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形态与其伸展性的关系。方法126例儿童PDA患者,按Krichenko法分为3组,A组(导管最窄处在肺动脉端)72例,B组(导管最窄处在主动脉端)24例,C组(导管呈管状)30例,均采用国产PDA封堵器治疗。测量PDA最窄直径和封堵术后封堵器腰部最窄直径,PDA最窄直径与术后封堵器腰部直径之差反映PDA的伸展性。结果126例PDA全部封堵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2例(9.5%)有残余分流,20min后重复造影6例分流消失,6例术后3d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流消失。A组PDA直径为(4.97±1.00)mm,B组PDA直径为(5.28±0.62)mm,C组PDA直径为(4.78±0.72)mm,A组与B组PDA伸展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组和B组伸展性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组和B组PDA伸展性较大,选择封堵器时应较常规方法偏大;C组PDA伸展性较小,宜选择偏小封堵器。  相似文献   

2.
超声心动图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中作用的再评价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全组148例,年龄0.6~64岁,平均(24.1±21.8)岁.根据造影结果按Krichenko方法分型,按PDA最窄处直径分为直径<2.5mm的Ⅰ组、直径2.5~10.0mm的Ⅱ组和直径>10.0mm的Ⅲ组.采用Cook或PFM弹簧圈和Amplatzer封堵器行介入治疗.结果148例PDA患者中145例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PDA最窄处直径造影测量为Ⅰ组34例,(1.9±0.4)mm,Ⅱ组97例,(5.6±2.3)mm和Ⅲ组14例,(13.8±4.1)mm,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为(2.1±0.6)mm,(5.9±2.4)mm和(11.2±1.9)mm(5.4±1.8)mm,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148例PDA 10例用COOK弹簧圈、8例用PFM弹簧圈、126例用Amplatzer封堵器,2例用Amplatzer间隔封堵器治疗,2例有严重阻力性肺动脉高压不适宜治疗,其中3例直接依据超声结果选择Amplatzer封堵器.术后即刻造影21.7%(31/143)有微量残余分流,1例间隔封堵器治疗后有少-中量残余分流,13h后发生溶血,72h后外科急诊行PDA缝合术.后术24~48h超声心动图仅4例有微量残余分流.随访1~6m,所有左心内径增大的患者均明显回缩,未发现残余分流和导管再通.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在PDA介入治疗术前筛选合适患者、判断PDA的直径大小、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法,术后治疗效果的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术中仍应结合主动脉造影了解PDA的形态以选择合适的封堵器,但超声测量PDA的直径大小是选择封堵器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3.
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国产PDA封堵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2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 ,年龄 5~ 6 5岁 ,男性 11例 ,女性 2 2例 ,PDA的直径为 2~ 12mm(5 .5 3± 3.38mm) ,肺动脉压力为 38.5 0± 14 .82mmHg(1mmHg =0 .133kPa) ,使用PDA封堵器的直径为 9.72± 4 .2 2mm ,患者在手术前 1d服用肠溶阿司匹林 2 0 0mg/d ,手术后 1个月后改为 10 0mg/d ,手术后 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X线 ,体表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评价其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封堵 ,手术成功率为 10 0 % ,手术中和随访均未见严重的并发症 ,未见残余分流 ,经过 3~ 6个月的随访未见栓塞性疾病。结论 :国产PDA封堵器封堵治疗PDA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超声诊断及心血管造影在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治疗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39例经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确诊并成功进行介入封堵术的CHD患者,其中室间隔缺损(VSD)65例、动脉导管未闭(PDA)74例。介入术前均行心血管造影检查并测量VSD右室出口和PDA狭窄处最小直径;介入术后重复造影及超声检查评价封堵器位置、形态、有无残余分流等。结果超声检查及心血管造影均能明确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对其位置部位、形态均能良好显示。上述两种方法测量65例VSD缺损直径分别为(5.46±2.64)mm和(4.26±2.23)mm,测量74例PDA最窄处直径分别为(5.53±1.45)mm和(4.37±1.27)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诊断对VSD及PDA术前病例筛选及术后疗效评评估更具优势,而在VSD和PDA介入封堵术中心血管造影对病变直径测量及封堵器选择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本组30例年龄2—47岁.平均19岁,PDA最窄内径5—14mm均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结果:29例成功,一例严重阻力性肺动脉高压不适宜封堵,术后即刻行降主动脉造影显示21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5例少量残余分流,2例微量分流.24h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封堵均无分流,随访2月-1.5年无一例分流。结论:用Amplatzcr封堵器治疗PDA安全有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接依据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量值选择Amplatzer封堵器行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0例Amplatzer法治疗的PDA患者进行研究,术前行TTE测量PDA直径、形态及长度,直接依据TTE所测值选择封堵器,术后48 h行TTE复查残余分流情况.结果超声心动图测得30例患者的PDA的最小直径(5.0±1.8)mm,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量PDA的最小直径(4.9±1.9)mm,两者测量值无显著差异(P>0.05).造影显示PDA属Krichenko A型19例,C型9例,E型2例.TTE显示PDA属漏斗型20例,管型10例.封堵术后即刻造影显示24例(80%)完全封堵,6例(20%)微量残余分流,48 h TTE显示分流消失.平均肺动脉压由术前的(4.10±2.28)kPa下降至术后(2.42±0.99)kPa(P<0.01),表明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善.技术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直接依据TTE测量值选择Amplatzer封堵器行PDA介入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multiplane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MTEE)指导Amplatzer封堵器在封堵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MTEE筛选符合封堵条件的20例房间隔缺损患者行经导管封堵术。在超声心动图和X-线引导下,以ASD伸展径加0-4 mm为标准,选择相应型号的封堵器,导管送封堵器至ASD处,依次释放左房面伞、腰部及右房面伞,观察位置合适时撤出导管,完成手术。结果:20例患者均成功的进行了ASD封堵,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术后即刻无残余分流。MTEE测量的ASD最大直径显著小于ASD伸展径[(20.2±5.4)mm:(24.5±6.1)mm,P<0.01],平均相差4.3 mm。所有患者术后24小时、1个月及3个月经胸超声检查均无残余分流及其它并发症。结论:用MTEE指导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继发孔型ASD是一种有效的非外科手术方法。MTEE在病例的选择、指导选择封堵器型号及放置封堵器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超声心动图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 130例由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诊断为PDA的患者,经右心导管置入Ampla tzer封堵器,术后24~48 h、3~6个月(平均 4.5 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心脏大小变化.结果 PDA直径2~10 mm,平均(4.6±1.0)mm.术后24~48 h,120例(92%)分流完全消失;8例残余微量分流;1例残余中量分流,17 h后发生溶血,54 h后外科急诊行PDA缝合术;1例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并加用弹簧栓子后,仍有中量残余分流 ,急诊行外科PDA缝合术.术后3~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左心均明显回缩,8例残余微量分流的患者残余分流均消失;封堵器位置固定,无移位及脱落;无左肺动脉及降主动脉的梗阻.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为一安全有效、损伤较小的方法,应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减少残余分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成人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介入治疗方法、疗效及其特殊性.方法全组18例,男4例,女14例,平均年龄33岁,最窄直径(5.0±2.27)mm,采用Amplatzer PDA封堵伞治疗.术后24h及3~51个月X线照片及彩色多普勒随访.结果技术成功率100%,即时造影显示6例无残余分流,1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24h复查17例无残余分流,1例少量分流,3~51个月随访情况同前.结论成人PDA的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溶血(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后溶血的发生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3例患者,PDA最窄处直径分别为7.5mm、10mm和11mm,经静脉途径置入10/8、16/14mm直径AmplatzerPDA封堵器和18mm直径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结果: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7h、18h和55min发生溶血。分别采用手术、药物治疗及取出封堵器的方法,患者溶血均消失。结论:PDA封堵术后溶血的发生与术后残余分流有关,及时有效地处理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郭炜华  史旭波  王国宏  吴明营  陈波  王雷  刘君  陈喆 《临床荟萃》2011,26(17):1473-1475,1479
目的应用封堵器治疗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伴重度肺动脉高压(SPH)患者,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巨大PDA合并SPH患者,应用封堵器封堵PDA,观察封堵前及封堵后肺动脉压力改变,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23例封堵成功,PDA最窄处直径8-18.0 mm,平均(12.2±4.6)mm。术前肺动脉收缩压为(98.3±23.4)mmHg,平均压为(69.1±15.0)mmHg,封堵后30分钟测肺动脉收缩压为(44.6±10.6)mmHg,平均压为(28.9±7.3)mmHg,较封堵前显著降低(P〈0.01),3例PDA伴SPH者术中试封堵证实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而放弃干预。封堵后30分钟降主动脉造影示22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1例存在中量残余分流。术后24小时超声心动图示1例仍存在微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所有患者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未见溶血、封堵器脱落、移位并发症。结论应用封堵器治疗巨大PDA伴SPH的患者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封堵术前超声心动图测量PDA直径、内径、肺动脉内径、左房、左室大小及收缩功能等指标.术中全程指导监测封堵器位置是否正常,有无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复查封堵器有无移位或脱落.结果超声监测PDA共15例,均为管型,PDA直径5~12 mm,平均7.0 mm, Vmax=4.5 m/s,近主动脉弓降部造影PDA最窄处直径6~13 mm,平均6.8 mm,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CDFI示大血管水平无残余分流,左室腔及左房、肺动脉平均内径均明显减小.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对PDA的大小判断,对封堵适应征及术中指导监测术后复检封堵器位置,血流动力学评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果.方法 PDA患者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3~55岁,体重10.5~56 kg,肺动脉平均压33~49 mm Hg,4例患者左心室扩大.降主动脉侧位造影显示病理解剖类型为管型10例,漏斗型5例,最窄处直径2~9 mm,均经股静脉途径行封堵术,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封堵,术后即刻完全封堵13例,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 h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分流消失,随访3~36月,肺动脉压均有下降,左心室内径较前缩小,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PDA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短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0例PDA患者 ,在透视下通过输送系统 ,采用国产封堵器封闭未闭的动脉导管 ,比较术前、术后患者症状、肺动脉压力 ,心功能和超声下心脏参数的变化 ,以及随访 3个月后超声的评价。结果 :手术的成功率为 10 0 % ,无肺动脉瓣狭窄和血栓栓塞事件发生 ,测得未闭的动脉导管最小直径平均为 3.6± 2 .1(3~ 8)mm ,应用封堵器的直径平均为 5 .4± 3.6 (6~ 10 )mm。 5例患者术后即刻存在残余分流 ,术后 3d心脏彩超示 3例有残余分流。术后患者肺动脉收缩压较前明显下降 ,分别为 2 5 .3± 3.6 (2 0~ 35 )mmHg和 32 .6± 5 .5 (2 0~ 4 2 )mmHg(P <0 .0 5 )。患者杂音消失 ,症状改善 ,肺血明显减少。 2 4例完成术后 3个月随访的患者 ,除 2例存在微量残余分流外 ,其余封堵器位置良好、无丢失 ,无残余分流。结论 :采用国产封堵器用于PDA患者的封堵在近期安全有效 ,远期安全性和效果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特征,并评价其经导管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19例40岁以上PD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经导管封堵治疗结果,并与76例年轻患者(≤40岁)比较。结果:中老年组肺动脉高压、心功能Ⅲ-Ⅳ级发生率高于年轻组(分别为84.2%vs50.0%,P<0.05和31.6%vs7.9%,P<0.05)。19例中老年人PDA患者,18例经导管封堵成功,成功率与年轻组无显著差异(94.7%vs94.7%,P>0.05),无1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封堵后15~30min复查主动脉弓降部造影,13例无残余分流,6例微量到少量分流;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峰值与封堵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32±12mmHgvs.49±28mm-Hg,P<0.05)。18例封堵成功的患者,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显示主-肺动脉水平均无残余分流,肺动脉收缩压峰值进一步下降至26±4mmHg。结论;中老年人PDA患者肺动脉高压发生率高,心功能差,经导管封堵中老年人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超声心动图指导Amplatzer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中的侧重点及其临床价值,以提高先心封堵成功率。方法:6例PDA、8例ASD及2例VSD待外科手术患者。经胸或/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符合条件而行经导管以Amplatzer封堵器封堵。结果:Amplatzer封堵器除1例患者因双孔ASD,最大伸展径较大而放弃封堵外,6例PDA、7例ASD及2例VSD在超声指导下以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成功,均无残余分流,总的成功率为93.75%(15/16)。结论:超声心动图对于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PDA、ASD及VSD术前病例选择,术中指导监测,封堵器型号的选择与术后疗效评价等均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 (TTE)对房间隔缺损 (ASD)封堵术病例的选择和术中及术后疗效观察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封堵术前对 4 8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经胸彩色超声测量房间隔的前后径、左右径 ,及房间隔残留端的长度 ,距离房间隔顶部、距离主动脉壁的距离 ,和三尖瓣、二尖瓣、上、下腔静脉口的距离。封堵术中观察封堵器释放的全过程 ,主要观察封堵器的房间隔缺损处的位置及张开是否正常 ,封堵器是否牢固 ,对瓣膜运动有无阻碍。封堵术后观察心房水平有无残留分流 ,封堵伞有无脱落 ,右房、右室、肺动脉内径有无变化 ,有无二尖瓣、三尖瓣返流。结果 :TTE检测 4 8例ASD封堵术患者 ,TTE测量房间隔缺损左右径平均 2 2 2 7± 6 0 5mm ,上下径 18mm ,平均分流速度 1 5± 0 2 8ml/s。术后 2天复查 ,4 8例右房右室内径缩小 ,心房水平分流消失。封堵器选择大于TTE测量值的 2mm~ 4mm。结论 :TTE检查对于术前选择合适的ASD患者 ,选择ASD封堵器的大小 ,术中监测封堵器位置是否合适 ,术后观察有无残余分流 ,评价疗效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小儿中 -大型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效果 ,并探讨影响效果的因素。方法 :经导管堵闭 13例PDA ,男 2例 ,女 11例 ,年龄 1 5~ 10岁 ,体重 8 6~ 2 5kg。PDA最窄处直径2 5~ 6mm (平均 4 1mm) ,术前肺动脉压 2 2~ 6 0mmHg (平均 3 8 5mmHg)。结果 :12例成功 ,1例失败。术后 1月随访 ,仅 1例超声心动图有少量残余分流。结论 :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中 -大型PDA ,是一种安全、创伤小的非开胸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经导管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中封堵器选择的经验,并观察置入物的血液相容性.方法:对象为2005-06/2007-04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66例拟行动脉导管未闭堵闭的患儿,术前行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了解动脉导管未闭的形态、位置,测量最窄处直径.按比所测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大3~5 mm的原则选取Amplatzer或国产先健牌封堵器;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小于2 mm的选用弹簧圈堵闭.结果:①动脉导管未闭类型:66例患儿中呈漏斗状59例,管型5例,漏斗型 管型1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手术后残余分流1例.②封堵器选择:选择蘑菇伞型封堵器堵闭的61例患儿,动脉导管未闭最小直径2-16 mm,平均(3.75±2.29)mm:选用的封堵器肺动脉端直径为4~24mm,平均(8.07±3.37)mm;动脉导管未闭最小直径小于2mm的5例患儿,选用弹簧圈.③堵闭结果:66例中64例经导管封堵成功(成功率96.9%),2例术后封堵器移位,转外科手术结扎.④材料血液相容性和宿主反应:未发现溶血、股动脉血栓形成,术后随访12个月未见残余分流、再通及封堵器移位.结论:应用Amplatzer、国产先健牌封堵器和弹簧圈均能安全地封堵多种类型动脉导管未闭,根据造影测量动脉导管未闭处形态、位置及最窄处直径选择封堵物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0.
房间隔缺损经导管闭合术中超声心动图的监测价值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闭合术中的监测作用。方法 经导管ASD闭合术患者20例,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经胸或/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20例患者ASD均为单发继发孔型,超声测量房缺直径为22.3±8.1mm,术中伸展直径为25.2±8.1mm,选择Amplatzer封堵器型号10~36mm。术后即刻观察房缺完全闭合无残余分流者12例,少许残余分流者8例;5例6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2例10个月后消失。结论 经导管ASD闭合术中超声心动图的应用对于封堵器型号的选择及术后疗效评价等均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