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抵抗素、脂联素与血瘀证的关系。方法以原发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为对象,空腹取静脉血制备血浆、血清,酶免法检测血清脂联素、抵抗素,放免法检测血清瘦素、胰岛素和血浆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酶法检测血清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使用SAS9.1 for windows分析各项指标与血瘀证的关系。结果糖尿病组血瘀证检出率0.423,高血压病组为0.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瘀证检出率随着病程延长而增高。与非血瘀证组比较,血瘀证组瘦素、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升高,脂联素、胰岛素水平降低,血清抵抗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抵抗素、脂联素、瘦素、胰岛素水平均升高,而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脂联素与血瘀证形成负相关;肥胖致瘀可能是由脂肪因子调节血管活性因子实现的;肥胖性血瘀可能与抵抗素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2TDM)患者抵抗素、脂联素与血淤证的关系.方法 酶免或放免检测脂联素、抵抗素、内皮素血清或血浆浓度.使用SAS9.1 for windows统计分析.结果 ①血淤证检出率为0.42;②血淤证组瘦素、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升高,脂联素、胰岛素水平降低,抵抗素无显著变化;③抵抗素与脂联素、二者与瘦素、胰岛素、内皮素等均未见显著相关关系;④瘦素与胰岛素、内皮素、舒张压呈正相关.结论 ①脂联素与血淤证呈负相关;②肥胖致淤可能是由脂肪因子调节血管活性因子实现的;③肥胖性血淤可能与抵抗素浓度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87例高血压病血瘀证与114例高血压病非血瘀证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观察其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脂肪百分比(Fat%),空腹血糖(FBS),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内皮素(ET),血浆胰岛素(INS)等指标的关系。结果: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BMI,INS,ET,三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和P<0.01);多元线性相关结果显示瘦素与ET呈负相关;在逐步回归分析中只有ET最后进入方程。结论:高血压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变化不大;ET是与血清瘦素水平变化的主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联素和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选择46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及与其体脂含量相匹配的糖耐量正常者43名,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腰臀围比(WHR),并空腹采血,测定血糖(FPG)、血脂、真胰岛素(FTI)、胰岛素原(FPI)、脂联素和瘦素浓度,分析血清脂联素和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用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估胰岛素抵抗程度。结果2型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年龄、BMI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酰甘油、FPG及FPI和HOMA-IR明显升高(P〈0.05或P〈0.01),舒张压、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脂联素与FPG、FTI、HOMA-IR、BMI、WHR呈负相关(P〈0.05或P〈0.01);瘦素与BMI、FTI、HOMA-IR、FPG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WHR无关。人血清脂联素和瘦素间无相关性。结论人血清脂联素和瘦素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体脂含量相同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联素水平低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抵抗素、瘦素、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患者肝郁脾虚证的相关性。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59例按中医辨证标准分为肝郁脾虚组(29例)、非肝郁脾虚组(3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8例。收集各组受试者临床资料,包括身高、体重、腹围等,计算体重指数(BMI),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餐后2 h胰岛素水平(2 h P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抵抗素、瘦素、脂联素水平,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组及非肝郁脾虚组患者BIM、腹围、抵抗素、瘦素水平明显升高,而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肝郁脾虚组患者瘦素水平高于非肝郁脾虚组,而脂联素水平低于非肝郁脾虚组(P0.05)。肝郁脾虚组与非肝郁脾虚组比较,FINS、HOMA-I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瘦素与抵抗素呈正相关,瘦素与脂联素呈负相关,抵抗素与脂联素呈负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肝郁脾虚证患者与高瘦素、低脂联素相关。  相似文献   

6.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辨证与病理基础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代谢综合征(MS)病人各项生化指标,尤其是瘦素、肿瘤坏死因子、脂联素的异常,寻求各项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及其相关性。方法:将确诊病人51例,辨证分为实证(痰浊及瘀血型)及虚证,选取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各项生化指标。结果:实证组和虚证组血清瘦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且实证组血清瘦素水平高于虚证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实证组和虚证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实证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虚证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实证组及虚证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实证及虚证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者的TNF-α水平无差别。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存在低脂联素、高肿瘤坏因子(TNF-α)、高瘦素血症。代谢综合征患者痰浊瘀阻辨证与瘦素、脂联素胰岛素水平有一定相关性,高瘦素、低脂联素血症可能可作为代谢综合征痰浊瘀阻辨证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群中原发性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血清瘦素(Leptin)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01例高血压病与16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Leptin水平,比较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血清Leptin水平的变化,并观察其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脂肪百分比(%Fat)、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内皮素(ET)、血浆胰岛素(INS)等指标的关系。结果: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年龄、%Fat、HDL-C、ET 4项指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P<0.05);多元线性相关结果显示瘦素与ET呈负相关,与BMI、%Fat呈正相关;在逐步回归分析中HDL-C、ET最后进入方程。结论: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的血清Leptin水平变化不大;ET是与血清Leptin水平变化的主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叶子  钟达锦 《中医药学刊》2006,24(12):2254-2256
目的:观察代谢综合征患者瘦素、脂联素、TNF-α与中医辨证分型及兼症的关系。方法:瘦素、脂联素、TNF—α与中医辨证分型、兼症相对应,探讨其内在的规律。结果:MS患者血清IR指数、瘦素、脂联素、TNF-α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各证型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IR指数、瘦素、TNF-α水平其高低顺序依次为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阴虚躁热型〉肝胃郁热型〉健康对照组,脂联素水平则是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阴虚躁热型〈肝胃郁热型〈健康对照组。夹痰、夹瘀两个中医兼证在中医辨证分型中分布有明显差异,且高低顺序依次为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阴虚躁热型〉肝胃郁热型〉健康对照组。夹痰组的瘦素、脂联素与非夹痰组有明显差异(P〈0.005),TNF—α无明显差异(P〉0.005)。夹瘀组的TNF—α、脂联素与非夹瘀组有明显差异(P〈0.005),瘦素无明显差异(P〉0.005)。结论:瘦素、脂联素、TNF—α参与了MSIR的机制,可以作为中医辨证分型及兼夹征的辩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血瘀证患者脂联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自芳  董克礼 《新中医》2007,39(10):81-8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血瘀证患者血清脂联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方法:对30例血瘀证与30例非血瘀证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血清脂联素、TNF-α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并以3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空腹血糖(FBG)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TNF-α、脂联素、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而糖尿病组血瘀证与非血瘀证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可能参与了血瘀证的形成,TNF-α、脂联素可作为糖尿病血瘀证的重要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脂联素、瘦素、抵抗素水平对高血压前期及其中医辨证分型的影响,并探讨其水平与年龄、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初诊为高血压前期组受试者79例,其中肝火亢盛型20例、阴虚阳亢型18例、痰湿壅盛型22例、阴阳两虚型19例,同时纳入理想血压健康体检组受试者15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上述受试者空腹血清脂联素、瘦素、抵抗素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高血压前期组空腹血清脂联素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空腹血清瘦素、抵抗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痰湿壅盛型受试者脂联素水平低于其他3个证型(P0.05),瘦素、抵抗素水平高于其他3个证型(P0.05),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3个证型经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高血压前期组中,脂联素水平与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呈负相关,瘦素与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抵抗素与上述指标无相关性。在对照组中瘦素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脂联素、抵抗素与上述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高血压前期组较理想血压组脂联素水平下降,并且瘦素、抵抗素水平升高,且与血压水平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说明脂肪组织可能参与了高血压前期的发生。2)痰湿壅盛型受试者脂联素水平低于其他3个证型,而瘦素、抵抗素水平高于其他3个证型,说明脂肪组织的内分泌功能可能影响高血压前期的中医辨证分型,或可成为高血压前期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3)对脂肪组织内分泌功能的干预或可成为预防高血压前期发生乃至发展为临床高血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对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择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组,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病患者按辨证分为血瘀型和非血瘀型各60例,每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各组均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疗程均为14d。观察并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胰岛素敏感指数的自然对数(IAI)、血瘀证积分、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高血压病组的IAI低于正常组,血瘀型较非血瘀型更低;治疗后血瘀型治疗组IAI明显改善,非血瘀型治疗组IAI自身前后比较有改善,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组血压均有改善,血瘀型治疗组血压改善优于同型对照组;非血瘀型2组血压改善无明显差异。结论活血化瘀法可改善血瘀型高血压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并使该型患者的血压控制得更为理想;对非血瘀型高血压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亦有可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积分与ET、NO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寻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及积分与ET、NO的关系。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血瘀证患者80例,检测透析前患者血ET、NO值,并计算血瘀证积分,非血瘀证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结果:血瘀证组ET、ET/NO值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NO值显著低于非血瘀证(P<0.01);血瘀证积分与ET、NO有相关性(P<0.05);与ET值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积分与ET呈正相关关系,可以根据血瘀证积分判断患者内皮损伤和凝血功能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BPV)对2型糖尿病血瘀证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非血瘀证58例,血瘀证122例,予动态血压(ABP)监测,比较2组的临床指标及ABP、BPV参数。结果血瘀证组各时段血压标准差大于非血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血瘀证组勺型趋势比例大于血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组各时段的收缩压负荷均大于非血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筛查出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L-C)、昼夜趋势为主要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勺型昼夜趋势的相对危险度(OR值)为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非勺型昼夜趋势可能为糖尿病血瘀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与汉族早发冠心病(CHD)患者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型的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7月—2011年11月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早发CHD患者660例,按不同民族分为两组,汉族384例,维吾尔族276例。结果维吾尔族早发CHD组年龄、性别、血脂代谢紊乱、超重等方面与汉族早发(H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汉族早发(H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维吾尔族中最常见证型依次是秽浊痰阻、气虚血瘀、痰阻心脉、心血瘀阻、气滞血瘀、阴寒凝滞、气阴两虚、心肾阴虚、阳气虚衰。汉族中最常见证型依次是秽浊痰阻、气虚血瘀、心血瘀阻、气滞血瘀、痰阻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阴寒凝滞、阳气虚衰。秽浊痰阻、气虚血瘀是两组最主要中医证型(维吾尔族67.8%,汉族63.0%),其次是心血瘀阻、气滞血瘀和痰阻心脉,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疆维吾尔族早发CHD患者超重、年龄、性别、血脂代谢紊乱、高LDL-C、Fib水平等与汉族早发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且有多种危险因素。秽浊痰阻、气虚血瘀是两组最主要的中医证型,其次是心血瘀阻、气滞血瘀和痰阻心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初步分析原发性高血压血瘀证患者颈动脉运动特点,探讨VVI技术检测颈动脉壁弹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3例研究对象根据标准分为原发性高血压非血瘀证组(非血瘀组,n=22)、原发性高血压血瘀证组(血瘀组,n=26),对照组(n=25);应用VVI技术检测颈总动脉的正向峰值应变(S+max)、负向峰值应变(S-max),正向峰值应变率(SR+max)及负向峰值应变率(SR-max)。结果:①S-max和S+max组间比较血瘀组颈动脉S-max和S+max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非血瘀组颈动脉S-max和S+max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S-max和S+max组内比较三组组内颈动脉各壁S-max和S+max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SR-max和SR+max组间比较血瘀组、非血瘀组颈动脉SR-max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血瘀组颈动脉SR-max显著小于非血瘀组(p〈0.05);血瘀组颈动脉SR+max高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非血瘀组颈动脉SR+max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SR-max和SR+max组内比较三组组内颈动脉各壁SR-max和SR+max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VI技术可较好地判断颈总动脉管壁弹性改变,为临床早期诊断动脉硬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气虚血瘀证血液流变学及左室肥厚指标的变化。方法入选的65例老年高血压LVH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气虚血瘀组(29例)与非气虚血瘀组(36例),观察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及左室肥厚相关指标。结果气虚血瘀组全血黏度(高切变率、低切变率)、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显著高于非气虚血瘀组(P〈0.05或P〈0.01);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左室内径(LVDd)、左室心肌质量(LVM)显著高于非气虚血瘀组(P〈0.05或P〈0.01)。结论气虚血瘀型是老年高血压LVH常见证型之一,血液流变学及左室肥厚指标的变化为其提供实验室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与性别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0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证素分布的临床调查,分析不同性别及冠状动脉造影不同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与冠心病中医证素分布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多属气虚血瘀、痰瘀互结之证;不同性别中医证素分布特点比较,男性多兼见阳虚证(P=0.028),女性多兼见阴虚证(P=0.006)及气滞证(P=0.071);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单支及双支病变较多兼见气滞证(P=0.038),三支及合并左主干病变多见痰浊证(P=0.040);狭窄程度较重患者多见痰浊证(P=0.012)。结论冠心病中医证素分布与性别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有待于更大样本临床调查的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活血利水中药复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并血瘀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56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予活血利水中药复方加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90 d。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瘀证证候评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液流变学和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瘀证候评分明显减轻,hs-CRP和血液流变学水平明显好转(P〈0.05),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明显改善(P〈0.05)。结论活血利水中药复方能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并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hs-CRP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前后中医证型变化的规律及药物支架对中医证型的影响。方法对108例冠心病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前后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常见有气虚、阳虚、阴虚、气滞、血瘀、痰浊等证型。按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1个月4个时间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标实证中除痰浊外,气滞证在介入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1个月各阶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阶段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证除术后24h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余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本虚证中气虚、阳虚、阴虚各证各阶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明显改善冠心痛气滞证和血瘀证,充分证明了气滞血瘀是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病机关键;但对本虚证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故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痛的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