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制简易可调式弹力踝足矫形带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伴足下垂内翻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及康复训练。康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佩戴简易可调式弹力踝足矫形带(AEOB)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前后2组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步速评定,康复组又分为佩戴AEOB(AEOB+)和不佩戴AEOB(AEOB-)评定。结果:治疗3周后,2组BBS、MBI评分及步速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康复组AEOB+患者的BBS、BI评分及步速均较康复组AEOB-及对照组更显著(P<0.01);康复组AEOB-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制踝足矫形带可矫正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和内翻畸形,改善患者步行的平衡及稳定性,增加步速,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王希瑞  张静  孙杰  王芝静  贾汝福 《中国康复》2019,34(10):518-520
目的:探讨可调节踝足矫形器配合针灸治疗在脑出血偏瘫患者足畸形及步行能力改善方面的影响。方法:86例脑出血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戴可调节踝足矫形器。治疗6周后统计足下垂及足内翻畸形率,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足下垂或足内翻畸形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2组患者BB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FAC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FAC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可调节踝足矫形器配合针灸治疗可有效减少脑出血偏瘫患者的足下垂和足内翻畸形,改善平衡能力、步行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自制踝足矫形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常规治疗相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步态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佩戴自制踝足矫形带同时进行步态训练。治疗后分别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踝关节痉挛,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中下肢部分(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和步速。结果:治疗3周后,2组患者患侧CSS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BBS、FMA及步速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自制踝足矫形带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踝关节痉挛,矫正足下垂内翻,改善平衡功能,增加步速和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踝足康复牵引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电动起立平台方法,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踝足康复牵引器治疗。8周后评定疗效。结果 经过8周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的踝关节活动范围增大,平衡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改善(P<0.001);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踝足康复牵引器对增加脑卒中偏瘫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踝关节挛缩,提高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疗效。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Ashworth量表(MAS)、踝关节活动度、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10米最大步行速度(MWS)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M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足下垂、足内翻),FMA评分,MWS均显著改善(t6.845,P0.00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t5.586,P0.001)。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早期介入功能性电刺激对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梗死足下垂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早期介入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步行能力(Step Test时间)评价患者下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早期应用功能性电刺激能改善脑梗死足下垂患者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方征宇  尤琪  周宁  肖少华  孟玲 《中国康复》2013,28(6):443-445
目的:观察足下垂助行仪联合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8例.2组均接受常规下肢功能康复训练,研究组另外增加足下垂助行仪联合减重跑台训练,每周6d.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 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足印法测量步速、左、右足步幅差.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FMA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研究组各项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步速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左、右足步幅差明显减小(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足下垂助行仪联合减重步行训练可明显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康复矫形脚托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康复矫形脚托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不具备步行能力的 95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 ( 4 9例 )和对照组 ( 4 6例 )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程序训练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康复矫形脚托训练。结果康复训练结束时 ,两组在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均明显改善 (P <0 .0 1) ,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0 .0 5— 0 .0 1)。结论康复矫形脚托有助于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观察体表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身体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康复指标的影响。 方法:20例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将其随机分为A组(运动康复训练组)和B组(生物反馈运动训练组),每组各10例。采用Carr-Shepherd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量表来评定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Barthel积分法评定;用ME6000型表面肌电仪来监测生物反馈运动训练。 结果:3个月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B组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增强(P<0.01);与A组相比,B组在治疗1个月后,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增强(P<0.05);治疗3个月后,上述指标均明显增强(P<0.01)。 结论:3个月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身体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结合运动康复更促进了患者的康复过程。  相似文献   

10.
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动态式踝足矫形器组(动踝组,n=22)、固定式踝足矫形器组(固踝组,n=20)和单纯康复组(康复组,n=20),康复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动踝组在进行上述治疗站立及行走训练中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固踝组在进行上述治疗站立及行走训练中使用固定式的踝足矫形器,进行站位平衡、重心转移及行走训练,每天使用超过2h。观察治疗8周后患者的步态、运动分值、步行功能及Barthel指数等。结果:经康复治疗8周后,动踝组步行能力和ADL能力均有明显改善.动踝组运动分值、步行功能及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固踝组及康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结论: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的提高更有效。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佩戴踝足矫形器(AFO)进行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Z组)和对照组(D组)。两组均按常规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AFO,康复训练4周后进行评定。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二维步态分析仪、表面肌电图机及相应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包括步态参数及步行功能分级)、踝关节控制肌群(胫前肌及腓肠肌外侧头)的积分肌电值(iEMG)、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治疗前后对比,治疗组步行能力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步行能力的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踝关节控制肌群肌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早期佩戴AFO能够促进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踝关节控制肌群肌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步行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功能残疾的主要表现之一,阻碍偏瘫下肢功能康复的主要因素是平衡障碍、足下垂内翻及膝关节屈曲等。内翻矫正板能帮助步行障碍者进行步行练习和平衡训练,我们将其早期应用于脑卒中内翻足患者,探讨矫正板对偏瘫患者步行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许多脑卒中患者遗留有踝关节挛缩、足内翻、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其步行能力低下。脑卒中偏瘫康复的最基本内容和目标是恢复步行能力,这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改善社会交往意义重大。生存下来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首要的康复目标就是恢复其步行能力[1]。本文选择自行设计研制的踝足康复牵引器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综合训练,来研究踝足康复牵引器对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足下垂助行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步态的影响,以探索纠正偏瘫足下垂步态的科学方法。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步行训练,实验组接受肌内效贴结合足下垂助行仪辅助步行训练,以上治疗均每次30 min,每周5次,连续4周。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左右步长差,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步行功能分级(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步速、左右步长差及下肢FMA积分、FAC分级、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肌内效贴结合足下垂助行仪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步态,治疗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运动贴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的康复效果。方法: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各35例,2组均接受运动训练和姿势控制训练等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NMES组接受NMES治疗,联合组接受NMES联合运动贴布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踝关节背屈角度、足内翻角度、足下垂角度;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10m步行能力测试(10mWT)指标、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指标和生理耗能指数(PCI),胫前肌、腓肠肌最大积分肌电值(iMEG)、足背屈时肢体协同收缩率(CR)及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踝关节背屈角度、10mWT及胫前肌iMEG均较治疗前增加(均P<0.01),足内翻角度、足下垂角度、TUGT时间、PCI及腓肠肌iMEG、足背屈CR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且联合组踝关节背屈角度、10mWT及胫前肌iMEG均高于NMES组(均P<0.05),足内翻角度、足下垂角度、TUGT时间、PCI及腓肠肌iMEG、足背屈CR均低于NMES组(均P<0.01)。治疗后,联合组优良率明显高于NMES组(P<0.01)。结论:NMES联合运动贴布可改善胫前肌、腓肠肌的iMEG,降低足背屈时CR,增加踝关节活动度,减小足内翻、足下垂角度,提高患肢的步行功能,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足内翻及足下垂是脑卒中偏瘫病人常见的并发症。足部变形,不仅身体运动不方便,也使患者精神活动低下,日常生活活动受到重大影响。本文就本病房对偏瘫后足内翻足下垂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实际情况与过去7~10年前作一比较,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踝足康复牵引器对脑外伤偏瘫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方法:脑外伤偏瘫患者66例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同时对照组配合徒手牵拉踝关节治疗;观察组配合踝足康复牵引器治疗。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踝关节活动范围、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踝足康复牵引器对增加脑外伤偏瘫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踝关节挛缩,提高ADL能力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足下垂助行仪结合活动平板训练在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步态中的作用。方法:把90例 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平板组、助行仪组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在此 基础上进行步行训练时,联合组接受足下垂助行仪结合活动平板训练,平板组进行活动平板训练,助行仪 组进行足下垂助行仪训练,连续治疗3周。治疗前后分别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测量步速、左右 步长差和最大主动踝背屈角度等,用表面肌电图记录患侧胫前肌最大主动收缩时的积分肌电值,用 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评分、步行功能分级分别评价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后, 联合组的步速、左右步长差、最大主动足背屈角度、步行功能分级、下肢FMA评分、胫前肌iEMG值等指标 改善明显,优于平板组和助行仪组(均P<0.001)。结论:足下垂助行仪结合活动平板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 中后足下垂步态和偏瘫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踝足矫形器对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目的观察和分析足下垂患者穿戴踝足支具(AFO)前后对下肢稳定性、负重能力、步行中膝、踝关节活动的影响.方法20例足下垂患者(男14例,女6例),其中右侧足下垂者9例,左侧足下垂者13例.患者中有6例需在辅助下行走,14例已具备独立行走的条件.对所有患者分别在穿戴和不穿戴踝支具状态下进行步行能力、下肢活动能力、身体平衡功能测定.其中5例患者在穿戴支具1个月左右进行步态分析.结果穿戴AFO后即刻患者的步行速度和步幅影响与穿戴支具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踏车时间和上楼的速度比不戴支具有明显提高(P<0.05),而起蹲、下楼时间、足抬高距离无显著差异(P>0.05);穿戴AFO对患肢负重无明显改善(P>0.05),但可使患者身体左右的稳定性及患腿前后的稳定性有明显改善(P<0.05);步态分析结果发现,5例患者穿戴支具前后患侧下肢垂直峰力矩、步速无明显影响(P>0.05);穿戴AFO后患侧膝关节在步行周期中最大伸膝度数较不穿支具明显减少(P<0.05);患侧踝关节在步态周期中最大趾屈度数较不穿支具明显减少(P<0.01).结论AFO对下肢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善足下垂和膝过伸程度;增强身体稳定性及患侧下肢稳定性;穿戴AFO对患者下肢日常功能活动无明显影响;对患者即刻和1个月以后的步速、步幅、患腿负重能力的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痉挛肌治疗仪对偏瘫患者足内翻的影响。方法60例足内翻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痉挛肌治疗仪治疗。结果两组患者踝关节临床痉挛指数(CSI)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CSI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KX-3型痉挛肌治疗仪对偏瘫患者足内翻的异常模式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