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检测病毒性脑炎惠儿脑脊液(CSF)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病毒性脑炎患儿43例,其中重症组26例,轻症组17例,对照组16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患儿脑脊液IL-8含量,并做比较分析。结果 轻症组度重症组脑脊液IL-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重症组脑脊液IL-8水平又明显高于轻症组(P〈0.001)。结论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IL-8含量明显升高,以重症组升高明显,提示IL-8在病毒性脑炎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病毒性脑炎诊断的辅助指标之一,有助于衡量病情轻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病毒性脑炎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可溶性细胞粘附因子-1(sICAM-1)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58例病毒性脑炎患者血清和脑脊液标本中NSE和SICAM-1水平,并与20例健康人对照比较。结果 血清NSE和sICAM-1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与治疗前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治疗后恢复期脑炎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脊液NSE和sICAM-1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与治疗前脑炎急性期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1),与治疗后恢复期脑炎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NSE和sICAM-1参与了病毒性脑炎感染的病理过程,可作为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辅助诊断和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检测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β2微球蛋白(β2-MG)的水平变化,探讨它们在病毒性脑炎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3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TNF-α和β2-MG的含量,并对其中18例恢复期(急性期治疗1周后)患儿进行追踪复查,同时以非颅内感染患儿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1)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TNF-α和β2-MG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急性期中重型组其含量显著高于轻型组(P<0.01).病毒性脑炎恢复期患儿脑脊液中TNF-α和β2-MG的含量显著低于急性期(P<0.05).(2)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中TNF-α和β2-MG呈明显的正相关(r=0.347,P<0.05),急性期其含量和病程也呈明显的正相关(r1=0.332,r2=0.311,P<0.05).结论 TNF-α和β2-MG的含量变化反映了儿童病毒性脑炎时炎性反应、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对脑脊液中TNF-α和β2-MG的检测有助于判断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病情和脑损伤程度,可将其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观察其动态变化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急性病毒性脑炎血清,脑脊液TNF—α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病毒性脑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对30确诊为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其中8例为重症脑炎,伴频繁抽搐、昏迷)血清、脑脊液检测了TNF-α(肿瘤坏死因子)。结果:急性病毒性脑炎血清、脑脊液TNF-α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重症组患儿明显高于轻症组。结论:病毒性脑炎的发病与TNF-α密切相关,且血清、脑脊液TNF-α对预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病情变化及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病儿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12年7月2013年7月,选取我院临床诊断为急性病毒性脑炎病儿55例,以同期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0例病儿作为对照组。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病毒性脑炎病儿和对照组脑脊液中IL-2和IL-10的含量。结果病毒性脑炎病儿中脑脊液白细胞正常组IL-2和IL-10含量与白细胞增高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脑炎轻症组和重症组脑脊液IL-2和IL-10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重症组脑脊液IL-2含量高于轻症组,而IL-10含量低于轻症组(F=141.079、52.962,P〈0.05)。重症组脑脊液中IL-2/IL-10比值最高,轻症组次之,对照组最低(F=19.164,P<0.05)。结论主要由小胶质细胞分泌的IL-2和IL-10,参与了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的抗病毒和免疫病理损伤过程。脑脊液中IL-2/IL-10比值的高低有助于评估病毒性脑炎病情轻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一氧化氮(NO)及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用比色法及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及33例正常对照儿脑脊液NO及IL-10含量。结果脑脊液NO含量病毒性脑炎急性期患儿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恢复期惠儿较对照组无明显升高(P〉0.05);脑脊液IL-10含量急性期患儿较对照组无明显升高(P〉0.05),恢复期患儿则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病脑患儿血清NO、IL-10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49,P〈0.01)。结论 提示血清NO和IL-10的水平与病脑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病毒性脑炎发病中的作用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及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测定20例病毒性脑炎(脑炎组)、15例高热惊厥(热惊组)及15例对照组患儿的脑脊液NO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脑炎组NO及TNF-α浓度明显高于热惊组及对照组(P〈0.01),热惊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O确实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过程;检测脑脊液中NO可以作为鉴别病毒性脑炎与高热惊厥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NO的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用比色法检测NO^-2/NO^-3值以反映NO水平,并与20例同期无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麻醉手术儿童进行比较;结果 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NO含量较恢复期及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重症组较轻症组更多(P〈0.01)。结论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NO含量显著增高,其水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脑脊液NO含量的测定可做为病毒性脑炎的辅助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儿童急性病毒性脑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对62例临床确诊为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重症17例,轻症45例)的血清及脑脊液中TNF-α进行检测。结果 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脑脊液中TNF-α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重症组患儿明显高于轻症组。结论 病毒性脑炎的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TNF-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病毒性脑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对 30例确诊为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 (其中 8例为重症脑炎 ,伴频繁抽搐、昏迷 )血清、脑脊液检测了 TNF- α(肿瘤坏死因子 )。结果 :急性病毒性脑炎血清、脑脊液 TNF- α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且重症组患儿明显高于轻症组。结论 :病毒性脑炎的发病与 TNF- α密切相关 ,且血清、脑脊液 TNF- α对预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病情变化及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分析血清及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其受体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治疗前后的浓度变化,探寻TNF—α在病毒性脑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对象为本院患者中随机选取的15例重症与10例轻症患病毒性脑炎患儿和10例股疝患儿。用ELISA方法在治疗前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以及在治疗后血清当中TNF—α的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TNF—α浓度在轻症组和重症组中和治疗前相比明显升高,升高程度重症组大于轻症组,轻症组大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重症组和轻症组患儿中血清TNF-α浓度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TNF—Q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治疗前浓度越高病情越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11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脑脊液及血清TNF-α测定,另有15名临床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儿童作为对照组,也进行TNF-α测定。TNF-α应用ELISA法检测。结果病毒性脑炎组急性期血清、脑脊液TNF-α水平明显增高,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显著下降(P〈0.01),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脑炎组急性期脑脊液及血清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TNF-α不仅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还参与了儿童病毒性脑炎的病理过程,血清及脑脊液中TNF-α水平检测对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IL-6、TNF-α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脑脊液中的IL-6、TNF-α的水平,并与20例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对IL-6,TNF-α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糖、蛋白质定量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中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重症组高于轻症组(P〈0.01),IL-6、TNF-α含量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急性期比复期有明显增高(P〈0.01)。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IL-6、TNF-α均明显增高,其水平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病情越重,其值越高,恢复越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病毒性脑炎患儿早期及恢复期的脑脊液及血浆白细胞介素 1β及肿瘤坏死因子的含量变化 .[方法 ]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结果 ]病毒性脑炎早期白细胞介素 1β及肿瘤坏死因子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并有显著性差异 ,恢复期也高于对照组 ,但无显著性差异 ,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 1β及肿瘤坏死因子呈显著直线正相关 .血浆中白细胞介素 1及肿瘤坏死因子无相关 .[结论 ]白细胞介素 1β及肿瘤坏死因子参与脑组织损伤 ,加重脑损伤 ,白细胞介素 1及肿瘤坏死因子是直线正相关 ,提示白细胞介素 1及肿瘤坏死因子是协同作用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脊液中尿酸(UAC)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以36例无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儿童作为对照组,32例病毒性脑炎儿童作为观察组,用BeckmanCX5CE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两组脑脊液中UAC进行比较。结果 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含量较恢复期及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重症组较轻症组更多。结论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UAC含量显著增高,其水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脑脊液UAC含量的测定可做为病毒性脑炎的辅助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本院住院的病毒性脑炎患儿68例作为病脑组,检测其急性期和恢复期脑脊液NES和MMP-9水平,并与对照组32例非颅内感染性疾病患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脑患儿急性期脑脊液NES和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其恢复期和对照组(P0.01),重症组2项指标均明显高于轻症组,轻症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病脑患儿脑脊液中NES和MMP-9水平明显升高,其含量高低分别与神经元损害和血脑屏障功能损伤程度有关,二者结合能较全面地反映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VE)患儿血清、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0例VE患儿急性期(重症、轻症各20例)血清、脑脊液TNF-α水平,并与15例同龄健康儿童(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重症及轻症组血清、脑脊液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重症组患儿明显高于轻症组(P〈0.05)。结论VE患儿血清、脑脊液TNF-α水平显著增高,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病毒性脑炎(病脑)患儿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FN放免药盒测定20例化脓性脑膜炎、23例病毒性脑炎及21例对照组患儿脑脊液TNF浓度。结果:化脑组脑脊液TNF的阳性率显高于病脑组,化脑组脑脊液TNF升高的平均浓度显高于病脑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而病脑组脑脊液TNF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测定脑脊液TNF有助于诊断化脓性脑膜炎并与病毒性脑炎相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肽Y(NPY)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免法对29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和21例其他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儿进行了脑脊液NPY和CGRP检测。结果: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NPY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病毒性脑炎与对照组相比无显差异(P>0.05);CGRP水平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与对照组三之间相比无显差异(P均>0.05)。结论:NPY水平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均升高,但以细菌性脑膜炎增高更明显,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是鉴别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炎的良好指标。CGRP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可升高,但对鉴别诊断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52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分为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3组,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查患者血清、脑脊液TNF-α含量。结果: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血清、脑脊液TNF-α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化脑高于结脑,结脑高于病脑,重症组高于轻症组,有神经系统并发症者高于无神经系统损伤者。结论:TNF-α参与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发病过程,检测血清、脑脊液TNF-α可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