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前后颈动脉超声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62例,均予CAS治疗,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CAS前后狭窄处管径及血流参数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2例CAS中,2例手术失败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其余60例均获成功,共置入支架60个。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发现,患侧颈动脉狭窄处术后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EDV)明显降低,血管内径(R)、血管搏动指数(PI)和前向血流明显增大(P<0.05),术后1周时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经颈动脉超声复查发现手术侧再狭窄1例(3.3%)。结论 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可靠手段,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在CAS前后对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5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颈动脉起始段狭窄48例,颅外段狭窄3例;狭窄程度50%~70% 12例,70%~90% 24例,≥90% 15例)予以CAS治疗,共释放51枚支架,37例应用保护伞. 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9.8%,术后残余狭窄率<20%,18例保护伞中有碎屑.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有所改善.术中及术后发生心率减慢25例,血压下降17例,血管痉挛5例.随访2年,对糖尿病和高血脂患者3个月随访1次,51例患者均行颈动脉B超观察支架血管,每6个月1次,有6例复查了全脑血管造影,有3例出现轻度再狭窄,1例出现重度再狭窄;未发现支架移位、缺血性脑卒中. 结论 CAS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术后及时随诊根据病情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是远期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用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从2003年3月到2006年4月对8例高危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CAS治疗,观察CAS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对8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9根颈动脉进行了CAS治疗。CAS术后9根颈动脉的平均狭窄率从75.4%显著减少到28.8%(P<0.001,配对t检验)。所有的患者都使用了脑保护装置。全部使用自膨式支架,其中大部分是Precise镍钛合金支架(77.8%)。术中5例患者发生了一过性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经过21.5±14.2(4~41)月的随访,所有患者没有再发卒中,除1例患者仍有轻度头晕外,其余患者头晕、眩晕症状全部消失。6例(75%)患者通过颈动脉超声和/或CTA随访发现支架通畅,无再狭窄。结论:采用脑保护装置的CAS是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的安全可行的方法,但其疗效和安全性需要作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在降低脑卒复发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颈动脉狭窄34例,患者入院后均采用自膨式支架行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PTAS)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NIHSS评分以及mRS评分情况。结果随访1 a,34例患者中,4例病情复发,占11.76%,1例死亡,占2.94%。治疗前患者的NIHSS评分为1.94±1.86,治疗1 a NIHSS评分0.91±1.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4例患者中,16例mRS≥3分,占47.06%,18例mRS〈2分,占52.942%;治疗1 a后,34例患者中,2例mRS≥3分,占5.88%,32例mRS〈2分,占94.12%,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入院后,行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能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治疗颈动脉中重度钙化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8例颈动脉中重度钙化狭窄患者接受了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均接受了术前颈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及术前术后头颅MRI检查,评价术后新发弥散加权(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病灶、术后支架即刻残余狭窄率与钙化斑块的关系。结果  28例次CAS的即刻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无死亡或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3天内复查头颅MRI:新发DWI病灶15例(53.6%),均无神经系统症状。根据术后有无新发DWI病灶,将患者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钙化斑块的位置、体积大小、钙化弧度(calcium radian,CR)及Agatston钙化评分、钙化CT值、钙化斑块体积百分比和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内,1例患者发生手术侧脑卒中,其余27例恢复良好,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发生。术后1年复查颈动脉超声,并随访颈部X线,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0,支架断裂发生率为0。结论  在实施远端脑保护装置的情况下,CAS对颈动脉中重度钙化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钙化斑块的位置、体积大小、CR、Agatston钙化评分、钙化斑块CT值、钙化斑块体积百分比和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对术后新发DWI病灶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介绍3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的方法和围手术期的管理。结果: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3-6年,无颈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发生,无脑缺血症状,无脑梗死发生。结论:颈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有效地预防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CAS)治疗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狭窄患者经支架血管成形术的临床资料。患者颈动脉狭窄均经DSA确诊,狭窄部位均位于颈总动脉或者颈内动脉起始段,其中合并椎动脉重度狭窄5例,合并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1例,合并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例。结果13例患者中成功植入自膨式支架14枚。颈动脉狭窄率由术前的(82±8)%降至术后的(12±6)%。全部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发生。术后79 h发生脑出血后死亡1例,术后随访3~120个月,平均(50±1.5)个月,彩超检查均未见明显再狭窄,无支架断裂和移位。结论 CAS治疗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可行,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将临床经颈部B超、TCD、DSA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48例,实施狭窄段置入自膨式支架(WALISTENT或SMART),12例行后扩张,11例使用滤器装置,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变以及影像学的改变。结果 2例手术失败未能成功置入支架;术后并发脑出血1例,脑栓塞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除1例脑出血死亡外,其余2例治疗后恢复;其余43例患者均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1~6个月的随访中,无1例出现复发。手术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率低,近期疗效满意。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可行性好,近期疗效肯定,是临床上有推广潜力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10月~ 2012年2月共收治的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其疗效,并随访3~18月.结果 80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狭窄率为(78±11)%下降到治疗后的狭窄率为(16±3)%.术后无颅内出血、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例有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但无新的脑梗死,DSA复查发现3例再狭窄其狭窄率均约32%但无症状.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滤器保护下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2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滤器保护下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滤器保护下对24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结果:颈动脉病变残余狭窄≤20%,手术成功率100%,临床症状消失。19例在围手术期均有不同程度心率、血压下降,但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滤器保护下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动脉内膜切除治疗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脉内膜切除的手术指征、麻醉和手术方法。方法 20例病人22例颈动脉狭窄,其中21例在全麻下手术,1侧采用局麻。20例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27 ̄52分钟,2侧术中采用分流。15侧手术在脑电图监测下进行。结果 17例病人18侧术后顺利;另3例4侧手术,其中3侧椁后分别出现暂时性肌力减退和下部面瘫。19例病人平均随访3年2个月,9例暂时性脑缺血病人中,8例停止发作,1例发作减少,9例脑梗死病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E)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疗效.方法 42例颈动脉硬化狭窄,其中有慢性脑缺血症状7例,一过性脑缺血症状(TIA)23例,12例无症状;术前均行彩色超声波显像、DSA动脉造影或CT和MRA扫描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65%~95%;在颈丛麻醉或全麻下行CAE,术中置放动脉转流管14例;手术方法:经典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8例和外翻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4例.结果 术后随访3~20个月,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TIA症状消失,5例仍有轻度慢性脑缺血症状,1例手术后4天出现脑栓塞,经治疗后症状缓解;36例脑部供血有明显改善.结论 CAE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14.
15.
<正>Stroke can be caused by several reasons,22% stroke is induced by carotid stenosis of atherosclerosis. Recently,worldwide medical centers focus on the research of carotid stenosis,several therapeutical tactics have been developed,including medication,stent, surgery and so on. Surgery of carotid artery is the only  相似文献   

16.
17.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5):445-447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颅外颈动脉硬化狭窄(CAS)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4月弋矶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例行CEA的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均未使用颈动脉转流管,其中行经典CEA的患者5例,外翻CEA的患者2例。结果: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血肿,经切口引流,伤口加压治疗后痊愈。无感染、脑梗死及死亡病例。术前有头昏头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术后相关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甚至完全消失。结论:CAS通过行CEA临床效果良好,虽手术存在严重的如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但可通过手术细节的精准控制做到手术风险可控,是治疗颅外CAS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12例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探讨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12例有症状的颅外颈动脉狭窄病例,手术治疗12例。结果11例患者良好效果,均康复出院,随访6-20月未出现TIA发作,原病变血管再狭窄小于20%,人工血管通畅,患者认知能力较术前有显著地改善。结论手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疗效肯定,加强围手术期监护,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2006年10月在我科行CEA的95例患者(97次)的临床资料,97次均为初次手术,无二次手术;65例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1例术前曾患脑梗死。所有患者术前经选择性颈动脉造影证实狭窄程度均大于70%,其中50例狭窄程度大于95%,35例对侧伴有颈动脉狭窄或闭塞。颈动脉分叉位置平第2颈椎水平5例,第2颈椎水平以上1例。43例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合并冠心病,其中18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所有术前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术后有较明显改善,表现为TIA消失、记忆力明显好转和语言障碍恢复等;1例患者术后出现舌下神经损伤,该患者颈动脉分叉位于第2颈椎水平以上。术后随访6~60个月,1例在随访期间因心脏病死亡,其余患者病情稳定。结论CEA是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丁锐  童钟  王成宏 《安徽医学》2011,32(8):1078-1079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除术(CEA)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疗效及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21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行CEA,探讨相关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麻醉方法及术后处理.结果 本组无死亡,21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CEA,10例放置颈动脉转流管,其中3例放置失败,11例未放置;头昏、头晕及TIA症状明显改善19例;7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