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阐明踝三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第5腰椎(L5)神经根性痛镇痛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对10名腰椎间盘突出症L5神经根性痛患者分别进行第1次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针刺踝三针之"根痛2"穴位后功能像扫描和第2次静息态功能像扫描,应用相关软件对获得的试验图像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结果纯静息态激活的脑区有双侧的旁中央小叶、扣带回、丘脑、枕叶,及第三脑室周围、视交叉、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小脑蚓等部位。针刺时激活的脑区有双侧枕叶、颞叶、顶叶,中脑的左侧,小脑也有散在性的激活区域。出针后激活的脑区有双侧颞叶、丘脑左侧、胼胝体压部、视交叉、右侧内囊、脑桥、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等部位。结论 L5神经根性痛使大脑功能区发生变化,静息态默认网络的活动受到抑制,活动水平下降。针刺"根痛2"穴位后,其信号通过神经通路到达相应的脑功能区,使之被激活或者抑制,产生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食蟹猴进行左侧足三里穴针刺的fMRI研究,探讨左侧足三里穴针刺所引起的脑功能活动.方法 食蟹猴6只,采用3.0T MR扫描仪,动物麻醉后进行左侧足三里穴磁共振功能成像扫描.针刺fMRI采用"静息-刺激-静息"设计模式.fMRI-BOLD扫描16层,128 phase.采用SPM2软件处理fMRI实验数据,采用t检验来分析特定任务刺激下脑激活的状态.结果 针刺左侧足三里穴可以观察到左侧中央前回、右侧中央后回、双侧岛叶、楔前叶、右侧颞叶激活;额叶、顶叶、枕叶、扣带回有负激活点.结论 可以在临床使用的MRI设备上对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脑fMRI的研究.针刺食蟹猴左侧足三里穴,fMRI可以显示不同脑组织区域的正激活和负激活.针刺的作用机理可能与中央前回、岛叶及颞上回有较密切关系.针刺足三里穴引起的负激活定位性较差,扣带回的负激活在针刺机理及针灸止痛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内关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运用功能性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内关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对不同脑功能区激活的异同。方法:7例青年志愿者分别接受内关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并进行功能性磁共振脑部扫描。统计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状态下脑部各感兴趣区的激活概率、激活点数、激活强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内关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对左右不同脑区的激活概率、激活点数和激活强度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有趋势表明,常规针刺对双侧颞叶和左侧枕叶、右侧小脑有相对集中的激活,皮部浅刺对右侧枕叶、左侧小脑有相对集中的激活。结论:内关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对不同脑部功能区激活无显著性差异,但表现有常规针刺更能激活双侧颞叶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低频振幅(ALFF)联合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价轻度脑外伤(MTBI)患者脑功能活动;探讨ALFF异常脑区DTI的变化。方法:17例MTBI患者(MTBI组)与17例健康者(对照组)行静息态脑fMRI及DTI扫描。用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伤后6个月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评估MTBI神经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静息状态下,MTBI组双侧额叶、小脑后叶ALFF升高,右侧丘脑、海马、脑干、双侧枕叶、左侧中央后回和右侧放射冠ALFF降低(P〈0.005),双侧海马、左侧丘脑、右侧小脑的表观弥散系数降低,双侧额叶、脑干及左枕叶的各向异性分数降低(P〈0.05)。两组间MMSE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息状态下,MTBI患者脑功能与微观结构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5.
针刺外关与外关配伍阳陵泉穴的脑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基于穴位配伍效应一脑相关假说,观察针刺青年健康志愿者右侧外关穴和外关配伍阳陵泉穴对不同脑区激活效应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方法:16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外关穴组和外关配伍阳陵泉穴组,每组8名,分别针刺右侧外关和外关配伍阳陵泉穴。运用GE1.5T超导核磁共振系统完成脑部fMRI扫描,所得数据采用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法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ROI激活几率表明,针刺外关和外关配伍阳陵泉穴均可相对集中(激活几率〉4)激活双侧额叶和双侧顶叶等脑部功能区,但针刺外关和外关配伍阳陵泉穴对左右各脑区激活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I激活点数表明,针刺外关穴能相对集中(激活点点数〉10)激活双侧额叶和双侧顶叶等脑部功能区,且针刺外关穴能相对特异地激活右侧小脑(P〈0.05),而针刺外关配伍阳陵泉穴则相对特异地激活左侧顶叶、左侧枕叶和双侧基底节区(P〈0.05)。ROI激活强度表明,针刺外关配伍阳陵泉穴对于右侧小脑的激活强度较单纯针刺外关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表明,手足少阳经同名经穴配伍能够加强对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平衡障碍的治疗作用,穴位配伍的作用机制与脑功能区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下针刺内关穴(PC6)较为一致的激活脑区,揭示针刺内关穴(PC6)的中枢效应机制。方法检索2022年11月以前使用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方法探讨针刺内关穴(PC6)静息态脑功能改变的文献,按照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激活似然估计法(ALE)基于Ginger ALE 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既往研究中健康成人针刺内关穴(PC6)前后激活差异的脑区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共纳入4篇文献,健康志愿者51例,均采用ALFF分析方法,针刺后激活脑区63个,经过ALE数据结合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针刺前健康成人志愿者针刺后产生了2个活动增强的激活簇,左侧中央后回、左侧额上回(体素串分别为536、4 72mm3,P<0.001),未发现活动减低脑区。结论 运用ALE元分析发现针刺内关穴(PC6)存在的相对一致激活脑区,激活的脑区可能揭示了针刺内关穴(PC6)产生治疗效应的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针刺左侧支沟穴对健康被试者脑内低频振幅比率(f ALFF)在不同时间序列内的变化。方法对18名健康人左前臂支沟穴进行fMRI扫描,包括:第1次纯静息态扫描(R1)、针刺后留针期间静息态扫描(R2~R5)和拔针后静息态扫描(R6~R7),对采集数据进行f ALFF分析。结果 (1)双侧楔前叶f ALFF由针刺前负激活转变为正激活并延续至R6状态内(除R5状态内未见显著激活),且激活幅度及簇数值均较稳定;(2)额中回、额上回在针刺前正激活基础上增强,除R3状态内双侧均为正激活外,留针R2、R4、R5期间及拔针后R6状态内呈现左、右侧交替正激活效应;(3)顶下小叶由针刺前负激活转变为R2~R3状态内正激活,R4~R7状态未见显著变化;(4)小脑前、后叶在针刺后R2状态内和拔针后R6状态内出现正激活(R2:小脑后叶,R6:小脑前、后叶),针刺后R3和R5状态内则为负激活。结论该结果从脑能量代谢层面为临床针刺支沟穴治疗与楔前叶、额中回及额上回、顶下小叶等区域功能减弱、小脑前叶及小脑后叶功能亢进相关类疾病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并为临床留针期间的行针时间点和针刺后效应研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人调控双眼垂直协同运动皮质中枢的位置。【方法】选择健康人12名作为受试者,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使用GE Signa High speed MR/i1.5T超导MRI仪及血氧水平依赖法(BOLD)fMRI技术对功能区进行成像。【结果】被激活脑区位于双侧额叶,集中于Brodmann8区和6区的位置;功能信号强度及范围:右侧为主4例,左侧为主3例,单侧3例,双侧对称2例。【结论】人调控双眼垂直协同运动的皮质中枢位于Brodmann8区和6区的位置;功能活动有偏侧、单侧及对称特点。fMRI是定位脑功能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应用低频振荡幅度(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观察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静息态脑功能改变。方法 选取50例M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50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所有被试均进行fMRI检查,采取ALFF后处理方法,比较MCI与正常对照组静息态脑功能的差异。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CI组患者双侧海马旁回、双侧尾状核、左侧壳核和左侧岛叶ALFF减弱。未检测出ALFF增强的区域。结论 MCI患者静息态fMRI显示海马旁回等脑区活动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10.
唐文新  朱齐丰  龚向阳  朱丞  王奕權  陈树林 《浙江医学》2016,38(10):680-683,706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脑结构及脑功能异常以及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3.0T核磁共振仪对18例未服药强迫症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全脑扫描,获得高分辨率3D-T结构后,采用优化的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方法(VBM)计算全脑灰质容积;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采用低频振幅(ALFF)方法处理,并与1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群相对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强迫症组右侧丘脑、双侧扣带回左侧尾状核及右侧苍白球体灰质容积减少(P<0.05);小脑前叶、左侧眶额上回、右侧额中回、左侧颞中回、左楔前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等皮质结构灰质容积增加(P<0.05);右侧小脑与右侧顶叶静息态fMRI过度激活,左侧扣带回、豆状核与尾状核激活减弱(P<0.05);药物治疗反应良好的强迫症患者左侧丘脑、左侧豆状核、左侧壳核、左侧前、后扣带回灰质容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5);静息态fMRI结果提示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存在多个脑区灰质容积和静息态脑功能异常,有效的药物治疗可部分逆转这种异常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电针刺激"足三里"和"内关"对脑梗死大鼠神经运动功能及脑组织病理状态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电针对脑梗死大鼠的疗效机制.方法 将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针刺组和非针刺组三组,每组再随机分为1 d、7 d和14 d三个亚组 用改进的Longa线栓法制备脑梗死大鼠模型 针刺组电针刺激"足三里"和"内关"治疗,20 min/(次·天) 余两组在同一时间捆绑,不进行针刺治疗.采用NSS评分和平衡试验评分来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结果 1 d时大鼠神经功能与平衡试验评分针刺组和非针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7 d和14 d时针刺组大鼠的评分均低于非针刺组(P〈0.05) HE染色,1 d时针刺组梗死边缘区神经细胞形态的缺血性损伤较非针刺组轻 7 d和14 d时针刺组明显好于非针刺组.结论 电针刺激"足三里"和"内关"能够明显改善脑梗死大鼠脑损伤区组织病理学,促进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恢复.  相似文献   

12.
陈旭彬  陈李芳  王洋  周艳霞 《海南医学》2014,(11):1573-1575
目的评定头体针治疗急性期脑梗塞的疗效,同时观察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确诊并进行治疗的急性期脑梗塞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仅使用药物治疗,实验组除采用药物治疗之外,还使用头体针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4.45%)明显高于对照组(64.42%);实验组总积分[(22.13±5.34)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15.38±5.6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2 h后实验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251.20±52.20)mg/L)明显高于对照组[(245.30±45.30)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体针治疗急性期脑梗塞具有明显疗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超早期介入针刺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超早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常规西药组、针刺+西药常规组,每组30例。分别观察治疗后7、14、21d患者神经功能功能缺损及临床疗效的动态变化。【结果】针刺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变、临床疗效均优于常规组(P〈0.01)。同时针刺对首次发病患者的恶化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针刺协同药物对血压、血糖、血脂有一定的良性调节作用。【结论】超早期可介入针刺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且可控制病情恶化、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神经点辅以弹拨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以针刺神经点、手法应用弹拨法治疗脑梗死患者(CT或MRI确诊)85例,并设立针刺传统穴位85例作为对照,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神经点组总有效率(治疗组)97.65%,显著优于针刺传统穴位组(对照组)(78.82%),P〈0.01。治疗组中50岁以下组有效率91.89%,显著优于50岁以上组(60.41%),P〈0.05;治疗组中病程15天以下组总显效率94.59%,显著优于15天以上组(52.08%),P〈0.01。【结论】针刺神经点、手法应用弹拨法可以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年龄小、病程短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陈静  钟士江  张蒙  云晨  沈静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3,(10):876-879,F0003
【目的】探讨fMRI指导下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rTMS)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选取急性期右侧放射冠区脑梗死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lO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同样的基础治疗方案。治疗组rTMS治疗前、后及90d时接受Fugl—Meyerscale(FMA)评定手运动功能,同时各组患者还分别进行NIHss(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和BI(barthelindex)评分来评价其整体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情况。对照组在入院时、14d时及90d时也进行FMA、NIHSS、BI评分。【结果】各组于治疗14d及90d时FMA,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NIHSS评分在90d时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MRI指导下的低频rTMS刺激健侧大脑半球的M1区对脑梗死患者的早期手运动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对患者的整体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远期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对阿片类药物成瘾者情绪的干预作用。方法:120例阿片类药物成瘾者经脱毒治疗后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针刺1组(内关、神门)、针刺2组(T5、T7夹脊穴)、针刺3组(内关、神门、T5、T7夹脊穴);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3周后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对患者情绪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针刺组在改善海洛因依赖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2周后针刺2组和针刺3组均优于针刺1组(P<0.05)。在改善抑郁方面针刺3组在治疗3周后优于针刺2组(P<0.05)。结论:电针双侧内关、神门、T5、T7夹脊穴在改善阿片类药物依赖者的情绪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的急性脑梗死的梗死容积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脑梗死病人49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发病至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时间,分为:超急性期(≤6h)15例,急性期(7~72h)18例,亚急性期(4~14d)16例。使用GE signa Highspeed MR/i 1.5T超导MRI仪。获取DWI显示的脑梗死的容积。脑梗死病人三个月时的临床预后评分,使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FSSS)和Ba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统计分析方法使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在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期,DWI显示的梗死容积与KSSS和BI显著相关(P〈0.01)。【结论】DWI显示的急性脑梗死的梗死容积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磁共振证实的超急性期后循环梗死不同时间窗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后的预后情况及安全分析。方法将32例经头部磁共振证实的后循环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按照溶栓治疗时间窗分组,分为〈4.5 h组16例,4.5~8 h组16例。所有患者在rtPA静脉溶栓前、溶栓后6 h、24 h、7 d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 d时行Ba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观察溶栓疗效及溶栓后脑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4.5 h组与4.5~8 h组在各个时间点的NIHSS评分及90 d BI指数、mR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指导下的超急性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适当延长时间窗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