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头颈部疾病相关吞咽功能障碍的各种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1例头颈部疾病相关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检查资料。结果:18例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表现为Ⅲ级以上异常。21例接受吞咽造影检查患者均表现为吞咽功能异常。14例咽喉内镜检查患者有各种吞咽功能异常表现。结论:洼田饮水试验简便易行,可用于头颈部疾病相关吞咽功能障碍的筛查;吞咽造影检查可作为吞咽障碍检查的"金标准"用来了解头颈部疾病相关吞咽功能障碍的程度及性质;而咽喉内镜检查则可以直接显示咽喉部的解剖结构异常和吞咽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2.
吞咽障碍可发生在帕金森病的任何时期,导致严重并发症,是预后的不良因素。其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中常用吞咽障碍问卷(SDQ)和慕尼黑帕金森病吞咽障碍测试(MDT-PD)进行帕金森病吞咽障碍的初筛。而非运动症状问卷(NMSQ)低估了帕金森病吞咽障碍发生率,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也存在类似的不足。吞咽造影检查(VFSE)和内镜吞咽检查(VESS)被认为是评价吞咽障碍的金标准。此外,高分辨率测压可检测帕金森病患者并发的食管吞咽障碍,甚至可以识别帕金森病的隐性吞咽障碍。肌电图可对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客观、定量诊断。目前临床多根据临床症状选择方案,缺乏系统化管理。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脑深部电刺激(DBS)、吞咽训练、经颅磁刺激等。早期识别、及时处理、预防相关并发症将有利于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舌压和吞咽造影时吞咽器官的形态学动态变化,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舌肌及舌骨运动与咽期咽腔活动的相互影响。 方法 纳入符合入组条件的13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对所有患者进行舌压测定(日本JMS舌压测定器),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舌压测定后即刻行吞咽造影检查,使用吞咽功能影像数字化采集与分析系统以30帧/秒的速率记录吞咽过程,截取目标图像。使用吞咽造影分析软件进行吞咽时吞咽器官活动的量化分析,并对舌压、舌骨运动位移、咽腔收缩率(PCR)、食管上括约肌(UES)持续开放时间等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舌压[(17.06±9.68)kPa]与UES持续开放时间[(1052.3±639.08)ms]存在正相关(r=0.59,P<0.05)。舌骨向上位移[(10.65±5.88)mm]与PCR[(55.38±32.20)%]存在负相关(r=-0.53,P<0.05)。 结论 舌肌及舌骨活动可影响咽期吞咽器官的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吞咽障碍评价标准评定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信度和效度。 方法采用洼田饮水试验筛查出128名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并根据吞咽障碍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利用吞咽障碍评价标准和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同时对其吞咽功能进行评价,后者作为效度标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信度和效标效度评价。 结果吞咽障碍评价标准评分与VFSS结果具有显著相关性(r=0.84,P<0.01);吞咽障碍评价标准在同一评定者及不同评定者间均有良好的信度;可对吞咽障碍的患者是否发生误吸和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肺炎进行预测。 结论吞咽障碍评价标准适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评价,是一种简单、方便、安全、有效的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5.
吞咽障碍常见于脑卒中、脑外伤和帕金森病等神经疾病[1]。早期诊断吞咽障碍,对降低脑卒中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有重要价值[2]。同样,在帕金森病早期就可以出现吞咽障碍[3]。因此,吞咽障碍既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帕金森病的线索,也可以是控制并发症的重要靶点。吞咽造影和纤维内镜检查是最常用的诊断性检查。但是,吞咽造影带有放射风险,其临床剂量控制尚未得到重视[4]。  相似文献   

6.
吞咽障碍是卒中患者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是吞咽障碍的主要检查和评价方法,可明确造成吞咽障碍的病变部位,指导治疗。深入了解吞咽障碍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将康复护理特色融入吞咽障碍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中,有助于减少脑卒中患者并发症、提高脑卒中患者护理效果。视频透视吞咽检查是检查吞咽功能最常用的方法,是吞咽障碍临床评估的“金标准”;超声检查作为辅助检查手段,用于评估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CT具有良好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可三维动态显示食团和吞咽器官的运动;MRI成像可显示吞咽障碍的病灶和相关的脑功能网络。这些影像学技术可为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多达-连续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收住于我院的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例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延续护理,试验组接受多达-延续护理模式干预,对两组干预后的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干预后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行为评分、吞咽检查造影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吞咽障碍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多达-延续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实施干预,可提高该类病例院外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行为水平,获得较好的吞咽功能改善效果,降低吞咽障碍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吞咽训练配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凌 《当代护士》2006,(12):36-37
目的 探讨吞咽训练配合针灸治疗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76例脑卒中后所致的吞咽障碍患者分为综合治疗组和针灸组.综合治疗组接受针灸和吞咽训练,针灸组仅接受针灸治疗,以饮水试验和X线动态造影录像检查来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饮水试验评分均明显改善,但综合治疗组优于针灸组,X线动态造影录像检查评定,2组治愈率分别为67.5%和30.1%(p<0.05).结论 吞咽训练加针灸能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吞咽能力,效果优于单纯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吞咽造影同步咽腔测压(MFG)在帕金森病(PD)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86例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合并吞咽障碍将其分为吞咽障碍组和非吞咽障碍组(即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吞咽造影同步咽腔测压(MFG)检查,并对其咽部运动学与生物力学参数进行分析。 结果 本研究2组患者其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以及服药时间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造影同步咽腔测压结果显示:吞咽障碍组患者舌根部和下咽部压力峰值、压力上升速率、舌骨向上位移、舌骨向前位移、上食管括约肌(UES)松弛后压力峰值、UES松弛持续时间及UES静息压、UES开放幅度和UES开放持续时间均明显不及对照组水平(P<0.05),压力持续时间、UES松弛残余压及舌骨运动持续时间均明显超过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MFG技术可同时利用咽腔测压和吞咽造影手段评估PD患者咽腔压和运动学参数,可作为一种评估PD患者吞咽功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正常吞咽对于儿童安全有效喂养至关重要。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检查, 可定性定量评估儿童吞咽运动。利用B型或M型超声可直接观察吞咽过程中舌、舌骨和吞咽相关肌肉等结构的运动, 对其相关运动参数(如时间、距离、速度等)进行定量测量与分析, 协助临床评估吞咽运动、诊断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创新性球囊扩张术对脑干病变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 方法30例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经吞咽造影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终点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进食功能评价进行测评。 结果治疗组患者经球囊扩张术治疗10~24次后,15例患者中有12例进食功能改善,对照组仅7例进食功能有改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视频吞咽造影检查分析发现,治疗组12例环咽肌开放情况改善,而对照组中仅7例有所改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频吞咽造影检查中咽通过时间比较,治疗组中治疗前平均0.23 s,治疗后为0.15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球囊扩张术对脑干病变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咽期及食管期症状。  相似文献   

12.
食管前性吞咽障碍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食管前性吞咽障碍的评估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16例食管前性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评估资料。  结果  16例患者中9例接受反复唾液吞咽试验检查均表现异常; 8例接受洼田饮水试验检查均表现为Ⅲ级以上异常; 11例接受吞咽造影检查表现为启动延迟或不能启动, 吞咽相关误吸, 咽腭反流, 食物滞留、残留、渗漏, 环咽肌功能障碍; 11例接受内镜吞咽检查表现为声带麻痹、唾液潴留、咽喉部瘢痕、误吸等异常。  结论  反复唾液吞咽试验和洼田饮水试验可作为食管前性吞咽障碍筛查及床旁评价工具, 吞咽造影检查和内镜吞咽检查则可以精确评估吞咽障碍的发生部位及性质, 为下一步治疗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吞咽障碍作为喉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喉切除术包括全喉切除术和喉部分切除术。全喉切除患者的吞咽障碍多是由于食团下咽阻力增加、食管蠕动障碍、新造咽的狭窄而造成。喉部分切除术后因吞咽相关解剖结构损伤或缺失,导致声门下压力降低、气管保护机制下降、声门开闭受损,呼吸与吞咽动作协调紊乱,患者常出现呛咳、误吸等症状。吞咽障碍的评估方法分为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主观评估包括临床床旁检查和吞咽障碍量表评估。客观评估常采用吞咽造影检查、纤维内镜吞咽功能检查和高分辨率压力测量。早期吞咽康复训练、心理干预以及家属参与康复护理及出院后的延续护理等均可促进喉切除术后患者吞咽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20例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患者,经视频吞咽造影检查吞咽功能证实为环咽肌失弛缓。采用16号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及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终点采用才藤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吞咽评级)、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进行疗效测评。结果 20例患者临床痊愈8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治疗前后吞咽评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FSS咽通过时间治疗前(0.27±0.04)s明显高于治疗后(0.15±0.05)s(P〈0.05)。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及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动态排粪造影在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检查中的采集速度选择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数字胃肠机对便秘患者进行动态排粪造影检查,分别选用1帧/s、3帧/s及4帧/s的采集速度造影68、76及73例,然后分别对直肠前突、会阴下降及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征3类疾病进行测量。将3种采集速度检查所测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求动态排粪造影的最佳采集速度,并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1帧/s采集速度的动态排粪造影检查在3类疾病的测量及显示上与3帧/s和4帧/s检查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以后两种采集速度为好。而3帧/s与4帧/s采集速度的检查在3类疾病的测量与显示上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结论:选用3帧/s及4帧/s的采集速度进行动态排粪造影检查,均能很好且准确地显示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的3类疾病,但综合患者接受射线剂量及X光机球管损耗的因素分析,3帧/s采集速度的动态排粪造影是最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在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中的治疗作用及随访情况。方法共选取28例经电视透视下吞咽功能检查(VFSS)诊断为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吞咽障碍患者,应用14号导尿管球囊,采用注水方式使球囊充盈以扩张环咽肌,同时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终点时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及吞咽造影检查,1年后随访。结果在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终点,28例患者中有22例恢复经口进食普通饮食,包括固体食物、流质物及水,24例可进食糊状食物,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吞咽造影中,治疗后咽通过时间缩短(P<0.05);VFSS吞咽障碍程度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终点时VFSS疗效评价显示总有效率达89.28%。1年后随访发现,23例(82.14%)患者均能从口进食普通食物;12例患者咽通过时间、吞咽障碍程度评分已接近正常。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且具有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预测吞咽障碍患者隐性误吸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方法 选取115例经吞咽造影检查确定存在误吸的吞咽障碍患者,均在吞咽造影检查后当日进行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以吞咽造影检查结果(显性误吸/隐性误吸)为标准,分析不同评价标准下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预测隐性误吸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结果 经吞咽造影检查发现,115例误吸患者中,显性误吸44例,隐性误吸71例。经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发现,咳嗽反射正常36例、减弱22例、缺失57例。以未发生咳嗽作为吞咽异常的判断标准时,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预测患者发生隐性误吸的敏感度为70.42%,特异度为84.09%,Youden指数为0.545;以咳嗽减弱及未发生咳嗽作为吞咽异常的判断标准时,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预测患者发生隐性误吸的敏感度为85.92%,特异度为59.09%,Youden指数为0.45。 结论 利用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识别吞咽障碍患者存在隐性误吸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以发生强烈咳嗽作为吞咽正常的判断标准时,其识别隐性误吸的敏感度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咽期吞咽障碍环咽肌失弛缓的压力测量和定量扩张问题,设计开发吞咽障碍压力测定治疗仪并予以临床初步研究.方法:该装置的导管和膨胀气囊部分以导尿管结构为蓝本,选择硅胶作为气囊材料,制成三个独立气囊,上下两个气囊为定位气囊,通过中间气囊对环咽肌张力进行测量及垂直定向加压扩张.将之应用于两名受试者(环咽肌失弛缓患者1例和吞咽正常受试者1例).结果:环咽肌失弛缓患者治疗前洼田饮水试验Ⅴ级,吞咽造影检查示环咽肌失弛缓,环咽肌压力值高;患者行扩张治疗5d后其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洼田饮水试验降至Ⅰ级,吞咽造影检查基本正常,环咽肌压力值明显下降.吞咽正常受试者洼田饮水试验Ⅰ级,吞咽造影检查示环咽肌正常,环咽肌压力值较环咽肌失弛缓患者低.结论:该吞咽障碍压力测定治疗仪数据测量简单可靠,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医疗成本低,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疗效及不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经吞咽造影检查确诊为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障碍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吞咽功能训练、Vitalstim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观察组另外给予球囊扩张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吞咽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咽通过时间、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及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可进水、可进食流质物、可进食糊状物、可进食固体食物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咽通过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VFSS和FO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的康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0%,72.0%,P0.05)。结论: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显著疗效,缩短患者康复时间,降低误吸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鼻咽癌放疗术后患者吞咽障碍的吞咽造影表现及不同性状食物对其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例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患者进食3种不同粘稠度的对比剂,观察其吞咽功能情况并分析不同性状对比剂对其吞咽功能的影响。观察指标包括口腔运送时间、口腔残留量、咽部残留量、渗漏误吸分级、环咽肌开放率。 结果 患者进食3种食物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患者进食稀流质与糊状食物比较,各项观察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食浓流质与糊状食物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进食稀流质与浓流质比较,口腔运送时间、口腔残留量和咽部残留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严重程度不一,不同食物性状对其吞咽功能的影响也不同,吞咽造影检查可以客观评价患者的吞咽功能,并为选择食物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