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10例无明确心脏病证据,确诊为分支型室速的患者,用体表叠加心电图(SA—ECG)描记心室晚电位,其中7例进行心腔导管直接记录心内膜碎裂延迟电位,旨在从另一侧面了解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发生机制提供线索。10例全为男性,年龄11~14岁,平均26.3岁。无心肌缺血,梗塞或其它  相似文献   
2.
观察刺激除极波 (evokeresponse,ER)振幅及极化电位在远期随访中的稳定性及不同体位对其的影响 ,分析ER振幅与起搏器一般工作参数的关系。对 1996年 12月~ 1998年 12月之间收治的 2 4例埋置了RegencySC +2 40 2L永久起搏器的患者进行 2 .43± 0 .6 2 (2~ 3.5 )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ER振幅及极化电位在随访期间是稳定的 ,平卧位时ER振幅最低为 8.5 0± 3.0 2mV ,立位时最高达 9.32± 2 .95mV ,两者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其他体位之间无差异。极化电位与体位变化无关。 2 / 2 4例分别因极化电位升高、ER振幅降低同时伴极化电位升高 ,而至自动夺获功能不能工作。ER振幅与起搏器一般工作参数无相关性。结论 :ER及极化电位在随访期间是稳定的 ,体位对ER振幅有一定影响 ,个别病例出现ER及 /或极化电位的变化 ,随访时应注意检测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食管程序电刺激,对2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患者,其中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5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5例,研究静脉注射地尔硫或维拉帕米(0.2mg/kg)的即时疗效和电生理作用。结果表明:①两药均有明显抑制房室结传导作用,对旁路的传导无明显抑制;②对正常窦房结功能者无明显抑制作用;③单剂静脉注射时血压轻度降低,副作用轻;④终止诱发或自发性室上速的有效率分别为60%(地尔硫组)和80%(维拉帕米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急诊的患者特点。方法:在急诊病历计算机管理的基础上,分析了5年共7194例次因心律失常而来急诊患者的性别、年龄、心律失常构成比及基础疾病情况。结果:心律失常急诊7194例次占全部急诊患者的26%。其中50岁以下者以室上性心动过速为首位,心律失常(41.0%),而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在50岁以上者中构成比最高(59.0%)。风湿性心脏病是心房颤动的主要基础疾病,其它心律失常以特发心律失常为主要病因。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构成比虽低,但因病情急重而要引起高度重视。结论:对急诊心律失常的分析可为提高急诊工作水平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程序刺激诱发率高,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与临床发作极相似。通过诱发方式、发作时的单个程序刺激等观察,考虑该类室性心动过速的机制以折返激动的可能性大。普罗帕酮可使9/10例心动过速终止。再次诱发试验中可见4/10例抑制了心室诱发。普罗帕酮可用于急诊终止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也可考虑用于口服维持。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急诊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病情况,更好地制定护理要点。在急诊病历计算机管理的基础上,分析了2000年全年心律失常患者急诊就诊者的年龄、心律失常构成及基础疾病情况。并根据其特点,在护理常规的制定、护理教学、护理操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提高了心律失常的治疗水平,通过对急诊心律失常的分析为提高护理工作水平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比1992和2001年的急诊就诊患者情况,了解心脏急诊患者就诊特点与规律的变化,指导我们的护理工作.方法病例选自1992和2001年2年急诊心内科就诊的全部患者.以描述法着重分析人口学资料,就诊人数和时间的关系以及主要疾病的构成比,并进行对比.结果2年比较就诊人数明显增加,高发年龄,2年均为60~69岁年龄组.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均为2年患者的主要就诊人群,风湿性心脏病的构成比明显下降.就诊高峰为9:00~11:00,19:00~21:00.结论对心脏急诊患者就诊分析不但可以为医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和可靠的依据,也可为护理工作提供很好的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制定与时俱进的护理对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缬沙坦长期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安全性和疗效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目的 :评估缬沙坦长期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门诊轻、中度高血压的病人3 2例 (男性 2 3例 ,女性 9例 ,年龄 5 1a±s 9a) ,服用缬沙坦 80mg·d-1,wk 4后血压控制不满意者加量至 1 60mg·d-1,共治疗 2 4wk。结果 :舒张压下降程度在治疗后wk 4,8,1 6,2 4末分别为 :1 .6kPa±0 .9kPa,2 .0kPa± 0 .8kPa,2 .1kPa± 1 .0kPa,1 .8kPa± 0 .8kPa,较治疗前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P<0 .0 1 )。wk 4,2 4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78%与 75% (P >0 .0 5 )。未见干咳发生 ,不良反应少 ,耐受性良好。结论 :缬沙坦长期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心脏病患者急诊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晏  朱俊 《中国医院管理》1998,18(12):21-22
为了搞清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急诊患者的特点,对1997年全年急诊就诊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急诊患者男性高于女性,高发年龄为61~70岁年龄段;就诊高峰为早8时~12时,晚19时~21时;全年急诊就诊密度随季节有一定的波动,夏季偏低,秋、冬季偏高;急诊服务半径相对较小,以医院所处的西城区为主占47.6%;报告了前10位的就诊主因和诊断,占全部急诊的91.6%,冠心病为占第一位的急诊病种。  相似文献   
10.
心脏急诊病人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志敏  章晏 《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0):755-756
为了更好地了解心脏病急诊病人的特点,更好地进行急症抢救与护理,采用计算机病例管理系统对1998年的全部急诊病人进行了统计分析.在7081例急诊病例中,高发年龄为60~70岁年龄组,高峰就诊时间为8~12时,晚7~9时,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为最重要的急诊人群.据此,在护理工作中要求护士了解服务对象的特点,着重强调了老年病人和3大病种的护理要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技术练兵,提高全体护士在这些方面的护理技能和抢救配合能力,提高了抢救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