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苦参碱肌肉注射给药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苦参碱肌肉注射给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苦参碱的血药浓度,Shim-pack VP-ODS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02 mol.L-1乙酸铵水溶液-三乙胺(30∶70∶0.04);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20 nm;柱温40℃;进样量20μL。用DAS 2.1.1药动学程序处理苦参碱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结果:苦参碱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符合二室开放模型,Cmax为21.113 9 mg.L-1,tmax为0.75 h,t1/2α为1.34 h,t1/2β为3.509h,AUC0~t为90.984 mg.h-1.L-1,AUC0~∞为100.346 mg.h-1.L-1。结论:与口服给药相比,肌肉注射给药的苦参碱吸收较好,从中央室到周边室的分布也较快;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也比口服给药高,推测其药理作用的强度比口服给药强,维持时间也比口服给药长。  相似文献   

2.
邓莹  李宁  崔梅  熊志立  李发美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9):2960-2963
目的:研究中药制剂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盐酸苯乙双胍对葛根素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过程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葛根素单独给药组与盐酸苯乙双胍和葛根素联合给药组,大鼠单独和联合灌胃给药后,于不同时间采集血样,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葛根素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大鼠单独灌胃葛根提取物和联合灌胃盐酸苯乙双胍和葛根提取物后,2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2.39±1.01),(1.03±0.35) mg·L-1;Tmax、为(0.50 ±0.09),(1.5±0.5)h;Ke为(0.153 ±0.028),(0.172±0.042)h-1;t1/2为(4.65 ±0.86),(4.20 ±0.81) h;AUC0-1分别为(5.73 ±2.60),(5.45±1.81)mg· h·L-1;AUC0-∞分别为(6.72 ±2.89),(6.26±1.88) mg·h·L-1.与葛根素单独用药组相比,合用盐酸苯乙双胍后葛根素的Cmax显著减少(P<0.05),Tmax极显著延长(P<0.01).结论:盐酸苯乙双胍能延缓葛根素的吸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葛根素的药动学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大黄酚为对照,研究大黄酚固体分散体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过程。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分别灌胃给予大黄酚及大黄酚固体分散体,两组均按大黄酚40 mg·kg-1的剂量给药,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酚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变化。血药浓度数据采用DAS 1.0药动学软件进行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大鼠给予大黄酚及大黄酚固体分散体后,大黄酚药-时曲线均符合二房室模型,大黄酚组的AUC,Cmax,Tmax分别为(226.7±18.62)μg·h-1·m L-1,(1.37±0.14)mg·L-1,(68.99±5.24)h,大黄酚固体分散体组的AUC,Cmax,Tmax分别为(1 210.0±56.32)μg·h-1·m L-1,(8.17±0.94)mg·L-1,(38.42±2.78)h,统计结果表明大黄酚组与大黄酚固体分散体组的AUC,Cmax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以聚乙二醇6000为载体将大黄酚制成固体分散体后能显著提高大黄酚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4.
妇炎康灌肠剂中芍药苷在家兔体内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测定妇炎康灌肠剂有效成分芍药苷的药动学参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单剂量ig与灌肠给予家兔妇炎康灌肠剂,用HPLC测定血浆中芍药苷的浓度,用3p97程序拟合药物浓度-时间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ig给药后,血浆中未能检出芍药苷;直肠给药后,芍药苷在家兔体内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药动学参数为:ka为3.190 9 h-1,ke为0.943 8 h-1,t1/2(ka)为0.217 2 h,t1/2(ke)为0.734 4 h,Tmax为0.542 1 h,Cmax为0.542 1 mg·L-1,AUC0-4 h为9.260 2 mg·L-1 h-1。结论:与ig给药比较,妇炎康灌肠剂经直肠给药后其主要有效成分在家兔体内吸收更加迅速、完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癫痫清颗粒中β-细辛醚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用HPLC法测定大鼠体内不同时间的β-细辛醚的血药浓度,用DAS软件进行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建立了用HPLC法测定β-细辛醚血药浓度的方法,大鼠口服癫痫清颗粒后,β-细辛醚在体内的药时过程为线性动力学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t1/2:8.238 h,Cmax:1.88 mg·L-1,Tmax:0.167h,AUC0-t:2.467mg·h-1·L-1,AUC0-∞:3.32 mg·h-1·L-1。结论实验方法简便、快速、灵敏,血浆中内源性物质及复方中各组分药物不干扰测定,可为癫痫清颗粒临床和量化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类叶升麻苷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类叶升麻苷血药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并探讨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SD大鼠6只,灌胃类叶升麻苷150 mg·kg-1后,于不同时间点采血,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血药浓度变化,并用DAS2.0软件拟合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类叶升麻苷血药浓度的回归方程为Y=3.509 8X-0.096 8,r=0.996 8,在0.125~2.5mg·L-1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回收率均大于85%,日间及日内精密度的RSD均小于15%,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大鼠灌胃给药150 mg·kg-1的类叶升麻苷后,血浆中的类叶升麻苷的药时曲线呈二室开放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Cmax,t1/2α,t1/2β,AUC0-t,AUC0-∞,CL/F,V/F,Ka分别为0.361 h,1.126 mg·L-1,0.759,4.842 h,3.134,3.766 mg·h·L-1,87.089 L·h-1·kg-1,207.704 L·kg-1,6.345 h-1。结论:建立了类叶升麻苷血药浓度方法,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该药的体内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7.
川芎嗪、阿魏酸及其配伍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川芎嗪与阿魏酸及其配伍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方法:24只SD大鼠,分为川芎嗪20 mg.kg-1组、阿魏酸20 mg.kg-1组、川芎嗪20 mg.kg-1+阿魏酸20 mg.kg-1组,灌胃给药,采用HPLC测定血浆中的药物浓度,DAS2.0程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川芎嗪单独给药时tmax0.5 h,t1/20.856 h,MRT1.321 h,AUC 5.112μg.h-1.L-1,Cmax2.834μg.L-1;合并给药时tmax0.583 h,t1/237.901 h,MRT3.798 h,AUC4.097μg.h-1.L-1,Cmax1.571μg.L-1。阿魏酸单给药时tmax0.083 h,t1/21.024 h,MRT1.324 h,AUC 1.581μg.h-1.L-1,Cmax1.492μg.L-1,合并给药时为tmax0.6 h,t1/27.860 h,MRT2.894 h,AUC 1.984μg.h-1.L-1,Cmax1.03μg.L-1。结论:川芎嗪和阿魏酸合并用药,2种组分在药动学方面可相互影响,2种组分的半衰期与平均驻留时间均延长,具有缓释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中成药》2017,(8)
目的比较黄连Coptidis Rhizoma提取物中盐酸小檗碱及其单体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家兔分别灌胃盐酸小檗碱和黄连提取物后,HPLC法测定血浆中盐酸小檗碱的质量浓度,拟合药时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黄连提取物中盐酸小檗碱在1.25 h即达到血药浓度最大值,入血速度快于其单体,而且前者AUC0~∞、AUC0~t、Cmax、t1/2高于后者,Tmax也更短。结论黄连提取物中其他生物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盐酸小檗碱的吸收。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欧前胡素在大鼠血浆、肝脏中的药动学.方法 大鼠单剂量灌胃给予欧前胡素后,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内大鼠血浆、肝脏中的欧前胡素.色谱柱为Phenomenex Gemini C18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65:35,V/V),UV检测器,内标为醋酸氟轻松.结果 欧前胡素血浆的t1/2(β)=5.893 h,Tmax=0.667 h,Cmax=5.026 mg·L-1,V1为28.238 mL·kg-1,CL为3.3212 mL·h-1·kg-1,AUC0-t为13.947 h·μg·mL-1,AUC0-∞为18.246 h·μg·mL-1;欧前胡素肝脏组织t1/2(β)=5.935 h,Tmax=0.667 h,Cmax=1.2μg·g-1,V1为112.512 mL·kg-1,CL为12.893 mL·h-1·kg-1,AUC0-t为3.678 h·μg·mL-1,AUC0-∞为4.700 h·μg·mL-1;结论 欧前胡素口服给药后迅速进入血液、肝脏,消除也较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花椒与青椒的急性毒性以及口服给药后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差异.方法 采用简化几率单位法,计算花椒与青椒的LD50,并比较二者的急性毒性;采用药物累积法,以死亡率为指标测定花椒与青椒的表观药动学参数,并比较二者的差异.结果 花椒的LD50为(51.14±4.47)g·kg-1;青椒的LD50为(78.02±6.86)g·kg-1.花椒、青椒口服给药后体存量的表观药动学过程均符合一室开放模型;花椒主要的药动学参数为t1/2=1.321 h,AUC(0-t)=102.015 g·h-1·kg-1,Tmax=0.500 h,Cmax=46.720 g·kg-1;青椒主要的药动学参数为t1/2=0.607 h,AUC(0-t)=83.561 g·h-1·kg-1,Tmax=0.250 h,Cmax=75.050 g·kg-1.结论 花椒与青椒的LD50与体内药动学过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花椒的毒性大于青椒.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丁香苦苷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丁香苦苷单体两种给药途径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考察丁香苦苷单体口服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和灌胃给予丁香苦苷水溶液,采集血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静脉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为2.41min,T1/2β为15.38min。灌胃给药后丁香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Cmax为17.91min,T1/2(α)为9.642min,T1/2(β)31.748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9%。结论:丁香苦苷单体经口服和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给药后,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13.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5.
病性的变化和转化以及疾病的传变是中医病理学的2个核心问题。它们可分别从阴阳五行数学的公理1和公理2、3得到圆满的解释。病性变化,其症结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病性转化,其症结则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正负号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脘痛证候的量化诊断规律。方法:以因子分析方法对808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因子分析从胃脘痛临床症状中提取12个因子,分别代表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肝胃气滞、气阴两虚、胃热炽盛、胃阴亏虚、肝胃郁热、脾胃气虚等8个证候,同时对各个证候进行量化。结论:因子分析所得的胃脘痛的常见证候分类及量化诊断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成立以来,确立了以中医综合治疗结、直肠癌为主攻方向,不断探索具体治疗方法和建立系统评价体系的成长历程。他们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结直肠癌专病建设组长单位,牵头联合全国26家医院以及挪威国家补充替代医学研究中心,进行的中医结直肠癌的诊疗方案的验证工作,牵头制定《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以及探索建立辐射社区医院的结直肠癌中医三级防治网络等工作,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具有典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中医学科建设与学科带头人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沿革回顾,提出了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总体构思,指出要发展一个大的一级学科,首先要有教育,这是发展学科的基础;其次是科研来提高教育水平,并指导临床;再次是临床;三者缺一不可。同时提出了学科带头人应具备的条件及如何培养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19.
胡方林 《中医教育》2010,29(1):37-39
传统的闭卷考试不能很好地反映方剂学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试行了以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改革,考试成绩由笔试、机试、平时3个方面组成。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带动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全面进行。  相似文献   

20.
六经皆有咳嗽,寒热皆可致咳,治疗上不可拘于一理一方,当穷究其机,辨证施治,方能事半功倍。以六经辨证为纲,分析《伤寒杂病论》对咳嗽的有关论述,以期提高咳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