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供体脾灌注对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稳定期嵌合体形成及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6例高度致敏患者进行配对分组,实验组肾移植术中先予供体脾灌注40min,前瞻性观察脾灌注对患者术后6个月内嵌合体形成、移植肾排斥反应发生及移植肾功能的变化。结果脾灌注后受者外周血中供者来源的有核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受者形成稳定嵌合体的时间较早,例数比对照组更多;肾移植术后脾灌注组排斥反应发生时间较对照组延迟,排斥反应严重程度明显较对照组轻微;术后6个月时,脾灌注组患者血肌酐值低于对照组。结论供体脾灌注可以显著提高高敏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中供者来源的有核细胞数量,减轻排斥反应强度,从而促进受者嵌合体的形成,有利于改善稳定期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2.
何屹  何以权 《右江医学》2001,29(1):41-41
同种异体肾移植由于遗传免疫因素影响 ,移植肾排斥反应不可避免 ,但同一供体分别移植于两受体 ,先后出现排斥反应致移植手术失败较为少见。我院遇到 1例 ,供体为男性尸肾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例 1 ,女性 ,5 7岁 ,“O”型血 ,慢性肾炎出现尿毒症 2 0余年 ,血BUN 1 2 .0 8mmol/L ,Cr 35 6 μmol/L ,术前血透 6个月共 31次 ,淋巴细胞毒试验 8% ,术中肾动脉与髂内动脉端端吻合 ,肾静脉与髂外静脉端侧吻合 ,血管开放以后 ,肾脏充血良好 ,半小时后移植肾变软、发紫 ,肾动脉搏动消失 ,无尿液排出 ,诊断为超急排斥 ,摘除移植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法(Plama Exchange,PE)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疗法,预防肾移植术后超急排斥和加速排斥反应的疗效。方法:选择1例第1次肾移植术后因超急排斥反应而摘除移植肾的患者,3例淋巴毒试验(试管法)大于10%的患者,在肾移植术前行PE的同时,加用ALG疗法,然后进行肾移植,观察临床疗效。结果:4例患者在肾移植术后均未发生排斥反应,获得人肾存活,结论:PE加ALG疗法,对于预防肾移术后超急排斥和加速排斥反应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移植肾超急排斥反应(HAR)系一种反应最急剧、后果最严重的排斥反应[1].血液透析(血透)可作为肾移植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慢性排斥或移植肾失败后的应急措施.肾移植术后,大多数患者在3~5 d内肾功能逐渐恢复至正常,但也有部分患者术后尿量很少、移植后血肌酐降低很慢,甚至由于高血钾、水负荷过重(严重者出现心力衰竭)等原因,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DGF的发生可增加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其发生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对肾移植的生存率有明显的影响.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病人只要能得到及时正确地处理,绝大多数病人肾功能是可以恢复的.因此,如何鉴别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就显得尤其重要[2].现将肾移植后出现DGF的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供体脾灌注对高度致敏患者移植肾的保护作用及机理。方法对16例高度致敏患者进行配对分组,实验组肾移植术中先予供体脾灌注。前瞻性观察脾灌注对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enel reactive antibody,PRA)、补体依赖细胞毒性(complement dependent cytotoxicity,CDC)试验、血清补体溶血活性(CH50)、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Ⅰ(soluble human leucocyte antigen-Ⅰ,sHLA-Ⅰ)以及术后早期移植肾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供体脾灌注40min后,患者的PRA、CDC和CH50较灌注前显著降低,血清sHLA-Ⅰ浓度显著增加。对照组肾移植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1例,加速性排斥反应3例,急性排斥反应3例。对照组排斥反应严重程度明显较灌注组高(u=2.54,P〈0.05);对照组排斥反应发生时间为(3.3±2.6)d(中位数3.0d),脾灌注组为(10.5±6.2)d(中位数8.5d),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46,P〈0.01);术后近期血肌酐(serumc reatinine,Scr)值显著高于脾灌注组。结论供体脾灌注可以延缓高度致敏患者术后近期移植肾排斥反应的发生,减轻排斥反应强度,改善移植肾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供体脾脏特异性吸附受者毒性抗体,消耗血清补体和分泌s HLA-Ⅰ类抗原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稳定而可靠的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 选用30只Wistar大鼠为供体,30只SD大鼠为受体.取供体左肾,采用HC-A离体肾保存液原位灌注,将供肾动、静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以输尿管膀胱植入法行尿路重建,建立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3、6、9周取移植肾观察大体和组织形态学变化,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排斥反应情况.结果 移植肾脏大体和组织形态学呈渐进性变化,至术后9周可出现明显的慢性排斥反应病理改变.移植肾脏可顺利存活,部分出现肾积水并发症,但不影响排斥反应病理变化.结论 本方法可建立稳定、可靠的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是研究慢性排斥反应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供体特异性输血对亲体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术后人肾存活率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05-2007年收治的52例亲体肾移植患者按是否进行供体特异性输血分为供体输血组和对照组,供体输血组于术前3 d采集全血200~400 ml,术中用于受者;对照组术中随机使用库存血.对比分析两实验组在肾移植后移植肾的功能(血肌酐测定)、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发生率.结果 供体输血组和对照组在供肾GFR、HLA配型、供者和受者年龄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供体输血组术中输供体全血(334±56.4)ml,随机输注浓缩红细胞(238±105)ml;对照组输注浓缩红细胞(698±243)ml.供体输血组与对照组术后1周血肌酐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和DGF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57%、16.67%).结论 供体特异性输血可明显减少移植术中库存非亲体血使用量,减少术后急性排斥和DGF发生率,有效提高了移植受者围手术期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对移植肾排斥反应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应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对 30例肾移植术后临床拟诊排异患者进行检查。结果 发现移植肾在发生急、慢性排斥时血流速度 Vmax(收缩期峰值 )明显下降 ,而 RI(阻力指数 )则有显著升高 ,肾体积在急性排斥时增大 ,慢性排斥时缩小。结论 血流动力学参数指标的改变对移植肾排斥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enalreactiveantibody,PRA)对肾移植的独立影响,对9例移植受者术后PRA及其与超急排斥性反应和预后进行关联调查,发现术后PRA明显升高,接受供肾HLA(Humanleucocyteantigen)配合≤3个抗原的受者升值均>34%,8/9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肾无功能,2/9例死于排斥并发症;接受供肾HLA配合5个的1例受者PRA升值15%,无排斥反应,说明HLA配合差的移植和输血均可导致高PRA,但是前者PRA高幅>34%。研究揭示,PRA作为HLA体液免疫性抗体诱导移植物超急性排斥反应,术后PRA检测有助早期识别严重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用豚鼠对大鼠的异种肠管移植,来探索建立异种肠管移植超急排斥反应模型。方法 用豚鼠和Wistar大鼠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以豚鼠的远端空肠作为移植物,把肠系膜上动脉与主动脉吻合,肠系膜上静脉与门静脉吻合,移植肠管两端分别与大鼠肠管吻合,重建消化道连续性。结果 移植物存活时间为5min到40min,超急排斥反应由病理学方法确认。结论 豚鼠到大鼠的小肠移植是肠管异种移植超急排斥反应的一个有效模型,该模型的建立有利于进一步探讨异种移植超急排斥反应的免疫学机制,并对今后将此技术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近期无尿或少尿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肾移植术后近期无尿或少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经治疗,18例在术后7—42天内肾功能恢复;4例超急性排斥反应,术中或术后48小时内行移植肾切除;1例急性排斥患者合并严重肺部感染死亡。结论 肾移植术后近期一旦发生无尿或少尿,应尽快找到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供肾质量和移植肾急慢性排斥反应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供肾质量的因素与术后移植肾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观察87例移植供肾缺血时间、活检组织的光镜表现结合移植后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移植术后跟踪3年.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28例,其中5例(17.8%)有供肾组织有不良改变;慢性排斥反应13例,其中6例(46.1%)有供肾组织有不良改变。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冷缺血时间、肾小管损伤是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冷缺血时间、肾小球硬化是慢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与慢性移植病的发生可能相关。结论提高供肾质量和减少上述的危险因素.对减少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二例肾移植尸体供肾选择的体会温白(赣州附属医院碎石中心341000)关键词肾,移植.同种,病例报告我院曾与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合作,取1例32岁男性B型尸体肾,供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移植。术后1例存活,另1例术后半小时则出现超急性排斥反应而取出移植肾,...  相似文献   

14.
高龄肝肾联合移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附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手术技术、围手术期处理、感染及排斥等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 对l例66岁酒精性肝硬化终末期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供体器官采用UW液联合原位灌洗、整块切取。肝移植采用原位非转流移植技术,肾移植采用常规方法置于右髂窝。术后免疫抑制剂采用普乐可复、霉酚酸醋、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和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应用,行免疫指标及移植肝、肾多普勒超声监测。结果 移植后肝、肾立即发挥作用,术后24h胆汁380ml,尿量8500ml,第3天肝、肾功化验指标正常,术后第l0天移植肝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调整普乐可复浓度并行甲基强地松龙冲击治疗后控制。术后第29天康复出院。随访1年肝肾功能正常,日常生活自理。结论 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肝、肾同时衰竭的有效方法,良好的组织配型、娴熟的技术、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术后并发症的正确处理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探讨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总结了近期施行的7例胰肾联合移植手术的方法。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结果 7例患者分别于移植胰腺恢复血液循环后1.5小时至第9天之间的不同时段停用外源性胰岛素,移植肾功能于术后第2-4天恢复正常,术后仅出现排斥反应和血尿并发症,其中1例术后5天发生加速排斥反应,抗排斥反应治疗无效于术后11天切除移植胰肾,其余6例均已痊愈。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及达到胰岛素依赖期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是减少各种并发症,取得良好疗效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回顾分析4例肾移植术后超急排斥反应的诊治经验,探讨影响肾超急排斥反应的因素及治疗方法.反复输血、长期血液透析、多次妊娠和接受ABO血型不相容供肾是诱发超急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大剂量激素治疗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附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肾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 1993年 12月~ 2 0 0 0年 12月完成的 5 6 8例肾移植中发生的 6例超急性排斥反应 ,其中 5例发生于手术过程中 ,1例发生于术后 36h。结果 :6例均行移植肾切除 ,病理证实为超急性排斥反应。其中 2例随即行再次移植 ,1例移植另一供者的肾脏获得成功 ,另 1例移植同一供者的另一肾脏失败。结论 :超急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的严重并发症 ,预防是最为重要的 ,良好的HLA配型可防止其发生 ,发生超急排斥反应后 ,随即移植另一供者的肾脏有可能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患者HLA-G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例肾移植术后因急性排斥反应血肌酐未降至正常患者,肺部感染后因病情需要停用免疫抑制剂后HLA-G的表达情况及血肌酐的变化。结果12例患者因肾移植术后1次或多次急性排斥,移植肾功能未完全恢复,于术后1~3月出现肺部感染,给予抗炎等治疗,因病情需要停用免疫抑制剂,1周以后患者血肌酐反而逐步下降至正常,且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肺部感染后HLA-G的上调表达有利于移植肾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肾移植术后受者高PRA介导超急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群体反应抗体对肾移植的独立影响,对9例移植受术后PRA及其与超急排斥性反应和预后进行关联调查,发现术后PRA明显升高,接受供肾HLA配合≤3个抗原的爱者升值均〉34%,8/9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肾无功能,2/9例死于排斥并发症;接受供肾HLA配合5个的1例受者PRA升值15%,无排斥反应,说明HLA配合差的移植和输血均可导致高PRA,但是前者PRA高幅〉34%,研究提示,PRA作为HL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患者HLA-G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2 例肾移植术后因急性排斥反应血肌酐未降至正常患者,肺部感染后因病情需要停用免疫抑制剂后HLA-G的表达情况及血肌酐的变化. 结果 12例患者因肾移植术后1次或多次急性排斥,移植肾功能未完全恢复,于术后1~3月出现肺部感染,给予抗炎等治疗,因病情需要停用免疫抑制剂,1周以后患者血肌酐反而逐步下降至正常,且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肺部感染后HLA-G的上调表达有利于移植肾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