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食管癌与结肠癌及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建立测定端粒酶活性的PCR-TRAP方法,并探讨其对食管癌、结肠癌诊断的意义。②方法 应用PCR-TRAP方法,对36例食管癌、40例结肠癌及其癌旁组织进行了粒酶活性的检测。③结果 3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80.50%,癌旁组织阳性检出率为6.00%,二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χ^2=41.3,P<0.001)。其中17例伴淋巴结转移中端粒酶活性均呈阳性,而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63.15%,二者差异有极显著性(χ^2=7.02,P<0.01)。40例结肠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91.75%,癌旁组织中阳性检出率为5.00%,两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χ62=60.26,P<0.001);40例结肠癌均为腺细胞癌,其中12例伴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10例检测出活性,而29例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有27例均为腺细胞癌,其中11例伴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10例检测出活性,而29例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有27例检出端粒酶的活性,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 结论 端粒酶活性增高可能是致食管、结肠组织癌变的重要因素;端粒酶活性的检出可作为食管癌、结肠癌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1目的 探讨食管癌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2方法 建立并应用以 PCR技术为基础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对 36例食管癌及其癌旁组织进行检测。 3结果  36例食管癌组织中 2 9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 ,阳性检出率为 80 .5 0 % ;癌旁组织中 2例呈阳性 ,阳性检出率为 6 .0 0 % ,两者相比差异具有极显著性 (χ2 =41.30 ,P<0 .0 0 1)。36例食管癌均为鳞状细胞癌 ,其中 17例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端粒酶活性均呈阳性 ,而在 19例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仅有 12例检测出端粒酶的活性 ,其活性检出率为 6 3.15 % ,两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0 .0 0 6 )。 4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食管癌诊断的指标之一 ,同时对判断食管癌的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38例食管鳞癌组织、16 例癌旁组织及12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并观察食管鳞癌端粒酶活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38例食管鳞癌组织中,32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4.21%;16例癌旁组织中,5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31.25%;12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1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33%。食管鳞癌组织与正常食管粘膜组织或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端粒酶活性表达与食管鳞癌的临床分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及肿瘤大小无关。结论: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作为食管鳞癌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食管癌及癌旁食管粘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探索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43例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以及10例癌周正常食管粘膜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43例食管癌组织38例(88.4%)表达阳性,癌旁组织7例(16.3%)表达阳性(P<0.01),10例正常食管膜表达阴性(P<0.01)。端粒酶活性表达与病人的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有可能成为食管癌的临床肿瘤标记物,进而为食管癌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及其转移淋巴结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肠癌、癌旁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 ,探讨其与大肠癌的生物学特性及预后诸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 ELISA法定量检测 34例大肠癌组织、2 0例癌旁组织及 1 6例转移淋巴结中端粒酶的活性 (TA)。结果  34例大肠癌组织中 ,端粒酶阳性表达 31例 ,阳性率 91 2 %。 2 0例癌旁正常粘膜组织中 ,仅 2例为阳性 (1 0 % )。 1 6例转移淋巴结中 ,1 3例检出端粒酶活性表达 ,阳性率为 81 3 %。淋巴结转移“ +”的大肠癌组织与淋巴结转移“ -”的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A值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大肠癌组织与癌转移淋巴结中端粒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P <0 .0 1 )。端粒酶的活性表达与大肠癌的部位、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分期及侵袭范围等临床病理因素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端粒酶的活性水平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是一种特异性很强的恶性肿瘤标志物 ,有可能成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在大肠癌、癌旁组织、正常大肠黏膜及大肠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作为大肠癌生物学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PCT-TRAP-ELISA法检测30例大肠癌、癌旁组织及正常黏膜和2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水平.结果(1)30例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大肠组织及2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分别为83.33%,13.33%,3.33%和10.00%,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组织(P<0.05);(2)伴淋巴结转移大肠癌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80%(8/10),无淋巴结转移者为0%(0/20),二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3)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而呈逐渐增高趋势,但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作为大肠癌诊断的指标之一,对判断大肠癌的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端粒酶在切除食管癌标本中的活性。方法:采用端粒酶重复扩增(TRAP)-微孔板杂交法,对150例切除食管癌标本癌中组织、癌旁1cm、3cm、以及5-6cm处4块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结果:端粒酶在食管癌组织中央部位的阳性检出率为98%,癌旁1cm处组织中的阳性率为72%,癌旁3cm处的阳性率为42%,癌旁5-6cm处的正常组织阳性率为4%。结论:端粒酶活性在切除食管癌标本中的差异性分布对判断食管癌切除范围以及预后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情况 ,探讨其在大肠癌预防、诊断、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 (TRAP)检测 4 0例大肠癌组织及其中 1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发现 :4 0例大肠癌组织中 ,34例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 ,阳性率为 85% ,1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均为阴性。 2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端粒酶活性与大肠癌部位、细胞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无关 (P >0 .0 5)。提示 :端粒酶普遍存在于大肠癌组织中 ,可作为大肠癌的基因标志物。检测大肠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有可能对大肠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端粒酶作为肺癌诊断标记物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②方法 用TRAP法检测 2 9例肺癌组织、2 7例癌旁组织和 35例正常组织标本中端粒酶活性表达。③结果  2 9例肺癌组织中 2 1例 (72 .4 % )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2 7例癌旁组织中 6例 (2 2 .2 % )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35例正常组织均不表达端粒酶活性。癌组织、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比较有显著差异 (χ2 =34.0 13、3.937,P <0 .0 1、0 .0 5 )。④结论 端粒酶表达与肿瘤发生有关 ,其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判定肿瘤复发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相应的32例癌旁组织,9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和9例正常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75%(27/36),癌旁组织为6.25%(2/32),肺良性病变组织为11.1% (1/9),正常肺组织为0%(0/9)。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肺癌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原发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端粒酶在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作为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组织中肝素酶mRNA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素酶mRNA表达与食管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54例食管鳞癌、癌旁组织及其正常食管组织中肝素酶mRNA的表达。结果:21例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鳞癌癌组织、癌旁及正常组织中肝素酶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21/21)、66.7%(14/21)和0%(0/21)。而在无淋巴结转移的33例食管鳞癌癌组织、癌旁及正常食管组织中肝素酶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3%(10/33)、24.2%(8/33)和0%(0/33)。2组癌组织、癌旁组织肝素酶mRNA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素酶mRNA表达与食管鳞癌转移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癌中端粒酶活性和p53蛋白表达的意义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检测端粒酶活性,免疫组化SABC检测p53蛋白表达。并观察其5年的生存期。结果: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p53蛋白表达分别为80.9%和59.6%,而正常组织无表达。端粒酶活性、p53蛋白表达均与肺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无显著性相关。肺癌p53蛋白表达与无p53蛋白表达的5年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端粒酶活性表达与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的5年生存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端粒酶活性表达的患者,其生存率较低。结论:端粒酶活性和p53蛋白表达与肺癌发生有关,两者均可作为肺癌早期肿瘤标志物;p53蛋白与肺癌临床预后无明显相关,有端粒酶活性表达肺癌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TRAP -PCR -ELISA方法检测3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相应的 32例癌旁组织 ,9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和 9例正常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 :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 75 % (2 7/ 36 ) ,癌旁组织为 6 .2 5 % (2 / 32 ) ,肺良性病变组织为 11.1% (1/ 9) ,正常肺组织为 0 % (0 / 9)。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肺癌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原发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 :端粒酶在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作为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食管粘膜中端粒酶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RAP)检测44例食管癌组织,31例不典型增生,15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44例食管癌组织中,35例端粒酶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79.54%.31例不典型增生组织中,18例端粒酶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58.1%.15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仅有4例端粒酶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26.67%.统计学分析,3组比较端粒酶阳性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表达与浸润深度、大体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无关.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检测端粒酶活性对预测食管癌的发生和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浅表淋巴结细针穿刺活检(FNAB)标本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在浅表淋巴结转移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取浅表淋巴结组织FNAB标本,分别进行细胞学病理检查和端粒酶活性检测,以术后石蜡病理切片结果为最终标准,对以上两者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40例浅表淋巴结转移癌中,FNAB的正确诊断率为45%(18/40),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77.5%(31/4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22例浅表淋巴结转移癌被FNAB诊断为“可疑阳性”、“取材不够”及“淋巴结炎”者中17例显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77.3%(17/22),两者联合诊断率可提高至87.5%。结论端粒酶活性检测是FNAB很好的辅助诊断方法,两者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FNAB标本的阳性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Bmi-1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食管鳞癌手术标本57例和其中作为对照的40例远离癌组织5~8 cm的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Bmi-1和hTERT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Bmi-1阳性表达率(66.7%)明显高于食管正常黏膜组织(25.0%,P〈0.01);hTERT阳性表达率73.6%,明显高于正常食管黏膜膜组织的20.0%(P〈0.01)。Bmi-1的表达与患者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P均〉0.05);hTERT阳性表达与患者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转移、性别、年龄等均无关(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Bmi-1与hTERT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Bmi-1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有相关性,hTERT在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联合监测Bmi-1、hTERT可能有助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以及准确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探讨干细胞转录因子Sry 相关HMG 盒2(SOX2)、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4)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变化及与患者临床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 法检测77 例手术后经病理学证实为食管鳞癌的手术标本(食管癌组)和40 例癌旁组织标本(癌旁组织)中SOX2、OCT4 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预后的关系。结果食管癌组织中的SOX2 蛋白、OCT4 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64%和77.92%均高于癌旁组织的17.50%和15.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食管癌组织中的SOX2 蛋白、Oct4 蛋白在低分化、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呈高表达(p <0.05);食管癌组织中的SOX2 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3 年随访中位生存期24 个月低于阴性患者的30 个月(x2=4.072, p=0.044);OCT4 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21 个月低于阴性患者33 个月(x2=4.880,p =0.037)。结论SOX2、OCT4 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与患者的分化程度、转移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