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目的量化研究乙状窦前入路中每一步岩骨切除及血管神经牵拉完成后获得的斜坡中央凹陷区显露范围及手术自由度。方法对20例头颅标本采用乙状窦前入路,骨切除分4步进行:迷路后骨质切除,上、后半规管切除,切除岩尖并打开Meckel's腔游离三叉神经,全切迷路及耳蜗并后移面神经。每一步完成后分别测量斜坡中央凹陷区的显露范围和手术自由度。结果岩尖切除、打开Meckel's腔游离三叉神经后,斜坡中央凹陷区显露面积为(190±32)mm^2,占整个入路完成后的95%,与磨除上、后半规管后的显露范围相比差异显著,手术自由度亦显著增加。结论乙状窦前联合部分迷路岩尖切除手术入路能够较好的显露斜坡中央凹陷区。岩尖的切除和打开Meckel's腔游离三叉神经是充分显露斜坡中央凹陷区并提供足够手术自由度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2.
枕下远外侧入路处理斜坡中央凹陷区病变的数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量化分析枕下远外侧入路(FLA)中不同程度骨切除对斜坡中央凹陷区的显露范围以及手术操作空间的影响。方法利用CT和立体定向仪对20例甲醛溶液固定的头颅标本标记斜坡中央凹陷区中心点,采用FLA入路,骨切除分四步进行:磨除颈静脉结节,部分乳突切除,枕髁全切,C1侧块切除;分别于每一步骨切除及血管神经牵拉完成后测量斜坡中央凹陷区的显露范围和位于中心点上方15cm处术者的操作范围。结果颈静脉结节磨除后,斜坡中央凹陷区的显露面积为(123±35)mm^2,占FLA入路完成后显露总面积的89%;提供的手术操作空间为(6095±247)mm^2,占FLA入路完成后总操作空间的69%。结论磨除颈静脉结节为经FLA入路显露斜坡中央凹陷区的关键步骤:部分乳突切除可进一步改善操作空间,但未能显著增加斜坡中央凹陷区的显露:全切枕髁和侧块不能显著增加斜坡中央凹陷区的显露和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3.
经双额前颅窝底扩展入路切降斜坡蝶筛窦区肿瘤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总结11例经前颅窝底双额扩展入路切除斜坡蝶筛窦区肿瘤。术中采用双骨瓣开颅,双侧眉弓及部分眶顶骨瓣成形,使手术野暴露尽可能低,磨除蝶骨平台,沿蝶鞍下方切除肿瘤,切除肿瘤后,利用额部骨膜及颅骨内板行颅底重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内镜下经扩大鼻蝶入路显露斜坡区的可行性,为切除斜坡区病变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在10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上,内镜下模拟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显露斜坡区,观察有关显微解剖标志。结果扩大经鼻蝶内镜入路可磨除从鞍后到斜坡、枕骨大孔前缘的骨性结构;可显露斜坡区腹侧硬膜下的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后交通动脉及其与大脑后动脉汇合处、动眼神经、脑干腹侧等结构。此入路的手术标志主要包括:蝶筛隐窝、蝶窦开口、视神经隆突、颈内动脉隆突与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结论内镜下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可充分显露鞍后-斜坡区的腹侧硬膜下结构,适用于此区病变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经额鼻筛眶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切除前中颅底沟通瘤的手术经验。方法介绍经额鼻筛眶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切除前颅底沟通瘤手术技术,包括体位、切口、骨瓣、分离、显露、切除肿瘤的技巧和颅底重建要领。结果近年采用该手术技术处理大型中线前颅底沟通瘤,收到良好治疗效果,未发现与之有关的并发症。结论经额鼻筛眶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切除前颅底沟通瘤手术技术实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的解剖学研究,为海绵窦病变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例成人头颅标本上模拟3种扩大经鼻蝶入路即鼻中隔旁入路、中鼻甲切除入路、中鼻道入路,观察各手术入路重要的解剖标志和显露范围。结果蝶窦开口、斜坡凹陷、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隆起、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翼管等为重要的手术标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双弯曲型18侧,不典型弯曲型2侧。结论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是海绵窦病变的重要入路。  相似文献   

7.
经岩骨入路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岩骨入路以岩骨为中心进行手术设计,以术中磨除岩骨,扩大病变的显露为特点,以保护岩骨内的重要结构为关键。该入路主要适应于基底宽,对脑神经、颅底骨质侵犯大,同时跨越中后颅窝的巨大岩斜坡区病变。根据岩骨切除的部位可将经岩骨入路分为前岩骨入路和后岩骨入路,若将其与颞下入路和/或枕下入路联合则可形成各种联合入路。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经岩骨手术入路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采用扩大经蝶入路手术切除蝶斜脊索瘤的方法.方法 12例患者采用标准经鼻中隔蝶窦入路,先行切除经蝶入路视野内的肿瘤,然后调整Hardy扩张器方向指向斜坡方向,进行手术入路的扩大.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术中"C"型臂监测、神经导航、神经内镜以及术者的经验决定斜坡骨质磨除或咬除的范围,直至显露正常骨质和硬脑膜,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结果 全切8例(67%),次全切3例(25%),部分切除1例(8%).结论 采用扩大经蝶入路手术治疗蝶斜区脊索瘤,显露满意、全切率高,无明显手术并发症.而神经导航、神经内镜的应用,使得该入路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扩大的内镜下经鼻至斜坡腹侧区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解剖标志点及相关结构的距离.方法 取甲醛固定后成人头颅湿标本20例,显微镜下解剖观察经鼻至斜坡腹侧区手术入路的解剖标志点,测量相关解剖结构的距离;取新鲜成人头颅标本5例,完全模拟内镜下经鼻至斜坡腹侧区入路手术.在内镜下扩展显露斜坡区的主要解剖标志点,并研究其相互位置关系.结果扩大的内镜下经鼻至斜坡腹侧区入路手术的标志点包括中鼻甲、后鼻孔、咽鼓管咽口、鼻咽部黏膜、双侧蝶窦口、头长肌和颈长肌、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中点、颈内动脉、蝶腭动脉等.自鼻前棘至中下斜坡腹侧中线相关结构(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中点)的距离分别为(78.23±2.58)mm、(89.60±2.52)mm;经鼻人路完全暴露中下斜坡区,最短距离为(89.60±2.52)mm.颅底骨质磨除范围分别以两侧翼管和破裂孔为界,翼管左、右侧距中线距离为(9.25±0.55)mm、(9.19±0.50)nml,破裂孔左、右侧距中线距离为(10.64±0.83)toni、(10.75±0.84)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关解剖结构及对脑组织的牵拉、颅底骨质磨除位置和范围是扩大的内镜下经鼻至斜坡腹侧区入路手术需要解决的主要解剖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筛蝶窦斜坡区肿瘤的手术入路及切除。方法 采用双额单骨瓣联合眉弓眶顶骨瓣前颅底扩大入路暴露肿瘤,即在传统双额骨瓣的基础上附加双侧眉弓眶顶骨瓣。术野暴露低而广泛,在减少向上抬起额叶的情况下分块切除肿瘤,然后给予颅底重建。结果 9 例肿瘤中全切除5 例,次全切除3 例,大部切除1 例。无手术死亡,无长期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结论 此入路暴露肿瘤充分,可直接从前方或下方接近并切除肿瘤,对脑组织牵拉损伤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量化分析枕下远外侧入路中不同部位骨质切除与其相对应的显露范围的差别.方法 15例(3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湿标本模拟基础远外侧入路,行骨窗成形后分为3组:分别模拟经髁入路、髁旁人路及髁上入路,比较其对应的显露范围.结果 基础远外侧入路对斜坡方向显露范围为(15.77±1.67) mm,对枕骨大孔前缘向侧方的显露范围为(-1.85±0.63) mm,距颈静脉孔后缘手术距离为(11.23±0.46) mm,距枕骨大孔前缘的手术距离为(21.78±1.49) mm.与基础远外侧入路比较,经髁入路显著增加斜坡方向和枕骨大孔前缘方向的显露范围,明显缩短距枕骨大孔前缘的手术距离(P<0.05);髁旁入路明显缩短距颈静脉孔后缘的手术距离(P<0.05);髁上入路显著增加斜坡方向的显露范围(P<0.05).结论 磨除枕髁可显著增加枕骨大孔腹侧和下斜坡的显露,磨除颈静脉结节可显著增加中斜坡的显露,磨除髁旁骨质可显著增加颈静脉孔区的显露.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内镜辅助扩大额下人路到达颅底中央部的显微解剖及显露范围,为临床神经外科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测量20例干颅骨标本的骨性结构,用20例成人尸头湿性标本模拟扩大额下入路操作,使用内镜和显微镜观察并测量。结果扩大额下入路截除眶顶后能够使眉问到达颅底靶点之间的距离明显缩短(P〈0.05),视角明显增加(P〈0.05),利于术者操作,减少手术副损伤。内镜辅助下手术能够克服和避免单纯显微镜下操作颅底暴露的“死角”和不足。结论内镜辅助扩大额下入路能够较好地显露颅底中央部,熟悉颅底中央部的解剖结构有助于开展经扩大额下人路切除该部位巨大肿瘤的准确定位及术中安全操作,提高肿瘤的全切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不同方式扩大经蝶人路与Le fort Ⅰ型上颔骨截骨术对于颅底中线结构解剖暴露范围。方法:成人尸体头颅标本9具,在神经导航的指引下分别经单鼻孔、经唇下、经改良唇下扩大经蝶入路和Le fort Ⅰ型上颌骨截骨术,显微镜下观察每种术式所能暴露的颅底结构,并借助神经导航仪测量上述各种方式向前颅窝、双侧海绵窦和斜坡方向的暴露范围,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于前颅窝结构的暴露,经鼻入路与经唇下入路无明显差别,经改良唇下入路和Le fort Ⅰ型上颌骨截骨术较前丽者有显著增大;在双侧海绵窦和斜坡方向上,4种手术方式有着明显区别。结论:不同方式的扩大经蝶入路和Le fort Ⅰ型上颌骨截骨术在颅底结构暴露范围上有较明显差别,临床中要根据病灶位置选择最佳入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至中颅底的各种重要解剖标志,探讨该入路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和手术特点。方法分别运用直径4 mm,长度18 cm的0°、30°和45°硬质内镜(Karl Storz),在动脉灌注后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手术过程,神经导航的引导下经双侧鼻腔扩大入路对中颅底进行内镜解剖。测量各个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结果蝶窦后壁可分为鞍区、鞍上区、海绵窦区和斜坡区。在蝶窦后壁可见鞍底、后组筛房、蝶骨平台、鞍结节、斜坡、斜坡隐窝、海绵窦、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在蝶窦腔的外侧壁可见眶尖隆起、上颌神经隆起、下颌神经隆起和翼管神经,并分别形成视神经颈内动脉和动眼神经三角、V_1~V_2三角、V_2~V_3三角。两侧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内侧距离为(11.3±1.2)mm,两侧垂体前部距离为(12.2±2.1)mm,两侧垂体中部距离为(21.5±2.5)mm,两侧垂体后部距离为(17.6±3.4)mm,垂体前后径为(9.1±2.9)mm。硬膜内的鞍上区又可分为视交叉上部、视交叉下部、鞍背后部和脑室部。在剪开海绵窦和垂体之间的硬膜后,海绵窦段的颈内动脉可分为三叉神经段、后曲段、下水平段、前曲段和上水平段。结论神经内镜经鼻扩大入路至中颅底可清晰显示鞍区、鞍上区和海绵窦区的解剖结构,为该区域的病变提供一条有价值微侵袭的手术方法。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是该区域手术的关键性标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单鼻孔直达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鞍底定位.方法 77例垂体瘤术前行蝶窦矢状位、冠状位CT扫描,并测量前颅底鞍底夹角(简称颅鞍角)、鞍底斜坡夹角(简称鞍斜角)的大小,前鼻棘到颅鞍角、鞍斜角的距离,在头颅MRI上测量颈内动脉海绵安段之间的最短距离;术中在正中矢状位先找到颅鞍角,向后下绕过鞍底找到鞍斜角,通过两个夹角,正确定位鞍底.结果 ≥90°颅鞍角61例,<90°颅鞍角16例,≥190°鞍斜角48例,<90°鞍斜角29例,前鼻棘到颅鞍角的平均距离(64.90±7.41)mm,前鼻棘到鞍斜角的平均距离(71.74±7.70)mm;所有患者都正确找到鞍底,切除肿瘤,手术顺利.结论 蝶窦欠状位、冠状位CT扫描可以正确了解蝶窦、鞍底的形态和位置;头颅正中矢状位上的前颅底鞍底夹角和鞍底斜坡夹角可直接应用于经鼻蝶安入路垂体瘤切除术鞍底的精确定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扩大经鼻入路到达斜坡区的相关显微解剖结构。方法采用7例防腐尸颅,模拟经鼻手术入路,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对涉及的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和拍照。结果前鼻棘至鞍底、鞍背和斜坡隐窝连线长度分别为(78.3±4.7)mm、(83.1±3.4)mm和(82.1±5.9)mm;以鼻腔底平面为基线,与上述结构矢状面夹角分别为31.4°±1.5°、33.1°±1.7°和31.1°±2.5°。颈内动脉后垂直段间距为(18.0±1.8)mm,两侧展神经穿斜坡硬膜处间距为(22.1±1.6)mm。斜坡硬膜主要由脑膜背侧动脉供血。扩大经鼻入路斜坡骨质开窗两侧方界限为颈内动脉,上方为鞍底,向下扩展受鼻孔、硬腭的限制。结论显微镜下扩大经鼻入路可良好显露中上斜坡区解剖结构,适用于中上斜坡区病变手术。  相似文献   

17.
Chondrosarcomas are malignant mesenchymal tumors of chondroid nature. Less than 5% of all chondrosarcomas are localized in the head and neck. The paper analyzes a case of extensive chondrosarcoma of the skill base, which involves the anterior and median cranial fossa, ethmoidal, sphenoidal, right maxillary sinuses, and intratemporal fossa. A basal approach that is a combination of two-flapped subfrontal and orbitozygomatous accesses was used to remove the tumor. In doing so, the tumor could be excised and extensive defects of the skull base could be effectively closed with the flaps of the periostium and musculus temporalis, yielding a good functional and cosmetic effect.  相似文献   

18.
经乙状窦后入路对桥小脑角区的显露及损伤程度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经乙状窦后入路对桥小脑角区的显露程度及其损伤程度进行定量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对成年国人带颈头颅标本6具(12侧),模拟常规的经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操作,在乙状窦后入路的基础上分别磨除内听道上结节和岩骨尖。每个手术步骤完成后,按Ammirat标准进行评价不同手术入路及其扩大后对桥小脑角区的显露程度,用Horgan法计算出显露面积,并根据损伤程度评分评价经乙状窦后及其扩大后的损伤程度。结果经乙状窦后入路及其磨除内听道上结节和岩骨尖后的显露程度评分均为3分,显露面积分别为(401.80±75.02)mm^2、(609.42±122.17)mm^2和(769.86±155.38)mm^2,每一步扩大后显露面积均较前明显增加(P〈0.001,P=0.003);经乙状窦后入路及其磨除内听道上结节和岩骨尖后的损伤程度评分分别为3分、7分和10分。结论经乙状窦后入路对桥小脑角区肿瘤其显露范围广泛,损伤程度小,且可以根据肿瘤的大小和发展方向进行扩大显露,有利于最大程度的保护面神经和耳蜗神经,同时全切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