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瘤颈夹闭术围手术期处理要点。方法:对破裂后颅内动脉瘤瘤颈夹闭术5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中有5例为多发性动脉瘤(左前交通动脉瘤合并左大脑中动脉瘤1例,右前交通动脉瘤合并右大脑中动脉瘤1例,双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2例,左小脑后下动脉上有3枚动脉瘤1例),单一动脉瘤45例(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9例,前交通动脉瘤18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脉络膜前动脉瘤、眼动脉瘤各1例),共计动脉瘤56枚,均行动脉瘤颈夹闭术,共夹闭动脉瘤54枚;术后恢复良好(GOSⅠ、Ⅱ级)41例,术后并发脑梗死伴偏瘫4例,脑积水2例,死亡3例(其中2例为Hunt&Hess分级IV级)。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有效的药物治疗等措施是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1982年3月1993年8月11年中动脉瘤患者住院期间手术前死亡2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6例,男:女为1:1.8。动脉瘤发生于颈内动脉者6例,前交通动脉者5例,后交通动脉者9例,大脑中动脉者3例,大脑后动脉者1例,基底动脉者1例。本文从患者动脉瘤再次破裂死亡与前一次破裂的关系,与动脉造影的关系,与出血次数的关系,与动脉血管痉挛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分析,认为再出血,造影后动脉瘤破裂,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3.
应用钨丝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及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各1例)。栓塞后动脉瘤完全闭塞,载瘤动脉通畅,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3例。方法 29例行瘤颈夹闭术,3例行夹闭后动脉瘤切除术,1例行动脉瘤孤立术。19例后交通动脉瘤中,7例采用低颞瓣开颅经颞叶沿蝶骨嵴入路,12例采用额颞翼点入路。9例前交通动脉瘤中,3例采用双额瓣经纵裂入路,6例行血供明显侧经翼点入路。5例大脑中动脉瘤采用额颞翼点入路。结果 治愈23例,好转6例,无效2例,死亡2例。随访22例(1 ̄15年),12例能正常工作;2例生活能自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采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图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探讨该支架的特点及使用该支架的安全性、术中并发症、短中期疗效和应用前景。方法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30例31枚颅内宽颈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3枚,眼动脉3枚,后交通动脉20枚,前交通动脉2枚,大脑中动脉M1段1枚,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枚.基底动脉干1枚,其中1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绝对宽颈(瘤颈〉4mm)动脉瘤26枚,相对宽颈5枚,瘤颈瘤体闭均〉0.7。结果4枚采用NeuroformⅡ代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余均采用NeuroformⅢ代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30例31枚支架均成功到位释放,1例多发动脉瘤患者置入2枚支架。9枚动脉瘤完全栓塞(100%),11枚几乎完全栓塞(95%~99%),11枚不完全栓塞(95%以下)。2例术中出血;2例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其中1例术后遗留肢体偏瘫,另1例死亡;1例术中弹簧圈尾端从支架网孔突入颈内动脉,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表现,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临床随访28例,随访期1~32个月,平均11个月,6例术后6~12个月血管造影随访,其中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主干血栓形成;另5例原有瘤颈残留者无变化。结论在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时应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使弹簧圈无法突入载瘤动脉,可提高栓塞致密度,安全疗效好。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81年以来共行颅内动脉瘤直接手术26例,其中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21例,前交通动脉瘤3例,椎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干末端动脉瘤1例。除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术前破裂行急诊手术,术中再次破裂虽行夹闭术,术后死于脑血管痉挛外,余  相似文献   

7.
分析手术治疗39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7例,颈内一后交通动脉瘤15例,大脑中动脉瘤5例.大脑前动脉瘤2例,均采用翼点入路和显微手术。结果疗效优36例,良1例,差2例,无手术死亡。认为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关键是选择恰当的时机.采用显微技术.充分的术中降压和脑回缩,以及有效地防治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8.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和总结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3例采用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结果:本组后交通动脉瘤26例,眼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瘤1例。手术后早期结果评价:好(GOS评分4-5分)29例、差(GOS评分2-3分)2例、死亡2例。结论:采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技术,能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9.
王军  杨国平 《西部医学》2008,20(6):1356-1357
颅内动脉瘤的高病死率是脑血管病治疗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我院自2007年4月-2007年11月收治颅内动脉瘤7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5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采用经皮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经验和疗效.方法对26例行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栓塞方式、治疗结果及临床、影像学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26例含28枚宽颈动脉瘤,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瘤3枚,后交通动脉瘤15枚,颈内动脉眼动脉段6枚,大脑中动脉4枚.结果采用支架28个辅助弹簧圈栓塞28枚颅内宽颈动脉瘤,所有病例均成功释放支架(10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3例,其中死亡1例.动脉瘤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Ⅰ级:18枚(64.3%),Ⅱ级:6枚(21.4%),Ⅲ级:4枚(14.3%).随访25例,时间6~51个月,(平均15个月),均无新增神经功能障碍及再出血.出院后3个月m RS评分:m RS:0~1分22例(84.0%);m RS:1~2分3例.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可以提高致密栓塞率,降低动脉瘤复发的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手术方法。方法:对前循环动脉瘤45例48枚动脉瘤采用经翼点锁孔入路夹闭术。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5枚、后交通动脉瘤13枚、大脑中动脉瘤11枚、大脑前动脉瘤5枚、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枚,脉络膜前动脉瘤及眼动脉瘤各1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成功夹闭,根据GOS评估标准,恢复良好者40例,轻残4例,重残1例,无死亡病例。术后无感染、出血、脑脊液漏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内镜辅助下锁孔技术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脑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我院8例颅内动脉瘤切除术的治疗经验。其中大脑后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前交通动脉瘤1例,胼缘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脉络膜后动脉瘤1例和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1例。讨论了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法及其切除指征。介绍了切除的动脉瘤的病理改变。本组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诊断为前交通动脉瘤6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大脑前动脉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13例经血管内治疗或手术治疗,8例恢复良好,4例轻残,1例死亡。4例采取保守治疗者均死亡,其中2例死于再出血,2例死于并发症。病死率27.78%。结论诊断明确的颅内动脉瘤应及早手术治疗,可首选血管内治疗。因技术条件限制无法手术者,应在规范的内科治疗基础上为病人创造条件,以争取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14.
王秉尧  朱景华 《中外医疗》2009,28(28):57-58
目的分析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殒动脉瘸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其中3例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海绵寞段,2例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例位于殒内动脉后交通段,1例位于前交通动脉,2例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例位于椎动脉,1例位于基底动脉,绝对宽颈(瘤颈〉4mm)动脉瘸9例,相对宽颈3例,瘤颈/瘸体均〉0.7。术中将颅内支架引至动脉瘸处并释放支架虔互动脉瘤颈,然后行弹簧圈栓塞术。结果7例采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5例采用Leo支架,12枚支架全部成功释放。其中100%栓塞8例,95%栓塞3例,1例支架释放后动脉瘤不显影未行弹簧圈栓塞。1例术中出血经迅速填塞弹簧圈及支持对症治疗后患者治愈。本妞病人无死亡。5例术后3个月随访造影,动脉瘸腔完全闭塞,载瘤动脉无狭窄。结论颅内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闭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既可保护载瘤动脉通畅又可提高宽颈动脉瘤拴塞的致密程度,效果较好,并且可降低穿支血管阻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应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和机械可脱性微弹簧圈(M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48例患者,经DSA检查显示脑动脉瘤55枚,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8枚,前交通动脉瘤15枚,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2枚,大脑前动脉动脉瘤5枚,其他部位动脉瘤5枚,静脉全麻及肝素化后,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从股动脉插管,经微导管内途径将微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内,诱发血栓形成并最终使动脉瘤闭塞,同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结果栓塞55枚动脉瘤,技术成功率100%,41枚完全致密栓塞,14枚动脉瘤体栓塞90%~95%。48例患者,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4例,无术中出血及死亡病例;术后1个月~3年内追踪45例,41例痊愈,3例残余瘤体、瘤颈扩大,1例再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GDC、MDC可有效地闭塞脑动脉瘤,是一种疗效可靠、微创、安全并且患者易接受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适应证和手术方法。方法采用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夹闭26例患者共28枚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1例,后交通动脉瘤9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患者Hunt-Hess分级0~Ⅲ级。结果全部26例均成功夹闭,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和面神经额支损伤所造成的面瘫表现。19例患者术后随访DSA或CTA检查,未见动脉瘤残留、复发。结论翼点锁孔手术能有效降低开颅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术后康复,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选择性地应用于部分前循环动脉瘤。  相似文献   

17.
我院于1996~1998年对21例脑动脉瘤患者施行了脑动脉瘤夹闭术,现将麻醉处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1例中,男9例,女12例。年龄7~61岁,平均38.1岁,其中3例>60岁,1例7岁。后交通动脉瘤9例,前交通动脉瘤7例,大脑前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ASA分级均为Ⅱ、Ⅲ级。术前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内高压的表现。1.2 麻醉方法 均采用普鲁卡因-安氟醚静吸复合全麻。术前肌注阿托品0.5mg和苯巴比妥钠200mg。麻醉诱导:氟芬合剂(1∶25)1剂,异丙酚1~1.…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21例体会邵维忠,刘伟亮(潍坊市人民医院261041)我院自1980年以来共收治颅内动脉瘤21例,男13例,女8例。前交通支动脉瘤5例,后交通主动脉瘤9例,血管畸形7例。安定、芬太尼、硫喷妥钠、琥珀胆碱快速诱导插管,机械通气,监测心...  相似文献   

19.
探讨在脑中动脉瘤的影特征,比较DSA与CT的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19例大脑中动脉瘤的DSA及CT的影学资料。结果显示大脑动脉瘤单发16例(84.2%)、发生于大脑中动脉膝段16例(84.2%)、瘤体较大者10例(52.6%)、囊状动脉瘤15例(78.9%),其中7例动脉瘤顶指向外侧,仅1例指向内侧。CT示17例蛛网下腔出血,其中4例伴颅内血肿;2例单纯颅内血肿;6例颅内血肿中有3便为颞叶血肿,其动  相似文献   

20.
锁孔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an Q  Chen J  Qian ZY  Zhang QB  Huang Q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3):872-876
目的探讨锁孔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颅内复杂动脉瘤共31例42个,包括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瘤1个,后交通动脉瘤12个,脉络膜前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瘤7个,前交通动脉瘤6个,基底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与小脑上动脉(BA—SCA)分又处动脉瘤,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BA—SCA—PCA)分叉处动脉瘤各1个],椎动脉瘤2个,大脑后动脉瘤4个,眼动脉瘤4个。其中多发性动脉瘤10例,巨大动脉瘤14例,后循环动脉瘤7例8个,磨除前骨突后进行动脉瘤夹闭4例。分别采用眉弓锁孔入路、翼点锁孔入路、颞下锁孔入路、枕下外侧锁孔入路及乳突后锁孔入路进行手术。结果动脉瘤夹闭术31个,微小动脉瘤包裹术2个,夹闭加巨大动脉瘤体切除术5个,孤立加瘤体部分切除术2个,孤立术1个,手术前破裂1个。术后近期GOS疗效评定,27例好,2例轻残,2例死亡。结论锁孔入路可有效控制动脉瘤出血及进行前床突骨质磨除、巨大动脉瘤切除、载瘤血管塑型等操作。在个体化的手术设计及精湛的显微手术技术基础上,锁孔微创人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简捷、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