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松动术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49例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神经松动术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踝关节痉挛,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中下肢部分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患侧CSS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均P〈0.01);2组患者FMA、BBS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神经松动术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踝关节痉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方征宇  尤琪  周宁  肖少华  孟玲 《中国康复》2013,28(6):443-445
目的:观察足下垂助行仪联合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8例.2组均接受常规下肢功能康复训练,研究组另外增加足下垂助行仪联合减重跑台训练,每周6d.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 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足印法测量步速、左、右足步幅差.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FMA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研究组各项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步速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左、右足步幅差明显减小(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足下垂助行仪联合减重步行训练可明显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自制自制踝足矫形带对痉挛型偏瘫脑瘫足下垂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 24例痉挛型偏瘫脑瘫足下垂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两组患儿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行步态训练,观察组佩戴自制踝足矫形带行步态训练,共12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腓肠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度(ROM)和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D区(站立)、E区(走跑跳)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ROM、GMFM-88的D区和E区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佩戴自制踝足矫形带行步态训练能进一步降低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患侧的腓肠肌张力,增加踝关节活动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制简易可调式弹力踝足矫形带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伴足下垂内翻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及康复训练。康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佩戴简易可调式弹力踝足矫形带(AEOB)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前后2组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步速评定,康复组又分为佩戴AEOB(AEOB+)和不佩戴AEOB(AEOB-)评定。结果:治疗3周后,2组BBS、MBI评分及步速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康复组AEOB+患者的BBS、BI评分及步速均较康复组AEOB-及对照组更显著(P<0.01);康复组AEOB-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制踝足矫形带可矫正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和内翻畸形,改善患者步行的平衡及稳定性,增加步速,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踝足矫形器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3例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及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超声水囊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组则在观察组干预基础上辅以踝足矫形器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分别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1个月后发现对照组CSI、FMA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rt;0.05);治疗组与观察组CSI、FMA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发现对照组、观察组CSI评分较治疗1个月时增加,治疗组CSI评分则较治疗1个月时继续降低(P<0.05);各组患者FMA、FIM评分均较治疗1个月时增加,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改善幅度较显著(P<0.05);观察组CSI、FMA及FIM评分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3组患者BBS评分在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均较治疗前持续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BBS评分在上述时间点均显著优于观察组及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超声水囊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踝足矫形器治疗能进一步减轻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肉痉挛、提高其运动、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早期踝及足趾背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异常步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踝背屈及足趾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异常步态的促进作用。方法:病程〈21 d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均在常规脑血管病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生理学技术治疗。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配合踝及足趾背屈训练。训练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法(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Barthel指数法(BI)评定下肢ADL,足印法分析步态。结果:训练3个月后,2组FMA和平衡能力积分、BI积分及步速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左右步幅差异明显缩小(P〈0.01)。2组间比较,观察组各项评定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配合踝及足趾背屈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减少异常步态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改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偏瘫合并踝阵挛患者下肢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将脑卒中偏瘫合并踝阵挛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PNF技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改良PNF技术,即主要利用对踝关节牵伸、背伸和外翻肌群的主动力量的训练,加强患者的主动踝背伸和外翻,加强胫前肌、腓骨长短肌力量,从而有效改变踝阵挛。结果:训练20d后,2组患者综合痉挛量表(CSS)、下肢Fugl-Meyer评定(FMA)、Berg平衡功能评分(BBS)及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5),观察组各项评分改善幅度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下肢PNF技术能更有效地提高偏瘫恢复前期踝阵挛的控制,促进下肢运动分离,提高步行能力及速度,适用于国内脑卒中患者踝阵挛的痉挛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佩戴步态诱发功能电刺激仪的步态训练,每次20min,每周5次,持续8周。于治疗前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足印分析法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及患侧的平均步长、步宽及步速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步态训练后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痉挛肌牵伸模式下的电针拮抗法治疗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病程≤3个月的首次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电针拮抗法,观察组则给予痉挛肌牵伸模式下的“电针拮抗法”,疗程为3周。利用下肢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及表面肌电(iEMG)技术分别评估患者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及踝背屈时胫骨前肌与小腿三头肌的协同收缩率(CR)。结果:治疗后2组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MAS分级优于治疗前(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FMA评分提高则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MAS分级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胫骨前肌和小腿三头肌iEMG 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踝背屈CR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胫骨前肌和小腿三头肌iEMG 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踝背屈CR 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痉挛肌牵伸模式下的电针拮抗法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小腿三头肌张力,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促进下肢运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李道明  孙鸣 《中国康复》2014,29(4):260-261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卒中伴有足下垂的偏瘫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给予步行能力评定量表评定、关节活动度(ROM)评定踝背屈主动活动度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定。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2组患者步行能力、踝关节背屈角度、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有明显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强化躯干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96例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增加躯干控制训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和步速(WS)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TCT、BBS、MBI、FAC、FMA评分和步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TCT分别与BBS、MBI、FAC、FMA评分和步速呈正相关(P<0.05)。结论 早期躯干控制训练能进一步提高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63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电针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电针足三里。比较治疗前后下肢及髋、膝、踝Fugl-Meyer评分、步态分析(左右步频、步速和跨步长的均值)、下肢肌张力综合痉挛量表评分(CSS)。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后下肢及膝、踝Fugl-Meyer评分、步态分析均有明显改善,且电针组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更明显,CSSS评分下降。结论电针足三里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痉挛期下肢的运动功能,且不引起肌张力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肌力训练联合水中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6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肌力训练及陆上步行训练,观察组患者则给予肌力训练及水中步行训练。于入选时、治疗9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下肢部分、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徒手肌力评定(MMT)及Berg平衡量表(BB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经9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下肢FMA、FIM、MMT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下肢FMA、FIM及BBS评分[分别为(25.4±3.77)分、(99.8±4.86)分和(38.9±4.32)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T肌力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肌力训练基础上辅以水中步行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对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37例脑卒中早期患者分层后随机分为FES组(19例,年龄60.8±10.8岁,病程25.9±21.3d)和对照组(18例,年龄64.1±9.7岁,病程22.7±16.6d)。2组常规治疗相同,对照组不给予任何电刺激,FES组采用日本生产的低频电刺激治疗仪(KR7型)治疗,电极放在患侧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的运动点上;刺激参数为频率30Hz,脉宽200μs,通电/断电比5s/5s,波升/波降(1s/1s),电流以患者最大耐受强度为限。治疗每天1次,每次30min,共3周(15次)。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踝关节痉挛,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中下肢部分(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结果: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评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2周和3周后,FES组与对照组(FESvs对照)CSS、FMA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增加率为2周时CSS:8.9%±23.2%vs36.3%±47.3%,FMA:105.5%±75.7%vs51.4%±47.3%。3周时CSS:10.4%±18.3%vs47.7%±56.4%,FMA:127.1%±89.4%vs64.3%±51.8%。结论:FES能延缓早期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痉挛的发生、减轻痉挛程度,改善下肢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节奏性听觉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予以功能性电刺激行步行训练,试验组则予以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节奏性听觉刺激行步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训练2周后及训练4周后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中的下肢部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威斯康辛步态量表(WGS)及P-WALK平板压力测试系统进行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下肢FMA、BBS、WGS评分、步速、步长差、患侧负重比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下肢FMA、BBS、WGS评分、步速、步长差、患侧负重比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各项评定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且两组各项评定4周治疗前后变化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节奏性听觉刺激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步态时空、对称性参数以及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方法:选取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患侧下肢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2次),连续3周,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安慰性冲击波治疗。分别于治疗前、第三周全部治疗结束后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器检测并获得两组患者的步态参数。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腘绳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改良Ashworth分级(MAS)评分,以及患侧下肢的Fugl-Meyer(FMA)评分。 结果:在第三周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步频、步幅、步速、患侧摆动相和健侧摆动相、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支撑相、健侧支撑相、步长偏差、患侧健侧摆动相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组间对比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步幅、步频、步速、步态周期、步长偏差、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腘绳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MAS评分及患侧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并优于对照组(P<0.01,P<0.05)。 结论: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运动学、对称性参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步态的对称性。同时可以降低患侧下肢的痉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赵彬  唐强  王艳  朱路文  梁玉林  李超男 《中国康复》2019,34(10):529-531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疗法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FES组、SET组和结合组各30例。 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FES组和SET组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功能性电刺激训练和悬吊训练,结合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再配合功能性电刺激训练和悬吊训练。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 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威斯康星步态量表(WGS)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3组患者BBS、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WG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结合组的BBS、FMA评分均明显高于FES组和SET组(均P<0.05),WGS评分均明显低于FES组和SET组(均P<0.05);FES组和SET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悬吊运动疗法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改善效果显著,并且较单独使用悬吊运动疗法或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更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足下垂助行仪结合活动平板训练在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步态中的作用。方法:把90例 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平板组、助行仪组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在此 基础上进行步行训练时,联合组接受足下垂助行仪结合活动平板训练,平板组进行活动平板训练,助行仪 组进行足下垂助行仪训练,连续治疗3周。治疗前后分别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测量步速、左右 步长差和最大主动踝背屈角度等,用表面肌电图记录患侧胫前肌最大主动收缩时的积分肌电值,用 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评分、步行功能分级分别评价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后, 联合组的步速、左右步长差、最大主动足背屈角度、步行功能分级、下肢FMA评分、胫前肌iEMG值等指标 改善明显,优于平板组和助行仪组(均P<0.001)。结论:足下垂助行仪结合活动平板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 中后足下垂步态和偏瘫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移动式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本体感觉障碍的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移动式平板训练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对照组加用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PNF)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Tecnobody本体感觉评估系统(ATE及Time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MBI)评估2组患者的本体感觉、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治疗8周后,2组ATE值及Time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FMA、BB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但BBS、MBI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移动式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本体感觉及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优于PNF疗法;对于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两者未见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主动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A组(18例)加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治疗;B组(17例)加用智能循环运动治疗;C组(17例)常规康复治疗。共8周。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肌张力、下肢运动、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评定,分别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下肢Fugl-Meyer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 MWS)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CSS、FMA、BBS和10m MWS各项评定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3组患者痉挛、下肢主动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速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A组改善情况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可显著改善下肢痉挛状态,提高脑卒中早期下肢主动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速度,可成为脑卒中早期患者康复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