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噻吩诺啡在人、比格犬和大鼠肝微粒体中体外代谢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婧婷  庄笑梅  李桦 《药学学报》2010,45(1):98-103
采用体外肝微粒体孵育体系, 研究噻吩诺啡在大鼠、比格犬和人肝微粒体中酶代谢动力学及代谢产物差异。通过对噻吩诺啡浓度、微粒体蛋白含量和孵育时间等条件的考察优化噻吩诺啡与肝微粒体的反应体系; 应用LC-MS/MS定量检测孵育体系中的噻吩诺啡及代谢产物, 分析比较噻吩诺啡在3种肝微粒体中代谢产物种类和生成量的差异, 计算并比较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噻吩诺啡在人肝微粒体中代谢转化最慢, 其相应的动力学参数Km = (4.00 ± 0.59) µmol·L−1、Vmax = (0.21 ± 0.06) µmol·L−1·min−1、T1/2 = (223 ± 6.10) min、CLint = (117 ± 3.19) mL·min−1·kg−1; 比格犬和大鼠肝微粒体中相应的参数Km、Vmax、T1/2和CLint分别为 (3.57 ± 0.69) 和 (3.28 ± 0.50) µmol·L−1、(0.18 ± 0.04) 和 (0.14 ± 0.04) µmol·L−1·min−1、(244 ± 1.21) 和 (70.7 ± 1.05) min、(213 ± 1.06) 和    (527 ± 7.79) mL·min−1·kg−1。在3个种属肝微粒体中均观察到噻吩诺啡的6个I相代谢产物, 但6个产物的相对生成百分比在不同种属肝微粒体中有一定差异。实验结果表明, 噻吩诺啡在体外人、比格犬和大鼠肝微粒体中主要的I相代谢途径相同, 但是代谢产物的生成量及噻吩诺啡的代谢动力学性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Sun HY  Li Q  Chen W  Geng LL  Li X  Chen XH  Bi KS 《药学学报》2012,47(1):94-100
本文建立了大鼠血浆中甘草次酸差向异构体的高效液相测定方法, 用于研究甘草次酸差向异构体在单独与混合灌胃给药后大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本研究分别对大鼠灌胃给予甘草次酸α异构体、β异构体和两者的混合物, 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 样品经液液萃取后,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次酸差向异构体的血药浓度。色谱柱为Kromasil C18 (150 mm × 4.6 mm, 5 µm); 流动相为乙腈–4 mmol·L−1醋酸铵水溶液 (46∶54, v/v); 流速为1.0 mL·min−1; 检测波长为250 nm; 采用DAS 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 大鼠单独给予单体后, α-甘草次酸的AUC0−t为 (11.30 ± 1.53) μg·h·mL−1, Cmax为 (2.36 ± 0.58) μg·mL−1; β-甘草次酸的AUC0−t为 (9.79 ± 0.98) μg·h·mL−1, Cmax为 (2.09 ± 0.41) μg·mL−1。两单体混合给药后, α-甘草次酸的AUC0−t为 (13.04 ± 2.63) μg·h·mL−1, Cmax为 (2.72 ± 0.50) μg·mL−1; β-甘草次酸的AUC0−t为 (7.46 ± 1.77) μg·h·mL−1, Cmax为 (1.90 ± 0.31) μg·mL−1。本研究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 可用于甘草次酸差向异构体的体内药动学研究。α-甘草次酸与β-甘草次酸混合给药时, 主要药动学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 (P < 0.05); 单独给药时, α-甘草次酸与β-甘草次酸的主要药动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对各差向异构体单独给药与混合给药时的主要药动学参数进一步进行统计分析, α-甘草次酸在两种给药方式时无显著性差异, 而β-甘草次酸的AUC0−t与AUC0−∞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五味子醇甲在大鼠肝微粒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和性别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外研究五味子醇甲(schizandrin,SZ)在大鼠肝微粒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和性别差异。制备正常雌、雄大鼠肝微粒体,与SZ共同温孵,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SZ及其代谢产物。SZ在雄鼠肝微粒体内代谢反应的最大速率Vmax、米氏常数Km和清除率Clint分别为(21.88±2.30) μmol·L-1·min-1·mg-1(protein),(389.00±46.26) μmol·L-1和(0.056 3±0.000 7) min·mg-1(protein);在雌鼠肝微粒体内代谢反应的最大速率Vmax、米氏常数Km和清除率Clint分别为(0.61±0.07) μmol·L-1·min-1·mg-1(protein),(72.64±13.61) μmol·L-1和(0.008 4±0.000 8) min·mg-1(protein),雌、雄鼠肝微粒体内SZ的主要代谢物不同,分别为7,8-顺二羟基五味子醇甲(M1)和7,8-顺二羟基-2-去甲基五味子醇甲(M2b)。酮康唑、奎尼丁和奥芬得林对SZ的在雌、雄大鼠肝微粒体内代谢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西咪替丁对其在雄鼠肝微粒体内的代谢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SZ在雌、雄大鼠肝微粒体中代谢动力学及代谢产物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主要是由CYP3A和CYP2C11在大鼠肝微粒体内的性别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MN9202在Beagle犬肝微粒体酶中的代谢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MN9202在Beagle犬肝微粒体酶中的代谢。方法差速离心法制备Beagle犬肝微粒体酶,0.4 μmol·L-1的MN9202与1.0 g·L-1的肝微粒体酶在37 ℃水浴中孵育30 min,加入0.5 mL碱化液终止反应,然后采用RP-HPLC法测定孵育液中MN9202原形药物的浓度。根据所测浓度与反应速度做Lineweave-Brurk双倒数曲线,推导出药物的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度Vmax,并计算机体内在清除率。同时观察不同浓度和不同种类的人肝微粒体酶(CYP450)抑制剂对MN9202代谢的影响。结果MN9202在Beagle犬肝微粒体酶中的Km为(22.6±8.0) μmol·L-1Vmax为(0.54±0.17) μmol·g-1·min-1;CLint为(0.024 2±0.000 9) L·g-1·min-1。醋竹桃霉素(Tro)和酮康唑(Ket)能够显著抑制MN9202的代谢;反苯环丙胺(Tra)对MN9202的代谢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其他CYP450抑制剂对MN9202的代谢无明显影响。结论CYP3A和CYP2C19参与了MN9202的代谢,人CYP3A和CYP2C19的抑制剂可能使MN9202的代谢受到抑制,造成药物的药效或毒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补骨脂酚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及其关键中间体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他莫西芬为阳性对照物, 考察了补骨脂酚的体外抗人乳腺癌细胞株生物活性。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补骨脂酚在低剂量下即有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增殖作用, 它对人乳腺癌细胞T-47D及MDA-MB-231的IC50分别为2.89×10−5 mol·L−1及8.29×10−3 mol·L−1。另一方面, 本文以Ireland-Claisen重排为关键步骤, 在合成补骨脂酚所需的关键中间体时, 改进了常规Claisen重排反应的条件及试剂, 避免了有毒试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药学学报》2009,44(5):473-479
观察大鼠离体胃体环行肌和胃底环行肌不同的药理学特征,分析核苷及核苷酸类物质诱发胃体环行肌收缩反应的作用特点和受体机制。制备大鼠离体胃体环行肌和胃底环行肌标本,利用受体药理学技术观察药物诱发的收缩反应。在胃体环行肌KCl所致收缩反应与胃底环行肌无显著性差别;但是,CCh收缩胃体环行肌的EC50值 [(0.45 ± 0.15) μmol·L−1] 显著高于胃底环行肌 [(0.20 ± 0.09) μmol·L−1, P < 0.01]。5-HT和His收缩两种标本的EC50值无显著差异 (P > 0.05); 但是, 在胃体环行肌5-HT和His产生收缩反应的Emax值 [(0.81 ± 0.26) 和 (0.88 ± 0.27) g] 显著小于胃底环行肌 [(2.67 ± 0.61) 和 (1.90 ± 0.68) g, P < 0.01]。在预收缩胃体环行肌,ATP (0.1~3 000 μmol·L−1) 诱发浓度依赖性收缩反应,未见舒张反应;在预收缩胃底环行肌标本,同浓度ATP诱发先舒张后收缩的双相反应,并呈浓度依赖性。ATP、UTP、ADP、2-MeSATP和α, β-MeATP浓度依赖性诱发大鼠胃体环行肌收缩反应,2-MeSATP的EC50值为 (7.2 ± 5.2) nmol·L−1比Ach [(3.47 ± 1.20) μmol·L−1] 低500倍;各药物产生收缩反应的效价序列为:2-MeSATP>>ADP>ATP=UTP>α, β-MeATP>>腺苷。酚妥拉明、普萘洛尔、阿托品及河豚毒素不影响ATP和UTP诱发的胃体环行肌收缩反应。研究结果表明, 大鼠胃体环行肌的药理学特征明显不同于胃底环行肌; 核苷酸类物质通过某种特殊的P2Y受体介导胃体环行肌收缩反应,是调节胃体环行肌收缩功能的重要介质。
  相似文献   

7.
ACE抑制肽的合成及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en J  Cao G  Zhang RJ  Li DW  Wei TT  Qin CG 《药学学报》2011,46(1):58-63
为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 抑制肽体外抑制ACE活性以期筛选出有降压作用的先导物, 采用Fmoc固相合成法合成ACE抑制肽, 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RP-HPLC) 分离纯化, 采用质谱对其进行鉴定, 并使用RP-HPLC法直接测定ACE抑制肽对ACE的体外抑制活性。合成的6个八肽经RP-HPLC纯化后, 质谱分析结果与理论值一致。活性评价结果表明6号八肽 (抗SARS肽) 对ACE的抑制作用最明显, 其IC50为3.4×10−5 mol·L−1, 由此可见抗SARS肽 (AVLQSGFR-OH) 是一个具有降压作用的先导物, 具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和厚朴酚、厚朴酚、栀子苷、绿原酸和黄芪甲苷5种中药成分体外对人和大鼠肝CYP1A2、CYP3A和CYP2D的抑制作用。方法 在人和大鼠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分别以非那西丁、咪达唑仑和右美沙芬为探针,应用HPLC检测受试物对探针代谢产物生成量的影响,评估5种中药成分对CYP1A2、CYP3A和CYP2D在该体系中的活性影响,并计算得到抑制率和IC50。结果 和厚朴酚对人和大鼠CYP1A2、CYP2D的IC50值分别为5.5、3.9、35.3和46.7 μmol·L-1;厚朴酚对人CYP1A2、大鼠CYP1A2和CYP2D的IC50值分别为23.8,29.1和39.9 μmol·L-1;栀子苷、绿原酸和黄芪甲苷对3种CYP酶亚型的IC50均>100 μmol·L-1;和厚朴酚对人和大鼠CYP3A的IC50均>100 μmol·L-1;厚朴酚对人CYP3A、CYP2D和大鼠CYP3A的IC50均>100 μmol·L-1。结论 和厚朴酚体外对人和大鼠CYP1A2和CYP2D有抑制作用,厚朴酚体外对人CYP1A2、大鼠CYP1A2和CYP2D有抑制作用,均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Li TW  Yang YC  Cheng CM  Wang DC  Lu AJ  Zhao YF 《药学学报》2012,47(3):354-363
根据早期研究发现的单取代N-苯基-二氯乙酰胺类化合物比先导化合物二氯乙酸钠 (DCA) 具有更高抗癌活性的研究结果, 本文合成了系列多取代N-苯基-二氯乙酰胺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生物活性评价, 结果显示3, 5-二取代-N-苯基-二氯乙酰胺类化合物表现出更高的活性, 其中N-(3, 5-二碘-苯基)-二氯乙酰胺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 (A549) 的IC50为2.84 μmol·L−1, 且能够诱导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莫达非尼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联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 ZQ  Hong ZY  Wang WS  Tao F 《药学学报》2012,47(1):101-104
对莫达非尼 (modafinil, MOD) 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进行联合研究, 以阐明其关联性,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以莫达非尼120 mg·kg−1对小鼠灌胃给药, 采集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样本, 用HPLC检测血浆药物浓度, 分析平均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并计算药动学参数。以小鼠自主活动计数为药效学指标, 观测MOD 120 mg·kg−1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段内小鼠自主活动量 (计数) 的变化, 分析与血浆药物浓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显示, MOD在小鼠体内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 t1/2α, t1/2β, tmax, Cmax, AUC0−分别为0.42 h, 3.10 h, 1.00 h, 41.34 mg·L−1和142.22 mg·L−1·h。MOD使小鼠自主活动明显增多, 持续约4 h, 且与血浆药物浓度呈同步变化, 二者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Song YQ  Liao J  Liu HW  Ai CH  Zhang F 《药学学报》2012,47(2):210-215
采用体外肝微粒体孵育体系, 研究雌二醇在大鼠、比格犬和人肝微粒体中酶代谢动力学及代谢产物差异。通过对雌二醇浓度、肝微粒体蛋白含量和孵育时间等条件的考察, 优化雌二醇与肝微粒体的反应体系; 应用LC-MS/MS定量检测孵育体系中的雌二醇及代谢产物, 分析比较雌二醇在3个种属、不同性别肝微粒体中代谢产物种类和生成量的差异, 计算并比较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在3个种属肝微粒体中均发现9个I相代谢产物, 且百分比有种属差异。结果表明, 3个种属的肝微粒体对雌二醇I相代谢途径基本相同, 但是代谢产物的生成量及雌二醇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研究白屈菜红碱对不同浓度葡萄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相关的作用机制。通过建立乳鼠心肌细胞培养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5 mmol·L-1)、高糖组(10、15、20及25.5 mmol·L-1)、高糖(25.5 mmol·L-1)+ 不同浓度白屈菜红碱(1及8 μmol·L-1)组、对照(5 mmol·L-1)+ 不同浓度白屈菜红碱 (1及8 μmol·L-1) 组,分别测定各组心肌细胞直径和蛋白质含量,并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细胞蛋白激酶C ( protein kinase C,PKC )-α、PKC-β2的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表明,高糖培养组心肌细胞直径、蛋白质含量以及PKC-α、PKC-β2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并呈现浓度依赖性; 而分别在对照组和高糖组 ( 25.5 mmol·L-1)加入不同浓度的白屈菜红碱后,心肌细胞直径、蛋白质含量、PKC-α、PKC-β2的磷酸化水平以及PKC-α的总表达水平均降低,并且这种效应随着白屈菜红碱浓度的增高而增强; 但在对照+白屈菜红碱 ( 1 μmol·L-1) 组, PKC-β2的总表达水平并没有出现显著性降低。本研究表明白屈菜红碱可逆转葡萄糖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肥大, 对高糖环境中的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PKC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3.
Jin GR  Hong H  Jin GY  Li YZ  Li GZ  Yan GH 《药学学报》2012,47(1):34-38
观察花青素 (anthocyanidin) 对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的影响。通过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PCA) 实验, 采用比色测定法检测花青素在体内对肥大细胞的影响; 体外观察花青素对肥大细胞脱颗粒, 细胞内钙摄入,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及白细胞介素6 (IL-6) 释放以及p38MAPK、Akt、NF-κB磷酸化的影响。动物实验显示, 花青素 (50和100 mg·kg−1) 明显抑制大鼠PCA。细胞实验显示, 花青素 (50和100 µmol·L−1) 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TNF-α及IL-6, 并可抑制 p38MAPK、Akt和NF-κB的磷酸化。结果提示, 花青素的抗过敏作用与其抑制肥大细胞的脱颗粒, 抑制组胺、TNF-α、IL-6等炎症介质释放以及抑制细胞内钙摄入有关; 花青素抑制肥大细胞的活化可能与其抑制NF-κB、p38MAPK和Akt的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14.
建立同时测定茯苓不同部位中去氢土莫酸、猪苓酸C、3-表去氢土莫酸、去氢茯苓酸和茯苓酸含量的方法。采用紫外-波长转换检测的RP-HPLC法: 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 (250 mm × 4.6 mm, 5 μm); 流动相为乙腈 (A)-0.05%磷酸水溶液 (B) 系统, 梯度洗脱 (0~5 min, 60%A~64%A; 5~35 min, 64%A~65%A; 35~35.01 min, 65% A~73% A; 35.01~53 min, 73% A); 流速为1.0 mL·min−1; 检测波长为0~48 min, 241 nm (去氢土莫酸、猪苓酸C、3-表去氢土莫酸、去氢茯苓酸), 48~55 min, 210 nm (茯苓酸)。去氢土莫酸、猪苓酸C、3-表去氢土莫酸、去氢茯苓酸和茯苓酸分别在30.5~610.0 μg·mL−1 (r = 0.999 6)、12.66~253.2 μg·mL−1 (r = 0.999 5)、2.99~59.7 μg·mL−1 (r = 0.999 7)、6.13~122.5 μg·mL−1 (r = 0.999 5)、11.3~226.0 μg·mL−1 (r = 0.999 5) 内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8.5% (RSD = 1.9%)、99.4% (RSD = 1.7%)、97.9% (RSD = 1.2%)、96.7% (RSD = 2.5%) 和97.9% (RSD = 2.3%)。结果表明, 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 为茯苓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Wang SB  Zhu XM  Gao F  Pang XB  Du GH 《药学学报》2012,47(2):168-173
本研究拟建立重组仓鼠糜酶2 (chymase 2) 抑制剂的体外高通量筛选模型, 寻找新型的糜酶2抑制 剂。首先, 利用大肠杆菌表达、制备成熟的重组仓鼠糜酶2蛋白, 以384孔微板为媒介, 建立基于荧光方法测定酶活性的抑制剂筛选模型, 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糜酶2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具有灵敏、稳定、重复性好的特点 (Z' = 0.84)。利用建立的模型对40 080种样品 (包括28 060种化合物和12 020种天然产物提取物) 进行抑制活性筛选, 取抑制率大于90%的613种样品进行复筛。最终确定化合物J16647和J16648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其IC50值分别为0.823和0.690 μmol·L−1。  相似文献   

16.
在已有工作基础上, 基于分子对接设计合成了8个新的4-烯丙基取代和4-叠氮基取代的二芳基三嗪类衍生物。抗HIV-1活性的测试结果表明所有新化合物均具有抗HIV-1活性。其中化合物7c不仅抑制HIV-1野生株的复制 (IC50 = 0.034 μmol×L-1, SI = 6 475), 且对Y181C和K103C双突变酶显示出较强的抑制活性, 其IC50值为9.39 μmol×L-1, 高于奈韦拉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