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MMP-9对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65例,其中并发迟发性脑水肿患者20例,未发生迟发性脑水肿患者45例,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并定期行头部CT检查,观察脑水肿情况。结果脑出血患者较对照组MMP-9水平明显增高(P〈0.01),迟发性脑水肿组较非迟发性脑水肿组MMP-9水平明显升高(P〈0.05)。通过ROC曲线获得MMP-9预测迟发性脑水肿的临界值为103.7ng/ml。结论迟发性脑水肿可能与血清MMP-9水平升高有关,动态观察MMP-9水平可能对迟发性脑水肿的早期诊断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与纤维蛋白原等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出血迟发性脑水肿与纤维蛋白原(FIB)等因素的相互联系,并探讨对脑出血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叭1年2月接受内科保守治疗的非外伤性急性脑出血60例,其中并发迟发性脑水肿29例,未发生迟发性脑水肿31例。于发病后连续3周监测FIB值等指标,并同时期行头颅CT检查,动态观察血肿及其周围水肿的变化。行7。检验比较迟发性脑水肿组与未发生组间FIB的升高率;logistic回归分析迟发性脑水肿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元逐步COX模型分析脑出血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迟发性脑水肿组较未发生组FIB值明显升高(P〈0.005);FIB升高、脑出血量大、吸烟、高血压病史与迟发性脑水肿相关(P〈0.05);迟发性脑水肿、持续升高的FIB和高血压病影响脑出血的预后,其P值均d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出血者FIB持续升高、脑出血量大、吸烟、高血压与迟发性脑水肿的发生密切相关,迟发性脑水肿、FIB升高和高血压病影响预后,对疾病恢复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行开颅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术后均复查头颅CT,了解是否存在迟发性出血,并分析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未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161例,占89.44%;出现颅内血肿19例,占10.56%;其中21.05%发生时间术后8h,63.16%发生于术后8~24h,10.53%发生于25~72h,5.26%发生时间72h。迟发性颅内血肿组GCS评分、Babinski征阳性、脑挫裂伤、颅骨骨折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APTT、TT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有统计学意义项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GCS评分为3~5分、Babinski征阳性、脑挫裂伤、颅骨骨折、TT是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常发于与术后8~24h,其中GCS评分为3~5分Babinski征阳性、脑挫裂伤、颅骨骨折、TT为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幕上自发性脑内出血(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的继发迟发性癫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0例幕上SICH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迟发性癫癇,将病人分为迟发性癫癇组(n=11)和无迟发性癫癇组(n=159)。对迟发性癫癇发作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发病年龄、皮质出血、出血量、高血压病和早期癫癇发作与幕上SICH病人继发迟发性癫癇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发病年龄(OR=0.87,95%CI=0.76~0.95,P=0.023)和皮质出血(OR=2.81,95%CI=1.49~4.65,P=0.010)是迟发性癫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幕上SICH术后要注意迟发性癫癇的发生,特别是年龄偏小和和皮质出血的病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脑出血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按有或无心律失常将 12 5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 ,对其出血部位、出血量、高血压病持续时间、是否并发低钾血症、有无糖尿病史、高血脂症史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在单因素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 ,出血部位、出血量、低钾血症均为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论 出血部位、出血量、低钾血症可能为脑出血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出血预后与血清尿酸和铁蛋白水平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自发性脑出血患者40例作为脑出血组分为预后好和预后差两组,与40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所有参与者的临床资料。脑出血组分别在入院时、3 d、7 d、14 d各时间点对血常规、血小板数、纤维蛋白原、尿酸、血清铁蛋白、C反应蛋白及CT进行检查;健康对照组仅检测血清铁蛋白和尿酸。结果脑出血患者预后与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1)、发病后90 d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NIHSS2)、24 h出血量、血糖、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和血清铁蛋白等多因素相关;影响脑出血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血清铁蛋白;而脑出血预后与血清尿酸水平无相关性。结论影响脑出血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是血清铁蛋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影响自发性脑出血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7月抚顺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246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将其分成2组:非早期神经功能恶化(ND)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组; 患者病情程度依据NIHSS评分量表和GCS评分量表来评定; 脑出血90 d后预后评估由医师通过电话来完成,且依MRS评分分为2组:预后良好组(0~3分)和预后不良(4~6分); 分析END与90 d预后的关系。结果 246例患者中发生END有38例(15.4%),其中30例(78.9%)功能结局不良; 经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破入脑室、入院血肿体积、即刻末梢血糖、入院首次NIHSS及GCS评分、END、血肿扩大是与不良功能预后(P均<0.05)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ND(OR=30.80,95%CI=5.51~172.28,P<0.001)、较高的入院后首次NIHSS评分(OR=1.56,95%CI=1.27~1.91,P<0.001)是脑出血90 d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较高的入院首次NIHSS评分、脑出血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提示脑出血90 d后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脑出血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脑出血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按有或无心律失常将125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对其出血部位、出血量、高血压病持续时间、是否并发低钾血症、有无糖尿病史、高血脂症史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在单因素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出血部位、出血量、低钾血症均为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论 出血部位、出血量、低钾血症可能为脑出血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4例,按照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46例和对照组88例,对2组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体质量、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房颤动、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等病史,白细胞计数、血糖、C反应蛋白、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指标以及NIHSS评分等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3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共46例患者出现END;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等病史,颈动脉狭窄程度、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程度、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含量、D-二聚体含量、凝血酶原时间以及NIHSS评分等显著相关(P0.05);而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得到糖尿病、高血压、心房颤动病史、颈动脉狭窄超过50%、NIHSS高评分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END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END会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且预后较差,因此应该积极地对糖尿病、高血压、心房颤动病史、颈动脉狭窄超过50%、NIHSS高评分等END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帮助患者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性Fas配体(sFasL)的变化与急性脑出血(ACH)后迟发性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ACH后迟发性脑水肿患者12例,其中男性9例;随机选取同期ACH无迟发性脑水肿组12例,其中男性8例;同期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12例健康体检合格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浆sFas和sFasL浓度,比较各组之间sFas和sFasL浓度差异。结果 ACH后迟发性脑水肿组14d血浆sFas和sFasL水平明显高于ACH无迟发性脑水肿组和对照组(P﹤0.01),ACH后迟发性脑水肿组较ACH无迟发性脑水肿组于发病7d后血浆sFas和sFasL水平下降速度缓慢,血浆sFasL水平稍有上升。结论 sFas和sFasL可能参与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的形成,动态性检测血浆sFas和sFasL水平,可对于发现潜在的ACH后迟发性脑水肿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超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7-2016-08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治疗,观察组给予强化降压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血浆MMP-9水平、水肿量及血肿量。结果2组治疗前NIHSS评分、血浆MMP-9水平、水肿量及血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d,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d,观察组血浆MMP-9水平及水肿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观察组血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浆MMP-9水平,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同时减少血肿量及水肿量,对提高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NAMIEH)、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SWCEH)与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LBFEH)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及术后再出血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9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NAMIEH组38例、SWCEH组45例与LBFEH组51例。记录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14 d出血量、GCS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治疗后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并将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3组患者术前出血量、GCS评分、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7、14 d出血量、GCS评分、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14 d出血量及NIHSS评分均依次明显降低,GCS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依次明显升高,且组内任意两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AMIEH组、SWCEH组再出血、血肿残留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分别明显低于LBFEH组,NAMIEH组再出血发生率(10.53%)、血肿残留发生率(5.26%)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79%)均明显低于SWCEH组(P<0.05)。以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为因变量,对单因素分析中的可能术后再出血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术前收缩压、发病至手术时间、血肿形状、破入脑室、术前出血量、术前GCS评分、术前NIHSS评分、术前Barthel指数、凝血功能异常、术后并发症及总住院时间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NAMIEH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SWCEH及LBFEH,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明显降低再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合并糖尿病、术前收缩压、发病至手术时间等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水平与脑水肿和神经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1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1d、3d、7d和14d时血清MMP-9和MMP-2水平;发病当日及14d时头颅CT测定血肿及其周围脑水肿体积,同时进行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结果血清MMP-9、MMP-2水平发病后各时间点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发病7d及14d时MMP-9水平与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呈正相关(r=0.748,P<0.001;r=0.436,P<0.05),与血肿体积及NIHSS评分无相关;各时间点MMP-2水平与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及NIHSS评分无相关。结论脑出血后MMP-9过表达参与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前瞻性动态观察脑内出血患者血肿体积的变化与外周血中分子生物标志的相关性,筛选出早期血肿扩大的预警指标,为探索脑内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可能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发病6h内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共67例,符合条件者54例,搜集临床资料及血标本,血标本采用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法检测细胞纤维连接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并收集常规实验室指标如纤维蛋白原等,依据血肿扩大标准进行分组分析及早期血肿扩大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67例患者中,发病24h共54人复查颅脑CT,16例出现血肿扩大,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29.63%,早期血肿扩大患者与血肿未扩大患者在纤维蛋白原水平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0.7 vs 2.9±0.7g/L,P=0.008),血肿扩大患者与血肿未扩大患者不规则血肿形态发生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0.0% vs 13.2%,P =0.011),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基质金属蛋白酶-9、纤维蛋白原与脑内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OR =12.093,P =0.032;OR =0.162,P =0.041)。结论 纤维蛋白原、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脑内出血早期血肿扩大具有相关性,细胞纤维连接蛋白和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未发现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额部锥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2月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医院收治 的采用经额部锥孔引流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资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血压、血糖、血 脂水平、体质指数、术前血肿量、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蒙特利尔 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发病至手术时间、术中有无活动性出血、术后血压控 制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经额部锥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 结果 共收集100例患者的资料,其中术后发生再出血15例,发生率为1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 示,未再出血组与再出血组术前收缩压([ 125±12)mmHg vs(146±17)mmHg,P<0.001]、术前血肿量 ([ 58.7±4.5)ml vs(63.4±6.2)ml,P<0.001]、发病至手术时间[5.1(3.2,9.2)h vs 6.9(5.3,11.5)h, P<0.001]、术中有活动性出血[11(12.9%)vs 9(60.0%),P<0.001]、术后血压控制率[60(70.6%)vs 3(20.0%),P<0.001]等因素有显著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肿量大[比值比(odds ratio,OR)1.03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8,2.359)]、发病至手术时间长[OR 1.289, 95%CI(1.027,6.325)]、术中有活动性出血[OR 2.154,95%CI(1.067,3.245)]为经额部锥孔引流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术后血压控制为保护因素[OR 0.147,95%CI(0.004,0.358)]。 结论 经额部锥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前血肿量大、发病至手术时间长、术中有活动性出血、 术后血压未控制的患者术后再出血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神经生长因子辅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的效果及对水通道蛋白、氧化应激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HICH患者7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血肿量、水肿体积、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肿量、水肿体积、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MMP-9、SOD、GSH-Px、AQP-1、AQP-4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OD、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MMP-9、AQP-1、AQP-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辅助治疗HICH可缩小水肿体积,降低MMP-9、AQP蛋白水平,提高SOD、GSH-Px水平,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中的铁水平的评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00例,将其设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00例,设为对照组,均对其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 研究组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水平、NI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左、右基底节,左、右丘脑,左、右额颞等部位的铁沉积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左基底节、右基底节、左丘脑、右丘脑、左额颞和右额颞的角弧度值与血肿体积、收缩压、NIHS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0<r<0.8,P<0.05)。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中的铁水平随血压、血肿体积、NIHSS评分的升高而升高,可将出血区域的角弧度值作为评估铁过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与水肿体积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对46例脑出血患者血清MMP-9水平进行动态检测,同时与头部CT扫描所显示的血肿周围水肿(PHE)体积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脑出血组血清MMP-9水平在发病24小时、3天及7天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MMP-9含量在不同血肿体积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病3天及7天的MMP-9水平与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呈正相关(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清MMP-9表达水平增高,血清MMP-9水平是早期反映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血浆和肽素水平对脑出血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 方法 连续入组2011年1月-2012年5月期间住院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并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既 往史及血压、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信息等。入院时进行GCS评分及NIHSS评分,检测血浆和肽素 水平。随访患者30 d生存情况及90 d功能预后(mRS评分)。应用Logi sti c回归分析上述因素对急性脑出 血患者30 d死亡及90 d预后不良(mRS评分≤3分)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有133例患者纳入研究。9例(6.8%)患者在脑出血后30 d内死亡。在90 d随访期内,55例 (41.4%)患者功能预后不良。基线期血肿体积(OR 1.06,95%CI 1.00~1.13,P =0.047)及NIHSS评分 (OR 1.21,95%CI 1.05~1.39,P =0.01)是脑出血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基线GCS评分(OR 1.41, 95%CI 1.21~1.63,P =0.03)及血浆和肽素水平(OR 2.50,95%CI 1.16~5.37,P =0.02)是脑出血患者 30 d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 血浆和肽素水平高是脑出血短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d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在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共连续入选发病3h之内的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3例。患者入院时收集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在基线(发病3h之内),24±3h,72±3h进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获取影像学资料,并在上述时间点及发病90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改良的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结果 对73例发病3h之内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研究发现:发病3h之内乳酸脱氢酶(P=0.026)、纤维蛋白原(P=0.012)、血沉(P=0.001)、肌酐(P=0.036)、基线水平GCS(P=0.001)和NIHSS评分(P=0.002)、住院期间发生感染(P=0.001)、手术(P=0.014)、血肿大小(P<0.01)、绝对水肿大小(P<0.01)、发病24h血肿扩大(P=0.002)、出血破入脑室系统(P=0.001)、影像学具有占位效应(P=0.003)与患者90d mRS临床结局具有相关性。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感染、手术、所观测时间点血肿体积、绝对水肿体积、发病24h血肿扩大、出血破入脑室系统、影像学具有占位效应、基线的乳酸脱氢酶、纤维蛋白原、血沉、肌酐、基线水平GCS和NIHSS评分与患者90d临床结局具有相关性,控制这些因素有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