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国产机器人"天玑"系统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的精确性,分析导丝植入位置不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2月采用天玑机器人辅助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患者91例。记录其置钉节段、术中透视图像、导丝植入准确性(一次规划及二次规划),导丝植入不良的位置及原因,螺钉放置的准确性,手术时间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发生骨科手术机器人相关并发症(医源性神经和血管损伤)。共植入椎弓根钉508枚,T_1-T_9节段40枚,T_(10)-L_2节段400枚,L_3-L_5节段68枚。经机器人一次规划后导丝植入成功率为95.3%(484/508),导丝不良位置包括偏外13枚,偏下5枚,偏上2枚,偏内1枚,严重偏差3枚。位置不良导丝经二次规划后成功率66.7%(16/24),总成功率为9 8.4%(500/508),另外8枚改为传统透视辅助下经皮置钉。导丝位置不良的原因考虑与术中钉道规划、套筒放置、机器人安装稳定性有关;另外,图像配准、术者操作技巧及手术经验也是影响因素。结论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一次置钉(导丝)精确性较高,但存在导丝植入位置不良可能,需注意术中钉道规划及手术操作技巧,建议术者具备一定的透视下辅助置钉经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术机器人(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与传统透视引导徒手置钉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8-01-06期间纳入43例因胸腰椎骨折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机器人辅助组(24例)和传统透视引导组(19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置钉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机器人辅助组与传统透视引导组的平均透视次数分别为(8.6±2.5)次、(14.2±3.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机器人辅助组的手术时间略长,术中出血量略多,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辅助组的置钉准确率为96.2%;传统透视引导组为73.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有显著改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不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术中出血量,并能显著提高椎弓根螺钉植入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3.
背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但长期随访发现坚强内固定可导致相邻节段应力增加,退变加速。目的:比较腰椎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单枚融合器植入术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将在我院治疗的腰椎单节段病变行手术内固定的60例患者分为两组:单侧固定组27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单枚融合器植入;双侧固定组33例,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单枚融合器植入。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进行JOA评分和VAS评分评估,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JOA评分及VAS评分、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结果:两组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6个月。两组JOA评分和VAS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但单侧固定组术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双侧固定组(P<0.001)。两组在临床疗效满意率、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方面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腰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单枚融合器植入可以达到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同的手术效果,但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和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Renaissance脊柱手术机器人在胸腰段窄小椎弓根后路螺钉置入中的应用。方法 对156例胸腰段窄小椎弓根的脊柱疾病患者行后路螺钉置入,窄小椎弓根双侧中一侧采用脊柱手术机器人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另一侧采用传统方法置入椎弓根螺钉。术后采用Abul-Kasimhierarchy分级系统评价椎弓根螺钉置入的优良性。结果 在T10~L3窄小椎弓根共置入椎弓根螺钉456枚,其中胸椎置钉60枚,置钉优良率机器人辅助侧为93. 3%(28/30),传统手术侧为80. 0%(24/30),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腰椎置钉396枚,置钉优良率机器人辅助侧为96. 0%(190/198),传统手术侧为81. 8%(162/198),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Renaissance脊柱手术机器人辅助胸腰段窄小椎弓根螺钉置入能提高置钉优良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A组,20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B组,2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VAS评分、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等项指标。结果手术时间、术后即刻椎体高度矫正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A组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术者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闭合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连续43例AO分类为A1、A2型胸腰段骨折患者,分别行腰椎后路开放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和腰椎闭合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2组患者年龄、骨折分布无差异。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天数、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前、术后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比较2组患者伤椎高度、伤椎Cobb角。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手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平均住院天数、切口长度明显小于开放手术组(P〈0.05),术后VAS评分明显少于开放手术组(P〈0.05)。2组手术在矫正伤椎高度及伤椎Cobb角能力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闭合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AO分类为A1、A2型胸腰段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其矫形能力与开放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与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C形臂X线机透视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探讨机器人辅助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微创化与精准化价值。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6月,收治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骨折患者52例,18例接受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机器人组),15例接受C形臂X线机透视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透视组),19例接受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传统组)。记录并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辐射剂量、术中出血量、置钉准确率、卧床时间、住院天数,术前、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及Cobb角,以及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机器人组和透视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视组透视时间最长、辐射剂量最大,机器人组透视时间最短、辐射剂量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置钉准确率高于透视组和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相对高度、Cobb角、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相对高度、Cobb角及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与透视组术后3 d VAS评分优于传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3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器人辅助经皮内固定术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精度高、创伤小、辐射少、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满足适应证时可作为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后路经皮微创与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A1型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A1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19例,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B组(24例,采用经多裂肌间隙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疼痛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等。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A组短(少)于B组(P<0.01),手术时间、透视次数A组长(多)于B组(P<0.001)。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和后凸Cobb角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术后第1天、术后1周A组低于B组(P<0.05),术后1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与多裂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A1型胸腰段椎体骨折疗效均确切。经皮微创较经多裂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损伤更小、术后早期疼痛程度更轻。  相似文献   

9.
经皮植入椎弓根螺钉的CT扫描钉道分析和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应用经皮穿刺植入椎弓根螺钉的后路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患者,以探究该微创技术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应用菲力浦X线荧屏透视,经皮穿刺植入导针引导的空心椎弓根螺钉136枚,后路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34例。术后CT扫描观察钉道与椎弓根内侧壁、外侧壁的关系,钉尖与椎体前缘的距离、TSA角、SSA角,以及进行术后的初步临床疗效观察。结果:其中椎弓根内侧壁破裂4枚,椎弓根外侧壁破裂3枚,经皮椎弓根螺钉方向过于向头端偏斜2枚,过于向尾端偏斜1枚,经皮椎弓根螺钉钉尖稍穿透椎体前缘5枚,本组经皮椎弓根螺钉植钉失误率7.25%。结论:该技术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并发症发生率相对可以接受,但有较高操作要求,需要有经验的脊柱外科医生进行。本组病例在X线荧屏透视下完成,受辐射量大,后来植钉时透视次数明显减少,患者和医师受辐射量下降而且手术时间缩短,如结合导航技术将在微创脊柱外科领域中发挥相当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实时导航在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骨折术中置钉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1年3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实时导航下手术46例(A组);传统X线透视法手术40例(B组)。通过术中影像、术后椎弓根层面CT扫描、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对两组进行分析。结果 A组198枚椎弓根钉,全部螺钉均位于椎弓根内,置钉准确率100%;B组182枚椎弓根钉,176枚位于椎弓根内,6枚突破皮质,置钉准确率96.7%,两组均未造成神经血管并发症。A、B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28±38)ml、(158±42)ml,出血量分别为(307±60)ml、(412±82)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导航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具有置钉准确率高,手术时间短等优点,是一项安全的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体位复位加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麻醉后采用伸展位间接复位加切开椎弓根螺钉固定直视下复位治疗40例脊椎胸腰段骨折病人.结果 40例病人均获随访6月~28月,平均13.6月.螺钉植入椎弓根位置的优良率为89%,椎体压缩高度恢复率为96%,无内固定断裂发生.结论 采用过伸位间接复位加手术切开椎弓根螺钉固定直视下直接复位治疗脊椎胸腰段骨折病人手术并发症少,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比机器人辅助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与传统徒手置钉的临床效果,对机器人辅助置钉的精准性、安全性和术中辐射剂量做一客观评价。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18年2月接受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机器人辅助置钉(治疗组45例)、传统徒手置钉(对照组43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放射剂量,并采集术后CT影像。根据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对置钉的精确度进行评估,所得数据经统计分析评定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组手术平均时间为(48.87±8.82)min,对照组手术平均时间为(46.57±7.05)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中出血量(21.27±13.13)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20.95±17.37)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共打入椎弓根螺钉208枚,其中A级203枚,B级5枚;对照组打入椎弓根螺钉202枚,其中A级164枚,B级22枚,C级15枚,D级1枚,两组在置钉的精准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在术中接受的放射剂量上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置钉与传统徒手置钉相比,没有明显延长手术时间及增加出血量,且明显降低了术中透视放射剂量的前提下,具备更高的置钉准确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与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科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的86例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组(椎体后凸成型术组)和B组(椎弓根螺钉固定组)。A组30例,B组56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椎体前缘、中线、后缘高度变化,疼痛视觉模糊评分(visual analogue painscale,VAS),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对椎体高度的恢复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A组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较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S A组较B组小(P<0.01)。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与椎弓根螺钉系统具有相当的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效果,且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微创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术中三维影像的经皮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精准性和可行性。方法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在O形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患者12例(微创组),其中4例行单侧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8例行双侧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同期在C形臂X线机引导下开放手术治疗Hangman骨折患者10例(开放组),均行C2椎弓根螺钉和C3侧块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辐射剂量、出血量、螺钉精准度、术前和术后6个月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 6个月。微创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开放组,但术中透视辐射剂量明显高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微创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及NDI均优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共置入螺钉60枚,其中C2椎弓根螺钉40枚,C3侧块螺钉20枚,均无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损伤。术后1级螺钉,微创组有85%(17/20),开放组有80%(32/4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2组均无3级螺钉。结论联合微创和术中三维成像技术,可以安全精准地治疗Hangman骨折,并可降低软组织剥离损伤和术中出血量,可以作为Hangman骨折微创治疗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植入在骨质疏松患者脊柱后路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3月,使用计算机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51例(导航组),与同期传统X线机监视下徒手植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该类患者41例(传统组)进行比较。术前经双能骨密度测量两组均合并骨质疏松症。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测定值、病程、累及节段、术前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螺钉重植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术后通过CT采用Richter法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通过三维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导航组植入螺钉250枚,其中初植成功239枚,螺钉重植11枚(4.4%);传统组植入螺钉213枚,其中初植成功190枚,螺钉重植23枚(10.8%);两组螺钉重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9,P=0.009)。导航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传统组(P<0.05)。Richter法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导航组优240枚、良10枚,传统组优191枚、良21枚、差1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66,P=0.023)。导航组和传统组随访时间分别为(7.8±1.5)个月和(8.7±1.5)个月。导航组术后6个月三维CT显示植骨均达骨性融合,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拔出、断裂等情况。传统组1例术后6个月植骨部分吸收,给予支具制动限制活动,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措施,术后9个月植骨达骨性融合;余患者术后6个月植骨达骨性融合。结论计算机导航技术能够很大程度避免椎弓根螺钉位置偏差、反复拔出重植等情况,实现每枚椎弓根螺钉最大稳定性,减少手术暴露时间及出血量,为合并有骨质疏松症患者行脊柱后路固定手术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术辅助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Renaissance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钉固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8年12月本院经皮椎弓根钉固定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4例采用机器人辅助置钉(机器人组),63例采用徒手置钉(徒手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机器人组34例,置入178枚椎弓根螺钉,其中0级175枚,1级3枚,2级0枚,置钉准确率98.31%;徒手组63例,置入334枚椎弓根螺钉,其中0级287枚,1级21枚,2级16枚,3级10枚,置钉准确率85.9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无一例神经损伤,安全置钉率达到100.00%。徒手组8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损伤,安全置钉率达到92.20%。机器人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射线曝光时间和单钉置入时间均显著优于徒手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而JOA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评分及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伤椎后凸Cobb角均显著减少(P0.05),而两组椎体前缘高度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后凸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enaissance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钉固定胸腰椎骨折可显著提升置钉精度,缩短操作时间,减少射线辐照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下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传统开放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5月收治的52例无神经损伤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微创组(24例,采用机器人辅助下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和开放组(28例,采用传统开放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节段、胸腰椎损伤分类和损伤程度评分(TLICS)及术前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固定节段高度及固定节段后凸Cobb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1个月、6个月、10个月腰痛VAS评分、ODI评分、固定节段高度及固定节段后凸Cobb角。术后1~3 d复查CT,根据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判断并计算植钉准确率。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开放组,但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和开放组分别植入椎弓根螺钉132枚和158枚,根据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植钉准确率分别为97.7%(129/132)和96.8%(153/1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5,P=0.777)。两组患者均获随访10个月,术后均未出现排斥反应、内固定物断裂等情况。微创组于术后10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开放组不取出。术后各时间点两组腰痛VAS评分、ODI评分、固定节段高度及固定节段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除术后3 d微创组腰痛VAS评分和ODI评分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下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早期临床疗效等方面优势显著,骨折复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Sextant系统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内窥镜辅助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3年2月至2012年2月确诊为无神经功能损伤的80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40例。A组采用Sextant系统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B组采用内窥镜辅助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在围手术期中各项指标、影像学观察结果以及VAS评分。结果 A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也显著少于B组,均具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住院时间与手术切口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Copp角显著小于B组,术后椎前缘高度矫正程度优于B组,但丢失量显著大于B组(P<0.05),A、B两组术后矢状面指数基本相近;A组术后VAS分数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Sextant系统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内窥镜辅助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均具有其各自的优缺点,但Sextant系统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相对而言,操作简单,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更好地维持伤椎前缘高度。  相似文献   

19.
胸腰椎椎弓根螺钉误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胸腰椎椎弓根螺钉误置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1996-2002年对293例脊柱疾病患者施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发生的螺钉误置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293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256枚,螺钉植入节段错误7例,占2.38%;上胸椎(T2-7)置钉113枚,有11枚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占9.74%;下胸椎(T8-12)置钉261枚,有9枚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占3.45%;腰骶椎置钉882枚,有16枚穿破椎弓根皮质,占1.81%,共计36枚螺钉,占2.87%;螺钉角异常65枚,占5.81%。结论 椎弓根螺钉误置与操作技术,解剖学变异及脊柱病损因素密切相关;良好的手术技巧,术前影像资料的认真观测及术中必要的影像监控是准确置钉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实心椎弓根螺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11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经皮实心椎弓根螺钉组(A组,38例)、经皮空心椎弓根螺钉组(B组,27例)和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组(C组,46例)。比较3组手术情况、影像学资料、置钉准确率、疼痛VA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8(18.89±5.77)个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A组和B组均少(短)于C组(P<0.05);住院费用A、B组均多于C组(P<0.05),但A组少于B组(P<0.05)。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VAS评分、骨折椎体角、节段后凸角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皮空心椎弓根螺钉和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相比,经皮实心椎弓根螺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能获得同样满意的临床疗效,且住院费用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