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8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35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50篇
内科学   156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64篇
综合类   236篇
预防医学   117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03篇
  5篇
中国医学   110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局部应用曲安奈德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眶下壁骨折后眶下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分析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2020-04/2021-02接受眶下壁骨折整复术的眶下壁骨折患者43例43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20例20眼术中将浸润曲安奈德和鼠神经生长因子的明胶海绵放置于神经损伤处; 对照组23例23眼术中无特殊处理。术后随访6mo,通过定量感觉测试(两点定位觉、痛觉、触觉)比较患侧和健侧下睑区的测试结果,结果以不对称指数(AI)表示。

结果:基线结果显示,两组性别、年龄、受伤时间、术前两组间感觉测试无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wk的两点定位觉、触觉、痛觉AI值均较术前升高(均P<0.05),感觉障碍症状加重; 术后1mo不同程度改善,术后3mo痛觉有差异(P<0.05); 术后6mo两点定位觉、触觉、痛觉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术后1mo,两组间两点定位觉、痛觉有差异(t=-2.082、-2.143,P=0.044、0.038); 术后3mo,两组间痛觉有差异(t=-2.118,P=0.04); 术后6mo,两组间定量感官测试无差异(P>0.05)。

结论:局部应用曲安奈德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眶下壁骨折后的眶下神经损伤早期内恢复效果良好,优于术中无特殊处理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种类食物不耐受患儿sIgG分布特征以及与食物过敏sIgE相关性分析,为大连地区儿童食物不耐受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进行食物sIgG检测的患儿7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儿血清,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2例食物不耐受患儿中有60例(83.3%)血清食物sIgG抗体阳性,最主要的种类为蛋白类(78.3%),后依次为调料类(76.7%)、淀粉类(50%)、果蔬类(38.3%),肉类的阳性率最低(5.0%)。其中,超过20%阳性率分别为蛋白类的鸡蛋(56.0%)、牛奶(48.0%),调料类的白软干烙(53.3%)、洋葱(25.3%),淀粉类的面粉(38.7%),果蔬类的西红柿(22.7%)。不同年龄段患儿蛋白类的牛奶、淀粉类的面粉和果蔬类的西红柿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物过敏性sIgE抗体总阳性率为80.55%(58/72),主要为鸡蛋(62.50%)>牛奶(40.28%)>小麦(23.61%)。牛奶、鸡蛋、小麦、大豆和螃蟹的sIgG与sIgE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蛋白类、调料类、淀粉类、果蔬类是大连地区儿童食物不耐受疾病的主要常见过敏原种类。通过检测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可以明确病因,对食物不耐受患儿的个体化治疗和健康教育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4.
1临床资料患者,男,47岁,主诉"双眼干涩、睁眼费力40年,加重2年".于2020年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门诊.患者40年前因病毒性角膜炎出现眼干、异物感.采用人工泪液、抗炎等常规治疗,眼干症状可轻度缓解.患者于5年前接受泪小点栓塞治疗后无明显效果,近2年眼部异物感、烧灼感明显加重,并出现畏光、视物模糊、视力波动等表现.专科检查:双眼上下睑缘充血肥厚,眼睑下垂,抬举困难,睑板腺开口阻塞,结膜充血,角膜缘可见新生血管,中央区点状突起,左眼角膜中央区片状白斑,角膜荧光素染色可见角膜上皮糜烂,部分融合.睑板腺红外成像显示双眼睑板腺Ⅲ级萎缩.干眼标准采用SPEED (standard patient evaluation of eye dryness)评分[1],部分眼部症状相关检查(表1).  相似文献   
5.
常春  李悦  常淑枫 《新中医》2019,51(9):39-42
目的:从五运六气理论探讨吴鞠通辨治温毒临证经验,为临床诊治温毒及类似病证提供参考。方法:将《吴鞠通医案》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温毒医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数据库V2.5系统,并进行药物频次、症状频次及用药模式的数据挖掘。结果:符合条件的温毒病例共21例,所载温毒病例多在1833年、1804年和1828年,其运气形势与"火、风、燥"相关。共出现症状54个,包括谵语、口渴、思凉饮、面赤、不大便、肢厥、身痛、颊肿、喉肿痛、瘰疬、脉伏、潮热等。共出现中药64味,主要有玄参、生石膏、麦冬、生地黄、桔梗、金银花、连翘、芦根、人中黄、炙甘草、牛蒡子、知母、马勃、牡丹皮等。结论:吴鞠通辨证治疗温毒遵循运气形势,其临证经验值得在临床类似病证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肛瘘是克罗恩病(CD)的常见临床表现,常以首发症状出现,文献报道发生率高达43%~([1])。克罗恩病肛瘘涉及多学科,治疗起来比较困难。2016年版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肛周脓肿、肛瘘和直肠阴道瘘治疗指南》建议首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主要目标是引流、控制感染,少数情况下作为治疗措施~([2])。有胃肠道炎症用生物药物联合抗生素类药物可达到最佳效果。低位单纯肛瘘可采取瘘管切开/切除术,复杂性克罗恩病肛瘘还需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但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时机和药物种类及联合用药比较困难。现就克罗恩病肛瘘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艾灸以及针刺治疗老年性膝骨痹的临床疗效,探索隔药饼灸的临床治疗可行性。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隔药饼灸组、艾灸组、针刺组,每组30例。各组选穴均为患侧犊鼻、内膝眼、鹤顶、阿是穴,双侧血海、梁丘、足三里、肾俞。此外男性加命门穴,女性加气海、关元穴。每周治疗5 d,间隔2 d后再行治疗,两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晨僵、关节障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的指标变化,以及治疗后与治疗6个月后随访愈显率的变化,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各组患者疼痛、晨僵、关节障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好转(P0.05),且隔药饼灸组疗效优于艾灸组、针刺组(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CRP、ESR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隔药饼灸组优于艾灸组、针刺组。治疗后隔药饼灸组的愈显率为60.0%,艾灸组的愈显率为43.3%,针刺组的愈显率为40.0%。隔药饼灸组的愈显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随访中隔药饼灸的愈显率为56.7%,艾灸组的愈显率为36.7%,针刺组的愈显率为40.0%,隔药饼灸组的愈显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结论:隔药饼灸可以治疗老年性膝骨痹,且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患者接受度高,不良反应较少,远期疗效相对稳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9.
本研究拟从历代医籍中记载包含山茱萸的方剂的剂量信息入手,通过中医古籍数据库检索,计算出方药用量的最大剂量、最小剂量、中位剂量、最常用剂量和常用剂量范围,绘制均值及中位剂量的历代折线图。结果发现,汉晋时期对于山茱萸的应用处于探索时期应用较少,用药剂量也有较大波动;唐宋元时期应用逐渐增多,而且后期因战乱散剂盛行;至明清时期转为较多应用汤剂,用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自民国以来用量趋于平稳,平均剂量31.1 g,但医家临床应用仍高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推荐剂量。藉此,望为医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卵黄囊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提高对颅内卵黄囊瘤(YST)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例经病理证实的第四脑室卵黄囊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儿行开颅显微镜下手术全切除肿瘤,术中见肿瘤基底位于小脑蚓部,充满第四脑室,约3 cm×3 cm×4 cm大小,色暗红,供血丰富,质地较软;仔细分离肿瘤周边,逐渐深入,分块完整切除肿瘤。病理检查为卵黄囊瘤。术后患儿恢复良好,随访1个月未见复发,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 颅内第四脑室卵黄囊瘤临床非常罕见;其病因尚不明确,临床表现与肿瘤大小和部位有关,影像学检查有一定诊断价值,血清及脑脊液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浓度升高。目前治疗大多采用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联合放化疗。因第四脑室卵黄囊瘤的恶性程度较高,故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