事件,其中25例发生心源性死亡,46例发生心力衰竭再住院。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提示,GLS和终点事件独立相关。和GLS≤-11.8%(25%分位数)相比,GLS≥-5.8%(75%分位数)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升高(HR:2.72;95%CI:1.12~6.59;P=0.03)。结论:GLS是CHF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或心力衰竭再住院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用于心源性猝死一级预防的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ICD植入的心源性猝死一级预防患者,收集患者植入ICD时的基础临床资料及随访过程中的放电治疗及死亡事件;应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①共95例ICD一级预防患者纳入临床统计,年龄(61.4±12.7)岁,男性71例(74.7%),随访中位数47(14~69)个月,14例接受恰当放电治疗,11例接受不恰当放电治疗,26例死亡;②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接受恰当放电治疗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较未接受过恰当放电治疗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高(HR=3.252,P=0.019),其它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HR=1.048,P=0.011)、血肌酐水平(HR=1.003,P=0.002)。结论 ICD一级预防患者中接受过恰当放电治疗的患者比未接受过恰当放电治疗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75岁以上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长期随访中发生死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1年9月至2014年1月阜外医院共完成PCI 27 397例,完成急诊PCI 1644例,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其中老年(年龄≥75岁)STEMI并行直接PCI的患者108例,并持续进行随访,分析患者资料,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行直接PCI,平均随访(51.17±17.75)个月。院内死亡5例(4.6%),术后30 d死亡7例(6.5%),随访期间死亡17例(15.7%)。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女性(HR 5.482,95%CI 1.099~27.333,P=0.038)、心源性休克(HR 11.283,95%CI 2.841~44.805,P=0.001),而支架置入术(HR 0.173,95%CI 0.032~0.943,P=0.043)是死亡事件的保护性因素。长期随访显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HR 1.146,95%CI 1.010~1.300,P=0.034)、心源性休克(HR 4.928,95%CI 1.718~14.130,P=0.003)。结论高龄、女性、心源性休克、未行支架置入术是75岁以上老年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贫血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患者预后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HFPEF患者325例,分为贫血组84例和无贫血组241例,收集临床资料,以全因死亡或心力衰竭再住院为终点事件,定期随访9~26(17.5±8.3)个月,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贫血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贫血组(67.9%vs 48.1%,P=0.002)。贫血患者中位生存时间较无贫血患者明显降低(16个月vs 21个月,P=0.019)。贫血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5.012,95%CI:3.271~6.160,P=0.006)。结论贫血是影响HFPE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HFPEF患者诊治过程中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调查在本院行首次CRT植入术的264例心衰患者临床资料。定义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包括心脏移植)和心衰再住院。以CRT植入术后1年内全因死亡为因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值找到RDW的最佳界值(cut-off值)。以RDW的最佳界值将患者分为2组,对基线资料行相关性分析,对随访结果做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并评价RDW对各临床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ROC曲线预测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的RDW界值为13.75%(P=0.006,曲线下面积0.638,敏感度0.538,特异度0.747)。相关性分析显示,RDW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左房前后径(LAd)呈正相关(r=0.233,P0.01;r=0.289,P0.01)。RDW≥13.75%组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高于RDW13.75%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在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方面RDW≥13.75%组均明显劣于RDW13.75%组(log-rank检验:P0.01;P=0.006)。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在校正年龄和性别后,RDW≥13.75%(HR=2.078,95%CI:1.014~4.262,P=0.046)仍是CRT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在心衰再住院方面无统计学意义(HR=1.386,95%CI:0.833~2.306,P=0.209);LAd(HR=1.038,95%CI:1.003~1.074,P=0.031)是心衰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DW与患者的心衰严重程度相关。RDW≥13.75%提示CRT患者远期死亡及心脏移植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室晚电位(L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997年12月至1999年12月因AMI入院连续2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梗死血管开通情况、无创心脏检查结果和预后资料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3例患者男180例(74.1%),年龄37~79岁,平均(62±11.4)岁,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的患者146例(60%)。分成LP阳性83例(34%)和LP阴性160例(66%)两组。主要联合终点事件为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和心力衰竭死亡,次要联合终点事件为联合严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在平均随访(10±0.83)年期间,LP阳性与LP刚性两组比较主要终点事件累计发生率[18.1%比11.9%,相对风险比(HR)4.19,95%可信区间(CI)2.50~7.02,P<0.0001]和次要终点事件累计发生率(7.0%比2.1%,HR7.64,95% CI2.02~20.75,P<0.0001)均明显增高;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无主要终点事件累计生存率LP阳性较LP阴性组明显减低,分别为47.0%和81.9%(P<0.0001)。LP阳性组的生存曲线随时间延续呈明显下降趋势(P<0.0001)。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评判影响主要终点事件的各因素预测能力,LP阳性的风险度明显强于其他已知风险预测变量,其相对危险性依次为LP阳性(HR 3.57,95% CI 1.87~6.81,P<0.0001)、复杂室性心律失常(HR 2.75,95% CI 1.32~5.71,P=0.007)、左心室射血分数<40%(HR 2.44,95%CI1.25~5.71,P=0.009)、未开通梗死血管(HR 1.95,95% CI 1.05~3.59,P=0.033)、年龄(HR 1.04,95% CI 1.00~1.07,P=0.034)。结论 LP阳性是AMI后不良事件和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75岁高龄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生存情况及围术期事件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1至2012-12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单纯OPCAB且年龄75岁的患者233例,男性173例(74.25%),平均年龄(77.1±2.3)岁。研究影响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时按围手术期是否发生死亡分为围术期死亡组(n=15)和生存组(n=218)。研究影响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时将生存组218例患者,根据随访时是否发生死亡分为随访死亡者(n=97)和随访生存者(n=121)。收集围术期资料并进行术后随访,定义终点事件为围术期死亡及随访期间全因死亡,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基线数据,对随访患者采用单因素及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围术期死亡15例(6.44%),随访218例,随访时间1~182(92.84±45.52)个月。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心律失常(OR=6.767,P=0.002)、术中及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OR=4.292,P=0.040;OR=19.455,P0.001)、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OR=1.500,P=0.001)、呼吸机辅助时间(OR=1.004,P=0.002)、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OR=30.000,P0.001)、二次开胸(OR=26.750,P0.001)、术后脑卒中(OR=5.889,P=0.041)是影响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121例随访生存者术后1、3、5、8、10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99%、87.55%、85.31%、68.93%,56.70%。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随访死亡者与随访生存者比较,男性比例、术前心律失常和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发生率较高,高血压病的患者比例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HR=4.387,95%CI:1.876~10.259,P0.010)是影响中远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75岁的高龄患者行OPCAB可以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及中远期生存。术前心律失常、术中及术后应用IABP辅助、ICU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二次开胸、术后脑卒中是高龄OPCAB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是影响高龄OPCAB患者术后中远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术后新发房颤(POAF)对单纯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7年12月328例HOCM患者行单纯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POAF分为POAF患者(79例)和非POAF患者(249例)。通过查阅病历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病史、手术情况及住院并发症情况。电话或门诊随访患者的生命状态及临床表现。主要研究终点是远期房颤、术后脑卒中和血栓事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36±1.35年。随访期间共39例(11.89%)患者出现主要或次要终点事件。POAF患者在远期房颤(P=0.007)、因心力衰竭住院治疗(P=0.010)等的发生率上高于非POAF患者。术后1年、3年和5年的总的生存率为99.38%、98.77%和98.1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体外循环时间增加(HR=12.832,95%CI=1.812~90.896,P=0.011)术后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OAF(HR=12.163,95%CI=1.470-100.608,P=0.02)和ICU时间延长(HR=11.235,95%CI=1.157-109.099,P=0.037)是术后脑卒中和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OAF(HR=6.658,95%CI=1.578-28.098,P=0.01)是术后远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POAF(HR=5.116,95%CI=1.457-17.966,P=0.011)和术后左心房直径增加(HR=12.187,95%CI=2.875-51.661)是术后心力衰竭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表明POAF患者在无远期房颤(P=0.002)生存率、无脑卒中和血栓事件(P=0.027)生存率和无心力衰竭再住院(P=0.006)生存率上均较非POAF患者低;远期无心血管死亡的生存率上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737)。结论: POAF是术后远期房颤、脑卒中和血栓事件、心力衰竭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POAF能预测HOCM患者单纯改良扩大Morrow术后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肾功能评价指标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远期生存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4年8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HF患者546例为研究对象,随访周期为730 d,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根据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将546例患者分为两组:非终点事件组337例(69.0%)和终点事件组169例(31.0%)。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对CHF全因死亡的预测能力;选择各指标的最佳切点值进行分组,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各组生存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肾功能指标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CHF患者546例,其中资料完整者392例,未完成随访者154例。eGFR、SCr和BUN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1、0.633和0.706,最佳切点值分别为58.61 ml/(min·1.73 m2)、113.75μmol/L和7.41 mmol/L。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eGFR降低组、SCr升高组和BUN升高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更高(P0.001)。校正年龄、性别、心功能等因素后,BUN是CHF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043,95%CI:1.007~1.082,P0.001)。结论 eGFR、SCr和BUN对CHF远期预后具有预测价值,其中BUN是CHF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血运重建方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中的疗效和预后及Syntax积分的价值。方法连续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左主干病变且接受再灌注治疗的130例可随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造影结果逐一完成Syntax积分。随访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脑血管意外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非致死性脑血管意外的总和,即MACCE)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心功能减退、心源性再入院、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结果 PCI组68例,CABG组62例。比较2组患者上述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组68例中采用单支架技术47例,双支架技术21例(Crush技术13例,Provisional技术8例),所有支架均为药物洗脱支架。CABG组62例中,共有135支冠状动脉接受了CABG,其中前降支62例(内乳动脉桥60例,桡动脉桥1例,大隐静脉桥1例),左回旋支43例(桡动脉桥12例,胃网膜右动脉桥1例,大隐静脉桥30例),右冠状动脉30例(桡动脉桥8例,胃网膜右动脉桥1例,大隐静脉桥21例)。住院期间,PCI组较CABG组有较低的住院天数[(11.78±1.106)d比(26.77±2.052)d,MD:-15.00±2.28,P<0.0001]和较低的住院费用[(65260±4640)元比(84770±7521)元,MD:-20510±8747,P=0.0206]。主要终点事件中,通过对两组间无事件生存曲线的分析发现:PCI组发生全因死亡风险是CABG组的3.46倍(HR=3.46,P=0.0332)、发生MACCE风险是CABG组的2.34倍(HR=2.34,P=0.048);同时PCI组发生心源性死亡(HR=3.04,P=0.08)和靶血管重建(HR=6.93,P=0.09)的风险也比CABG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风险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终点事件中,PCI组的心绞痛再发率显著高于CABG组(RR=2.62,P=0.009),而在心源性再入院率和心功能减退的发生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yntax积分<23分亚组:PCI组22例,CABG组12例。PCI组与CABG组有相似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以及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P>0.05)。Syntax积分≥23分亚组:PCI组46例,CABG组50例。针对该亚组主要终点事件的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I组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是CABG组的3.77倍(HR=3.77,P=0.0381)、发生MACCE的风险是CABG组的2.62倍(HR=2.62,P=0.0498);PCI组发生心源性死亡(HR=3.48,P=0.06)以及靶血管重建(HR=8.01,P=0.07)的风险也较CABG组有增高的趋势;次要终点事件中,PCI组比CABG组有较高的心绞痛再发率(RR=4.30,P=0.006),而心功能减退的发生率(RR=2.81,P=0.15)和心源性再入院率(RR=2.04,P=0.21)也较CABG组有增高的趋势。单支架技术和双支架技术有着相似的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P>0.05);单支架技术、Crush技术和Provisional技术之间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和CABG组共12例死亡患者,其中仅1例为女性,余11例均为男性,死亡组中男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存活组(91.7%比74.6%,RR=1.23,P=0.04);死亡患者的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存活患者的平均水平[(60.43±2.43)%比(63.97±0.51)%,MD:-3.536±1.764,P=0.0478],而平均血肌酐则显著高于存活患者[(109.5±15.19)mmol/L比(81.67±1.869)mmol/L,MD:27.80±7.554,P=0.0003];在12例死亡病例中,诊断为心肌梗死、或伴有心肌酶或心肌标志物增高的ACS的患者共有5例,远高于存活组中此类患者的比例(41.7%比19.2%,RR=3.07,P=0.007)。PCI组共10例死亡,其中3例合并恶性肿瘤。CABG组2例死亡均发生在围术期(术后1个月左右),而在随后平均随访时间3年中无死亡病例。结论 CABG仍是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主要血运重建方式,尤其是对于Syntax积分≥23分的中高危患者,但对于Syntax积分<23分的低危患者药物洗脱支架PCI不失为一种可选的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PAPS)进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 探讨PAPS进展为SLE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05年2月—2021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62例PAPS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清补体、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治疗和预后。Kaplan-Meier分析PAPS患者SLE的发生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PAPS发生SLE的危险因素。结果 262例PAPS患者中, PAPS未发生SLE患者249例(PAPS组), 发生SLE患者13例(5.0%)(PAPS-SLE组)。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 存在心脏瓣膜病变(HR=6.360)、抗双链DNA抗体阳性(HR=7.203)、低补体C3血症(HR=25.715)、低补体C4血症(HR=10.466)为PAPS发生SLE的危险因素, 发生动脉血栓事件(HR=0.109)为保护因素, 均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 病程10年以上PAPS患者SLE发生率为9%~15%。羟氯喹治疗对PASP患者是否发生SLE无影响(HR=0.753, 9...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病史的患者临床特征及一年随访的主要临床事件。方法连续性入选由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在全国20家医院急诊就诊的所有房颤患者,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治疗情况;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主要终点事件包括随访一年内发生的全因死亡、卒中、非中枢性栓塞及大出血事件。按照患者既往合并冠心病史分成二组: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结果共入选1947名房颤患者,其中40.5%的患者合并有冠心病史。冠心病组患者年龄较高、男性比例较高,入院时心率水平较慢。冠心病组CHADS2评分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2.4±1.4比1.4±1.2;P0.001),在随访阶段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在两组所占比例均较低,但非冠心病组服用华法林的比例较高于冠心病组(16.8%比12.9%;P=0.017)。在终点事件发生方面,冠心病组在全因死亡(16.8%比12.9%;P=0.019)及卒中(9.0%比6.4%;P=0.030)所占比例较高,而非中枢性栓塞及大出血事件的发生在两组中未见显著差异。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冠心病史是1年全因死亡(HR=1.35,95%CI:1.01-1.80,P=0.040)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不是卒中事件(HR=1.07,95%CI:0.72-1.58,P=0.736)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常并发于房颤,冠心病史是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中国这部分患者缺乏足够的抗血栓治疗,所以应对此类患者引起重视并加强抗血栓等相关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97例,分为死亡组66例和存活组31例。采用ELISA检测入院时血浆MMP-9。以随访期间死亡作为随访终点。采用ROC曲线和Cox生存回归分析MMP-9对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平均随访417d,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入院时MMP-9明显升高[(2.13±0.62)mg/L vs(1.68±0.55)mg/L,P=0.000]。ROC曲线分析提示,MMP-9对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亡具有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899,95%CI:0.84~0.94,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患者中,MMP-9高值患者累计生存率分别低于MMP-9低值患者(P<0.01)。Cox生存回归分析显示,MMP-9≥2.09mg/L分别为药物治疗(HR=3.39,95%CI:1.84~7.43,P=0.000)和手术治疗(HR=3.12,95%CI:1.78~9.64,P=0.000)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结论 MMP-9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预后相关,MMP-9≥2.09mg/L为其长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能够区分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