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13年中国人群血压升高对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估2013年中国不同地区、性别人群血压升高造成的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情况。方法 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和2013年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死因监测数据,根据比较风险评估理论,计算分性别、城乡、东中西部地区人群血压升高的人群归因分值(PAF),进而估计血压升高造成的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结果 2013年中国≥ 25岁人群SBP平均为(129.48±20.27)mmHg,血压升高[SBP高于(115±6)mmHg)]导致208.79万人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22.78%;男性SBP[(131.15±18.73)mmHg]、归因于血压升高的死亡数(115.17万例)、死亡率(165.56/10万)、标化死亡率(106.97/10万)均高于女性[分别为(127.79±21.60)mmHg、93.62万例、141.99/10万和68.93/10万]。农村人群SBP[(130.25±20.66)mmHg]、归因死亡数(112.34万例)、归因死亡率(178.58/10万)和PAF(23.59%)均高于城市人群[分别为(128.58±19.77)mmHg、96.45万例、132.87/10万和21.54%];东、中、西部地区人群之间的SBP水平接近,归因死亡数、归因死亡率和PAF在中部地区最高,分别为76.58万例、179.93/10万和26.72%。2013年中国≥ 25岁人群血压升高导致的心血管病和慢性肾病死亡数为199.12万和9.66万,分别占心血管病总死亡数的52.31%和慢性肾病总死亡数的62.11%。血压升高导致疾病死亡数最多的前3种疾病是缺血性心脏病(66.56万例)、出血性脑卒中(53.31万例)和缺血性脑卒中(35.93万例)。若消除血压升高因素影响,人均期望寿命可平均增加2.86岁,其中女性增加数量高于男性(分别为3.07和2.64岁),中部地区人群高于东西部地区人群(分别为3.48、2.56和2.58岁),农村人群高于城市(分别为2.97和2.59岁)。结论 2013年中国人群血压升高对死亡和期望寿命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山西省733名农村居民血清TC水平的纵向变化状况。方法 以曾经参加过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的山西省5个农村地区居民为基础,于2015年进行追踪调查,采集调查对象空腹静脉血,采用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血清TC浓度。结果 733名研究对象中,男性332名,女性401名。2002年基线调查时年龄为(42.6±9.5)岁,76.2%的男性和83.8%的女性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男性与女性吸烟的比例分别为65.7%和1.2%,饮酒比例分别为26.8%和4.0%,肥胖比例分别为6.3%和12.0%,中心性肥胖比例分别为27.1%和31.9%。2015年追踪调查时年龄为(55.8±9.5)岁,男性与女性吸烟比例分别为48.2%和1.5%,饮酒比例分别为49.7%和3.0%,肥胖比例分别上升至11.8%和18.2%,中心性肥胖比例分别上升至41.6%和53.6%。2002-2015年,追踪人群血清TC水平由(3.82±0.89)mmol/L上升至(4.72±0.97)mmol/L,平均上升幅度为27.2%。男性血清TC水平由(3.84±0.94)mmol/L上升至(4.54±0.93)mmol/L,女性血清TC水平由(3.81±0.84)mmol/L上升至(4.86±0.98)mmol/L,增幅分别为22.7%和30.9%。18~、30~、40~、50~59岁组的血清TC水平由(3.42±0.83)、(3.72±0.77)、(3.90±0.83)、(4.00±1.03)mmol/L上升至(4.38±1.01)、(4.79±0.92)、(4.73±0.99)、(4.76±0.96)mmol/L。各年龄组增加幅度分别为31.4%、32.1%、25.2%和22.6%。经配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吸烟、饮酒、BMI和腰围组的血清TC水平在不同年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山西省农村居民血清TC水平纵向上升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3年我国≥ 25岁人群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的死亡情况及其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 利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行为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数据计算分性别和地区的水果摄入量,采用潜在影响分值(PIF)分析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的相关疾病死亡数、死亡率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情况。结果 2013年,我国≥ 25岁人群的水果摄入量平均为(113.3±168.9)g/d[男性为(103.6±160.1)g/d,女性为(122.7±176.6)g/d)],城市居民的水果摄入量明显高于农村地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总死因中的15.21%是由于水果摄入不足造成的,水果摄入不足对相关疾病的PIF均约为35.00%。农村地区(16.50%)全死因的PIF高于城市地区(13.88%),东部(15.48%)及中部(16.27%)全死因的PIF高于西部地区(13.75%);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导致死亡数约为134.84万,相关疾病死亡数依次为缺血性心脏病(47.25万)、出血性中风(33.88万)、缺血性中风(25.90万)、肺癌(20.84万)、食管癌(6.07万)、喉癌(0.54万)和口腔癌(0.36万);城市的全死因及相关疾病的归因死亡数明显低于农村地区,中部地区的全死因归因死亡数(45.27万)高于东部(53.11万)及西部地区(36.46万),我国因水果摄入不足造成期望寿命损失1.73岁(男性损失1.80岁,女性损失1.58岁),农村高于城市,中部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结论 我国水果摄入量与推荐标准相差甚远,水果摄入不足导致相关疾病的PIF较高,且对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宁波市≥25岁居民高胆固醇(total cholestrol,TC)水平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使用宁波市2015年成人慢性病监测血清TC水平计算人群归因分值(population attribntable fration,PAF),采用2015年死因监测资料和人口统计数据估算血清高TC相关疾病归因死亡人数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2015年宁波市≥25岁居民血清TC水平为(4.92±0.97)mmol/L,男性血清TC水平(4.89±0.96)mmol/L低于女性(4.93±0.98)mmol/L,城市地区(4.91±0.95)mmol/L与农村地区(4.92±0.99)mmol/L居民血清TC水平基本一致,不同性别及地区居民血清T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归因于血清高TC的死亡人数1 139人,占全部死亡人数的2.97%;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归因于血清高TC的死亡人数分别为771人和368人,PAF分别为33.25%和11.61%。血清高TC导致宁波市期望寿命损失0.27岁,女性0.29岁高于男性0.25岁,城市地区期望寿命损失与农村地区一致均为0.27岁。结论宁波市血清高TC水平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对女性期望寿命的影响大于男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2014年7~14岁学生血红蛋白水平及贫血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我国7~14岁学生血红蛋白水平及贫血流行状况。方法 基于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库,抽取检测了血红蛋白的7、9、12和14岁共71 13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011年WHO贫血诊断标准,了解研究对象血红蛋白水平和贫血患病率,分析我国7~14岁学生贫血流行现状。结果 2014年我国7、9、12和14岁学生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29.25±11.37)g/L、(131.04±11.08)g/L、(135.02±12.12)g/L和(138.47±13.97)g/L,贫血检出率分别为9.0%、6.5%、8.6%和7.7%,其中男生为(135.49±13.33)g/L,女生为(131.38±11.67)g/L。总体贫血患病率为7.9%,其中女生(9.7%)显著高于男生(6.2%)(P<0.01);乡村学生(8.8%)显著高于城市(7.1%)(P<0.001)。消瘦、正常、超重和肥胖学生的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33.19±12.56)g/L、(133.28±12.76)g/L、(134.24±12.73)g/L和(133.79±12.16)g/L;贫血率分别为8.8%、8.3%、6.7%和5.9%,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我国7~14岁学生贫血检出率仍较高,且在不同性别、城乡、年龄以及营养状况人群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江苏省≥60岁人群脑卒中疾病负担及其归因于被动吸烟造成的健康损失。方法 利用2013年江苏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和死因监测登记资料,并结合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2016)方法,计算因被动吸烟导致脑卒中的人群归因分值(PAF)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等指标。结果 2013年江苏省≥60岁人群脑卒中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DALY和DALY率分别为718.15/10万、439.28/10万、1 179 602人年和9 234.99/10万,其中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占总DALY的87.00%。脑卒中DALY和DALY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而且女性DALY(612 084人年)和DALY率(9 319.71/10万)均高于男性(567 518人年、9 145.33/10万)。江苏省≥60岁人群被动吸烟率为34.04%,PAF、归因DALY、归因DALY率和标化归因DALY率分别为3.88%、45 769人年、358.12/10万和920.64/10万,其中男性分别为4.35%、24 687万人年、397.82/10万、515.30/10万,均高于女性(分别为3.44%、21 056人年、320.60/10万、405.34/10万)。结论 江苏省老年人群脑卒中疾病负担沉重,其中被动吸烟对脑卒中疾病负担产生较大影响,应积极采取措施,推进脑卒中防控和二手烟暴露控制工作,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3年中国居民饮酒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情况。方法 利用2013年中国居民死因监测和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通过计算人群归因分值估计饮酒造成的死亡及其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2013年中国居民饮酒导致死亡人数为38.12万,同时避免了7.65万人死亡。饮酒导致死亡最多的为出血性脑卒中(9.71万)、肝癌(8.82万)、肝硬化(6.14万)和食道癌(4.87万),避免了6.85万缺血性心脏病、0.49万缺血性脑卒中和0.31万糖尿病可能造成的死亡。饮酒给我国居民造成0.43岁的预期寿命损失。若避免饮酒,西部地区居民获益最多,期望寿命能增加0.52岁,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0.12岁);农村地区人群期望寿命增加0.48岁,高于城市地区(0.31岁)。结论 尽管饮酒对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以及糖尿病死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总体而言,饮酒仍然是影响中国居民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必要针对过量饮酒带来的健康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描述我国成年人血糖水平现状,探讨BMI、腰围与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 数据源于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监测区(县)选取≥18岁常住居民,以面对面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查方法收集人口学基本信息、慢性病危险因素信息、BMI、腰围和血糖水平等。对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分组描述不同特征人群的血糖水平,并利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不同特征人群的BMI及腰围与FPG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177 816名研究对象,我国成年人FPG和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5.73±1.46)mmol/L、(5.37±0.83)%,其中,均以≥60岁年龄组最高,男性均高于女性(P<0.001),城市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略高于农村(P<0.001);平均FPG和平均糖化血红蛋白均随BMI和腰围的增长而增高(P<0.001)。多重线性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BMI每增加1 kg/m2,未诊断为糖尿病、新诊断为糖尿病和自报已诊断为糖尿病的FPG分别增加0.019 mmol/L(P<0.001)、0.021 mmol/L(P=0.163)和0.028 mmol/L(P=0.088);糖化血红蛋白分别增加0.015%、0.050%和0.033%(均P<0.001)。腰围每增加1 cm,亚人群的FPG分别增加0.008 mmol/L(P<0.001)、0.014 mmol/L(P=0.004)、0.023 mmol/L(P<0.001);糖化血红蛋白分别增加0.006%、0.019%、0.019%(均P<0.001)。腰围的标准化β值均高于BMI。结论 未被诊断为糖尿病且BMI或腰围高于正常值的成年人是重点防控人群。腰围预测血糖水平的能力高于BMI,应加大举措提高腰围知晓率,有助于实现各人群维持血糖正常。  相似文献   

9.
中国10个地区成年人跟骨骨密度的描述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10个地区人群跟骨骨密度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方法 在参与第二次重复调查的研究对象中,剔除重要指标缺失者后,分析10个地区38~87岁24 677人经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定的跟骨骨密度的地区和人群差异。结果 研究人群中,跟骨骨密度指标平均水平:宽带超声衰减(109.7±12.6)dB/MHz,超声声速(1 554.7±45.6)m/s,强度指数(88.3±18.8),T值(-0.74±1.28)。城市人群跟骨骨密度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跟骨骨密度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女性随年龄降低的幅度比男性更为明显。吸烟者、绝经后妇女的跟骨骨密度更低;常饮牛奶和/或酸奶者、高体力活动水平者的跟骨骨密度更高。结论 CKB的10个项目地区人群的跟骨骨密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3年中国≥ 25岁人群高血糖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情况。方法 用2013年中国居民死因监测及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采用人群归因分值估计高血糖危险因素造成的死亡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2013年中国≥ 25岁人群归因于高血糖的总死亡人数为62.1万,其中男性33.3万,女性28.8万。高血糖造成的相关疾病死亡人数以缺血性心脏病为最多,约21.2万,其次为脑血管病,约18.1万,其余依次为糖尿病(14.5万)、慢性肾病(5.2万)和结核病(3.1万)。去除高血糖危险因素后,2013年中国居民期望寿命可达到76.5岁,较全死因期望寿命平均提高0.7岁。其中,男性提高0.7岁,女性提高0.8岁。结论 高血糖是影响中国居民死亡和期望寿命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应加强高血糖及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心脑血管疾病(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CVD)对山东省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为针对高危人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政府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提供参考。方法 本文基于2012年山东省CVD死亡监测数据,在计算CVD的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基础上,编制全死因及去死因生命表,计算全死因的期望寿命及去CVD后的期望寿命。结果 2012年山东省CVD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口的46.30%;CVD粗死亡率为320.16/10万(标化死亡率为252.85/10万)。男女性别CVD死亡率分别为332.99/10万和307.02/10万;城乡CVD死亡率分别是267.28/10万和341.84/10万;CVD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后增长迅速;城乡居民期望寿命分别为79.20岁和78.14岁,城乡去CVD死因后比全死因的期望寿命分别提高了8.51和10.02岁,男女期望寿命分别为75.94岁和81.16岁,男女性别去CVD死因后比全死因的期望寿命分别提高了8.02和11.10岁。结论 城乡、男女性别去CVD死因期望寿命比全死因的期望寿命均有大幅度提高,降低心血管疾病所导致的死亡对提高人口健康期望寿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6年我国归因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方法:结合肿瘤发病率、死亡率、全国人口数及人群归因分值( PAF)计算2016年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及男性和女性人群归因于HPV感染的肿瘤发病数和死亡数。使用Segi's人口计算年龄标化发病率和年龄标化死亡率。 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3年我国吸烟的归因死亡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 利用2013年死因监测数据和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针对不同疾病特点,将以现在吸烟率作为暴露水平的直接法和以吸烟影响比作为暴露水平的间接法相结合,计算吸烟导致不同疾病死亡的人群归因分值,从而估计吸烟对于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2013年中国人群由于吸烟导致约159.33万人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17.38%,其中男性吸烟导致的死亡占比(23.66%)远远高于女性(8.30%),城市人群吸烟导致的死亡占比(17.24%)略低于农村人群(17.51%),东部地区人群吸烟导致的死亡占比最低(16.81%),西部地区最高(17.91%)。2013年中国人群吸烟导致死亡人数在前三位的疾病是肺癌、COPD和缺血性心脏病,吸烟导致死亡归因分值最大的前三位疾病是肺癌、COPD和鼻咽癌。2013年中国人群吸烟导致期望寿命损失2.04岁,其中最高的为西部地区男性,共损失3.05岁。结论 吸烟仍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针对重点地区人群开展控烟工作,可以降低吸烟相关疾病的死亡,有效地提高我国人群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水平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目的 研究我国城乡不同地区居民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分布特征。方法 对49252名18岁及以上调查对象空腹血浆血脂进行检测。结果 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血浆TC、TG、HDL-C水平分别为3.81mmol/L、1.10mmol/L、1.30mmol/L;其中城市成人TC、TG、HDL-C水平分别为3.96mmol/L、1.16mmol/L、1.30mmol/L,农村成人TC、TG、HDL-C水平分别为3.75mmol/L、1.07mmol/L、1.30mmol/L。18~44岁、45~59岁和60岁以上人群血浆TC平均水平分别为3.70mmol/L、4.09mmol/L、4.21mmol/L;血浆TG平均水平分别为1.07mmol/L、1.21mmol/L、1.20mmol/L;血浆HDL-C平均水平分别为1.29mmol/L、1.33mmol/L、1.33mmol/L。结论 本次调查结果为全国人群血脂水平的代表性数据。城市成年人TC、TG水平高于农村;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浆TC水平升高;45-59岁和60岁以上人群血浆TG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18-44岁组人群血浆TG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04-2018年中国<1岁组儿童低出生体重儿死亡水平与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公开出版的《2004-2018年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分析我国<1岁组儿童在不同性别、城乡、地区的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构成比及变化趋势。分析城乡、东/中/西部地区不同性别<1岁组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构成比及变化趋势。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拟合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时间变化趋势,计算各时间段内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全时段内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及其95% CI结果 2004-2018年<1岁组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幅度为-8.0%(95% CI:-10.6%~-5.4%),不同性别、城乡、地区间的差异逐渐缩小。2004-2018年<1岁组低出生体重儿死亡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年平均上升幅度为1.6%(95% CI:0.1%~3.2%)。<1岁组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城市(38.74/10万)高于农村(30.44/10万),城市<1岁组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年平均下降速度(-3.4%,95% CI:-7.0%~0.3%)低于农村(-9.3%,95% CI:-12.0%~-6.6%);<1岁组男童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36.25/10万)高于女童(28.22/10万);西部地区<1岁组儿童低出生体重死亡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变化为3.2%(95% CI:1.7%~4.8%),变化速度高于东部地区的-0.5%(95% CI:-2.3%~1.4%);不同城乡、地区间<1岁组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男童均高于女童。结论 2004-2018年<1岁组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构成比均呈上升趋势,建议以男童和中、西部地区儿童作为今后妇幼保健工作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1973-2005年我国居民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率、死亡构成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使用3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是:1973-1975年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调查人年数为2 513 949 310;1990-1992年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调查人年数为335 213 493;2004-2005年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调查人年数为142 660 482,分为0~、15~、60~岁3个年龄段.根据调查收集的人口资料和死亡个案数据计算年龄别、性别、疾病别粗死亡率,使用2000年我国人口普查的人口计算标化死亡率.结果 1973-1975年、1990-1992年和2004-2005年调查中居民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死亡数分别为4 913 521、284 811和47 161例,粗死亡率分别为195.45/10万、84.96/10万和33.06/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58.71/10万、70.76/10万和27.98/10万.2004-2005年调查中城市、农村居民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死亡数分别为11 752、35 409例,粗死亡率分别为24.69/10万、37.35/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9.62/10万和32.12/10万;男、女性死亡数分别为26 176、20 985例,粗死亡率分别为35.87/10万、30.11/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5.23/10万和26.65/10万;东、中、西部地区的死亡数分别为13 286、13 922和19 953例,粗死亡率分别为25.28/10万、27.97/10万和49.48/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1.33/10万、28.10/10万和45.98/10万;死亡排位前3位的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为肺炎、结核病、病毒性肝炎,其死亡数分别为14 265、8537和5771例,粗死亡率分别为10.00/10万、5.98/10万和4.05/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8.88/10万,5.46/10万和3.74/10万.2004-2005年调查中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数占全部死亡数(868 484例)的5.43%.较1973-1975年的27.87%(4 913 521/17 629 350)下降了80.52%.结论 我国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死亡率总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西部地区高于东、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7.
中国2014年肾癌发病与死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的登记资料,估计2014年全国肾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方法 对全国肿瘤登记中心449个登记处上报的2014年肿瘤登记数据进行评估,其中339个肿瘤登记处的数据符合入选标准,按城乡和年龄分层,结合2014年全国人口数据,估计全国肾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率)采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人口年龄构成,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采用Segi''s标准人口年龄构成。结果 339个肿瘤登记地区覆盖人口为288 243 347人(城市144 061 915人,农村144 181 432人)。肾癌病理诊断比例为72.70%,只有死亡证明书比例为1.27%,死亡发病比为0.37。估计全国新发肾癌病例数约为6.83万例,发病率为4.99/10万(95% CI:4.95/10万~5.03/10万),中标发病率为3.43/10万(95% CI:3.40/10万~3.46/10万),世标发病率为3.40/10万(95% CI:3.37/10万~3.43/10万),累积发病率(0~74岁)为0.40%。男性发病率为6.09/10万(6.03/10万~6.15/10万),中标发病率为4.32/10万(4.28/10万~4.36/10万);女性发病率为3.84/10万(3.79/10万~3.89/10万),中标发病率为2.54/10万(2.50/10万~2.58/10万)。城市地区发病率为6.60/10万(95% CI:6.54/10万~6.66/10万),中标发病率为4.25/10万(95% CI:4.21/10万~4.29/10万);农村地区发病率为3.05/10万(95% CI:3.01/10万~3.09/10万),中标发病率为2.29/10万(95% CI:2.25/10万~2.33/10万)。估计全国肾癌死亡病例数约为2.56万例,死亡率为1.87/10万(95% CI:1.85/10万~1.89/10万),中标死亡率为1.16/10万(95% CI:1.14/10万~1.18/10万),世标死亡率为1.16/10万(95% CI:1.14/10万~1.18/10万),累积死亡率(0~74岁)为0.12%。男性死亡率为2.31/10万(95% CI:2.27/10万~2.35/10万),中标死亡率为1.52/10万(95% CI:1.50/10万~1.54/10万);女性死亡率为1.41/10万(95% CI:1.38/10万~1.44/10万),中标死亡率为0.81/10万(95% CI:0.79/10万~0.83/10万)。城市地区死亡率为2.49/10万(95% CI:2.45/10万~2.53/10万),中标死亡率为1.42/10万(95% CI:1.40/10万~1.44/10万)。农村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12/10万(95% CI:1.09/10万~1.15/10万),中标死亡率为0.78/10万(95% CI:0.76/10万~0.80/10万)。结论 我国肾癌发病死亡水平较低,但较以往有巨大上升,城市男性为重点防控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