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3 毫秒
1.
目的:测量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的上斜肌肌腱异常的程度。方法:采用临床横断面研究,自身配对对照设计。在给22例合并单眼上斜肌麻痹的内斜视(先天性内斜视、基本型内斜视、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做双眼内直肌后退和上斜肌折叠等相应的垂直肌手术时,测量了患者的麻痹眼和非麻痹眼的上斜肌肌腱宽度和上斜肌肌腱紧张度。上斜肌紧张度用斜视钩垂直勾出前段上斜肌肌腱,肌腱离开巩膜的最大距离代表。结果:麻痹眼的上斜肌肌腱平均宽度为2.64±0.69mm,非麻痹眼的上斜肌肌腱平均宽度为3.84±0.56mm,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麻痹眼的上斜肌肌腱平均紧张度为9.02±1.68mm,非麻痹眼的上斜肌肌腱平均紧张度为6.48±1.33mm,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上斜肌麻痹时上斜肌肌腱相对较细、较松弛。  相似文献   

2.
张阳  苏志彩  宋籽浔  肖伟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0):2160-2162
目的:用三维CT观察单眼上斜肌麻痹患者的双眼上斜肌影像差异。方法:临床横断面研究。给30例临床诊断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患者进行三维CT检查。在冠状位测量患者双眼上斜肌最大横截面面积和CT值。结果:麻痹眼和非麻痹眼上斜肌肌腹的最大横截面面积分别为4.52±1.49,8.80±1.42mm2;CT值分别为11.57±22.88,35.13±9.74。麻痹眼上斜肌肌腹的最大横截面面积和CT值都明显小于非麻痹眼,差异非常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CT扫描显示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麻痹眼的上斜肌肌腹的横截面面积和CT值明显比非麻痹眼的上斜肌肌腹的横截面面积和CT值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单侧上斜肌麻痹不同术式的疗效。方法124例单侧上斜肌麻痹患者,据Knapp上斜肌麻痹手术方案,结合眼球运动及眼球旋转情况选择术式。垂直斜视角在5△~20△之间行单纯上斜肌折叠或单纯下斜肌后徙术;垂直斜视角>25△者,除上、下斜肌手术外,若麻痹眼为主眼,则同时选择对侧下直肌后徙术;若非麻痹眼为主眼,则同时选择同侧上直肌后徙术。若伴水平斜视,据常规手术量设计,同时予以矫正。结果垂直斜视治愈109例占87.90%,头消失107例占86.29%。其中单纯上斜肌折叠和单纯下斜肌后徙的垂直斜视治愈率分别为84.21%和92.31%,无统计学意义(x2=1.03,p>0.25);头位消失率分别为84.21和86.54%,无统计学意义(x2=0.062,p>0.75)。结论合理选择术式是矫正单侧上斜肌麻痹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表现、常用检查方法及手术选择的基本原则。方法对40例上斜麻痹患者的不同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术后随访一年,治愈34例,好转4例,无效2例。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垂直眼外肌麻痹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术术式选择首选减弱直接拮抗肌和配偶肌,伴内、外斜视者行下斜肌手术同时行内外斜视矫正。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立体观察下斜肌形态的可行性。 方法:临床诊断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患者29例进行眼眶CT扫描。用Mimics软件对原始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基于个体CT扫描数据的下斜肌数字图像,观察双眼下斜肌的3D形态。用自身对照设计,比较麻痹眼和健眼下斜肌最大横径差异,设定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麻痹眼的下斜肌有的比健眼下斜肌粗;有的比健眼下斜肌细。下斜肌最大横径的测量:麻痹眼下斜肌最大横径平均为6.797依1.083 mm;健眼下斜肌最大横径平均为6.507依0.848 mm;两者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于CT扫描数据的下斜肌三维重建数字图像可以用于观察下斜肌的形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下斜肌减弱联合同侧上直肌后徙手术治疗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5月至2016年2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临床确诊为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患者12例,所有患者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15△,麻痹眼侧歪头试验阳性,向麻痹眼方向注视时垂直斜视度比第一眼位〉5△,上方所有注视眼位均上斜,对侧眼上斜肌功能过强。所有患者均为初次手术治疗,手术将下斜肌后徙于下直肌颞侧止端后3mm,上直肌后徙3-5mm,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时予以矫正。结果术前患者均有代偿头位,中度9例,重度3例;术后所有患者代偿头位均有改善,头位消失者6例,轻度倾斜者4例,中度倾斜者2例;术前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24.8±5.2)△,术后(6.0±2.8)△;术后歪头试验10例阴性,2例轻阳性;术后术眼有轻度上转受限,无双眼复视。结论下斜肌减弱联合同侧上直肌后徙手术是治疗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可选择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改善代偿头位和垂直斜视,未引起明显上转受限。  相似文献   

7.
MRI在上斜肌麻痹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病因的解剖基础,研究上斜肌麻痹患者上斜肌影像学的形态变化。 方法 测量正常人和上斜肌麻痹患者的上斜肌最大横截面积和肌容积,确定正常值。应用表面线圈磁共振(MRI)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及三维物体测量方法,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正常人上斜肌的最大横截面积为(19.78±1.93)mm2,肌容积为(233.23±14.96)mm3。上斜肌麻痹患者上斜肌的最大横截面积为(15.74±6.31)mm2,先天性者(16.91±5.73)mm2,后天性者(14.16±10.40)mm2;肌容积为(188.39±63.65)mm3,先天性者(200.30±60.49)mm3,后天性者(137.81±57.23)mm3,同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减小(P<0.05),但先天性和后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间无明显差别,且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组中上斜肌容积与年龄无相关性。 结论 上斜肌麻痹患者的上斜肌影像形态明显缩小。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可能存在肌肉、肌腱、直肌滑车多种先天性解剖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原在位垂直斜视度和眼外肌的功能状况,对47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实施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3~24个月,其中40例(85.1%)眼位为正位,7例(14.9%)眼位较前好转.30例(63.8%)代偿头位消失,8例(17.0%)代偿头位减轻.治愈30例(63.8%),好转17例(36.2%),总有效率100%.结论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方式的选择按照减弱直接拮抗肌及配偶肌,加强麻痹肌原则进行.根据下斜肌亢进程度和垂直斜视度数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可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上斜肌手术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上斜肌折叠或肌腱切断手术的特殊性,掌握其手术适应证。方法 对18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施行上斜肌折叠术;对7例外斜视A征和7例动眼神经麻痹施行上斜肌肌腱切断术。观察手术中上斜肌解剖的特点及手术前后眼位、斜视角和临床特征的改变。结果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单侧12例、双侧6例行上斜肌折叠手术,均联合下斜肌减弱术。术中见上斜肌异常者9/18(50.00%),表现为肌腱松弛、肌止端附着点位于上直肌的鼻侧止端。手术矫正了原在位上斜视15^△~25^△,矫正鼻侧方向最大上斜视15^△~40^△。术后眼位恢复正位15眼,欠矫3眼,无过矫。外斜视A征伴双上斜肌亢进7例行双眼上斜肌肌腱切断术联合水平直肌手术,矫正了上下外斜角之差别20^△~30^△,消除了A征,未发现过矫,术后4例恢复双眼视觉。单侧动眼神经麻痹7例行上斜肌肌腱切断术矫正了原在位下斜视平均15^△,术后垂直斜视矫正6例,欠矫1例。结论 上斜肌肌止端解剖异常是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发病原因之一;上斜肌折叠或肌腱切断术主要改善旋转功能和矫正鼻下方垂直斜角,宜联合下斜肌或水平直肌手术。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方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4-10/2005-02收治的39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根据患眼的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和垂直斜度大小选择下斜肌后徙、下斜肌切断并部分切除、下斜肌前转位、或联合对侧眼上直肌、下直肌手术。结果:治愈28例(72%),好转10例(26%),无效1例(2%)。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方式按减弱直接拮抗肌和配偶肌,加强麻痹肌和间接拮抗肌的原则进行,根据患者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和垂直斜视度大小选择不同术式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任晔  严宏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162-164
目的::观察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外斜V征患者下斜肌和内直肌中myogenin活性卫星细胞数量的变化,探讨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外斜V征的可能发病原因。方法:将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外斜V征患者6例中切除的下斜肌及内直肌作为斜视组,行myogen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统计myogenin阳性染色的卫星细胞核数;角膜移植供体的下斜肌及内直肌(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斜视组和对照组下斜肌中myogenin免疫染色阳性肌卫星细胞数占总细胞数比例分别为(22.7±7.03)%和(4.2±0.7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斜视组和对照组内直肌中myogenin免疫染色阳性的肌卫星细胞数分别为(2.2±0.75)%和(4.5±1.0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首次报道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外斜V征患者眼外肌中表达 myogenin 免疫染色阳性肌卫星细胞的变化。myogenin可能是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外斜 V 征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下斜肌前转位(anterior transposition of inferior oblique muscle)对伴有下斜肌亢进(inferior oblique overaction,IOOA)的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双眼不等量下斜肌转位术对伴有IOOA的双眼不对称DVD的疗效,为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方法:随机选取2014-01/2015-12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120眼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均采用下斜肌前转位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术后进行回访,回访时间为1~30mo,将患者手术前后远(5m)、近(33cm)距离原在位垂直斜度及IOOA程度进行比较,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 对80例患者中采用双眼不等量下斜肌转位术进行治疗的20例30眼伴有IOOA的双眼不对称DVD患者手术前后远(5m)、近(33cm)距离原在位垂直斜度及IOOA程度进行比较,并观察所有患者下斜肌前转位术后抑制上转综合征(antielevation syndrome,AES)的发病情况。

结果:患者术前5m平均三棱镜度(prism diopters,PD)为19.5±0.15PD,术后平均PD为3.5±0.18PD,5m原在位平均矫正16±0.21PD; 术前33cm平均PD为18.6±0.20PD,术后平均PD为4.5±0.26PD,33cm原在位平均矫正14.1±0.16P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下斜肌前转位术前下斜肌功能亢进+2和+3者各50眼,+1者20眼,术后有12眼仍表现为下斜肌功能亢进,但是亢进程度为+1。IOOA程度与原在位垂直斜度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3cm:r=0.554,P<0.01; 5m:r=0.454,P<0.01)。20例30眼伴有IOOA的双眼不对称DVD患者原在位DVD垂直斜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OOA程度明显降低。行下斜肌前转位术的患者术后18例24眼出现不同程度的AES,与行双眼不等量下斜肌转位术进行治疗的20例30眼伴有IOOA的双眼不对称DVD患者发生AE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斜肌前转位术对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术后AES发生率较高,而行双眼不等量下斜肌转位术进行治疗的患者术后AES发生率能够保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和探讨成人麻痹性斜视的类型和手术矫正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0-06/2013-06成人麻痹性斜视临床病例46例,将所有病例分为水平斜视组和垂直斜视组,其中水平斜视为主者26例,包括外直肌麻痹16例,内直肌麻痹10例;垂直斜视为主者20例,包括上斜肌麻痹7例,上直肌麻痹8例,下直肌麻痹2例,双上转肌麻痹3例。发病原因:先天性者9例,车祸等外伤所致19例,鼻部或颅脑手术史8例,原因不明者10例。手术方式包括直肌后徙术、直肌缩短术、直肌部分移位术或直肌联结术、下斜肌部分切除术、下斜肌后徙转位术等。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两组的疗效进行卡方检验,同时对水平斜视组的两种术式改善麻痹眼运动情况进行t检验。
  结果:末次随访时水平斜视组治愈、好转和无效者分别为20例(77%),5例(19%),1例(4%);垂直斜视组分别为15例(75%),3例(15%)和2例(10%),两组间统计无显著性差异(P>0.05);麻痹眼的眼球运动得到改善。水平斜视中所用的两种术式,均能改善麻痹眼的眼球运动,分别为3.76±0.91,3.72±0.84mm,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93)。
  结论:成人麻痹性斜视病情复杂,根据不同麻痹肌及麻痹程度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可获得眼位的美容正位,改善代偿头位和主要注视野的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的疗效以及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重建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6-05/2019-05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收治的82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患眼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单眼及双眼运动情况等术前检查结果,设计相应的手术方式。包括下斜肌断腱术(3例)、下斜肌部分切除术(63例)、下斜肌徙后术(6例)、健眼下直肌徒后术(4例)、下斜肌减弱+对侧/同侧直肌术(5例)、上斜肌折叠术(1例)。结果:和手术前比较,手术后同时知觉、融合功能、远立体视、近立体视、矫正视力、代偿头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有无代偿头位患儿手术后立体视无差异(P>0.05)。结论:根据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在改善患儿视力、代偿头位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重建双眼视觉功能。  相似文献   

15.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a modified inferior oblique muscle belly transposition for treatment of V-pattern exotropia combined with mild to moderate inferior oblique muscle overaction. METHODS: Thirteen cases (23 affected eyes) of V-pattern exotropia with inferior oblique muscle overaction (+ or ++) who underwent the modified inferior oblique muscle belly transposition procedure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amount of V-pattern, grade of inferior oblique overaction, degree of vertical strabismus, abnormal head posture, and the fovea-disc angle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RESULTS: The V-pattern was corrected in all cases, and the amount of V-pattern reduced by 17.85±5.13 prism diopter (PD) on average (t=16.07, P<0.001). The surgical cure rate for mild to moderate inferior oblique muscle overaction was 87.0% (20/23). The degree of the fovea-disc angle has a mean reduction of 5.45°±2.87° (t=3.95, P=0.003) after surgery. The mean vertical deviation in 5 cases with a small-angle hypertropia (5.23±3.06 PD) in the primary position reduced by 3.15±1.86 PD (t=6.10, P<0.001). 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CONCLUSION: The modified inferior oblique muscle belly transposition procedure can effectively treat mild to moderate inferior oblique overaction and relieve the V-pattern, which is safe and easy to perform.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天性单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对68例先天性单侧上斜肌麻痹患者,根据患眼的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和原在位垂直斜度大小选择下斜肌切断并部分切除、下斜肌切断并前转位、下斜肌部分切除联合对侧眼下直肌或同侧眼直肌手术。伴有水平斜视者按水平斜视矫正原则一期或分期手术矫正。

结果:治愈58例,治愈率85.3%,好转7例,好转率10.3%,无效3例,无效率4.4%。

结论:根据下斜肌亢进程度、垂直斜视度及水平斜度选择不同手术方式,通过一期或分期手术,可有效获得较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下斜肌肌腹转位(IOBT)术在单眼下斜肌轻度亢进伴小度数垂直斜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9/2021-08在我院行IOBT术的患者,纳入标准为单眼下斜肌轻度亢进(2+及以下),并伴有轻度非共同性垂直斜视(4~9PD)。水平斜视按照常规手术量和方式设计,同期单侧下斜肌亢进眼行单眼IOBT术。观察手术前后水平斜视度、垂直斜视度、侧方注视位垂直斜视度、黄斑视盘夹角及下斜肌亢进程度等。

结果:纳入病例共16例16眼,年龄4~39岁。1例为先天性内斜视术后5a,单眼上斜肌轻度麻痹继发下斜肌功能亢进,余15例均为原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伴水平斜视。随访时间为3~6mo。术前和术后平均下斜肌亢进程度分级分别为+2.00(2.00,2.00)级和0.00(0.00,0.00)级(Z=-3.704,P<0.001),平均改善2.00(1.25,2.00)级; 水平斜视度从术前69.13±25.86PD减少到术后2.75±2.59PD(t=9.929,P<0.001); 第一眼位垂直斜视从术前7.44±1.32PD减少到术后1.00±1.21PD(t=22.335,P<0.001),平均矫正上斜视为6.44±1.15PD; 侧方注视垂直斜视从术前12.44±2.73PD减少到术后3.00±2.13PD,平均矫正9.44±2.73PD(t=13.819,P<0.001)。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FDA)术前为-8.85°±6.53°,术后为-6.49°±7.01°(t=-2.384,P<0.001),平均减少2.36°。未见术后过矫及下斜肌功能不足等并发症。

结论:IOBT术对矫正单侧轻度下斜肌亢进伴小度数垂直斜视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