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系统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9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收治的10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三维可视化系统将CT二维图像转换成三维图像,测量肝脏体积、肿瘤体积、预切除肝脏体积、剩余肝脏体积,并在三维图像上制订预手术方案,模拟肿瘤切除,按照根治理念进行手术,术后比较实际手术方案与预手术方案的区别.术前预切除肝脏体积与术后实际切除肝脏体积的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本组1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三维重建,测得平均肝脏体积为(1496±162) ml,肿瘤平均体积为(67±18) ml,预切除肝脏平均体积为(335±241)ml,剩余肝脏平均体积为(1140±197)ml.预切除肝脏体积的平均误差率为6.4%.本组患者按照根治性切除原则进行手术方案制订,左半肝切除4例、右半肝切除2例、局部切除3例、姑息性切除1例.模拟手术方案与实际手术方式符合率为9/10.实际行R0切除7例、R1切除1例、姑息性切除2例,其中l例行限制性门静脉动脉化.根据术中探查证实,术前三维可视化重建对重要血管、胆管及肿瘤的解剖学评估结果与术中所见大致相符.术前三维可视化对肿瘤分型诊断准确率为8/10.实际切除肝脏平均体积为(325±258) ml,术前预切除肝脏体积与术后实际切除肝脏体积呈正相关(r=0.902,P<0.05).结论 三维可视化系统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瘤内注射对兔肝VX2种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将接种VX2肝肿瘤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A组:肝种植瘤内注入含0.2%羧甲基纤维素钠的生理盐水1 ml;B组:注入20 mg/ml 5-Fu 1 ml;C组:注入20 mg/ml Nano-HAP溶胶1 ml;D组:注入同样浓度5-Fu和Nano-HAP混合液2 ml.四组实验动物于注药后7、14、21 d行肝脏B超扫描,记录生存时间,取肝肿瘤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术后7、14、21 d A组平均肿瘤体积分别为(4.93±0.76)cm3、(15.67±2.75)cm3和(52.36±10.57)cm3 ; B组为(4.16土0.33)cm3、(10.26±1.60)cm3和(18.89±4.65)cm3;C组为(1.43±0.13)cm3、(3.69±0.77)cm3和(9.51±2.09)cm3;D组为(2.80±0.46)cm3、(3.77±0.91)cm3和(8.46±0.95)cm3.B、C、D三组肿瘤体积均小于同期对照组,D组肿瘤体积最小.四组动物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4、41、51和44 d.B、C、D三组生存期较对照A组延长.超声监测显示C、D组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溶胶瘤内注射时可见肿瘤内强回声光点.多次注射后瘤体内可见钙化样强回声光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见A组和B组肿瘤组织出现多处片状坏死,C、D组注射区域呈片状坏死,被条索状或片状钙化灶分隔.结论 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瘤内注射治疗兔VX2肝肿瘤是安全、可行的,对肿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未见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电刺激波形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定向排列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取5周龄SD大鼠(体质量100~150 g)体外分离培养ADSCs。用第3~5代细胞制备细胞爬片,放入自制电场生物反应器中,分别施以电场强度为1、2、3、4、5、6 V/cm的直流电刺激(分别设为A1、A2、A3、A4、A5、A6组);电场强度6 V/cm、占空比50%、频率1 Hz和2 Hz的方波电刺激(分别为B1、B2组);电场强度6 V/cm、脉宽2 ms、频率1 Hz和2 Hz的双相脉冲波电刺激(分别为C1、C2组)。对照组(D组)不施加电刺激。采用倒置显微镜定时拍照法观察ADSCs在电场作用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计算细胞排列的平均对齐指数(orientation factor,OF);采用罗丹明-鬼笔环肽荧光染色分析电场刺激后细胞的骨架排列;活死染色法分析细胞存活率;钙离子荧光染色标识电刺激中细胞内钙离子分布,分析细胞钙离子活动功能。结果 ADSCs对直流电刺激的响应与电场强度相关,电场强度越高,形成垂直排列的细胞越多;各时间点B1、B2组及C1、C2组均未发现明显的细胞定向排列现象。除A5、A6组平均OF显著高于D组(P0.05)外,其余各组平均OF与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骨架染色分析表明,A5、A6组细胞形成紧密的束状细胞骨架结构,且趋向于垂直电场矢量方向排列。细胞活死染色显示,除A4、A5、A6组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D组(P0.05)外,其余各组细胞存活率与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钙离子荧光染色显示,A4、A5、A6组细胞内的钙离子荧光强度稍高于D组,其余各组细胞内的钙离子荧光强度与D组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直流电场强度5 V/cm和6 V/cm刺激可引起ADSCs定向排列,直流电场强度低于5 V/cm以及方波和双相脉冲波均未引起细胞定向排列;电刺激后细胞存活率与电场强度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变肝脏体积变化与其病变严重程度间的关系。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111例正常人及74例肝炎后肝硬变患者行容积扫描并得到肝脏体积。采用直线相关和回归方法研究正常人群肝脏体积与其身高、体重和体表面积的关系,得出相应回归方程作为成人标准肝体积公式。求出肝硬变患者肝脏体积指数及体积变化率,分析其与肝功能Child分级的关系。结果正常成人肝脏平均体积为(1225.15±216.23)cm3,与其身高、体重和体表面积均呈正相关。回归方程:肝脏体积(cm3)=876.02×体表面积(m2)-297.17或肝脏体积(cm3)=12.712×体重(kg)+450.44。肝硬变患者中Child A、B及C级全肝体积分别为(1077.77±347.01)cm3、(1016.35±348.60)cm3和(805.73±208.85)cm3,体积指数分别为0.87±0.26、0.83±0.26和0.67±0.17,肝脏体积变化率分别为(12.36±26.12)%、(16.82±26.29)%和(32.98±16.78)%,Child C级患者全肝体积及体积指数明显小于Child A、B级者(P<0.05),体积变化率明显高于Child A、B级(P<0.05)。结论16层螺旋CT体积测量结合成人标准肝体积公式可以定量评价病肝体积变化,肝硬变肝脏体积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脏影像解读分析系统在精准肝切除手术规划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期间完成的95例精准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经肝脏影像解读分析系统进行三维定量分析及模拟手术设计。结果95例患者经肝脏CT影像解读分析系统重建,得到了清晰的肝脏、肿瘤和肝内脉管系统的三维图像并可任意角度旋转观看,可以显示距肿瘤2mm、5mm、10mm、20mm等不同肿瘤切缘时可能累及并需切除的主要血管及该血管支配的肝脏区域体积。全肝体积为(1776.4±998.5)cm3,拟切除肝体积为(1026.2±811.5)cm3,肿瘤体积为(589.3±496.8)cm3,功能性残余肝脏体积为(795.3±522.6)cm3。功能性残余肝脏体积与标准化全肝体积的比值为(58.2+25.1)%,其中无肝硬变患者其比值均〉30%,肝硬变患者其比值均〉40%。本组95例均实施精准肝脏切除手术操作,根据残余肝体积量、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手术方案,其中9例缩小了切除范围,4例扩大了切除范围,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肝脏影像解读分析系统可精确定位肝脏肿瘤,计算残余的功能性肝脏体积,明确肿瘤邻近的血管解剖关系,最终辅助设计最优化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脏肿瘤术前评估及指导精准肝切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集10例入住我院的肝脏肿瘤患者术前64排螺旋CT亚毫米原始扫描数据,再运用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进行图像分割及三维重建,观察重建模型进而仿真手术,计算残肝体积百分比,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评估手术风险,将仿真手术与真实手术全过程,术前风险评估及真实预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I-3 DVS对腹部脏器及其脉管系统三维重建的模型结构清晰、直观、形象逼真.10例患者功能肝体积介于(1335.28±293.72)ml;肿瘤体积介于(399.06±276.26)ml;残肝体积介于(770.12±226.77)ml;结合患者临床资料,10例患者术前测得的残肝体积百分比均能满足术后肝功代偿要求,仿真手术与真实手术全过程一致,术前利用MI-3DVS手术风险评估与真实手术风险一致.结论 三维可视化技术对指导肝脏肿瘤手术方案的制定,提高肝脏肿瘤切除率,评估手术风险,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脏肿瘤术前评估及指导精准肝切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集10例入住我院的肝脏肿瘤患者术前64排螺旋CT亚毫米原始扫描数据,再运用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进行图像分割及三维重建,观察重建模型进而仿真手术,计算残肝体积百分比,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评估手术风险,将仿真手术与真实手术全过程,术前风险评估及真实预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I-3DVS对腹部脏器及其脉管系统三维重建的模型结构清晰、直观、形象逼真。10例患者功能肝体积介于(1335.28±293.72)ml;肿瘤体积介于(399.06±276.26)ml;残肝体积介于(770.12±226.77)ml;结合患者临床资料,10例患者术前测得的残肝体积百分比均能满足术后肝功代偿要求,仿真手术与真实手术全过程一致,术前利用MI-3DVS手术风险评估与真实手术风险一致。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对指导肝脏肿瘤手术方案的制定,提高肝脏肿瘤切除率,评估手术风险,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人内皮抑素转基因治疗裸鼠人大肠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瘤内注射携带人内皮抑素 (hEN)基因的SA脂质体对裸鼠体内大肠癌LoVo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克隆、修饰hEN并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hEN ,2 0 μg质粒加 40 μgSA脂质体构建SA pcDNA3hEN。 3 2只裸鼠背部皮下注射 2× 10 5/mlLoVo细胞悬液建立人大肠癌裸鼠模型。随机分 4组分别瘤内注射NS、SA、SA pcDNA3和SA pcDNA3hEN后 4、8、12、16d测量肿瘤体积。结果 SA pcDNA3hEN组肿瘤平均体积均小于对照组 ,第 12、16天的平均体积分别为 (0 .2 7± 0 .2 1)cm3 及 (0 .5 7± 0 .41)cm3 ,而对照组肿瘤体积为 :NS组 (0 .89± 0 .3 9)cm3及 (2 .5 0± 0 .91)cm3 ;SA组 :(0 .98± 0 .69)cm3 及 (1.98± 0 .5 9)cm3 ;SA pcDNA3组 :(0 .90± 0 .3 4)cm3 及 (1.88± 1.0 2 )cm3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瘤内注射携带hEN基因的SA脂质体可抑制裸鼠体内种植性人大肠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1999年6月至2 0 0 3年12月我院肿瘤科手术治疗乳腺癌病人5 4 3例,均为女性。年龄2 1~80岁,平均4 8 7岁。均行改良根治术。本组根据乳腺原发肿瘤的大小分为4组,第1组179例,乳腺原发肿瘤≤2cm ;第2组192例,肿瘤>2~3cm ;第3组113例,肿瘤>3~5cm ;第4组5 9例,肿瘤>5cm。共检出淋巴结6 933枚(每例至少检出8枚淋巴结) ,平均每例为12 77枚。淋巴结转移阳性者2 72例(5 0 0 9% ) ,阴性者(N0 ) 2 71例(4 9 91% )。其中淋巴结转移1~3枚(N1) 132例(4 8 5 3% ) ,4~10枚(N2 ) 10 4例(38 2 3% ) ,10枚以上(N3) 36例(13 2 4 % )。病理诊断:浸润性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 0 0 2年 4月至 2 0 0 3年 10月对2 0例肝脏肿瘤病人术前行 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 ,并在CT工作站上应用多排螺旋CT表面容积重建及多平面容积重建软件行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的三维影像重建 ,测量全肝体积、肝肿瘤体积及拟切部分肝脏体积 (包括肿瘤体积 ) ,观察病人术后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氨水平及腹水情况 ,计算病人残肝体积与标准肝体积之比。结果  2 0例病人经肝血管三维重建后均能从各个角度显示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结构 (肝动脉可显示 2~3级分支 ,门静脉 3~ 4级分支 )、肝动脉变异情况、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经三维重建后测得预切除肝脏体积平均为 4 78 75cm3 ,肿瘤体积平均为 374 6 5cm3 ,与手术切除标本所测体积基本符合 (P >0 0 5 )。残肝体积与标准肝体积之比小于 5 0 %时 ,病人术后肝功能重度损害的可能性增加。结论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帮助术者在术前更直观地了解肝血管解剖关系、肿瘤与周围血管关系 ,对制定更完善的手术方案具有实用价值。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可较准确测量肝体积 ,残肝体积与标准肝体积比值可帮助预测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冷循环射频治疗肝脏肿瘤的疗效、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在超声引导局部麻醉下对 5 2例病人进行冷循环射频治疗肝脏肿瘤。肿块直径 1 0~ 13 6cm ,平均 3 6 7cm。结果 肿块直径 <3cm的完全消融 (CA)率为 88 4 % (38/4 3) ,3~ 5cm为 75 7% (2 8/37) ,>5cm为 33 3% (6 /18)。对其中 8个不完全消融肿块分别在术后 3~ 6个月再次行射频治疗。全组无术中死亡 ,无中转开腹手术 ,术后无病人出血。术中有 15 4 % (8/5 2 )出现腹痛 ,9 6 % (5 /5 2 )出现恶心 ,11 5 % (6 /5 2 )出现黄疸 ,32 7% (17/5 2 )出现一过性发热 ,1 9% (1/5 2 )出现胆漏。结论 超声引导下冷循环射频治疗对 <5cm肝脏肿瘤效果确切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肝脏体积变化与病肝储备功能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目的建立国人正常肝脏体积计算公式 ,探讨肝脏体积变化在评价病肝储备功能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螺旋CT对 2 80名正常人、85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了腹部扫描并求出其肝脏体积。使用直线相关和回归的方法研究正常人群肝脏体积与体表面积的关系 ,得出相应的回归方程。求出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的变化率 ,分析其与Child肝功能分级和术后并发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正常成年人肝脏的平均体积为 (12 5 0± 141)cm3,其与体表面积呈正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 0 96 ,回归方程为LV(cm3) =6 13×BSA(m2 ) +16 2 8。对于肝硬化患者 ,在ChildA级肝脏平均体积为 (10 92± 2 76 )cm3,ChildB级为 (86 8± 16 3)cm3,ChildC级为 (6 5 2± 76 )cm3,三者之间差异均存在着显著意义 (P <0 0 0 1)。ChildB级和ChildC级与正常组比较 ,肝脏平均体积明显减小 (P <0 0 0 1)。当病肝体积缩小 40 %以上时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肝脏体积变化率与Child肝功能分级间存在着交错现象。结论 CT测量方法结合成人正常肝脏体积公式运算 ,能定量评价病肝体积变化 ,从而有助于客观评价病肝储备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测定中国正常成人的脾脏体积。方法本研究收集来自上海全景医学影像中心200例正常体检者(男性121例,女性79例)的薄层CT图像及原始DICOM数据,并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三维成像,测定脾脏体积。结果 (1)正常成人脾脏体积为(185. 1±87. 43) ml,正常男性的脾脏体积为(201. 37±96. 37) ml,正常女性的脾脏体积为(160. 19±64. 62) ml,男性平均脾脏体积大于女性平均脾脏体积(P 0. 01);(2)成年男性93. 38%的脾脏体积分布在50~350 ml,成年女性约87. 34%的脾脏体积分布在50~250 ml;(3)传统公式计算的脾脏体积误差为-15. 76%(-50. 69%,44. 26%),其计算结果在总体、男性、女性中均与三维可视化结果存在差异(P 0. 01);(4)脾脏长径可解释62. 4%的脾脏体积变异,不能满足精准医疗的要求。结论 (1)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精准测定的正常脾脏体积可作为临床上成人脾脏体积的参考;(2)传统体积公式法误差大,脾脏二维参数不能精准反应脾脏体积,应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测量脾脏体积取代以往的二维脾脏评估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As2O3与碘油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对兔VX2肝移植瘤生长及转移的作用.方法 40只家兔肝内肿瘤种植后2周,随机分为5组,经肝动脉插管分别给予不同处理,实验设生理盐水灌注组、As2O3灌注组、单纯碘油栓塞组、阿霉素碘油栓塞及As2O3碘油栓塞组,As2O3的用量为2 mg/kg.肿瘤种植后5周,测量动物体重,所有动物均处死,取出肝脏及双肺标本,测定肝脏的重量,计算肝移植瘤的体积、坏死面积,观察肝内、双肺及其他器官肿瘤转移的发生率.结果肿瘤植入后5周,各处理组动物体重均有明显的下降,肝脏重量增加,计算的肝指数各组分别为9.8±2.2、9.7±2.1、8.5±2.0、8.4±2.1、6.4±1.2;肿瘤体积分别为(35.5±7.6) cm3、(32.2±9.7) cm3、(21.2±8.5) cm3、(20.9±11.3) cm3、(11.8±4.0) cm3,栓塞治疗组与非栓塞治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s2O3碘油栓塞治疗组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坏死率各组间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双肺转移结节的数目各组分别为52.4±32.2、51.8±26.3、54.8±29.2、53.5±30.7、19.6±17.0;转移结节的直径各组分别为(3.8±1.2) mm、(3.6±1.1) mm、(3.9±1.3) mm、(3.5±1.6) mm、(2.2±0.7) mm.As2O3碘油栓塞治疗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2O3与碘油联合经肝动脉栓塞治疗,可抑制肝移植瘤的生长及肺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运用年龄校正公式的3D-CT肝脏体积测量方法评估活体肝移植(LDLT)供体肝体积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LDLT供体135名,分为≤30岁组(48名)和>30岁组(87名),前瞻性分析LDLT供体45名,分为≤30岁组(19名)和>30岁组(26名)。回顾性分析中,比较不同年龄组间3D-CT测量右半肝体积误差率,通过对术中右半肝实际体积、3D-CT测量体积及年龄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获得年龄校正公式。将公式应用于前瞻性分析,计算不同年龄组中运用年龄校正公式前后3D-CT测量肝体积的误差率。结果回顾性研究中,≤30岁组3D-CT测量肝体积误差率[(15.48±8.76)%]高于>30岁组[(10.87±5.24)%,P<0.05];年龄校正公式为:V实际=72.576+0.715×VCT+1.282×年龄(r2=0.786,P<0.001)。前瞻性研究中,运用年龄校正公式3D-CT测量肝体积误差率为(9.32±6.13)%,低于与未运用年龄校正公式误差率[(13.16±7.69)%,P<0.05];运用与未运用年龄校正公式3D-CT测量肝体积误差率在≤30岁组中分别为(10.84±7.13)%和(15.93±8.94)%(P<0.05),在>30岁组中分别为(9.07±5.73)%和(11.01±6.05)%(P>0.05)。结论年龄校正公式能降低3D-CT测量LDLT年轻(≤30岁)供体肝体积的误差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自组装阿霉素微囊肝动脉灌注对兔肝VX2肿瘤生长、代谢和凋亡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接种肝脏VX2肿瘤组织块,建立肝脏肿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经肝动脉给予生理盐水(A组)、空白微囊(B组)、阿霉素4mg/kg(C组)和阿霉素微囊等效药物4mg/kg(D组)。治疗后1、3、5、7、10和14d分别以PET/CT显像测定肿瘤体积、生长率及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处理后14d处死动物,常规病理、HE染色观察,DNA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肿瘤的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测定肿瘤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治疗7d后给药组肿瘤体积及生长率明显降低,与空白微囊组及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10d后阿霉素微囊组肿瘤呈负增长,生长率<100%,与其他各组有明显差异(P<0.05)。给予药物后,C、D组糖代谢水平降低,SUVmax值与A、B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阿霉素微囊组SUVmax值呈持续下降趋势,10d后糖代谢水平明显低于其它组,肿瘤组织活力明显降低(P<0.05)。治疗14d后,阿霉素微囊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大于其它组,而增殖指数低于其它组(P均<0.05)。结论:自组装阿霉素微囊作为一种新型智能化供药体系,肝动脉灌注后可明显抑制兔肝脏VX2肿瘤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糖代谢和细胞增殖而发挥抗肿瘤效应,可有效提高肝脏肿瘤的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不断颈前肌群甲状腺叶切除术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不断颈前肌群甲状腺叶切除术的可行性。比较甲状腺叶切除术中离断颈前肌群 (A组 )与不断颈前肌群 (B组 )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 :(1 )B组手术成功率 93 .85 % ;(2 )术后引流血量A ,B两组分别为 76 .62ml和 45 .70ml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5) ;(3)术后痛性硬结发生率 ,A ,B两组分别为30 .0 9% (31 / 1 0 3)与 0 .1 5 % (4/ 2 64)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0 5) ;(4)术后皮肤粘连发生率 ,A ,B两组分别为 1 6 .50 % (1 7/ 1 0 3)与 0 .75 % (2 / 2 64)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0 5) ;(5)平均住院日和平均医疗费用 ,A ,B组分别为 1 0 .86d ,7.98d和 1 850 .53元 ,1 60 7.72元 ,差异均有显著性 ,(均P <0 .0 0 0 5) ;(6)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 (喉上神经与喉返神经功能障碍 ,甲状旁腺功能障碍及甲亢复发 ,甲低等 ) ,A ,B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2 5)。提示不断颈前肌群行甲状腺叶切除是安全可行的。笔者认为 ,不离断颈前肌群的手术适应证为 :(1 )颈部细长体型病人 ,颈粗≤ 40cm ,颈长≥ 8cm ;(2 )甲状腺肿大≤III° ;(3 )甲状腺肿瘤≤5cm ;(4)甲状腺周围无粘连。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期间15例行肝门胆管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资料。行上腹CT检查,利用3D-Liver软件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评估解剖变异、肿瘤分型、血管侵犯以及肿瘤可切除性,并作术前手术规划。观察术中探查与术前评估的一致性、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结果: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评估15例病人Bismuth-Corlette分型:Ⅱ型3例,Ⅲ型10例,Ⅳ型2例。全肝体积(1 286.06±321.56) mL,左半肝体积(451.90±173.98) m L,右半肝体积(834.14±220.34) mL,肿瘤体积为(15.19±12.91) mL。80%(12/15)的病人按术前规划完成肝门胆管癌根治术。肝动脉变异5例,肝静脉变异4例,门静脉变异1例。术中所见与评估一致。肝脏切除11例。手术时间(343±111) min,出血量(355±189) mL。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保障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医学3D打印技术在精准肝切除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7例复杂性肝脏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55岁。患者术前经上腹部增强CT扫描,使用三维可视化软件(MI-3DVS)进行三维重建,导入3D打印机,打印出1:1肝脏物理模型,分析肝脏解剖、进行术前模拟,确定手术方案。结果:全部患者的肝脏3D模型能清晰显示肝内脉管系统、肝脏及肿瘤组织解剖形态、肿瘤与肝内血管结构毗邻关系,计算出肝脏平均体积为(1 872.2±753.7)mL,肝脏肿瘤体积中位数为316.96 mL。根据3D打印结果,1例患者因肿瘤侵犯门静脉不适宜外科手术,建议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其余6例均行精准肝切除,实际手术过程与术前手术规划完全符合(6/6),无围手术期期死亡。结论:医学3D打印技术可应用于肝脏肿瘤的手术规划,在精准肝切除的术前评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计算机三维可视化重建系统在肝泡型包虫病切除术中的应用及不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152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切除范围≥4个肝段患者80例,切除范围≤3个肝段患者72例,不同肝切除范围患者根据是否进行了三维重建分为三维重建组和未三维重建组,记录并比较三维重建组和未三维重建组患者的影像学数据、术中指标及术后情况。结果共有79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进行了三维可视化重建并生成了实时的三维模型,三维可视化重建时间平均19 min,其中有13例患者重建时间超过了30 min,最长者达到了150 min。在根据三维重建结果拟定手术方案的79例患者中,术前模拟手术预计切除肝脏体积为(583.6±374.7)mL,术中实际切除肝脏体积为(573.8±406.3)mL,二者比较一致(P=0.640)。切除范围≥4个肝段和≤3个肝段患者中分别有41例和38例选择进行了三维重建。切除范围≥4个肝段患者中,三维重建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未三维重建组(P=0.021),术中出血量也明显少于未三维重建组(P=0.047),2组患者间术中输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6)。切除范围≤3个肝段患者中,三维重建组和未三维重建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输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切除范围≥4个肝段或是≤3个肝段患者的三维重建组和未三维重建组间术后3 d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术后90 d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三维可视化重建系统可以减少≥4个肝段切除术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缩短手术时间,但其在≤3个肝段切除术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中则没有明显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