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张红云  张红梅  孙素珍 《职业与健康》2009,25(15):1577-1580
目的研究三级甲等精神病医院护士工作倦怠状况,为制定医务人员健康保护措施,提高其生命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通用版(MBI—GS)测试191名河南省某三级甲等精神病医院护士(护士组)和72名非卫生部门脑力劳动者(对照组)工作倦怠情况;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EPQ—RSC)评定护士组人格特征,分析不同人格类型对工作倦怠的影响。结果精神科护士情绪耗竭和消极怠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0~40岁年龄段护士情绪耗竭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工作倦怠源男护士主要为情绪耗竭,女护士主要为消极怠慢;情绪耗竭和消极怠慢均随着学历的增高而增高(P〈0.01);大学专科学历护士的专业低效能感最低(P〈0.01);中级职称护士的情绪耗竭和消极怠慢高于其他职称(P〈0.01)。精神科护士的情绪稳定性与工作倦怠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内外倾向性、精神质与工作倦怠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内向、情绪不稳定医务人员工作倦怠感明显高于外向、情绪稳定者(P〈0.01)。结论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护士存在明显工作倦怠,男女倦怠源不同;工作倦怠具有明显人口学特征,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脑血管病(CVD)患者抑郁情绪的差别。方法 应用量表对CVD患者抑郁情绪的临床特征进行量化对照分析。将患者按年龄分为三组:A组40~49岁,B组50~59岁,C组≥60岁。结果 A组“不满”等6项因子均分高于B组(P〈0.05),活动抑制、性欲减退均分显著低于B组(P〈0.01);A组抑郁程度重,“抑郁”等12项因子均分高于C组(P〈0.05),而活动抑制与性欲减退均分显著低于C组(P〈0.01);B组与C组在抑郁程度上无差别,但“失败感”等5项因子均分显著高于C组(P〈0.01),性欲减退因子均分显著低于C组(P〈0.01)。结论 不同年龄段脑血管病患者的抑郁情绪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法官工作倦怠水平的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为法官工作倦怠干预提供帮助。[方法]采用中文版工作倦怠量表(CMBI)和社会支持问卷(SSRS)对247名法官进行测试。[结果]法官轻度工作倦怠的检出率为34.4%,中度为29.1%,重度为6.4%;主观支持能够预测法官的情绪耗竭(β=-0.229,P〈0.01)、人格解体(β=-0.256,P〈0.01)和成就感降低水平(β=-0.266,P〈0.01),支持利用度能预测法官的人格解体水平(β=-0.140,P〈0.05)与成就感降低水平(β=-0.158,P〈0.05),年龄能够预测法官的成就感降低水平(β=-0.138,P〈0.05)。[结论]应当重视法官的工作倦怠问题。并充分考虑社会支持对法官工作倦怠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状况,探讨职业认同、工作压力与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的关系。方法采用工作倦怠问卷、职业认同问卷及工作压力量表对新疆某高校的78名专职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校辅导员倦怠比例为16.7%,情绪衰竭比例17.9%,玩世不恭比例9.0%,成就感低落比例最高,为44.9%。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与工作倦怠呈负相关(r=-0.584,P〈0.05),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呈正相关(r=0.517,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职业认同能有效预测工作倦怠、情绪低落、玩世不恭;工作保障能有效预测工作倦怠、成就感低;工作乐趣能有效预测情绪低落。结论职业认同、工作压力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的重要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医生职业的情绪表现策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卫生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供依据。方藩采用情绪劳动量表fEkS)、简易症状自评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工作倦怠调查问卷对276名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生的情绪表现策略依次为深层表现和自然表现以及表面表现。随着工龄增加,自然表现应用减少,深层表现应用增多。医生的心理卫生症状、应对方式均分比常模高。医生的工作倦怠显示中重度。表面表现策略与躯体化、焦虑、抑郁、敌对、应对方式、情绪衰竭呈正相关(r=0.23~0.33);自然表现策略与躯体、焦虑、积极应对呈负相关(r-0.24~0.27),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r=0.25):深层表现策略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r=0.27)。结论医生职业的情绪表现策略与工作倦怠、心理卫生和社会支持有相关性,医院管理者可制定相应的措施减轻员工的情绪劳动压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妇幼保健医护人员的工作倦怠状况,为妇幼保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马斯勒倦怠量表(MBI-HSS)对342名妇幼保健医护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 (1)分别有99.4和31.6的医护人员有中、重度的情绪衰竭和情感疏远,但89.8的医护人员成就感较高;(2)工作倦怠不受性别、婚姻的影响;(3)30岁以下医护人员的情感疏远程度最高;(4)高学历医护人员的情绪衰竭较高,其个人成就感也较高;(5)值夜班医护人员在情绪衰竭、情感疏远及个人低成就感上均显著高于不值夜班者。结论妇幼保健医护人员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现象,应从组织、个人和工作特征等层面预防和缓解倦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并为寻找消除和缓解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四川文理学院193名教师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职业倦怠3个雏度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降低、去人性化得分分别为(25.7±1.82)、(28.17±1.75)、(11.78±1.68);男女教师在职业倦怠3个维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已婚和未婚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叉(P〈0.05);专业教师和公共课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教师在职业倦怠3个维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方高校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但倦怠程度并不严重,多表现在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两个维度上,去人性化现象不明显;不同个人背景因素如性别、婚姻状况、课程性质等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各维度均有影响,尤其对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两方面影响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深圳市外来劳务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下一步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34月,按街道规模和单位性质随机抽取宝安区沙井街道和大浪街道的32家工厂及公共场所的外来劳务工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及自编一般情况问卷的调查,并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共调查l716人.其中男性852人,女性864人,平均年龄为(27.08±7.82)岁。外来劳务工症状自评总分为(117.89±29.65)分,总分阳性检出率为9.0%(155/1716),其中阳性检出率最高的是强迫因子(15.9%),其余各因子的检出率为4.2%~9.8%。除恐怖因子外,外来劳务工总分和各因子分均明显低于全国常模(P〈0.01);女性外来劳务工SCL一90总分,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因子均分均高于男性外来劳务工的均分(P〈0.0l或P〈0.05)。不同受教育程度外来劳务工的SCL一90总分,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敌对及恐怖因子均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不同工作时间外来劳务工SCL一90总分,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及敌对因子均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叭或P〈0.05),且呈现每天工作时间越长得分越高的趋势。除与躯体化因子无相关关系外,年龄与SCL一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呈负相关关系(均P〈0.01)。来深工作年限与躯体化因子得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强迫、恐怖因子得分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深圳市外来劳务工人群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各类心理健康问题。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X-作时间、来深工作年限均是深圳外来劳务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外来劳务工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普外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工作倦怠的影响。方法将90名普外科护士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心理干预组(试验组,45名)和非干预组(对照组,45名),进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和工作倦怠量表评分为观察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干预后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评分,工作倦怠总分、情感衰竭、个人成就感降低因子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干预前相比,试验组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及所有因子(除躯体化、恐怖、偏执因子外),工作倦怠总分、情感衰竭、个人成就感降低因子评分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SCL-90总分、人际关系、抑郁、焦虑与工作倦怠总分及各因子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改善普外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其负性情绪,降低工作倦怠。提示护理管理者应当重视护士的负性情绪,从而保证其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广东省部分民政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探讨工作倦怠与其身心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工作倦怠量表(MBI-GS)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广东省某些地区民政部门工作人员2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87份。部分民政工作人员存在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现象,SCL-90得分高于全国常模(P〈0.05)。民政工作人员在工作倦怠中的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得分与身心健康损害存在相关(P〈0.01)。结论民政工作人员工作倦怠与身心健康存在密切关系,应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民政工作人员提高工作的认同度、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熊菲  李榕  魏娴  李富业  刘继文 《职业与健康》2014,(19):2716-2718
目的了解消防官兵工作倦怠现状,为制定预防消防官兵工作倦怠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消防总队所有正在服役的消防官兵共2 112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工作倦怠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消防官兵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的检出率分别是12.38%,26.74%和43.94%。零度、轻度、中度和重度工作倦怠的检出率分别是40.00%、40.26%、16.48%和3.26%。2对不同组别调查对象的情感耗竭、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和工作倦怠得分进行分析,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消防官兵轻度、中度倦怠人数较多,应尽早进行健康教育,预防工作倦怠情况加重。2工作倦怠情况较为严重的是低教育程度、低收入、低军衔、军龄小和工作性质为灭火的消防官兵。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城市男性职业人群工作压力对其身心健康功能的影响,并探讨职业倦怠在其间的中介效应。方法从某城市中心城区随机抽取30~65岁的1133名男性职工进行横断面调查,用哥本哈根社会心理问卷(COPSOQ)、哥本哈根倦怠问卷(CBI)、以及SF-8分别测试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和健康功能,运用中介分析研究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对职工身心健康的影响。结果工作压力的增加与男性职业人群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下降有显著性关联(P〈0.01),并可见明显的剂量一反应关系;职业倦怠作为中介变量,对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下降分别起到了15.08%和23.84%的间接效应。结论工作压力对男性职业人群的身心健康均造成了不利影响,职业倦怠部分中介了上述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新疆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及个人应对方式的现状,探究高校教师工作倦怠和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以及应对方式和工作倦怠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新疆9大高校16个院系的950名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新疆高校教师中,男性教师人格解体维度得分高于女性教师(13.19±6.32 vs 12.23±5.95,P〈0.05),汉族教师的耗竭维度要高于维、哈、回民族教师(18.24±6.82VS16.93±7.03 vs 16.49±7.23 vs 4.62±6.36,P〈0.05)。②不同性别、民族教师应对方式不同,消极应对方式退避得分男性要比女性得分高(7.58±2.73 vs 7.19±2.74,P〈0.05),维族、哈族教师消极应对方式中,幻想得分高于回族教师(8.02±2.67 vs8.04±2.55 vs 6.72±3.19,P〈0.01)。③应对方式中的积极应对方式求助与工作倦怠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呈显著的负相关(r=0.116,P〈0.01;r=0.036,P〈0.01),消极应对方式中幻想、退避和工作倦怠的人格解体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r=0.342,P〈0.01;r=0.348,P〈0.01),相关性求助〉退避〉合理化〉幻想。结论新疆高校教师工作倦怠情况普遍存在;不同性别、民族及教龄教师采取应对方式不同;不同的应对方式与教师工作倦怠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公司职员职业紧张与工作倦怠的关系,以期为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抽取静安区11座商务楼,问卷调查1033名职员,采用工作内容问卷(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JCQ)和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调查职员一般情况、职员的职业紧张和工作倦怠情况。资料采用方差分析、等级相关和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JCQ各维度得分和工作倦怠量表各维度得分,在不同个体特征和不同职业特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等级相关结果显示,职业紧张与工作倦怠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321(P〈0.0001);社会支持与职业紧张和工作倦怠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250和-0.252(P〈0.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职业紧张水平与工作倦怠风险有相关关系;而社会支持对工作倦怠的风险有缓冲效应OR=0.308(P〈0.01)。[结论]职业紧张受个体特征因素影响和职业相关因素影响;高职业紧张是发生工作倦怠危险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发生潜在工作倦怠危险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当在个人层面和组织机构层面采取措施,降低职业紧张水平,从而降低工作倦怠的风险,达到提高职员健康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镇江市小学教师抑郁、压力感知、职业倦怠状况并分析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Beck抑郁问卷、Cohen压力量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和自编教师压力因素表对江苏省镇江市5所小学262名教师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该市小学教师中度以上抑郁发生率为28.2%;抑郁倾向组在压力感知、压力因素、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方面得分明显高于非抑郁倾向组(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压力感知、职业倦怠和教学管理产生的压力更能预测抑郁的变化。[结论]镇江市小学教师压力感知状况和职业倦怠与抑郁有一定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护士的职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职业倦怠现状,明确职业压力、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为减轻ICU护士职业倦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10月对唐山市工人医院13个ICU 204名护士,采用护士工作压力源、简易应对方式、职业倦怠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工作压力总分为(2.36±0.42)分,其中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是其护士最主要工作压力源(2.95±0.67)分。ICU护士积极应对方式为(1.78±0.46)分,与全国常模无差异;消极应对方式为(1.16±0.54)分,低于全国常模;ICU护士情感枯竭为(26.60±10.23)分,个人成就感为(26.20±9.78)分,去人格化维度为(6.99±5.31)分。相关性分析显示,ICU护士职业压力、消极应对与情感枯竭、去人格化呈正相关,积极应对与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P〈0.05)。结论 ICU护士职业压力愈大,情感枯竭、去人格化程度愈重,积极应对方式可提高护士的个人成就感,消极应对方式易使情感枯竭、去人格化程度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揭示公交驾驶员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现状,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减少公交驾驶员职业倦怠、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对成都市3个公交公司的995名公交驾驶员采用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普适版(MBI-GS)及一般健康问卷(GHQ-12)进行调查。结果 成都市995名公交驾驶员在职业倦怠总分及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维度上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2.33(1.58)分、2.40(3.00)分、0.75(2.00)分及2.17(3.00)分,一般心理健康总分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为11.00(5.00)分。不同学历、锻炼情况驾驶员倦怠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健康总分在性别、驾龄及锻炼情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子分析共提取了自我否定、自我肯定、严重情绪反应3个因子。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维度与一般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间均呈正相关(P<0.05),自我否定和严重情绪反应因子对职业倦怠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结论 公交驾驶员职业倦怠现象较为严重且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水平可以预测驾驶员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