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义  牛延坪  戴俊 《广西医学》2022,(6):616-621
目的 分析X线照射治疗脊髓损伤(SCI)大鼠的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7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CI组、SCI+2 Gy组、SCI+10 Gy组、SCI+20 Gy组,每组15只。除Sham组外,其他组均采用Allen法建立SCI模型。术后2 h,给予SCI+2 Gy组、SCI+10 Gy组和SCI+20 Gy组大鼠相应剂量的X线单次照射治疗。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14天,采用巴索-贝蒂-布雷斯纳汉(BBB)量表和斜板试验评估大鼠运动功能的情况;术后第14天,取脊髓组织观察空腔面积比例和尼氏小体所占的面积比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髓鞘碱性蛋白(MB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 (1)与Sham组相比,其他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的BBB评分、最大倾斜度降低或减小,术后第14天的脊髓空腔面积比例增大,而尼氏小体所占的面积比例降低(均P<0.05);术后第14天,SCI组、SCI+2 Gy组、SCI+20 Gy组、SCI...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电控打击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及脊髓病理变化.方法 采用自行研制的电控大鼠脊髓损伤打击器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观察脊髓损伤后Basso Beattie Bresnahan (BBB)评分、免疫组化及病理变化特点.结果 SCI后3 d BBB评分(1.0±0.7)开始增加,7d时显著明显增加至(4.2±1.3)分,28 d时BBB评分达(7.2±1.3)分.HE染色可观察到SCI后脊髓灰、白质组织结构不完整,大量神经元变性坏死、细胞肿胀、胶质细胞增生.免疫组化显示SCI伤后2h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细胞灰度值、神经丝蛋白-200(NF200)阳性轴突灰度值减少,24 h最低,3d开始恢复,28 d仍未恢复正常(P<0.05);SCI伤后3d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数量增多,14 d达到高峰,28 d有所回落(P<0.05).NSE、NF200、GFAP的变化与BBB评分呈显著相关(r=0.856,0.856,0.795,均P<0.01).结论 电控打击脊髓损伤模型大鼠NSE、NF、GFAP的变化反映了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与脊髓损伤后的神经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实用、可靠的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为进一步研究SCI提供实验基础。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SCI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自制击打器击打T10对应的脊髓节段建立SCI模型。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7d、14d、21d和28d对大鼠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观察大鼠SCI模型的建立情况。结果:大鼠麻醉清醒后,假手术组大鼠行走轻度异常,术后1d完全恢复正常;SCI模型组大鼠损伤平面以下完全瘫痪。术后第1d、7d、14d、21d、28d,SCI模型组大鼠的BBB评分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正常组同时间点(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大鼠SCI模型的方法可靠,自制击打器操作简便,可用于SCI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维格列汀(Vilda)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细胞凋亡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n=16):Sham组、SCI组、SCI+Vilda组;采用血管夹压迫法建立大鼠SCI模型,成模后SCI+Vilda组按10 mg·kg-1·d-1的剂量灌胃给药,SCI组大鼠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在术后第1、第3、第7、第14、第21、第28天进行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评估(BBB评分);术后第3天提取脊髓组织进行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leaved Caspase 3,提取组织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Cleaved Caspase 3蛋白的表达情况;术后第7天提取脊髓组织进行尼氏染色检测存活神经元;术后第28天,对各组大鼠进行足印迹步态分析。结果:与Sham组比较,SCI组BBB评分显著降低,步态不一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减少,免疫荧光显示Cleaved Caspase 3表达增强,Western blot显示Bax、Cleaved Caspase 3表达上升,Bcl-2表达下降(P<0.05);与SCI组比较,SCI+Vilda组BBB评分明显提升,步态一致性更好,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增加,Cleaved Caspase 3荧光表达减弱,Bax、Cleaved Caspase 3表达下降,Bcl-2表达上升(P<0.05)。结论:Vilda可抑制SCI大鼠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促进大鼠SCI后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注射液(Liraglutide)对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脊髓损伤组(SCI组,损伤后立即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50μg/kg)和治疗组(Liraglutide组,损伤后立即腹腔注射利拉鲁肽50μg/kg),每组18只,Allen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于损伤后3 d取脊髓组织,Western blot检测LC3-Ⅱ、Caspase-3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神经元自噬表达水平、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于损伤后1 d、3 d、7 d分别进行Basso Beattle Bresnahan (BBB)运动评分。结果与Sham组相比,SCI组LC3-Ⅱ、Caspase-3表达、自噬阳性神经细胞数目、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均增多(P<0.01),BBB评分显著降低(P<0.01);Liraglutide组与SCI组相比,LC3-Ⅱ显著增多,Caspase-3表达降低(P<0.01);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示自噬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P<0.01);神经元凋亡双标染色法示神经凋亡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1);BBB评分在3 d与7 d时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利拉鲁肽增强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自噬,降低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促进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对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高渗盐水(HS)对于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sham组大鼠只行椎板切除术。SCI组大鼠SCI造模后不应用药物治疗。HS组大鼠SCI造模后静脉输注7.5%HS,5 mL/Kg·d。采用改良Allen′s方法在T10节段制作SCI动物模型,SCI后7 d,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然后处死大鼠取伤段脊髓组织,采用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QP4表达情况,并用相应试剂盒检测铁离子、ROS、IL-1β和TNF-α的组织内水平。结果 与sham组比较,SCI后,SCI组及HS组大鼠BBB评分明显降低,肢体运动功能出现障碍,脊髓组织出现水肿,组织内AQP4、铁离子、ROS、IL-1β及TNF-α水平升高。而HS组大鼠较SCI组BBB评分明显改善,病理结果显示HS组大鼠脊髓组织水肿程度低于SCI组,并且HS组损伤脊髓组织内AQP4、铁离子及ROS、IL-1β和TNF-α的水平明显低于SCI组。结论 HS能通过减轻脊髓水肿,降低ROS及炎性因子水平来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改善SCI后大...  相似文献   

7.
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大剂量 Vitam in C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 (SCI)疗效并与甲基强的松龙 (MP)相比较。方法SD大鼠 4 8只随机分为 A组 (SCI+MP) ,B组 (SCI+Vitam in C) ,C组〔 SCI+生理盐水 (NS)〕,Allen's模型 (7g× 4cm )致大鼠 T1 1 急性 SCI;伤后 0 .5 h A组、B组分别腹腔注射 MP 30 m g/ kg、Vitam in C 2 0 0 mg/ kg,C组腹腔注射等量 NS。观察伤后 4 8h脊髓 HE染色 +尼氏染色、含水量及伤后 2周斜板实验 +Gale评分。结果  A、B组伤后 4 8h脊髓出血坏死程度及含水量明显轻于创伤组 ,神经元残存 Olsiwski氏小体数量及伤后 2周斜板实验 +Gale评分也明显高于 C组 (P<0 .0 5 ) ,而 A、B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大剂量 Vitamin C早期使用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有治疗作用 ,但效果不优于大剂量 MP。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脊髓损伤(SCI)后大鼠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相关蛋白 Caspase -3及 mRNA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补阳还五汤抑制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 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CI 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和阳性药物对照(MP)组,每组10只。各组分别于建立 SCI 模型后1、7、14、21、28 d 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 BBB 功能评分,观察大鼠 SCI 模型建立及恢复情况,并于第28天处死各组大鼠,采用 real -time PCR 法检测脊髓组织 Caspase -3 mRNA 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 法检测脊髓组织 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麻醉清醒后,SCI 模型组大鼠损伤平面以下完全瘫痪。 BBB 评分结果显示:术后第1~28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CI 模型组 BBB 评分明显降低(P <0.05);术后第7~28天,与 SCI 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和 MP 组大鼠 BBB 评分明显增高(P <0.05);补阳还五汤组和 MP 组大鼠 BBB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eal -time PCR 和 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CI 模型组 Caspase -3蛋白及 mRNA 表达明显升高(P <0.05);与 SCI 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和 MP 组大鼠脊髓组织 Caspase -3蛋白及 mRNA 表达明显降低(P <0.05)。补阳还五汤组和 MP 组大鼠脊髓 Caspase -3蛋白及 mRNA 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补阳还五汤可改善 SCI 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通过下调 Caspase -3的表达,从而抑制 SCI 大鼠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对脊髓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脊髓损伤(SCI)后中枢性疼痛(CP)大鼠疼痛行为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27只大鼠均分为假手术(Sham)组(仅切断T9-T11椎板并显露硬脊膜,但不损伤硬脊膜)、SCI组(行SCI)及SGB组(行SCI后予SGB),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特征;分批处死各组大鼠取损伤段脊髓组织,采用后肢行为测试评分量表(BBB)评分和Hargreavest法检测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及热痛敏潜伏期(PWL),采用蛋白印迹技术和透射电镜检测各组大鼠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脊髓组织中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家蚕隔离体蛋白1(p62)蛋白表达及自噬小体的表达。结果 与Sham组相比,SCI组大鼠BBB评分、PWL持续下降(P<0.001),LC3、p62蛋白表达升高(P<0.005),透射电镜下脊髓可见少量自噬小体;与SCI组相比,SGB组大鼠自我伤害相对减轻,BBB评分、PWL明显升高(P<0.001),LC3蛋白表达升高、p62蛋白表达降低(P<0.005),透射电镜下脊髓可见大量自噬小体。结论 SGB可缓解S...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粪菌移植疗法(FMT)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的作用.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SCI组(B组)、FMT组(C组),每组12只.A组仅手术暴露,不进行击打,B组和C组用改良Allen's击打法建立SCI模型.C组灌胃给予粪菌液,连续14d.对16SrDNAV3-V4高度保守区进行HiSeq平台测序,比较SCI后肠道菌群变化,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脊髓组织IL-17、IL-4和IL-10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尼氏染色观察脊髓神经元细胞及尼氏小体.结果:与A组比较,B组有益菌Bacteroide-tes和Saccharibacteria数量减少,BBB评分下降,脊髓组织中抗炎因子IL-10和IL-4下降和促炎因子IL-17升高(均P<0.05),炎性细胞浸润和神经元细胞核固缩,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减少;与B组比较,C组BBB评分升高,脊髓组织IL-10和IL-4含量升高,IL-17含量下降(均P<0.05),细胞变性水肿情况改善,尼氏小体数量增加.结论:FMT疗法能够有效抑制SCI后炎症反应,从而治疗SCI.  相似文献   

11.
大鼠脊髓T11段全横断损伤模型的建立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制备大鼠脊髓T11全横断动物模型,模拟脊髓损伤,为后期的干细胞移植治疗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6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8)及脊髓损伤组(SCI组,n=8)。SCI组咬除T9-T10棘突及相应椎板,横切断暴露的脊髓T11,夹除约0.3-0.5cm脊髓,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术。术后1,3,7,14,21d分别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对模型进行人工排尿、排便、悬吊鼠尾等护理措施。结果 SCI组所有动物在术后均表现出典型的脊髓截瘫症状,BBB运动功能评分很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护理措施降低了截瘫大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建立了大鼠脊髓T11段全横断损伤模型,并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截瘫模型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β-七叶皂甙钠对大鼠局部脊髓损伤后血脊屏障通透性改变以及局部组织水肿抑制性的干预作用。方法 通过静脉注射偶氮蓝(EB),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其在脊髓中的含量,判断相邻脊髓微循环的变化。切取损伤部位脊髓组织,应用电子天平测量标本干、湿重量,根据Elliltt and Jasper公式计算出干预前后水含量的变化。结果 β-七叶皂甙钠预处理后,损伤脊髓组织的水含量及EB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静脉注射β-七叶皂甙钠能抑制由于急性挤压损伤导致的大鼠脊髓血脊屏障通透性增加并由此导致的组织水肿的形成,因此β-七叶皂甙钠对于急性脊髓损伤具有潜在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带血运的组织并胚胎脊髓移植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带蒂的大网膜、椎旁肌并胚胎脊髓移植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模型,将动物分为胚胎脊髓移植 大网膜组、胚胎脊髓移植 椎旁肌组、胚胎脊髓移植组、损伤对照组。移植后1、2、4、8、12周,进行HE、Nissl、嗜银染色、电镜检查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查,观察移植存活、分化及其宿主之间的关系。结果 提供血运的胚胎脊髓移植到损伤的脊髓后,移植物膛逐渐增大,充满损伤的洞腔,并可在宿主脊髓内继续分化发育,与宿主脊髓形成部分纤维和血管联系。结论 带蒂的大网膜和胚胎脊髓组织联合移植能较好地修复损伤的脊髓。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大鼠慢性脊髓损伤的疗效观察和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慢性脊髓损伤的机理.方法 以45只2月龄的Wistar大鼠为受试对象,采用大鼠后路渐进性脊髓压迫模型并给予针刺治疗,通过体感诱发电位和BBB评分观察后肢功能,常规病理、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末端标记法(TUENL)检测凋亡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 诱发电位检测和BBB评分显示,电针组疗效优于压迫组(P<0.05).电针组中bax蛋白表达较压迫组明显减少,凋亡指数(AI)低:而bcl-2表达则较压迫组多.结论 针刺治疗慢性脊髓损伤可能是通过调控、bax和bcl-2的表达,从而影响实验动物的行为功能.  相似文献   

15.
2-氯腺苷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腺苷受体激动剂2-氯腺苷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和脊髓血流量的影响,探讨腺苷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脊髓腹侧压迫法造成T13脊髓损伤,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损伤前后的脊髓血流量、治疗组于伤前15例min蛛网膜下腔注射不同剂量的非特异性腺苷受体激动剂2-氯腺苷(2-CADO),对照组注射同量的生理盐水。伤后24h观察神经功能评分、倾斜平面临界角和组织学变化。结果: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立即下降,而治疗组较对照组显改善(P<0.05,P<0.01)。大剂量(500μmol/L)的2-CADO能显改善损伤后的神经功能,小剂量(50μmol/L)则对脊髓损伤无明显神经保护作用,大小剂量的作用有显差异(P<0.01)。结论:腺苷通过改善脊髓血流量,从而对脊髓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夏雷  罗卓荆  王哲 《医学争鸣》2009,(18):1693-1696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弱激光经皮照射对脊髓胶质瘢痕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照射组(n=15),制成脊髓半横断模型,经皮照射相应的损伤脊髓节段.在1,3,7,14d行BBB评分,在3,7,14d行普通HE染色和免疫荧光标记染色观察.结果:照射组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照射组比对照组脊髓空洞范围减小(P〈0.05),并且损伤区周边NF分布较多,GFAP表达较少;照射组损伤区内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用弱激光经皮照射导致损伤区范围胶质瘢痕减少,CSPGs表达下降,从而减轻继发性损伤,有利于神经轴突再生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Prospective mortality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vealed that the mortality was elevated in diabetics compared to normal individuals following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SCI). Our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levels of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 of astrocytes in SCI in streptozotocin (STZ)-induced diabetic rats. Methods Thirty male Sprague-Dawley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SCI group, diabetic SCI group, and sham operation control group. We employed STZ-induced diabetic SD rats and a weight-drop contusion SCI model. The rats were sacrificed on day 7 after the induction of SCI.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Western blotting analysis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PDGF expression level. Basso, Beattie and 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 (BBB) was also used to evaluate the neurological recovery level of the rats. Results PDGF positive astrocyte number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nd PDGF staining was more intensive in astrocytes in the SCI group than in the diabetic SCI group (P〈0.05). The diabetic SCI group showed a slower recovery of motor function with a lower BBB score 7 days after acute spinal injury. Conclusions PDGF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after acute spinal injury and hyperglycemia in diabetic rats could depress the expression of PDGF in injured spinal cord. This may help to explain the slower recovery and higher mortality in diabetics after SCI.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组织中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B (TrkB)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表达水平和运动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组、BWSTT-A组(低强度训练)、BWSTT-B组(中强度训练)和BWSTT-C组(高强度训练),每组10只。应用自制的打击器制备SCI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行椎板切除术暴露硬脊膜,不予打击,直接缝合,术后不给予任何治疗;SCI组大鼠造模后不给予任何治疗;BWSTT组大鼠在SCI后给予康复锻炼,3组大鼠步行速度分别为7、15和21 cm·s-1。在造模后35 d采用Basso、Beattie和Bresnahan (BBB)评分评定SCI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免疫蛋白印记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尼氏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尼氏小体的形态和数量。结果: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BBB评分升高(P<0.01);与BWSTT-A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BBB评分升高(P<0.01)。免疫蛋白印记法检测,与假手术组比较,SCI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SCI组大鼠脊髓组织中BDNF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脊髓组织中BDNF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尼氏染色法检测,与SCI组比较,BWSTT组细胞尼氏小体数量较多,细胞形态较好。结论:中和高强度的BWSTT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SC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脊髓组织中TrkB和BDNF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秦美满  刘萍  李运  方波 《广东医学》2016,(23):3494-3496
目的 研究电针预处理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脊髓屏障的影响.方法 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假手术组(S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电针预处理组(E组).IR组和E组大鼠阻断胸主动脉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组只开胸暴露胸主动脉但不阻断,E组在夹闭胸主动脉前行电针刺激预处理.观察记录术后48 h大鼠神经运动功能评分,依文思兰荧光法测定血脊髓屏障通透性,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中AQP-4表达情况.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血脊髓屏障通透性明显增加,AQP-4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IR组比较,E组神经功能评分增高,血脊髓通透性降低,AQP-4表达减少(P<0.05).结论 电针预处理可以明显抑制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AQP-4的表达,降低血脊髓屏障通透性,进而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GSH)对大鼠脊髓损伤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采用Allen’s重物打击法制备急性脊髓损伤模型,设立缺损组(A组)、GSH保护组(B组)、假手术对照组(C组),通过BBB评分观察各组大鼠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分别于术后1、7、14及21d测定损伤处脊髓组织中丙二醛(MDA)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结果:BBB评分的结果初步显示GSH保护组大鼠(B组)较缺损组(A组)其脊髓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术后14、21d,B组与A组相比,MD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14d及21d,A、B2组间GSH-Px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大鼠GSH-Px的表达量明显高于A组。结论:GSH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氧化应激可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