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清热化湿调枢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肠道黏膜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方法选用36只SPF级小鼠,除正常组6只外,其余小鼠予2.5%葡聚糖硫酸钠(DSS)水溶液自由饮用7天以制备UC模型。将制备成功的小鼠按随机对照原则平均分为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清热化湿调枢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6只。正常组和模型组予0.5 mL纯水灌胃;美沙拉嗪对照组给予0.5 mL剂量为0.52 g/(kg·d)美沙拉嗪混悬液灌胃;清热化湿调枢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5 mL剂量为0.845、1.69、3.38 g/(kg·d)清热化湿调枢方混悬液灌胃。各组均连续干预10天后,观察各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长度,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细胞因子TNF-α、IL-10、C-反应蛋白(CRP)以及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lgA)水平,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法检测小肠黏膜通透性,并取小鼠结肠组织HE染色以观察病理形态改变。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重减轻,IL-10和slgA含量降低,结肠长度减短(P<0.05),DAI评分、TNF-α和CRP水平、血清FITC-D含量升高(P<0.05),结肠黏膜上皮显著缺损、隐窝结构紊乱、腺体变形且数量减少、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和清热化湿调枢方高剂量组DAI评分差值升高(P<0.05),美沙拉嗪组和清热化湿调枢方高、中剂量组小鼠体重差值、IL-10和slgA含量、结肠长度增加(P<0.05),TNF-α和CRP水平、血清FITC-D含量降低(P<0.05),美沙拉嗪组和清热化湿调枢方高剂量组小鼠结肠黏膜均显著改善,黏膜上皮稍欠光滑,隐窝和腺体结构大致完整,极少炎性细胞浸润。结论清热化湿调枢方对DSS诱导的UC小鼠肠道黏膜损伤及腹泻、便血等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其效应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道通透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改变,探讨清热化湿调枢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在36只C57BL/6小鼠中随机选取6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小鼠自由饮用2.5%的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7 d制作UC模型小鼠,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美沙拉嗪组、清热化湿调枢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6只。美沙拉嗪组给予0.52 g·kg-1·d-1混悬液灌胃,清热化湿调枢方高、中、低组分别用3.38、1.69、0.845 g·kg-1·d-1混悬液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用等体积纯净水灌胃10 d。干预结束后,对比6组小鼠的一般状况、体质量、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长度。使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对结肠组织进行病理分析,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中Ki67表达情况,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结肠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剪切的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Caspase-3蛋白表达量。结果 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清热化湿调枢方高、中剂量组可更好缓解UC小鼠腹泻、便血、体质量下降等症状,降低DAI评分(P<0.05),恢复结肠形态(P<0.05)。美沙拉嗪组和清热化湿调枢方高、中剂量组结肠黏膜缺损及炎性细胞浸润较轻,具有较多完整隐窝干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测定可以发现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和清热化湿调枢方高剂量组MMP-9、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明显减低(P<0.05),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清热化湿调枢方高剂量组Caspase-3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 清热化湿调枢方可以有效缓解DSS诱导的UC,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MMP-9、cleaved Caspase-3、Caspase-3的表达,促进肠黏膜屏障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3.
唐庆  范恒  寿折星  刘星星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2):1814-1817
目的:研究NOD2在实验性大鼠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探讨苦参素注射液对实验性大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和治疗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苦参素注射液(OMT)组,每组10只.对照组未行造模,其余3组均采用三硝基苯磺酸造模.OMT组大鼠给予苦参素注射液肌肉注射,美沙拉嗪组大鼠给予美沙拉嗪混悬液灌胃,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均以蒸馏水灌胃,治疗15 d,观察实验大鼠结肠黏膜大体形态及组织病理评分,并用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结肠黏膜NOD2,NF-KB p65蛋白表达,ELISA检测实验大鼠结肠黏膜IL-6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NOD2,NF-κB p65蛋白,IL-6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美沙拉嗪组、OMT组大鼠结肠黏膜NOD2,NF-κB p65蛋白,IL-6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结肠黏膜NOD2,NF-κB p65蛋白过度表达,IL-6分泌增多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过程,而OMT可以通过抑制NOD2,NF-κB p65蛋白过度表达,降低IL-6分泌,起到减轻结肠黏膜炎症,保护结肠黏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清肠温中方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采用4.5%DSS溶液制备大鼠UC模型,给予清肠温中方及美沙拉嗪灌胃,Western blot、Real time-PCR检测结肠claudin-1、claudin-4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F-κB p65蛋白的表达及分布。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清肠温中方和美沙拉嗪组大鼠结肠claudin-1、claudin-4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 < 0.05),NF-κB p65平均光密度显著降低(P < 0.05)。结论:清肠温中方可能通过下调NF-κB p65的表达,促进claudin-l、claudin-4的表达,修复肠粘膜损伤,最终达到治疗UC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热化湿祛瘀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结肠黏膜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中药组。采用3%DSS诱导UC模型,于造模开始后的第3天开始给药干预,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中药组和美沙拉嗪组分别给予中药水煎剂和美沙拉嗪混悬液灌胃。计算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测量结肠长度,通过HE染色进行病理观察,采用DHE染色检测组织ROS表达情况,采用MDA、SOD测定盒检测组织MDA、SOD表达水平,并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组织细胞凋亡水平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DAI评分显著升高(P<0.01),结肠长度显著缩短(P<0.05),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升高(P<0.05),ROS、MDA以及细胞凋亡水平显著升高(P<0.05),SOD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及中药组小鼠第8、9天DAI评分显著降低(P<0.01),结肠长度显著延长(P<0.05),结肠组织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0.05),ROS、MDA以及细胞凋亡水平显著降低(P<0.05),SOD表达显著升高(P<0.05);中药组细胞凋亡百分率显著低于美沙拉嗪组(P<0.05)。结论:清热化湿祛瘀方对UC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氧化应激、改善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3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Th1/Th2失衡的影响。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200mg/kg组、人参皂苷Rg3 20mg/kg、40mg/kg组。除正常对照组以外的各组小鼠自由饮用3%的DSS溶液5天,后替换为正常饮用水。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其余各组灌胃相应药物。每天观察小鼠一般状况、体重变化。第9天处死小鼠,测量结肠长度,对结肠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分析,ELISA法测定小鼠血浆中的IL-6、TNF-α和IL-10细胞因子浓度,Q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IL-6、TNF-α和IL-10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测定结肠组织中NF-κB p65和p-NF-κB p65水平。结果:人参皂苷Rg3 40mg/kg组可显著增加小鼠体重和结肠长度,降低结肠病理评分,显著减少血浆TNF-α、IL-6的浓度,显著增加血浆IL-10的浓度,降低结肠组织中IL-6 mRNA、TNF-αmRNA的水平,提高IL-10 mRNA的水平。降低结肠组织中p-NF-κB p65/NF-κB p65的水平。结论:人参皂苷Rg3对DSS诱导的UC小鼠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TNF-α、IL-6,上调IL-10水平,调节Th1/Th2平衡,抑制NF-κB活化,从而调节肠道免疫,促进肠道粘膜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新麦纤散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eIF-2α)/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探究其对UC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新麦纤散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成功诱导UC模型后,美沙拉嗪组给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混悬液0.42 g·kg~(-1)·d~(-1),新麦纤散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新麦纤散混悬液1.5,3,6 g·kg~(-1)·d~(-1),其余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4 d。评估UC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NF-κB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eal-time PCR)分别观察结肠组织PERK,eIF-2α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DAI评分和血清NF-κB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肠组织PERK,eIF-2α蛋白和mRNA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新麦纤散组DAI评分减少,血清NF-κB水平降低(P0.05),新麦纤散中、高剂量组PERK,eIF-2α蛋白和mRNA的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新麦纤散对UC大鼠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ERK/eIF-2α/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黄芩汤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结肠黏膜NF-κB p65的影响。方法:用DSS诱导结肠炎小鼠模型,实验设对照组、DSS组、DSS+黄芩汤组(130mg/kg)、DSS+美沙拉嗪组(7.4mg/kg),每组8只;3.5%DSS自由饮用7d制成结肠炎小鼠模型后第2天进行治疗,连续7d。观察小鼠体质量变化和结肠病理组织评分,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灌胃检测肠道通透性,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黄芩汤能增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体质量(P<0.01),降低结肠病理组织评分(P<0.05),对肠道上皮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降低结肠组织中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黄芩汤能够对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起到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肠道上皮屏障功能、抑制NF-κB p65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抑制蛋白激酶(IκK)/NF-κB抑制蛋白(I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参苓白术散改善U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参苓白术散(15.6 g·kg-1)组、奥沙拉嗪钠(0.68 g·kg-1)组,每组12只,脾虚湿困型UC大鼠模型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结合环境与饮食干预法复制,给药组连续灌胃14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F-κB p65,IκBα,IκKβ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NF-κB p65,IκBα,IκKβ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6及IL-1β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NF-κB p65,IκKβ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IκBα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和奥沙拉嗪钠组大鼠血清TNF-α,IL-6及IL-1β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结肠组织NF-κB p65,IκKβ蛋白和mRNA均显著下降(P0.01),IκBα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参苓白术散能明显下调脾虚湿困型UC大鼠结肠组织NF-κB p65,IκKβ,蛋白和mRNA表达,上调IκBα蛋白和mRNA表达;参苓白术散抑制UC大鼠IκK/IκB/NF-κB信号通路活化是其发挥肠黏膜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四神丸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四神丸组和柳氮磺胺嘧啶(SASP)组,采用TNBS/乙醇溶液灌肠法造模,四神丸组给予四神丸浸膏剂5 g/kg灌胃,SASP组给予0.3 g/kg SASP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肉眼观察各组大鼠结肠大体形态损伤并评分,采用免疫组化和反转录法检测NF-κB p65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肉眼观察,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黏膜层可见炎症和溃疡形成,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NF-κB p65基因和蛋白表达均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神丸组NF-κB p65基因和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四神丸对UC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1.
张涛  苏晓兰  毛心勇  刘倩  吴宝麒  魏玮 《北京中医药》2020,(3):205-210,F0003
目的探讨胃肠安丸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SPF级C57BL/6小鼠60只,除正常对照组小鼠外,其余小鼠均给予2.5%DSS水溶液,自由饮用7 d制备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模型评价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及胃肠安丸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胃肠安丸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015、0.03、0.06 g/(kg·d)胃肠安丸混悬液0.5 mL灌胃,1次/d;美沙拉嗪组给予0.52 g/(kg·d)美沙拉嗪混悬液0.5 mL灌胃,1次/d;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纯水灌胃,均连续干预10 d。对比各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长度,用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组织中Treg、Th17、CD4^+、CD8^+细胞百分比,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IL-8、IL-10、CRP水平。结果药物干预过程中,各组小鼠体质量均逐日增加,腹泻、便血、体质量下降等症状逐日缓解,与模型组相比,美沙拉嗪组和胃肠安丸高剂量组能更快地缓解上述症状,2组DAI评分逐日下降(P<0.05)。药物干预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胃肠安丸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小鼠结肠较长(P<0.05),结肠组织充血、间质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较轻,CD4^+、CD8^+、Treg细胞百分比及血清IL-10水平较高(P<0.05),Th17细胞百分比及血清TNF-α、IL-6、IL-8、CRP水平较低(P<0.05)。结论胃肠安丸对DSS诱导的小鼠肠道黏膜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恢复Treg/Th17免疫平衡以及调节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研究侗药五味止泻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热休克蛋白(HSP70)mRNA和核因子(NF)-κB p65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发病中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侗药五味止泻汤低、中、高剂量组(5.5,11,22 g.kg-1)和美沙拉嗪(0.5 g.kg-1)组,共6组,每组10只。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和乙醇灌肠法制备UC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炎疾病活动指数(DAI),10 d后取结肠组织评价黏膜损伤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检测结肠组织NF-κB p65表达情况;运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结肠组织中HSP70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侗药五味止泻汤能降低大鼠结肠DAI及组织损伤评分(P<0.01),提高大鼠HSP70 mRNA水平(P<0.01),并且降低NF-κB p65的表达(P<0.01)。结论:侗药五味止泻汤治疗UC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提高保护性蛋白HSP70 mRNA水平表达和抑制NF-κB p65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黄芩汤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NF-κB p65和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黄芩汤治疗UC的作用机理。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黄芩汤组、柳氮磺吡啶组,除对照组外,采用高脂高糖辛辣饮食加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法构建湿热型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20 mL·kg~(-1)体质量的黄芩汤和8%浓度的柳氮磺砒啶混悬液灌胃治疗,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治疗2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结肠组织中NF-κB p65和ICAM-1 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组织中NF-κB p65和ICAM-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NF-κB p65和ICAM-1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芩汤组和柳氮磺砒啶组NF-κB p65和ICAM-1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黄芩汤组NF-κB p65和ICAM-1 mRNA表达量及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柳氮磺砒啶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芩汤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NF-κB p65、ICAM-1的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连草泻痢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内质网应激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探讨其治疗UC的机制。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连草泻痢胶囊组和美沙拉嗪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葡聚糖硫酸钠溶液自由饮用法构建UC大鼠模型,连草泻痢胶囊组和美沙拉嗪组同时予相应药物干预,连续7 d。测量大鼠结肠长度,对大鼠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17、γ干扰素(IFN-γ)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HOP、Bax、Bcl-2、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核因子(NF)-κB p65、p-NF-κB p65、NF-κB抑制因子(IκB) α、p-IкBα、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p-PERK、eIF2α、p-eIF2α、转录激活因子(ATF)4、肌醇需求激酶(IRE)1α、p-IRE1α、xBP1s和Cleaved ATF6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长度缩短,DAI评分和结肠组织炎症评分升高,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上巨虚”“天枢”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核转录因子-κB(NF-κ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UC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采用TNBS/乙醇灌肠法制备UC大鼠模型。电针组予电针双侧“上巨虚”“天枢”穴,每日1次,每次20 min,共10次;美沙拉嗪组予美沙拉嗪混悬液(0.2 g/kg)灌胃,每日1次,共10次。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计算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肉眼结合HE染色观察结肠黏膜损伤情况及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并评估结肠形态损伤指数(CMDI);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NLRP3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NF-κB及NLRP3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一般情况较差,肠黏膜坏死,形成明显溃疡面,并有大量炎细胞浸润,DAI及CMDI评分显著升高(P<0.05),血清IL-1...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丁氏溃结灌肠液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大鼠肠道炎症的疗效,探讨该药改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可能的药理机制。方法采用DSS诱导大鼠作为UC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mesalazine)组和丁氏溃结灌肠液(GCL)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给药后,观察大鼠结肠黏膜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Myd88、NF-κB p65蛋白表达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6、TNF-α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NF-κB p65、Myd88蛋白表达量和血清TNF-α、IL-6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丁氏溃结灌肠液各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大鼠结肠组织Myd88、NF-κB p65蛋白表达量和血清TNF-α、IL-6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氏溃结灌肠液具有较好的抗炎、修复黏膜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减少炎症因子,从而发挥治疗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安肠愈疡汤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结肠组织中IL-6、IL-13含量及NF-κB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安肠愈疡汤低、中、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均应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制备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按照组别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实验药物,连续给药3周后,进行结肠组织肉眼形态评分,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中IL-6、IL-13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蛋白表达。结果:安肠愈疡汤中、高剂量组及美沙拉嗪组大鼠结肠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修复、溃疡愈合(P0.01或P0.05),其中高剂量组及美沙拉嗪组明显优于中、低剂量组,但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IL-6方面,安肠愈疡汤低、中、高剂量组及美沙拉嗪组的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P0.05或P0.01),其中,高剂量组及美沙拉嗪组明显优于中、低剂量组(P0.01),但2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IL-13方面,安肠愈疡汤中、高剂量组及美沙拉嗪组的含量均不同程度升高(P0.01或P0.05),尤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与美沙拉嗪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F-κB表达方面,安肠愈疡汤中、高剂量组及美沙拉嗪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或P0.01),其中高剂量组效果最好,但与美沙拉嗪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肠愈疡汤具有较好的抗炎和促进溃疡修复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致炎因子IL-6,上调抗炎因子IL-13,同时降低NF-κB表达,从而起到治疗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黄酸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其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秦组(0.8 g·kg~(-1))与大黄酸低、中、高剂量组(6.25,12.5,25 mg·kg~(-1)),每组10只。除正常组给予蒸馏水外,其余各组均采用3%DSS溶液自由饮用7 d诱导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第1天开始灌胃给药,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的蒸馏水,连续给药14 d。每天观察小鼠体重、粪便性状、隐血便血情况,评分并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取结肠,测量长度,制作结肠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取外周血,收集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鞭毛蛋白抗体含量;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结肠组织Toll样受体5(TLR5),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DAI分显著升高(P0.01);结肠明显缩短(P0.01);黏膜上皮、肠腺等结构消失,黏膜下层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血管扩张。给予美沙拉秦与各剂量的大黄酸后,上述症状均得到缓解(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鞭毛蛋白抗体含量升高(P0.01);结肠组织TLR5,NF-κBp65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美沙拉秦组与各剂量大黄酸组均减少(P0.05,P0.01)。结论:大黄酸具有治疗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影响TLR5/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复方芩柏颗粒剂对溃疡性结肠炎(UC)实验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NBS法制备UC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奥沙拉嗪组和复方芩柏颗粒剂组,每组20只;另选取20只健康大鼠为正常组,各组分别灌肠给药,连续3周。镜下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切片并进行病理学分级,免疫组化检测NF-κB p65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NF-κB p65的表达及病理分级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组NF-κB p65的表达及病理分级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组和中药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芩柏颗粒剂保留灌肠对UC实验大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 p65表达的上调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白头翁汤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机制。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加醋酸/乙醇复合法建立UC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白头翁汤高、中、低剂量组,正常大鼠为对照组。美沙拉嗪组给予美沙拉嗪(0. 5 g·kg-1)灌胃,白头翁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白头翁汤(10,5,2. 5 g·kg-1)灌胃,其余各组给予双蒸水。连续给药7 d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和疾病活动指数;大鼠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处死大鼠,取结肠测长度,肉眼观察结肠黏膜损伤程度及大体评分;光镜下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及病理评分;采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检测血清和结肠组织匀浆液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和结肠组织匀浆液P-选择素、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血栓素B2(TXB2)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结肠组织Toll样受体4(TLR4)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出现稀便、腹泻及血便等症状,DAI,结肠大体评分及病理学评分显著增高(P 0. 01);白头翁汤组明显改善UC症状,DAI,结肠大体形态及病理学评分显著下降(P 0. 01)。模型组血清和结肠组织中MPO,P-选择素,MIF和TXB2的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白头翁汤高、中剂量组能显著降低MPO,P-选择素,MIF和TXB2的水平。模型组结肠组织中TLR4和NF-κB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明显抑制TLR4和NF-κB的表达。结论:白头翁汤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下调P-选择素,MPO,MIF,TXB2的水平,促进肠道黏膜的的修复,减轻结肠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