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评价下颈椎椎板减压后应用经关节突钢丝植骨、侧块螺钉钢板、椎弓根螺钉钢板的稳定性,为临床选择恰当的内固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5具新鲜尸体的颈椎(C3~C7)为标本,于C4~C5行全椎板减压术,造成下颈椎不稳定模型。然后依次行经关节突钢丝植骨、侧块螺钉钢板、椎弓根螺钉钢板等三种内固定技术。在2.0Nm纯力矩下进行柔韧性实验,检测C4~C6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的运动范围(用位移表示),左右旋转8°的扭矩(计算出刚度)。所得数据进行组间比较的T检验,评价三种内固定技术的稳定效果。结果:在前屈后伸方面,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钢板没有明显区别;椎弓根螺钉左右旋转的刚度最强;经关节突钢丝植骨在侧弯方向和侧块螺钉没有明显差异,在其它方向的稳定性较差。结论:尽管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仍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其他两种内固定相比,其有较高的稳定性。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下颈椎不稳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恰当的选择。在椎板减压情况下,侧块螺钉固定可满足临床的需要。经关节突钢丝植骨的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不稳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2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11例,女10例。年龄41~69岁,中位数57岁。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患者脊髓受压节段均≥3个,均合并不同程度的颈椎不稳(邻近椎体移位> 3. 5 mm或成角> 11°),3例合并黄韧带骨化、6例合并后纵韧带骨化、8例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8例合并不同程度的颈椎反弓,所有患者椎弓根螺钉植入条件良好。病程6~24个月,中位数14个月。均经后路行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以Centerpiece钛板固定开门侧。分别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评定患者的颈肩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及C_2~C_7 Cobb角,同时观察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C_3~C_6节段手术9例、C_3~C_7节段手术12例。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中位数18个月。均未出现门轴侧断裂及再关门现象,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1例出现C_5神经根麻痹症状,1例出现颈部轴性症状,给予康复锻炼等对症治疗,至术后6个月时症状基本消失。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的颈肩部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5. 6±1. 6)分,(3. 1±1. 1)分,t=3. 150,P=0. 000],JOA评分明显增加[(7. 6±2. 4)分,(14. 1±1. 6)分,t=4. 320,P=0. 000],C_2~C_7Cobb角明显增大(7. 2°±6. 5°,12. 6°±7. 4°,t=5. 020,P=0. 000)。结论:采用颈椎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不稳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因脊髓受压引起的症状和体征、维持颈椎稳定、恢复颈椎正常曲度,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加后路双侧侧块内固定术加关节突关节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症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加后路双侧侧块内固定术加关节突关节植骨融合术。结果 32例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明显提高。术后摄片示椎间小关节间隙模糊,提示小关节已骨性融合,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现象,开门侧维持7~10mm间距,无出现再关门现象。术后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1例术后出现颈5神经根牵拉症状,治疗1周后症状消失。未出现医源性椎动脉、颈神经或颈髓损伤。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合并双侧侧块内固定并关节突关节植骨融合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症的一种比较安全、可靠、效果满意的手术方法,在达到充分椎管减压、获得满意神经功能恢复的同时,稳定了颈椎不稳节段,预防了远期颈椎后凸畸形发生及颈椎不稳加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年人颈源性头痛(CEH)与颈椎不稳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诊断CEH的青年患者64例赴行颈椎X线检查,在过伸过屈位X片上测量椎体间角度位移和水平位移,在自然例位X片上记录颈椎曲线,并与3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CEH组有43例(67.2%)共55个节段有颈椎不稳,其中C3/417例,C4/531例,C5/66例,C6/71例;正常时照组有3例(10%)共3个节段有颈椎不稳,其中C4/51例、C跏2例。两组颈椎不稳例数比较X^2检验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O.01)。CEH组颈椎曲线异常57例(89%),其中颈椎变直36例,反曲8例,折曲或S型弯曲13例。正常对照组颈椎曲线异常2例(6.7%),两组比较X。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本组颈椎曲线异常或/和颈椎不稳共计62例,异常率96.9%。结论:青年人CEH与颈椎不稳密切相关,颈椎不稳很可能是导致临床CEH及其相关症状主要病因,临床上应重视颈椎不稳的诊治.  相似文献   

5.
牵引为主治疗退变性颈椎不稳5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临床资料 本组 5 6例 ,男 2 5例 ,女 3 1例 ;年龄 3 9~ 70岁 ,平均 5 0 .1岁 ;病程 4~ 1 2 0个月 ,平均 1 2 .3个月。颈椎动力位 X线检查示 1个节段不稳 2 5例 ,2个节段不稳 2 0例 ,3个节段不稳 1 1例 ;不稳节段在 C3/4 2 6例 ,C4 /51 7例 ,C5/6 9例 ,C6 /74例。所有病例均行 C-Spnial-MRI和 (或 )MRA检查 ,并行 CT、头颅多普勒检查排除颈部肿瘤、结核及颅内病变等。治疗方法 颈椎布兜牵引 1 d1~ 2次 ,每次3 0~ 60 min,牵引重量 3 kg~ 1 0 kg,逐渐增大 ;角度1 0°~ 3 0°,采用坐位或平卧体位 ,以患者感觉最舒适、有效为宜。予…  相似文献   

6.
创伤、肿瘤及医源性骨性结构破坏等因素均可引起颈椎不稳,往往需要颈椎后路的固定和融合。颈椎后路经关节内固定技术包括经寰枕关节螺钉、经寰枢关节螺钉及下颈椎经关节内固定技术等。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已被广泛研究,而经寰枕关节螺钉和下颈椎经关节内固定技术至今未见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量下颈椎椎板的解剖学参数,探讨对国人进行下颈椎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20具成人尸体C3~C7标本与下颈椎椎板螺钉进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包括棘突根部、椎板中部和下关节突中部的椎板高度,椎板上、中、下部的厚度,钉道长度,进钉点至椎动脉及脊髓的距离,椎板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随机抽取100例正常成年人下颈椎CT图像,测量C3~C7椎板的相关解剖数据,包括椎板中部厚度、钉道长度、进钉点至椎动脉的距离、进钉点至脊髓的距离、椎板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结果:20具成人尸体C3~C7节段椎板高度、厚度分别为(10.1±1.8)mm~(19.4±1.3)mm、(3.3±0.4)mm~(6.8±1.1)mm。C3~C7节段钉道长度、进钉点至椎动脉的距离、进钉点至脊髓的距离分别为(27.2±3.4)mm~(30.8±3.2)mm、(29.8±4.0)mm~(32.2±3.5)mm、(5.2±1.2)mm~(7.6±1.5)mm。椎板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为(54.1°±9.8°)~(60.0°±9.9°)。C7椎板中部高度、厚度,钉道长度及进钉点至椎动脉、脊髓的距离在下颈椎中最大,依次为(19.4±1.3)mm、(6.8±1.1)mm、(30.8±3.2)mm、(32.2±3.5)mm、(7.6±1.5)mm。C3~C7节段CT图像测量下颈椎椎板中部厚度为(4.4±0.7)mm~(8.0±1.3)mm。C3~C7节段钉道长度、进钉点至椎动脉的距离、进钉点至椎动脉的距离、进钉点至脊髓的距离分别为(25.4±2.5)mm~(28.8±3.0)mm、(27.3±2.4)mm~(30.2±3.1)mm、(5.1±1.1)mm~(7.5±1.2)mm。椎板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为(55.3°±10.8°)~(60.3°±10.1°)。结论:对国人进行下颈椎椎板螺钉固定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该方法可以作为下颈椎后路固定技术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WDFC加椎体钢板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及失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前路颈椎钢板与WDFC联合应用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及失稳的疗效。方法:对8例颈椎失稳伴有神经根症状,6例颈椎外伤性脱位,2例颈椎WDFC术后松动的患者进行了颈椎前路减压,钢板与WDFC联合固定融合术。结果:进行了6-8个月的观察随访,术前有神经症状的10例病人中,症状完全消失的8例,大部分消失的2例,术后4个月全部达到了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无钢板,螺钉,WDFC松动及断裂。结论:颈前路减压,钢板与WDFC联合固定融合治疗颈椎脱位及失稳。可获得术后颈椎即刻稳定。固定可靠,骨性融合率高,有明显的神经根管间节扩大作用。解除了神经根受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后路减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合并单枚cage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54例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均有腰痛及一侧下肢疼痛)。其中男39例,女15例,年龄31~63岁。单节段43例,其中L3/4 2例,L4/5 27例,L5/S1 14例;双节段11例,其中L3/4和L4/5 2例,L4/5和L5/S1 9例。暴露单侧责任椎板及关节突,置入椎弓根螺钉,经椎间孔入路椎管减压,切除椎间盘处理终板,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手术前后按JOA评分评定手术疗效。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和与cage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单节段平均45min,双节段平均72min。术中出血90~370ml,其中单节段平均90ml,双节段180ml。术前JOA评分平均(10.7±0.6)分,术后3个月时平均(23.4±0.7)分。优良率为92.60%。随访19~32个月,平均23.1个月,2例患者术后出现对侧下肢放射性疼痛,保守治疗无效,再次手术治疗。最末随访显示患者椎体间融合率96.3%,2例假关节形成,未发现断钉及cage移位。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合并单枚cage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手术简单、有效、经济,但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前路手术的适应症及前路减压与稳定重建术的疗效,对行手术治疗的3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多节段颈椎失稳症及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和混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行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术者17例;颈前路减压加钢板与单纯椎间融合器(Cage)内固定术者8例;颈前路减压加Cage内固定者5例;2例“跳跃性”病例不同节段分别行Cage加钢板内固定。3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21.5个月。术前JOA评分为(7.43±1.19)分,术后(14.62±3.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效优16例,良1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3.8%。1例术后出现神经症状加重,1例双上肢瘫痪完全无恢复。6例术后出现吞咽疼痛或困难,经治疗后恢复,植骨全部融合。认为前路手术的最佳适应症为:累及病变≥2节段;临床表现为颈肩背部疼痛、神经根或脊髓受损,神经系统检查阳性;CT或MRI显示病变来自脊髓前方;经系统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青少年颈痛患者颈椎椎间隙高度变化特点,并探讨其成因。方法选取59例青少年颈痛患者为颈痛组,招募健康青少年17例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颈椎侧位X线摄片。分别比较2组颈椎X线侧位片C2-C3、C3-C4、C4-C5、C5-C6、C6-C7椎间隙高度测量值。结果颈痛组C2-C3、C3-C4、C4-C5椎间隙高度测量值较对照组减小(P<0.05),颈痛组C5-C6、C6-C7椎间隙高度测量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颈痛患者C2-C3、C3-C4、C4-C5椎间隙高度较健康青少年减小,其成因可能与颈椎周边肌力下降导致椎间盘负荷异常增加和颈椎曲度变直有关。  相似文献   

12.
颈椎曲度弧顶点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研究采用Borden氏法测量法探讨颈椎曲度弧顶点的分布规律 ,采用Borden氏测量法在 15 4例颈椎侧位X线片上 ,测量颈椎生理曲度弧顶点的分布情况。显示 15 4例健康志愿者的颈椎曲度弧顶点位置分布的频数以C4中最多 (4 6 .1% ) ,C5中次之(18.2 % ) ,C6上最少 (仅 0 .6 % ) ;对不同弧顶点颈椎曲度值方差分析结果 :P >0 .0 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颈椎曲度弧顶点的分布有一定规律 ,主要分布C4中点和C5中点 ,且不同弧顶点的颈椎曲度值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少年颈椎病的发病机理,观察仰卧位非定点扳法治疗青少年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98例12-25岁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手法采用仰卧位非定点扳法,每周治疗1次,治疗周期为4周。结果: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的疗效标准,治疗结果:治愈70例(71.43%)、好转25例(25.51%)、未愈3(2.04%),总有效率96.93%;X线复查:纠正椎体旋转70例、侧弯4例;齿状突偏歪1例;颈椎曲度变直、反弓13例;前屈不稳2例、后伸不稳1例。结论:仰卧位定点扳法能够调整颈椎结构性紊乱,调整颈椎的稳定性,以改善患者的肌肉功能,并恢复其正常的生理JlI页应性,不同程度地改善患者异常的颈椎生理曲度,恢复其正常的力学平衡,达到预防和治疗青少年颈椎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增加对颈椎的认识,提高,临床医师对颈椎病的诊断技能。方法:总结我科处理的颈椎病误诊病例38例,做一统计分析,并选取4例具有代表意义的病例做一病例分析。结果:颈椎病多易被误诊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肩周炎等。结论:颈椎病是一种容易被误诊的疾病,临床医师在临床工作上,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青年颈椎失稳患者的影响及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程度。方法:评估60例青年颈椎失稳患者临床表现及其生活质量、工作效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颈椎失稳与其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生活质量自身评价出现明显影响者47例,平均得分为7.24。工作效率自身评价出现明显影响者36例,平均得分为7.46。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区间为3~28。颈椎失稳最易引起头痛、眩晕、视物模糊(OR=7.018,4.427,4.025,P<0.05)。结论:颈椎失稳对青年患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造成轻中度影响,可将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等临床表现作为颈椎失稳的信号,高度警惕颈椎病。  相似文献   

16.
显微前外侧入路椎间孔切除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显微前外侧入路椎间孔切除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从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1月采用该方法治疗 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2例颈 5— 6椎间盘向左突出患者 ,1例右颈 5— 6神经根受压、椎间盘突出患者。结果 :行显微前外侧入路椎间孔切除术将钩椎关节切除、椎间盘部分切除后椎间盘受压症状减轻或消失 ,神经根受压症状减轻。结论 :采用显微前外侧入路椎间孔切除术治疗颈脊髓型颈椎病 ,可以直接迅速解除病痛 ,术后康复迅速 ,作为一种新的多快好省的治疗方法 ,具有研究发展价值  相似文献   

17.
推拿治疗颈椎病7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运用推拿方法治疗颈椎病有一定疗效。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颈椎骨骼的退行性病理改变,发病患者多见于40岁以后,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向,可能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及工作性质改变有关。本文主要阐述了近几年来,我们对几十例颈椎病采用推拿方法治疗颈椎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法及发病机制。方法:通过对120例以眩晕为主的病人的诊断、疗效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颈性眩晕的疗效并探讨其发病机制。结果:优:90例;良:16例;可:10例;差,4例,优良率88.3%,有效率95%。结论:颈性眩晕的主要因素是颈部软组织病变及颈椎不稳,平乐手法配合葛根祛湿合剂治疗可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电针配合推拿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117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电针配合推拿治疗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 对117例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患者进行电针、推拿治疗。结果与结论 临床痊愈率60.68%,有效率93.16%。且其治疗前后X线动力性侧位平片角位移和水平位移有明显改善(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