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在脑血管性疾病,尤其是自发性脑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行CT脑血管造影3维重建技术。28例患者中发现脑动静脉畸形(AVM)16例,动脉瘤3例,动脉瘤伴AVM 1例,脑胶质瘤1例,无阳性发现者7例。结果CTA能清楚显示AVM和动脉瘤的部位、形态、供血动脉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指导手术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结论CTA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活、安全的检查方法,对寻找病灶、指导手术提供了一种客观、实用、可靠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先天性脑血管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与畸形的大小和部位有关,对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方法还有不同的意见。本文总结了24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方法,有单纯介入、手术加介入、单纯手术、γ刀治疗等,效果基本满意。  相似文献   
3.
纳洛酮治疗促进丘脑出血患者运动语言功能的恢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丘脑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运动、语言功能的促进恢复作用。方法:44例丘脑部高血压脑出血并破入脑室内患者随机分成纳洛酮组和对照组,纳洛酮组22例,每天持续静脉注射纳络酮4.8mg,同时每天从脑室引流管中分10次共注入纳洛酮4mg,连续应用10d。对照组除未用纳洛酮外,其他治疗方法皆同纳洛酮组。同时观测两组患者第1,3,7,10天的哥拉斯格昏迷评分(GCS),代表患者的意识状况,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变化,血糖浓度,应激性溃疡发生率,语言和运动功能评分,哥拉斯格结局评分(GOS)评分。结果:纳洛酮组的GCS评分于第7天12.12±3.05,第10天12.66±3.25明显高于对照组10.23±4.01,10.89±4.21(P<0.05);纳洛酮组第3~7天内的MCA的平均血流速度、平均全血黏稠度和红细胞变形指数皆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2个月时的运动、语言功能评分和GOS评分纳洛酮组皆高于对照组(P<0.05);纳洛酮组第7,10的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较接近正常值,应激性溃疡的发病率也较对照组低。结论:早期、多途径、大剂量应用纳洛酮能有效保护脑神经功能,降低机体损伤后应激反应的程度,促进脑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动脉海绵窦瘘(CCF)最早由Baron在1835年报道,一般指海绵窦段的颈内动脉本身,或其在海绵窦段的分支破裂,与海绵窦之间形成异常的动静脉沟通[1].分为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和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SCCF).SCCF实际上乃是海绵窦区的硬脑膜动静脉瘘,病因较多.本文主要就SCCF的最新进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将显示血管等结构的三维重建方法与传统的解剖学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其优劣.方法:新鲜成人下肢标本各2侧,分别从动脉与静脉灌注显影剂,CT扫描后利用三维软件进行分割与重建;解剖扫描后的标本,分别显示其血管系统.将三维图形与标本照片进行比较.结果:利用三维软件可分割与重建出独立的骨、血管、皮肤、肌肉,所重建的图形可以分别单独显示,也可以组合显示.可从不同角度与层面观察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等情况,但有显示误差,不适合数据采集.剥制标本上可清晰地观察到血管系统,可观察任一支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与吻合等情况,可以进行数据测量,但不能同时显示多层结构.结论:血管灌注结合三维重建的方法对于观察人体血管的三维状态、不同角度与不同层面的走行与分布具有优势,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剥制标本.  相似文献   
6.
内镜下经鼻中下斜坡腹侧手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内镜下经鼻中下斜坡腹侧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具经10%福尔马林固定之完整成人头颅标本,解剖观察经鼻至中下斜坡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特点,确立手术标志,并测量与经鼻入路相关的解剖数据。新鲜完整头颅部标本5例,模拟手术。结果内镜经鼻颅颈交界手术的手术标志包括:中鼻甲、后鼻孔、咽鼓管咽口、鼻咽部黏膜、头长肌和颈长肌、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中点。经鼻入路完全暴露中下斜坡,最短距离为(89.60±2.52)mm;蝶窦前下壁和下斜坡磨除范围分别以两侧翼管和破裂孔为界,各自为距中线(9.37±0.59)mm和(10.75±0.63)mm。结论内镜经鼻入路可充分显露中下斜坡腹侧结构。  相似文献   
7.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999年2月~2002年3月对16例顽固性癫癎在脑皮层电极和深部电极定位下行癫癎灶切除,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8~47岁,病程3~10年.其中原发性癫癎4例,继发性12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脑膜脑动静脉畸形血管结构学特征 ,探讨其血管结构与临床诊治之间的联系。方法 对 5 2例脑膜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 2例脑膜脑动静脉畸形病人全部应用微导管插管技术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栓塞后行手术切除AVM者 2例 ,行γ 刀治疗 3例 ,均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 ,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工作 17例 ,癫痫或头痛等症状明显好转 16例。结论 血管结构学研究对脑膜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诊治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有面部皮肤牛奶咖啡斑伴癫痫发作,而无神经纤维瘤的病例临床罕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男,46岁。因"发作性意识丧失、抽搐10余年,再发2 d"于2010年10月25日入院。近10余年来患者出现发作性意识丧失、抽搐,持续约1~3 min缓解,发作前常有心悸、胸闷,发作频率3次/d~1次/2周。自幼起面部有"土色斑"。患者的父母、兄弟姐妹(两姐、一弟、两妹)以及3个女儿均健康,无皮肤牛奶咖啡斑和癫痫发作。查体:面部可见大面积蝶形牛奶咖啡斑,不突出于皮肤表面,边界清楚,压之不褪色。与正常皮肤分界于前额发际下约0.5 cm、颜面与下颏交界处(图1)。全身未触及肿块。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胼胝体区脑动静脉畸形的病理基础、临床表现、脑血管影像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6例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监视下进行全脑血管造影 ,了解畸形血管团的位置、大小、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情况 ,然后给予血管内栓塞治疗或放射治疗。结果 :6例患者 ,4例应用漂浮导管技术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治愈 ;2例行X—刀治疗 ,1例治愈 ,1例因治疗时间短 ,未复查。结论 :胼胝体区脑动静脉畸形 ,发病年龄轻 ,出血危险性大 ,畸形团小 ,位置深 ,供血动脉少 ,引流静脉单一 ,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