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李悦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11):1563-1565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全科护士职业倦怠感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对10家社区医院共40名全科护士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应用职业生涯倦怠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对护士职业倦怠感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全科护士去人格化、情感耗竭、个人无成就感及职业倦怠感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0.01).干预后全科护士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抑郁、敌对、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0.01).结论: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改善全科护士职业倦怠感及心理健康状况,让护士能更好地应对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刘燕鸿  张立  安利群 《铁道医学》2014,(10):1195-1198
目的:了解传染病医院外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现状,探讨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马斯兰工作倦怠量表人类服务版(maslachburnout inventory general survey,MBI-GS)和开放式问卷对我院外科114名护士职业倦怠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外科护士情感衰竭均分为(25.52±5.15)分,去人格化均分为(10.52±3.10)分,个人成就感均分为(33.85±5.24)分,存在较高程度的职业倦怠。结论:传染病医院外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需寻求有效途径来缓解外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合理情绪疗法对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感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急诊科46名护士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23名)和对照组(23名)。观察组应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采用自我激励、心理暗示等常规心理干预。应用工作倦怠量表(MBI)观察两组护士干预前后的职业倦怠感。结果:干预前,两组护士职业倦怠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护士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个人成就感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合理情绪疗法对急诊科护士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改善她们的职业倦怠感,维护她们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成都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 采用自制量表和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调查中心66名护士职业倦怠状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心护士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3个维度得分分别为(24.89±8.76)、(8.86±5.72)、(29.79±9.18)分.中心护士与武汉市社区护士常模比较,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美国M氏医务人员常模比较,情感耗竭、去人格化维度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历、从事专业年限、年龄是影响中心护士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结论 中心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士职业倦怠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有效措施以降低护士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判断心理干预对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量表MBI-GS(修订版),筛选出40例得分在75分以上的护士,随机分成实验组(20人)和对照组(20人)2组。结果:实验组职业倦怠较干预前有明显的改善,对照组无改善或有加重趋势;干预后实验组的职业倦怠得分优于对照组。结论:心理干预对改善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效果显著,短期内其心理健康水平未能恢复到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6.
胡蝶  李超 《四川医学》2013,(12):1946-1948
目的 了解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状况,探讨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 应用中文版M氏职业倦怠量表(MBI)对120例手术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手术室护士情绪倦怠感平均分为(24.60 ±10.28),工作冷漠感平均分为(7.63±5.60 ),均显著高于Malachi调查的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得分(P〈0.05),个人成就感平均分为(31.30±9.45),显著低于Malachi调查的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得分(P〈0.05).结论 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程度相对较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其职业倦怠感,提高工作成就感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三甲综合性医院护士心理健康与工作倦怠及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选择1525名护士进行一般状况、心理健康状态、工作倦怠、工作满意的调查。结果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已受到影响,护士工作倦怠总体水平呈轻中度水平,工作满意度一般。结论护士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工作倦怠呈正相关,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学历对护士心理健康状态及工作倦怠的影响。方法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选择1 525名不同学历的护士进行一般状况、心理健康状态、工作倦怠、工作满意度等方面的调查。结果学历对护士的心理健康及工作倦怠有影响(P〈0.01)。结论不同学历护士的心理健康状态、工作倦怠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科以上学历的护士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其他学历的护士相比,更易发生工作倦怠;中专学历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高,本科以上学历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最低。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浙江省温岭市某医院护士心理契约对其职业倦怠的影响。方法:以114例护士作为调查对象,分别采用心理契约量表和职业倦怠量表对其心理契约和职业倦怠状况进行调查,利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两者问的关系。结果:心理契约未履行程度与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著正相关;医院发展责任、医院团队责任、医院现实责任、个人发展责任、个人团队责任和个人现实责任均为护士职业倦怠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理契约是影响护士职业倦怠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新疆某三甲医院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新疆某三甲医院内科、外科、门诊和其他科室工作1 a以上(含1 a)的女性护士688名,应用基本情况调查量表和职业倦怠问卷(CMBI)调查护士的一般情况、工作倦怠情况,比较不同工龄、不同学历、不同夜班频率护士职业倦怠水平的差异,并对影响职业倦怠的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688名护士中以汉族为主(64.1%),工龄以<5 a和5∽15 a为主。不同工龄护士个人成就感降低、人格解体、情绪耗竭和工作倦怠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学历水平护士人格解体、情绪耗竭、工作倦怠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夜班频率护士个人成就感降低、人格解体、情绪耗竭和工作倦怠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工龄和夜班频率是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水平与国外M aslach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职业倦怠受个体特征因素影响;多夜班工作是发生工作倦怠的危险因素,应当在个人层面加强自身应对和组织管理层面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工作倦怠的风险,提高护士职业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徐莉  张影  李琳 《实用全科医学》2011,(9):1431-1432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的压力源和职业倦怠状况,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保障、促进手术室护士身心健康,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采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工作倦怠量表(MBI)对阜阳市221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和分析,发放问卷时先向调查对象详细阐述调查目的、意义和填写方法,使其自愿参加并充分理解,并要求所有被试者根据其实际情况作答,量表由调查对象独立完成,被调查者采取无记名填写,统一回收,问卷收回时进行审核、补漏。结果手术室护士有很大的工作压力,压力源主要表现在担心医疗差错、工作环境、工作量和工作时间等方面;中度、重度情绪疲惫感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常模(P〈0.01)。结论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压力及心身健康不容忽视,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行干预,确保护理队伍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护士工作压力、倦怠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士工作压力、倦怠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工作压力问卷、工作倦怠问卷、一般健康问卷对175名护士进行施测。结果:①护士轻度工作倦怠的检出率为34.8%,中度工作倦怠的检出率为30.3%,高度工作倦怠的检出率为4.0%。②奖赏不足对耗竭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1),工作负荷、缺乏控制和共同体瓦解对人格解体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共同体瓦解对成就感降低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1)。③耗竭和人格解体对健康育显著的预测作用(P<0.01)。结论:护士的工作倦怠问题不容忽视,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干预,并充分考虑其与前因变量和后果变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护士工作倦怠及其影响因素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护士工作倦怠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从3所省市级医院随机抽取495名各科临床护士。采用MBI-GS、EPQ-RSC和OSI-R 3个量表对护士工作倦怠、人格特征、职业紧张和应对资源进行测量。结果外科和内科护士的工作倦怠高于其他科室护士(P〈0.05);低年龄护士的工作倦怠感较强(P〈0.05);学历越低的护士其专业低效能感越强(P〈0.05);不同人格特征护士的工作倦怠感不同(P〈0.05);职业紧张和应对资源的性质不同对护士工作倦怠的影响也不同。任务过重、责任感、任务不适和自我保健等是导致衰竭的主要预测变量(P〈0.05)。任务不适、任务冲突、责任感和自我保健是导致消极怠慢的主要预测变量(P〈0.05)。专业低效能感的主要预测变量为任务不适、社会支持和理性处事(P〈0.05)。结论降低或保持适度职业任务量、职业责任感,明确工作要求和工作角色与职责,丰富业余生活、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与理性处事能力是预防护士工作倦怠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段明君  汪善勇  黄智  李慧 《四川医学》2010,31(11):1579-1581
目的了解精神科医生的职业倦怠程度,了解精神科医生的防御方式以及职业倦怠与防御方式的相关性,为精神科医生职业倦怠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四川省成都市某医院75名精神科医生的职业倦怠状况和防御方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情绪衰竭与被动攻击、潜意显现呈正相关。玩世不恭与投射、被动攻击、隔离和消耗倾向呈正相关。成就感低与投射、被动攻击和同一化呈负相关(P〈0.05)。结论临床精神科医生的职业倦怠与个体的特定防御方式有关,可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张芳  刘双红 《四川医学》2009,30(9):1497-1498
目的探讨护士职业倦怠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整群抽取随州市2所综合医院140名护士,采用护士工作倦怠量表(MBI)、生活事件自评量表(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其进行测试。结果护士处于高水平情感耗竭、非人性化和严重的工作无成就感者分别占27.8%、16.6%和30.9%。情绪耗竭、工作成就感与正性事件刺激、负性事件刺激、生活事件总刺激、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0.01)。非人性化与正性事件刺激、负性事件刺激、生活事件总刺激、社会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0.01)。结论护士的职业倦怠发生率较高。积极应对生活事件,增加社会支持,可以缓解护士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护士工作倦怠的调查,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选择1525名护士进行一般状况和工作倦怠的调查。结果 不同护龄、学历、科室及受聘形式对护士的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有影响;不同职称对护士的情绪衰竭有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士工作倦怠主要呈轻中度水平,护龄1~5年、初级职称、合同制护士、门诊护士工作倦怠以轻度为主;护龄11~20年、中级职称、正式在编护士、急诊护士工作倦怠以中度为主;护龄6~10年工作倦怠以高度为主;护士学历越高越容易出现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17.
探讨手术室护士工作的满意度现状以及影响满意度的因素,发现手术室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学特征、福利待遇、家庭和工作的平衡、心里资本、职业应激、个人专业发展机会和工作条件等.为今后的手术室工作提供了进一步改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临床新护士心理弹性对职业倦怠影响的研究,为减轻临床新护士职业倦怠提供心理干预依据。方法 对480 名临床新护士进行心理弹性问卷和职业倦怠量表调查,以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新护士心理弹性均分1.89±0.86 分,职业倦怠均分3.83±0.96 分;心理弹性总分和各维度与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维度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可以负向预测职业倦怠。结论 临床新护士心理弹性处于较低水平,职业倦怠感处于较高水平,心理弹性三因素能有效预测临床新护士的职业倦怠,提升临床新护士的心理弹性可以降低其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