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抽取自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采取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3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治疗过程及随访结果。结果 38例患者中,行血管内栓塞术成功36例(占比95%),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占比5%),治疗后缓解。术后随访无死亡病例,无复发、弹簧圈脱落、支架塌陷及移位等。结论血管内栓塞可有效、可靠地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手术方式和血管内材料的正确选择以及医师操作技巧是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LVIS支架辅助治疗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效果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湖南省脑科医院实施LVIS支架辅助栓塞的36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栓塞程度,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患者的生存状况,采用mR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36例动脉瘤均获得成功栓塞,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83.3%(30/36),Ⅱ级栓塞13.9%(5/36),Ⅲ级栓塞2.8%(1/36)。1例患者出现术中破裂出血,术后遗留左上肢轻偏瘫,经治疗后恢复正常出院;1例患者出现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未遗留明显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随访时间5~12个月,随访期间均无动脉瘤复发或再次破裂出血,随访时根据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88.2%(30/34),Ⅱ级栓塞11.8%(4/34),无Ⅲ级栓塞。通过电话随访患者的生活方式评估mRS评分显示,0分33例,1分2例,2分1例,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使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能提高动脉瘤的栓塞率,降低远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3例(共37个)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29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的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3例.通过分析栓塞方法、效果、并发症、预后及6~12个月随访结果来评价血管内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操作技巧.结果 37个颅内微小动脉瘤中,共34个被栓塞;达完全栓塞者25个,动脉瘤瘤颈残留的6个,瘤腔残留3个;术中发生破裂出血者2例,发生血栓栓塞1例;术后3个月GOS评定结果示:Ⅰ级1例,Ⅱ级2例,Ⅲ级4例,Ⅳ级8例,Ⅴ级18例;27例患者术后6~12个月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是比较安全有效的,结合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选择合适的血管内栓塞技术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姜健魁  梁旭光  朱迪 《吉林医学》2013,34(5):818-819
目的:评价颅内动脉瘤破裂后不同时机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效果,探讨中期行介入栓塞对患者病情的改善。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完整临床资料。结果:早期、中期再出血率明显低于晚期(P<0.05)。结论:晚期再出血发生率较高,中期与晚期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因各种原因错过早期行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中期行动脉瘤栓塞术可尽可能早地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中期预后与晚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破裂与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动脉瘤最长径≤3 mm)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6月至2009年8月北京医院44例48个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血管内治疗和随访资料.44例患者中,男20例,女24;平均年龄57.8岁;Hunt-Kosnik分级:0、1~2和3~4级的患者分别为11、23和9例,1例无法确定分级.48个动脉瘤中,动脉瘤瘤体最长径均≤3 mm;前交通、大脑中、后交通和颈内动脉动脉瘤依次分别为11、8、14和12个,胼周、椎和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各1个.39个动脉瘤用弹簧圈行囊内栓塞(其中13个辅以支架,6个栓塞临时使用了球囊),9个动脉瘤仅在载瘤动脉内放置了支架.结果 39个囊内栓塞的动脉瘤中,9个动脉瘤100%栓塞,20个90%,9个80%,1个<80%.术中破裂出血1例;术后一过性轻偏瘫2例,小脑梗塞致共济失调1例.对所有患者临床随访4~90个月无出血,13例在术后4~72个月复查血管造影,未见动脉瘤再生长.结论 破裂与未破裂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上可行,操作相对安全,初步结果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间收治的1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150例患者均接受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其中6例患者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临床对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的破裂进行及时处理,分析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原因与防治。结果:本组6例患者发病期均3d,处于发病急性期,占同期栓塞动脉瘤的4.0%。6例患者在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后收缩压均上升至200mm Hg左右,其中第1例和第4例患者出现瞳孔扩大症状,显示动脉瘤破裂,经血管造影确诊为破裂。动脉瘤破裂时机分别为:第1例发生在微导管及导丝导入过程中,第2-5例患者发生在栓塞过程中,最后一例患者发生在最后1枚弹簧圈脱落之时。经过术中栓塞和CT检查发现,第1-5例患者预后恢复状态良好,第6例患者在术后24h内死亡。后经DSA复查,5例患者均未出现动脉瘤再通。结论:在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过程中,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与手术操作、动脉瘤形态以及术中患者血压变动具有密切的联系,针对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对动脉瘤进行填塞等,将有助于提高患者预后恢复效果,增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防治,以提高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66例(70个),4例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发生血栓,1例发生微弹簧圈误栓,5例发生血管痉挛,分别进行对症处理.结果 因并发症而死亡2例(3.03%),因脑血管痉挛而出现的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2例(3.03%),经积极处理后,预后良好.结论 栓塞技术的提高,栓塞材料的改进,术中发生情况的正确处理,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秦伟  胡天刚  王海英  漆素兰  姜扬 《西部医学》2013,25(7):1076-1077,108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47个瘤体,其中28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 40例患者栓塞成功39例(97.5%),1例行手术夹闭。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是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栓塞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荥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统计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1例患者成功栓塞治疗76个囊形动脉瘤,其中64例(90.14%)患者68个动脉瘤被完全栓塞,6例(8.45%)患者8个动脉瘤被部分栓塞,1例(1.41%)患者治疗失败。术中发生血管痉挛10例(14.08%),血管栓塞3例(4.23%),动脉瘤破裂4例(5.63%),1例(1.41%)麻醉复苏后左肢少动,右肢见活动。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存在发生脑血管痉挛、血管栓塞、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预后.方法 本组63例均证实为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GDC血管内栓塞治疗,观察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栓塞结束后临床随访结果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观察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手术时间、急性脑积水程度、迟发性脑积水程度、术后颅内压力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63例患者中,栓塞治疗中1例弹簧圈部分脱出瘤腔,无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无动脉栓塞或血栓发生.临床随访恢复良好39例,轻、中度残疾22例,重度残疾或死亡2例,均无栓塞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影像学随访42例,1例动脉瘤栓塞术后瘤颈复发,41例动脉瘤均保持手术栓塞结束当时的状态.影响患者临床预后因素依次是:①症状性脑血管痉挛;②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③术后颅内压力.结论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影响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8例颅内动脉瘤GDC栓塞的临床经验.方法 8例动脉瘤中7例为破裂性动脉瘤,均采用GDC行动脉瘤内填塞治疗.结果 8例中7例一期栓塞成功.完全闭塞者4例,>90%者2例,<90%者1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微创、疗效确切,且可有效地降低动脉瘤的复发和再出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使用水解可脱铂金弹簧圈系统(DC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与体会。方法采用神经介入方法、应用DCS系统栓塞治疗11例13枚颅内动脉瘤。结果用DCS系统对11例患者13枚颅内动脉瘤进行了栓塞,完全栓塞(〉95%)7个,大部分栓塞(80%~95%)5个,并发动脉瘤破裂1例,外科手术后痊愈,1例弹簧圈脱出到远端小动脉,经抗凝治疗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使用DCS系统栓塞治疗颅内动脉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Xiang L  Xu HW  Xu YM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1):2202-2204
目的 评估血管内栓塞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探讨其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2例微小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结果和术中操作.22例患者中,男13例,女9例;平均年龄54.5岁.Hunt-Hess分级:Ⅰ~Ⅱ级和Ⅲ~Ⅳ级的患者分别为12和10例.22个动脉瘤根据位置分类: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动脉瘤分别为7、2、8和5个.所有患者均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7例支架辅助,2例球囊辅助).结果 22个动脉瘤中,致密栓塞17例,瘤颈残留1例,瘤腔残留4例,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载瘤动脉血栓栓塞事件,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术后一过性轻偏瘫1例,死亡1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效果可靠;规范且熟练的操作、手术方式和血管内材料的合适选择是微小动脉瘤治疗成败的关键.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echnique of endovascular therapy for ruptured intracranial very small aneurysms and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such aneurysms. Methods Twenty-two intracranial very small aneurysms in 22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undergoing endovascular therapy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Their clinical, imaging,interventional and follow-up data were analyzed. Among them, there were 13 males and 9 females with a mean age of 54. 5 years old. The Hunt-Hess grade was as follows:Grades Ⅰ and Ⅱ ( n = 12) and Grades Ⅲ and Ⅳ (n = 10). The locations of aneurysms were as follows: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n = 7),middle cerebral artery ( n = 2),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 n = 8 ) an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 n = 5 ).All aneurysms were embolized with coils. Among them, 7 received stent assistance and 2 balloon remodeling. Results Among 22 coiled aneurysms, complete occlusion was achieved in 17 aneurysms, neck remnant occurred in 1 patient and aneurysm remnant in 4 patients. Two aneurysms ruptured during coiling and one patient died from it. One patient had transient hemiparesis. All patients received a follow-up of 3 -36months and there was no recurrent hemorrhage. Conclusion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ruptured intracranial very small aneurysms seems to be technically feasible, relatively safe and practically effective. An appropriate selection of interventional materials and use of sophisticated techniques yield an excellent outcome.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脑动球瘤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60例确诊为脑动脉瘤的患者.术前、栓塞术中行3D-DSA检查,其中40例行3D-DSA随访,随访时间为3~18个月:结果在术中312-DSA指导下致密栓塞48例,术后无一例再破裂,40例经3D-DSA随访者被证实完全闭塞。结论3D-DSA可提高颅内动脉瘸血管内栓塞的致密程度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讨论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对1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20个动脉瘤分别采用电解及水解可脱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 20个动脉瘤中14个被100%闭塞,4个90%闭塞,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3例在术中出现颈内动脉痉挛。术后DSA随访11例,1例复发,1例弹簧圈轻度移位。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是防止动脉瘤再出血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6.
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的栓塞治疗(附4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41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急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采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作动脉瘤内填塞治疗。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23例,>90%闭塞12例,<90%闭塞6例,二次填塞2例,栓塞后复发经手术治愈1例,术后脑梗死7例,死于肺部并发症1例、植物生存1例。随访1-20个月,治疗结果稳定。颅内多发动脉瘤4例,其中3例1次手术同时全部栓塞。结论:早期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效果好。虽然有较高的脑梗死发生,但临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经验体会,探讨其适应证、技术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56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栓塞过程以及疗效。结果56例中成功栓塞54例,其中45例100%栓塞,8例95%栓塞,1例90%栓塞。术中破裂1例,后顺利栓塞。5例出现严重血管痉挛。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随访6~36个月,无术后再出血病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一种微创、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9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评价指标包括:影像学结果、临床预后和手术合并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动脉瘤复发和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45.9±11.1)岁。破裂动脉瘤58例,Hunt-Hess Ⅲ~Ⅴ级9例。单纯弹簧圈栓塞48例,球囊辅助栓塞28例,支架辅助栓塞15例。颅内动脉瘤复发12例(13.2%)。Cox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破裂史、大动脉瘤及宽颈动脉瘤是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良好临床预后80例(87.9%),高Hunt-Hess评分是预测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2例患者出现手术相关合并症。结论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预后良好;动脉瘤大小、瘤颈和破裂史是预测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入院时高Hunt-Hess评分的动脉瘤患者病死率及残疾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IA)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 年 1 月—2018 年6 月绍兴市人民医院113 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破裂IA 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改良Rankin 量 表(mRs)评价预后,根据随访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评分0 ~ 1 分)和预后不良组(mRs 评分2 ~ 6 分)。 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113 例患者中,83 例(73%)预后 良好,30 例(27%)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unt-Hess 分级、Fisher 分级、手术时机及脑积 水对预后有影响(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l ^ R=1.065(95% CI :1.012,1.121)]、 Hunt-Hess 分级[Ol ^ R=9.497(95% CI :2.034,44.345)]、手术时机[Ol ^ R=3.957(95% CI :1.242,12.604)] 及 脑积水[Ol ^ R=8.005(95% CI :1.552,41.278)] 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Hunt-Hess 分级、 手术时机及脑积水能够影响行介入治疗的破裂IA 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