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CHA2DS2-VASc评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476例中国急性STEMI患者的基线及随访资料,按CHA2DS2-VASc评分将患者分为1分组(n=1815)、2~3分组(n=3585)、≥4分组(n=2076)。主要终点为30 d全因死亡,次要终点包括30 d再发心肌梗死、心原性休克、脑卒中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脑卒中)。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CHA2DS2-VASc评分对急性STEMI患者30 d终点事件的影响。通过绘制ROC曲线,评估CHA2DS2-VASc评分对急性STEMI患者30 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与低CHA2DS2-VASc评分患者相比,高CHA2DS2-VASc评分患者的病情更重,合并症更多,而接受再灌注治疗及规范药物治疗的患者比例更低(P均<0.05)。随着CHA2DS2-VASc评分升高,急性STEMI患者30 d全因死亡率(1分组、2~3分组、≥4分组分别为2.0%、8.0%、23.7%)及再发心肌梗死、心原性休克、脑卒中、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显著升高(P均<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HA2DS2-VASc评分是上述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显示,在预测30 d全因死亡风险上,CHA2DS2-VASc评分的AUC与TIMI评分(0.756 vs.0.767)和GRACE评分(0.756 vs.0.769)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HA2DS2-VASc评分是急性STEMI患者30 d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其对急性STEMI患者30 d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与TIMI评分和GRACE评分相当,且计算简单,可考虑用于急性STEMI患者的早期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近期和远期预后的性别差异。方法:连续性纳入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行PCI的STEMI患者909例,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n=703)和女性组(n=206)。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以及近期和远期的预后情况。近期终点事件为PCI后30天内全因死亡。远期终点事件包括PCI后30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结果:与男性组患者相比,女性组患者的年龄更大,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比例更高(P均0.05),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介入干预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组PCI后30天内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组(5.3%vs 1.4%,P=0.001),但女性并非PCI后3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1,95%CI:0.64~9.10,P=0.192)。多因素校正后,女性患者PCI后30个月内MACE (HR=0.91,95%CI:0.52~1.60,P=0.762)、全因死亡(HR=0.65,95%CI:0.29~1.45,P=0.300)、心原性死亡(HR=0.62,95%CI:0.27~1.45,P=0.279)、非致死性心肌梗死(HR=0.48,95%CI:0.17~1.36,P=0.172)以及血运重建(HR=1.28,95%CI:0.51~3.22,P=0.598)的发生风险均与男性患者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STEMI患者在PCI后近期预后较差,全因死亡发生率高,但远期预后与男性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老年(年龄≥75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近远期临床结果。方法:本研究于2003年7月至2006年12月,连续入选年龄≥75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363例,在我院行PCI置入DES(n=269)或CABG(n=94)治疗。主要终点为24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次要终点为24个月时全因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脑血管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以及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结果:住院期间,CABG组的病死率(7.4%vs.1.9%,P=0.023)和非致死性MI的发生率(3.2%vs.0,P=0.023),明显高于DES组,CABG组的MACCE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DES组(10.6%vs.1.9%,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个月时,CABG组和DES组的主要终点事件的风险未见明显差异[22.3%vs.15.2%,风险比(HR)=1.62,95%CI 0.63~3.31,P=0.379],两组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MI、脑血管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也没有明显差异;CABG组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DES组(19.1%vs.8.2%,HR 3.87,95%CI:1.24~12.37,P=0.009)。结论:本研究提示,与DES相比,CABG可能会增加75岁以上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远期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而未降低再次血运重建和MACCE。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HADS2评分在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STEMI)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05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STEMI的患者共200例,应用CHADS2对患者的基线特征进行评分,随访至少1年或至出现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 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塞、脑梗塞),依据评分高低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评估CHADS2的效率。结果:CHADS2评分越高,STEMI患者发生MACE的风险越高。结论:CHADS2评分是STEMI患者未来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CHADS2评分可为STEMI患者的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对6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治疗的远期预后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PCI治疗、年龄≥60岁的ACS患者,根据ACS类型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n=540)组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n=2314)组。术后随访2年,记录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脑卒中)。两组间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并采用Cox回归方法比较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年龄、性别、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是否三支病变等进行亚组分析。结果两组的基本特点、冠状动脉病变及介入治疗情况差异显著。与NSTEACS组相比,STEMI组患者1年、2年的全因死亡,MACCE风险显著升高(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STEMI患者1年全因死亡风险高,而第二年死亡风险升高不明显,NSTEACS患者1年和2年全因死亡风险差异不显著。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TEMI是全因死亡(HR=2.68,95%CI:1.55-4.63,P0.001)、心源性死亡(HR=3.08,95%CI:1.52-6.25,P=0.002)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的MACCE无显著差异,STEMI也不再是MACCE的预测因素;而年龄增加、LVEF40%是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女性STEMI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高于男性患者(交互检验P值=0.023),而高龄、心功能减低、三支病变及肾功能减低的老年患者,ACS类型不影响全因死亡风险。结论 STEMI患者1年、2年全因死亡和MACCE风险高于NSTEACS患者。STEMI是全因死亡和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倾向性评分匹配后,STEMI不再是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和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女性STEMI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高于男性。高龄增加老年患者的死亡风险,但其作用与ACS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2012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被确诊为冠心病并行PCI的患者489例进行随访,通过COX回归方法分析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初级终点事件(全因死亡,非致死性脑卒中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次级终点事件(Ⅳ级心功能及再血管化治疗)的影响。结果:规范服药组初级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低于非规范服药组(5%∶17%,P0.00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次级终点事件规范用药组发生率低于非规范用药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COX回归分析发现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减少冠心病患者初级终点事件的发生率(RR=0.315,95%CI:0.150~0.666,P=0.002),但对次级终点事件无预测价值。进一步分析显示规范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仅对卒中发生的减少有统计学意义(RR=0.085,95%CI:0.020~0.366,P=0.001),对全因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无预测价值。结论: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减少初级终点事件,特别是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入院时心肌梗死溶栓疗法(TIMI)危险评分系统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PCI)后远期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应用TIMI危险评分系统的8个变量,分别累计各例的评分值,观察患者住院期并随访平均(23.9±3.8)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非致命心力衰竭、非致命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及心脏性死亡),分析入院时TIMI危险评分值对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预测性.结果373例STEMI患者随访期总心血管事件发生89例(平均发生率23.9%);随危险评分值的逐渐递增,其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进行性增高(对增高趋势,X2值统计,P<0.05);评分≥8分者的总心血管事件是评分为0者的9倍;与<6分者比较,评分≥6分者心脏性死亡事件明显增高(25%比0,P<0.01),死亡+心肌梗死事件也显著增加(36.7%比2.6%,P<0.01).无论患者入院时TnI水平增高与否,其TIMI危险评分越高、则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危险性越大.结论入院时TIMI危险评分值增高,临床预后越差,TIMI危险评分法可能是对STEMI行直接PCI患者进行床旁定量危险评估与远期预后预测较为方便、实用的临床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缩短入门-球囊扩张(D2B)时间是否有利于改善首诊于非PCI医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方法入选发病时间小于12 h的STEMI患者200例,记录D2B时间、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2B)时间及症状-球囊扩张(S2B)时间。根据D2B时间将患者分为D2B60组148例和D2B≥60组52例。比较两组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2B)和发病-球囊扩张(S2B)时间。随访观察两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因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再入院)和全因死亡的情况。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D2B时间与MACCE发生的关系。结果 D2B60组FMC2B时间及S2B时间较D2B≥60组短(P=0.013;P=0.027)。与D2B≥60组相比,D2B60组患者MACCE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减低(P=0.008;P=0.047)。Cox回归分析发现,D2B时间60 min与MACCE发生相关(HR 0.440,95%CI 0.224~0.862,P=0.017)。结论对于首诊于非PCI医院的STEMI患者,控制D2B时间60 min可以减少S2B时间,降低MACCE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Zhao MZ  Hu DY  Li WH  Chen XY  Xu YY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8):584-587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MI)溶栓疗法(TIMI)危险评分系统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PCI)远期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 应用TIMI危险评分系统的8个变量,分别累计各例的评分值,观察患者住院期并随访平均(23.9±3.8)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非致命心力衰竭、非致命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及心脏性死亡),分析入院时TIMI危险评分值对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预测性。结果 373例STEMI患者随访期总心血管事件发生89例(平均发生率23.9%);随危险评分值的逐渐递增,其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进行性增高(对增高趋势,X2值统计,P<0.05);评分≥8分者总心血管事件是评分为0者的9倍;与<6分者比较,评分≥6分者心脏性死亡事件明显增高(25%比0,P<0.01),死亡 MI事件也显著增加(36.7%比2.6%,P<0.01)。无论患者入院时肌钙蛋白Ⅰ水平增高与否,其TIMI危险评分越高、则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危险性越大。结论 入院时TIMI危险评分值增高,临床预后越差,TIMI危险评分法可能是对STEMI行直接PCI患者进行床旁定量危险评估与远期预后预测较为方便、实用的临床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 ST 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后危险因素及不同危险评分的预测预后价值。方法:2003年1月至2004年4月期间,连续入院且资料完整的非 ST 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37例,随访 30天与1年的终点事件(心原性死亡和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根据入院时的临床指标分别计算每例患者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评分和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筛查30天和1年时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危险因素(根据有无终点事件发生分为30天事件组、30天无事件组和1年事件组、1年无事件组);分析 TIMI 评分和 GRACE 评分的预后价值,以及与血运重建的相互关系。结果:随访1年共发生终点事件57例(16.9%)。死亡19例(5.6%),非致死性心肌梗北38例(11.3%)。预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血肌酐升高、入院时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0.40和高血压。TIMI 评分和 GRACE 评分方法预测30天终点事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似,但 GRACE 评分预测1年终点事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 TIMI 评分,GRACE 评分> 133分的患者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后远期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除传统危险因素外,血肌酐水平升高是非 ST 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GRACE 评分较 TIMI 评分能更好的预测非 ST 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年的终点事件危险,GRACE 评分>133分的患者进行血运重建的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24个月内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PCI治疗的381例AMI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以PCI术后24个月内出现全因死亡、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等作为终点事件,并根据ROC曲线确定的患者入院时NLR和CRP对全因死亡的诊断阈值,将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结果:高NLR(6.30)且高CRP(0.76mg/L)的患者在24个月内出现全因死亡和MACCE的风险显著高于NLR正常且(或)CRP正常的患者。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高NLR且高CRP是AMI患者在PCI术后24个月内出现全因死亡(HR=23.412,95%CI:9.241~45.214,P0.001)和MACCE(HR=1.936,95%CI:1.366~3.278,P=0.003)的危险因素。结论:NLR和CRP水平的升高与AMI患者PCI术后远期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住院的东莞市外来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与本地患者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东莞市人民医院病历库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续住院的急性STEMI患者临床资料,比较非东莞籍和东莞籍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终点事件为30 d复合终点事件,包含全因死亡、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以及非计划再住院治疗;次要终点为住院时间延长。结果共纳入848例连续非重复的新发STEMI患者,年龄56(48~66)岁,男性占84.3%,住院时间为7.0(6.0~9.0)d。共收集到30 d复合终点事件51例,住院时间延长患者172例。与东莞籍患者比较,非东莞籍STEMI患者男性比例更高(88.8%vs.79.8%,P<0.001),多数来自农村(73.3%vs.54.4%,P<0.001),发病年龄小[51(45~58)岁vs.62(54~72)岁,P<0.001],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比例低(68.6%vs.82.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其30 d复合终点事件与东莞籍患者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vs.7.4%;P=0.101)。较高Killips分级和未行再灌注治疗是30 d复合终点事件的预测因子。年龄增加、糖尿病史、较高Killips分级、接受再灌注治疗和有医疗保险支持是住院时间延长的预测因素。结论东莞市外来人员急性STEMI患者以男性农民工居多,发病年龄更小,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比例更低,近期预后与东莞籍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冠心病(SCAD)对不同性别冠状动脉病变SYNTAX评分≤22分患者介入治疗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SYNTAX评分≤22分的患者9458例。按临床表型将不同性别的患者分为ACS和SCAD患者,其中包括女性患者2169例(其中ACS 853例、SCAD 1316例),男性患者7289例(其中ACS 4404例,SCAD 2885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6个月、1年和2年接受门诊或电话随访。研究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心原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血运重建、脑卒中和支架内血栓形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PCI后2年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PCI后2年,女性ACS患者全因死亡[1.7%(23/1316)vs.0.6%(5/853),log-rank P=0.004]、心原性死亡[1.0%(13/1316)vs.0.2%(2/853),log-rank P=0.011]的发生率均高于女性SCAD患者,而再发心肌梗死和MACCE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ACS和SCAD患者远期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ACS是SYNTAX评分≤22分的女性患者PCI后2年全因死亡(HR=3.27,95%CI:1.05~10.18,P=0.041),心原性死亡(HR=16.63,95%CI:1.49~185.91,P=0.02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接受PCI SYNTAX评分≤22分的患者中,女性ACS患者2年全因死亡和心原性死亡明显高于SCAD,而男性ACS与SCAD患者2年预后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高龄(≥65岁)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的长期预后。方法:入选2003年1月至2009年7月,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或CABG治疗的高龄(≥65岁)ULMCA患者427例(210例行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217例行CABG),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卒中、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以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卒中及再次血运重建的联合终点)。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以计算风险比(HR)及95%可信区间(CI),及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时间7.0(5.2,8.1)年,校正前结果显示,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发生率CABG组显著高于PCI组(HR=1.544,95%CI:1.003~2.375,P=0.048)。卒中发生率CABG组显著高于PCI组(HR=3.089,95%CI:1.332~7.162,P=0.009)。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PCI组显著高于CABG组(HR=0.278,95%CI:0.159~0.486,P0.001)。全因死亡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545,95%CI:0.951~2.510,P=0.079)。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619,95%CI:0.314~1.222,P=0.167)。MACCE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770,95%CI:0.550~1.079;P=0.129)。经Cox多因素分析校正后,CABG组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发生率仍显著高于PCI组(P=0.048),CABG组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PCI组(P=0.011),PCI组MACCE发生率显著高于CABG组(P=0.027),主要由于PCI组较CABG组显著升高的再次血运重建率(P0.001),死亡、心肌梗死经校正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BG较PCI治疗高龄ULMCA患者的卒中发生率及心源性死亡、卒中、心肌梗死联合终点发生率显著升高,PCI组再次血运重建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评价年龄≥80岁(老老年)和80岁(中老年)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PCI)并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支持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01至2015-12因STMEI而行PPCI,并需IABP支持患者的临床、冠脉造影和随访资料。排除标准为术前合并心原性休克、机械并发症和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患者。将患者分为老老年组(≥80岁,n=51)和中老年组(80岁,n=237)。研究的主要终点包括PPCI术后1个月、1年及2年的死亡和术后1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由死亡、心原性休克、新的或加重的心力衰竭、再次心肌梗死和卒中等组成的复合事件)。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致各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老老年组比中老年组术后1个月的MACCE发生率显著增加(41.2%vs 24.5%,P=0.029),其中卒中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9.8%vs 0.8%,P0.001)。老老年组与中老年组术后1个月(17.6%vs 15.2%)和1年死亡率(25.5%vs 16.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至术后2年时死亡率显著增高(35.3%vs 20.7%,Log-rank P=0.037)。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3级是MACCE的强独立预测因子(HR=3.41,95%CI:2.09~5.56,P0.001),均是各时间点死亡的最强独立预测因子(1个月:HR=9.51,95%CI:5.23~17.29;1年:HR=7.24,95%CI:4.13~12.69;2年:HR=5.85,95%CI:3.45~9.94;P均0.001)。年龄≥80岁对各终点事件均无显著的预测效应。结论:老老年患者术后2年死亡率显著增高;术后1个月MACCE显著增高,主要为卒中事件显著增加。年龄≥80岁对各终点事件均无显著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TyG)指数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共纳入了2 249例行急诊PCI术的ACS患者,根据TyG指数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TyG指数组及低TyG指数组。比较两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分析评价TyG对MACCE的预测价值,亚组分析评估TyG指数对MACCE预测价值的一致性。[结果]在66个月随访期间,共有299(13.3%)例患者发生MACCE。与低TyG指数组比,高TyG指数组的MACCE(17.1%比9.5%,P<0.001)、全因死亡(6.2%比3.7%,P=0.007)、心源性死亡(4.4%比2.1%,P=0.002)、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0%比0.3%,P=0.001)、非致死性缺血性卒中(2.0%比1.0%,P=0.039)和缺血驱使的血运重建(7.8%比4.8%,P=0.001)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多因素Cox分析显示TyG指数是MACCE的独立预测因子(HR 1.710,95%CI 1.304~2.242,P<0.00...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加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治疗的STMEI患者,根据是否使用血栓抽吸或替罗非班,将患者分为4组:标准PPCI组(SP组),替罗非班组(TI组),血栓抽吸组(AT组),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AT+TI组)。观察各组患者心肌显影分级(MBG)和心电图ST段回落(STR)情况。随访2年,统计心因性死亡、心因性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复合终点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心肌再灌注在AT+TI组明显改善(MBG≥2,P=0.008;STR≥70%,P=0.005);心因性死亡、心因性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复合终点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患者的心肌再灌注明显变差(MBG≥2,均P0.01;STR≥70%,均P0.01)。2年随访发现,血栓抽吸加替罗非班能明显降低STEMI患者心因性死亡(P=0.008)、心因性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复合终点(P=0.006)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P=0.009)。结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能改善STEMI患者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亚洲人群中贫血对于PCI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04年1月—2017年12月在韩国高丽大学九老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共4855例。比较贫血组与非贫血组患者PCI治疗后3年预后的差异。研究的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靶病变血运重建和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结果:排除628例无血红蛋白数值的研究对象后,共入选4227例患者,其中贫血组764例,非贫血组3463例。贫血组合并高血压、脑血管病史等疾病的患者比例较高。随访3年,贫血组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高于非贫血组(HR=2.15,95%CI:1.74~2.67,P<0.001),并有较高的全因死亡(HR=3.53,95%CI:2.71~4.60,P<0.001)和靶病变血运重建(HR=1.69,95%CI:1.28~2.45,P<0.001)风险。倾向性评分匹配、逆概率加权以及多因素Cox回归进一步验证了以上结果。结论:贫血明显增加了PCI术后3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CEF评分对年龄≥75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PCI短期临床获益的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11月~2014年1月在阜外医院心内科住院的STEMI并行直接PCI患者104例,依据患者入院时ACEF评分分为低中危组18例,ACEF评分0.97~1.27(1.18±0.09)分,高危组86例,ACEF评分1.28~4.30(1.63±0.05)分。主要结局是30d全因病死率和1年全因病死率。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低中危组和高危组与结局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评价ACEF评分系统预测30d及1年病死率。结果低中危组脑梗死、LVEF明显高于高危组[33.3%vs 8.1%,P=0.003;(64.8±6.3)%vs(50.8±8.6)%,P=0.001],年龄、身高、男性[(76.1±1.9)岁vs(78.3±3.6)岁,P=0.001;(1.6±0.1)mvs(1.7±0.1)m,P=0.048;38.9%vs67.4%,P=0.023]明显低于高危组。ACEF评分系统预测30d病死率和1年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669和0.680。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危组30d和1年死亡风险与低中危组无显著差异(HR=1.251,95%CI:0.151~10.387,P=0.430;HR=0.836,95%CI:0.177~3.935,P=0.820)。结论基于临床变量的ACEF评分对于在这一特定人群中缺乏进一步危险分层和评价预后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周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胎球蛋白A(Fetuin-A)水平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MEI)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11-2016-11明确诊断STEMI的患者257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随访终点定义为全因死亡。根据患者术前外周血FGF23水平将患者分为FGF23≥10.724pg/ml组(44例)与FGF2310.724pg/ml组(213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随访结果作cox回归分析,评价FGF23水平对各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根据患者术前外周血Fetuin-A水平将患者分为Fetuin-A1 035.166ng/ml组(106例)与Fetuin-A≥1 035.166ng/ml组(151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随访结果作cox回归分析,评价Fetuin-A水平对各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结束时共25例患者(9.73%)死亡。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FGF23≥10.724pg/ml是STEMI患者1年全因死亡(HR=3.400,95%CI:1.467~7.879,P=0.004)的独立危险因素,Fetuin-A≥1 035.166ng/ml是STEMI患者1年全因死亡(HR=0.323,95%CI:0.119~0.881,P=0.027)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外周血FGF23、Fetuin-A水平与STEMI患者预后相关,术前外周血FGF23较高、Fetuin-A较低的患者1年全因死亡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