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睡眠惯性期间情绪主观评价及随时间变化情况.方法 30 h睡眠剥夺后,小睡组从14:00唤醒即刻开始测试,随后每30 min测试1次,共5个时间点;非小睡组也在相同的时间点测试.采用情绪评价量表(POMS)和视觉类别问卷(VAS)评价.结果在睡眠惯性期间,POMS与基线值比较,V、F各时间点得分以及D的前两个时间点得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01, P <0.05).VAS在"警觉性"、"精力充沛的"、"思睡的"项目评分中,两组测试得分几乎与基线值差异均有显著性.对小睡组和无小睡组不同指标各时间点测值进行重复测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除POMS中A(E5.55=0.557),VAS中"易怒的"(E5.50=2.008),多话的(E5.50=2.027),其余指标各时间点间差异有显著性,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30 h睡眠剥夺后,1 h小睡后的主观自评得分变化趋势和情绪正性自评好于无小睡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原发性失眠患者中,存在睡眠知觉障碍与否的两种不同类型患者的睡眠生理及心理特征的异同。  方法  共纳入108例原发性失眠患者,其中整夜睡眠监测显示总睡眠时间超过6.5 h、睡眠效率大于85%且主客观睡眠时间差异≥60 min的为睡眠知觉障碍组,共22例,其余为非睡眠知觉障碍组。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及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心理测评。  结果  睡眠监测显示,与非睡眠知觉障碍患者相比,睡眠知觉障碍患者的睡眠结构更接近正常,总睡眠时间更长,睡眠潜伏期及入睡后觉醒时间更短,快速眼球运动(REM)期比例增加,浅非REM(NREM)期睡眠比例减少(P<0.05)。主观睡眠评估显示,两组均高估睡眠潜伏期、低估总睡眠时间及入睡后觉醒时间(P<0.05)。睡眠知觉障碍组患者的睡眠效率优于非睡眠知觉障碍组,前者睡眠知觉明显偏低,即前者睡眠时间估计误差更大(P<0.05)。两组各心理量表得分间无明显差异(P>0.05)。睡眠知觉障碍患者的主观睡眠潜伏期与抑郁自评量表得分间(r=0.472,P=0.027)存在相关关系,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间(r=0.401,P=0.064)无相关关系;客观睡眠潜伏期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r=0.192,P=0.392)、抑郁自评量表得分(r=0.159,P=0.479)间均无相关关系。  结论  两者的睡眠生理特征不同,心理特征相近,提示两个群体的治疗目标可能不同。抑郁情绪可能是睡眠知觉障碍患者高估睡眠潜伏期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被动吸烟对急性睡眠剥夺大鼠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秋君  赵晶  刘芳娥  李静  朱伟军  李小康 《医学争鸣》2004,25(24):2258-2260
目的: 研究被动吸烟(PS)对急性睡眠剥夺(SD)大鼠行为的影响.方法: 49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睡眠剥夺 被动吸烟24 h组(A),睡眠剥夺24 h组(B),睡眠剥夺 被动吸烟54h组(C),睡眠剥夺54 h组(D),空白对照组(E),采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对大鼠进行睡眠剥夺,A组和C组在睡眠剥夺同时进行被动吸烟,用旷场试验测试实验后大鼠的情绪、行为变化.结果: B组较E组探索性行为明显增加(P<0.05),D组较B组探索性行为明显减少(P<0.05),运动总量无显著性差异,D组较E组无统计学差异; A组较B组的探索性行为和运动总量明显减少(P<0.05),C组较D组的运动总量明显减少(P<0.05), 探索性行为无显著性差异;C组与A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大鼠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性随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兴奋后抑制的趋势,而被动吸烟在整个大鼠睡眠剥夺过程中对大鼠的情绪状态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睡眠剥夺对个体情绪图片主观评估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高校43名本科生,随机分为睡眠剥夺组(n=23)和正常睡眠组(咒=20),因正常睡眠组有2人未参加后测任务,1人前测数据丢失,故正常睡眠组最终纳入被试17人.睡眠剥夺组在前测结束后进行睡眠录剥夺(22:00~次日08:00).正常睡眠组不做干预.从国际情绪图片系统中选取正、中、负性图片共216张(前测108张,后测108张;每类图片36张),通过正负性情绪量表(PANAS)考察两组被试在前后2次测试中主观情绪的变化以及整晚睡眠剥夺对情绪图片主观评估的影响.结果 睡眠剥夺对正性和负性情绪图片的评分没有明显影响,但对中性图片的愉悦度评分存在负性偏倚,睡眠剥夺组对中性图片的愉悦度评分前、后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正常睡眠组前、后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控制协变量主观情绪后,睡眠剥夺造成的对中性图片愉悦度评分上的负性偏倚依然存在;睡眠剥夺组被试对情绪图片的唤醒度评分大于正常睡眠组(P<0.05).结论 睡眠在情绪评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睡眠剥夺可导致个体对中性刺激的评估发生负性偏倚.  相似文献   

5.
张琳  郭筱华  赵忠新 《上海医学》2008,31(3):175-178
目的探讨新型的中枢促醒药物莫达非尼对不同程度快速动眼(REM)睡眠剥夺及睡眠恢复后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溶媒剂组和莫达非尼组,按REM睡眠剥夺及剥夺后恢复睡眠的时间每组分5个时间点(REM睡眠剥夺1、3、5 d及REM睡眠剥夺5 d后恢复睡眠6、12 h),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莫达非尼组予莫达非尼混悬液300 mg·kg~(-1)·d~(-1)灌胃,溶媒剂组予双蒸馏水配置的0.3%羧甲基纤维素钠混悬液16 mL·kg~(-1)·d~(-1)灌胃,对照组不予干预。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REM睡眠剥夺法进行REM睡眠剥夺,利用Y迷宫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对照组REM睡眠剥夺3、5 d时的错误反应次数(EN)明显多于REM睡眠剥夺1 d时(P值均<0.05),莫达非尼组各时间点EN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与溶媒剂组大鼠各时间点EN和总反应时间(TR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莫达非尼组大鼠的EN在REM睡眠剥夺后明显少于对照组和溶媒剂组(P值均<0.05),睡眠恢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莫达非尼组大鼠各时间点,TRT与对照组和溶媒剂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不同程度的REM睡眠剥夺均会对认知功能造成不利影响,莫达非尼对REM睡眠剥夺后的认知行为下降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解郁安神法对睡眠剥夺(SD)大鼠焦虑症状的影响.方法 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连续睡眠剥夺72 h.过程中分别于睡眠剥夺0、24、48、72 h观察大鼠生存指标(体重)和血清皮质醇含量.结果 在0、24 h观察组和对照组大鼠体重和皮质醇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在第48、72小时两个时间点上,两组的体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48 h:t=3.675,P=0.001;72 h:t=5.675,P=0.00);两组的血清皮质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48 h:t=-3.247,P=0.003;72 h:t=-4.770,P=0.000).结论 解郁安神法可以减缓实验大鼠体重减轻和皮质醇含量的升高.中药解郁安神法可以减轻睡眠波动后伴见的焦虑症状,对于失眠症伴有焦虑症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原发性震颤(ET)患者、帕金森病(P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睡眠障碍发生率及临床特征的差异性.方法 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SS)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江苏省常熟市中医院门诊确诊为ET的患者62例(男29例,女33例)、PD患者62例(男30例,女32例)、健康对照组60名(男28名,女32名)的睡眠状况进行评估.结果 健康对照组PSQI得分为(4.7±2.5)分,ET组PSQI得分为(6.0±4.0)分,PD组得分为(7.8±3.7)分,三组比较(F=9.022,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ET、PD两组PSQ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5分者,健康对照组23名(38.3%),ET组有34例(54.8%),PD组有40例(64.5%),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55,P=0.014),ET、PD两组睡眠障碍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06,P=0.272);ESS评分健康对照组得分为(4.4±2.5)分,ET组得分为(6.3±4.8)分,PD组得分为(8.2±4.2)分;三组比较(F=13.92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SS≥10分者,健康对照组6名(10.0%),ET组有16例(25.8%),PD组有20例(32.3%),三组比较,ED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047,P=0.011),ET、PD两组ED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26,P=0.429).健康对照组、ET组、PD组三组PSQI各因子比较结果:主观睡眠质量得分为(0.6±0.7)分、(0.8±0.8)分和(1.1±0.7)分,入睡时间得分为(0.6±0.7)分、(0.9±0.9)分和(1.1±1.0)分,睡眠时间得分为(0.6±0.8)分、(0.7±1.0)分和(1.0±0.9)分,睡眠效率得分为(0.6±0.8)分、(0.9±0.9)分和(1.0±1.0)分,睡眠干扰得分为(1.2±0.6)分、(1.2±0.5)分和(1.7±0.7)分,及日间功能得分为(1.2±1.0)分、(1.3±1.0)分和(2.0±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催眠药物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迸一步两两比较ET组与PD组PSQI各因子比较结果:两组主观睡眠质量得分为(0.8±0.8)分和(1.1±0.7)分、睡眠干扰得分(1.2±0.5)分和(1.7±0.7)分、日间功能得分(1.3±1.0)分和(2.0±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人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催眠药物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T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同PD患者相似,临床主要表现为人睡困难、片断睡眠及日间过度思睡,ET患者的总体睡眠质量、主观睡眠质量、日间过度思睡介于健康对照组和PD患者之间,程度轻于PD患者.  相似文献   

8.
睡眠剥夺后小睡对睡眠脑电图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侯艳红  苗丹民  张林  苏衡  赵萌  刘练红  肖利军 《医学争鸣》2004,25(22):2075-2075
0引言 根据睡眠稳态平衡模型,睡眠时相的不同对睡眠转醒过程产生影响,即影响睡眠惯性的程度和持续时间[1,2].为了进一步研究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期间或轮班作业过程中如何克服睡眠惯性,合理安排作息,有必要对SD后加入小睡的睡眠结构作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口服10 mg扎来普隆5 h后其残留镇静效应对任务管理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9名健康大学生进行43 h的完全睡眠剥夺,而后随机服用安慰剂或10 mg扎来普隆,进行4 h的恢复性睡眠.被试分别在睡眠剥夺1 h(基线值)、24 h和恢复性睡眠后1 h分别完成一次连续加法测验.记录正确数和平均正确反应时,采用重复测量的统计方法分析数据.结果 连续加法测验在基线值、24 h完全睡眠剥夺和恢复性睡眠1 h后的平均正确反应时间存在时间主效应( F (2,16)=10.46,P <0.01),同时正确数也存在时间主效应( F (2,16)=5.30,P <0.05),进一步分析24 h完全睡眠剥夺时的平均正确反应时[(14.67±2.91)s]较基线值[(12.98±2.52)s,P <0.01]和恢复性睡眠1 h后[(13.19±2.30)s]延长( P <0.01),正确数[(14.22±2.70)个]较基线值[(16.25±2.33)个]( P <0.05)和恢复性睡眠1 h后[(16.09±2.23)个]减少( P <0.05).而在安慰剂与扎来普隆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05).结论 任务管理功能在24 h完全睡眠剥夺后已明显受损;在口服10 mg扎来普隆5 h后其残留镇静效应已对任务管理功能已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首次发作的非器质性睡眠障碍(NI)患者执行功能与睡眠质量及情绪状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在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NI患者50例为NI组,另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同期芜湖市某小区内某一单元楼健康人群(HC) 50例为HC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两组睡眠质量,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情绪状态,采用反应-抑制测试的错误数和反应时间以及Stroop色词测试的错误数和反应时间评估两组执行功能;探讨NI组执行功能与情绪状态、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NI组反应-抑制测试、Stroop-A、Stroop-B、Stroop-C的反应时间及Stroop-C错误数均大于HC组(P均<0. 05)。NI组反应-抑制测试中反应时间与PSQI得分呈正相关(r=0. 338,P=0. 016),Stroop-A中错误数与SDS得分呈正相关(r=0. 418,P=0. 003)。结论 NI患者执行功能较差,执行功能越差的患者,睡眠质量及情绪状态越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行睡眠自动分阶的研究,并提出了能部分反映睡眠质量的参数。方法:本文利用不同睡眠期脑电复杂性特征与睡眠深度的关系及多道睡眠图功率谱特征,基于3层BP网络,通过6例全睡眠监护实验,并对2例全睡眠实验的参数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该方法可进行自动全睡眠分阶分析。结论:全睡眠自动分阶方法及所提出的睡眠参数可为睡眠质量的评价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睡眠卫生意识和习惯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方法 对福建省4所高校1602名医学专科生进行睡眠卫生意识和习惯量表(SHAP)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测查.结果 学生的睡眠卫生意识得分[(7.69±2.37)分]较低,具有不良睡眠卫生习惯的比例较高.Logistic回归显示睡眠质量与睡前或白天担心晚上睡觉的能力、喝酒帮助睡觉、光线干扰、噪声干扰和舍友干扰等不良睡眠卫生习惯有关.结论 睡眠卫生意识低和不良睡眠卫生习惯对睡眠质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军人睡眠自适应能力与睡眠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国军人的睡眠自适应能力水平及其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军人睡眠自适应量表和中国军人睡眠质量量表对857名军人进行了调查.结果 中国军人的睡眠自适应水平中等偏低,平均分为2.89分,低于理论中点分3分;睡眠质量与睡眠自适应水平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除了与对睡眠的重视因子相关不显著外(相关系数为-0.027),与睡眠自适应总体水平及其5个因子的相关在0.16至0.533之间(P<0.01);睡眠的积极暗示、睡眠的抗干扰力和睡眠的积极态度等3个因子是影响军人睡眠质量总体水平的主要因素.结论 睡眠有关的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能够有效改善人们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护士睡眠自适应能力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国军人睡眠自适应量表和中国军人睡眠质量量表对223名军队护士进行了测量。结果护士睡眠自适应水平中等偏低,平均分为2.81,低于理论中点分3分;睡眠质量除了与对睡眠的重视因子相关不显著外(相关系数为-0.027),与睡眠自适应总体水平及其5个因子的相关在0.18~0.56之间(P〈0.05);睡眠的积极暗示、睡眠的抗干扰力、睡眠的影响因素和对睡眠的重视4个因子能够显著预测军队护士的睡眠质量。结论通过认知模式干预,使护士形成与睡眠有关的积极、正确的信念和态度能够有效地改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佐匹克隆治疗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本院的116例睡眠障碍患者,按照所用药物不同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地西泮治疗,观察组采用佐匹克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局。结果观察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45%,低于对照组的2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睡眠障碍患者治疗中使用佐匹克隆,能有效提升患者睡眠质量,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睡眠结构及持续正压通气治疗(CPAP)对OSAHS睡眠结构的影响,探讨患者白天嗜睡等症状的原因。方法:将58例OSAHS患者,经CPAP治疗前后的32例OSAHS患者及18例正常对照进行睡眠监测。结果:OSAHS患者1期睡眠明显增多,3 4期睡眠明显减少,REM睡眠减少,夜间醒觉时间明显延长,睡眠周期不全。经CPAP治疗后醒觉时间及1期睡眠减少,2期睡眠、深度睡眠、REM睡眠增加。结论:OSAHS有明显的深睡眠及REM睡眠剥夺,CPAP治疗能使紊乱的睡眠结构及破碎的睡眠进程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根据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bstructivesleepapneasyndrom ,OSAS)患者多导睡眠仪(polysomnography ,PSG)监测信号 ,研究OSAS患者快速眼动睡眠损伤的特点。方法 :( 1)使用呼吸事件新分型法对 33例OSAS患者及正常打鼾者PSG监测信号进行分型 ,根据Ⅱ、Ⅲ型曲线的发生率将 33例OSAS患者分为轻度 ,中度和重度阻塞性呼吸暂停 3组 ;( 2 )比较 3组患者REM期睡眠时间长度 ;REM期呼吸紊乱特点。结果 :( 1) 3组患者REM期睡眠时间分别为 37.9± 11.3min ;12 .8± 3.1min ;7.3± 3.6min ,轻度组患者REM期睡眠时间较长 ,重度组患者REM期睡眠时间短 ,且易消失 ;( 2 )轻度组患者REM期RDI、RIT及SIT90 指数均较NREM期加重 ;重度组患者REM期RDI指数较NREM期显著减少 ,但RIT及SIT90 指数REM和NREM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 1)根据新分型进行病情轻重分类能够反映患者REM期的损害程度 ,病情较重的患者REM期减少甚至消失 ;( 2 )轻度组患者REM期病情较NREM期加重 ,表现为RDI、RIT及SIT90 指数均显著增加 ;重度组患REM期较NREM期RDI减少 ,但呼吸及血氧损害程度无显著变化 ,显然是REM期呼吸紊乱的平均持续时间延长所致  相似文献   

18.
王德玺 《海南医学》2013,24(13):1961-1963
睡眠障碍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社区。TBI后睡眠障碍主要包括了睡眠呼吸障碍(Sleep-disorder breathing,SDB)、日间过度嗜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EDS)和失眠等。睡眠障碍常对认知力、警觉性和判断力产生不利影响。在伴有睡眠障碍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紊乱的睡眠会加重认知功能的损伤,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患者的康复。睡眠障碍的常规治疗对伴有睡眠障碍的TBI患者是有效的,其中包括针对SDB使用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和在失眠患者中的认知行为治疗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对各期睡眠的影响,并分析非快速眼动Ⅲ期(N3期)睡眠与呼吸异常事件的关系。方法: 对2019年6月24日至12月26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睡眠中心接受整夜多导睡眠图监测的188例成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OSA患者的严重程度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进行分类,比较各期睡眠中的多导睡眠图监测各项指标,以及在各期睡眠中的AHI与最低血氧饱和度。结果: 不同严重程度OSA患者的总睡眠时间与睡眠效率相差不大(均P>0.05)。与轻度OSA组比较,中度OSA组和重度OSA组N3期睡眠占比更小(均P < 0.05);与中度OSA组比较,重度OSA组N3期睡眠占比更小(P < 0.05)。与轻度OSA组比较,中度OSA组和重度OSA组N3期潜伏期更长(均P < 0.05);与中度OSA组比较,重度OSA组N3期潜伏期更长(P < 0.05)。不同严重程度OSA患者AHI存在差异。与N1、N2、快速眼动期比较,不同严重程度OSA组N3期AHI比N1、N2、快速眼动期更小(均P < 0.01)。仰卧位时,轻度和中度OSA组N3期AHI比N1、N2、快速眼动期更小(均P < 0.01),重度OSA组的N3期AHI比N2、快速眼动期也更小(P < 0.05或P < 0.01)。与N1、N2、快速眼动期比较,不同严重程度OSA患者N3期最低血氧饱和度更高(P < 0.05或P < 0.01)。结论: OSA患者的N3期睡眠减少,且患者在N3期呼吸异常事件的发生率更低,提示通过增加OSA患者的N3期睡眠比例可能可以改善OSA。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84-87
目的探讨睡眠干预对肺癌化疗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1月呼吸科就诊的化疗肺癌患者94例,采用抛硬币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干预措施,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安慰、知识宣教、饮食与用药指导等。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睡眠干预,两组患者均干预6周,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评估治疗依从性及睡眠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干预6周后,干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依从率(95.74%)高于对照组(8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P0.05);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干预组患者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睡眠干预用于肺癌化疗患者不仅可明显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遵医行为,而且能明显减轻睡眠障碍程度,改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