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行人工耳蜗植入术25例,男16例,女9例,1-36岁,其中语前聋24例,语后聋1例,语前聋中经CT和MRI证实Mondini畸形1例,前庭导水管扩大3例,耳蜗部分骨化1例。术前行听力学检查,短声ABR阈值均>100dB,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未引出,经乳突后鼓室径路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植入24型K、M型人工耳蜗(澳大利亚产)11例,24contour型14例,术后1月开机调试及跟踪随访。结果:25例均一次植入成功,2例术中脑脊液涌出,包括Mondini畸形、前庭导水管扩大各1例,3例术后出现轻微眩晕,5d后消失,出院前行X线耳蜗电极定位,电极均在耳蜗内,开机调试后患者均能听到声音。结论:为保证植入手术的成功,除手术前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外,术中正确处理相关情况也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人工耳蜗植入术1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相关问题 .方法 2 0 0 0 - 12 / 2 0 0 2 - 0 3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13(男 5 ,女 8)例 ,年龄 2~ 18岁 .其中语前聋 11例 ,语后聋 2例 ,先天性聋 8例 ,药物性聋 5例 ;所有病例无遗传史 ,有高热病史 2例 ,脑膜炎病史 1例 ,腮腺炎病史 2例 ;11例术前有超过 1a的正规语训及大于3mo的助听器配戴史 ,2例未经正规语训及配戴助听器 .术前听力学检查 2 6耳中 2 5耳 ABR>10 0 d B、1耳 >90 d B,鼓室图均为 A型曲线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未引出 .双侧半规管麻痹 2例 ,颞骨薄层 CT扫描耳蜗畸形 2例 .所有患者均行右侧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术中面神经监测 .其中植入澳大利亚Neuclear2 4型人工耳蜗 10例 ,奥地利 Med4 0 +2例 ,美国Clarion人工耳蜗 1例 ,患者术后 1~ 1.5 mo开机调试及跟踪随访 .结果 耳蜗植入成功 12例 ,1例因耳蜗硬化电极未能全部植入 ,8例术后 3d有轻度眩晕 ,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 .开机调试后所有患者均能听到声音 .术后随访 ,已有 3例入正常学校上学 .结论 根据不同类型的人工耳蜗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讨论了手术相关问题及术后电极定位等 .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合并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的有关问题.方法 分析我科在2006~2007年对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合并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6例进行的人工耳蜗植入术.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的植入了Nucleus 24型人工耳蜗,电极植入鼓阶顺利,经开机调试一月后,声场测听(啭音)言语频率平均听阈达35 dBSPL.结论 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合并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是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术后听觉效果和NRT反应阈等同于一般的耳蜗植入患者,其语言康复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的特点并比较植入不同机器后听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以接受Nucleus N24和Clarion S人工耳蜗植入的47例语前聋儿童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2组在手术操作中的不同点,并采用Nottingham大学听觉活用进步教育听力进程评价体系(LIP)探讨研究2组患儿在术后不同时期的听功能变化。结果Nucleus N24组手术损伤小,Clarion S组插入电极的比率高;2组在术前及开机3,6,12个月时的LIP平均得分Nucleus N24组为(8.5±9.9),(35±8.6),(39±2.4),(40±2.9)分,Clarion S组为(5.6±6.5),(28.1±13.4),(34.4±9.2),(39.8±3.5)分。开机后的最初3个月听功能显著提高,3~12个月时提高稍缓慢。结论开机1年后Nucleus N24组和Clarion S组的听功能都接近满分,语前聋儿童接受人工耳蜗植入后听功能可获得不同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5.
人工耳蜗植入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通过对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病人临床资料的分析与评估,探讨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选择、手术方法和技巧对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临床疗效的影响。②方法 13例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病人,经乳突 面隐窝入路行Nucleus 24导或Clarion C1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前行听力学和影像学评估,并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后1月开机调试。语前聋8例进行了3~19个月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对所得临床资料进行分析。③结果 13例耳蜗电极全部成功植入,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 2 周颞骨 X线摄片证实电极位于耳蜗内。术后1月开机调试,13例全部恢复听力。1例语后聋病人仅经简单语言训练即可对话与电话交流,11 例语前聋病人经训练均获得不同程度的听觉言语康复,1例因年龄过小,暂不进行语言康复训练。④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术为治疗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常规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主要适应证为任何年龄的语后聋、语前聋儿童和部分青少年。术前准备、听力学和影像学评估是人工耳蜗植入术成功的重要前提,而术后调机以及系统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则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人工耳蜗植入是治疗重度感音性耳聋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我院从2002年2月至2004年4月间,采用澳大利亚Cochler公司产的Nucleus 24M及Nucleus24Contour(弯曲极)成功地为24例聋者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任何意外及并发症.现将手术配合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言语恢复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4例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术前进行智力、听力学、影像学检查,配带助听器评估,并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经乳突-面隐窝进路行人工耳蜗植入术,记载术中情况,术终测电极电阻,术后1个月开机调试,语前聋者进行听觉语言培训,术后追踪随访疗效满意度和言语可懂度,对所得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3例耳蜗植入手术一次成功,1例电极移位二次手术成功,术后暂时性面瘫2例、眩晕1例,两周X线颞骨拍片证实耳蜗电极位于耳蜗内,1个月开机调试,全部病例获取听力。3例语后聋患者听觉言语恢复,其他语前聋患者均行半年以上的听觉语言培训,随访4—6年,半开放式言语识别率〉80%,全部患者及家属达到术前的期望值。结论人工耳蜗是治疗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及全聋的有效方法,术后效果主要与人工耳蜗植入时的年龄、术前听力与言语基础、听神经及其传导功能、智力、植入电极在规定的部位、术后调机与康复的有效性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术后效果评估。方法 11例患者均采用经面神经隐窝入路多道人工耳蜗植入,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患者年龄326岁,语前聋8例,语后聋3例,左耳2例,右耳9例。结果 11例人工耳蜗电极均成功植入,达到了100%的手术成功率,术后X线检查人工耳蜗电极位置均在耳蜗内,纯音听力水平平均达到了3045 dB SPL。随访6个月2年听觉及语言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术前认真的听力学和影像学检查是保证手术成功和达到良好听力恢复的首要前提,手术技巧及方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而术后调机及言语康复训练则是人工耳蜗植入效果的保证。多道人工耳蜗植入是治疗极重度耳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术后效果评估。方法 11例患者均采用经面神经隐窝入路多道人工耳蜗植入,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患者年龄3~26岁,语前聋8例,语后聋3例,左耳2例,右耳9例。结果 11例人工耳蜗电极均成功植入,达到了100%的手术成功率,术后X线检查人工耳蜗电极位置均在耳蜗内,纯音听力水平平均达到了30~45 dB SPL。随访6个月~2年听觉及语言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术前认真的听力学和影像学检查是保证手术成功和达到良好听力恢复的首要前提,手术技巧及方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而术后调机及言语康复训练则是人工耳蜗植入效果的保证。多道人工耳蜗植入是治疗极重度耳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多导人工耳蜗植入在6例语前聋儿童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导人工耳蜗植入对重度感音性语前聋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对6例极重度感音性语前聋儿童植入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生产的Nuclus24型人工耳蜗,术后1个月开机,结果:6例语前聋儿在接受人工耳蜗植入后均获得听力,听阈平均提高到33.33分贝听力级(dBHL),双音节词言语辨别率(SDS)术后6个月听平均28.33%,听加唇读平均61.6%,术后12个月(SDS)听平均51%,听加唇读平均73.8%,比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多导人工耳蜗植入对恢复极重度感音性语前聋儿童的听觉是有效的,植入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1.
Nucleus24型人工耳蜗植入后的电极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访耳蜗植入后出现蜗外电极或坏损电极的情况,评价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的有效性。方法:1998年6月至2002年8月53例Nucleus CI24M型耳蜗植入者,在术中及术后映射调图时进行电极阻抗测试,确定有无电极坏损及其坏损时间。开机时拍摄耳蜗位X线平片,确定电极是否完全植入。分析手术过程和术者经验对电极有效性的影响。结果:电极出现坏损的比例为13.2%,电极在术中插拔两次以上而造成电极坏损的危险度为0.4656。4年累积生存率达96.2%。不完全植入的比例为15.1%,其中又以耳蜗形态异常者居多(7/11)。结论:Nucleus CI24M型植入体在开机1~4年内的可靠性较高。电极序列在术中插拔两次以上,是导致电极坏损的主要原因。患者耳蜗的纤维化、畸形以及术者经验等因素可能导致电极不完全插入。  相似文献   

12.
人工耳蜗植入进路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乳突切开后鼓室进路并与无乳突切开外耳道进路比较.方法:经乳突切开后鼓室进路人工耳蜗植入24例,术前常规行颞骨高分辨率CT、MRI检查,均为中耳及内耳结构正常,乳突气化良好病例.结果:人工耳蜗植入24例全部成功.1例病人术中鼓索神经切断.没有出现面神经麻痹、外耳道或鼓膜穿孔.结论:经乳突切开后鼓室进路人工耳蜗植入方便安全,疗效稳定,并发症少,应是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3.
神经反应遥测技术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阳  邱建华  查定军  高磊  韩丽萍 《医学争鸣》2003,24(23):2175-2176
目的:通过分析18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应用神经反应遥测(neural response telemetry,NRT)技术辅助调机,确定行为反应阈值(T-level,T级)和最大舒适级(c-level,C级),试图为幼儿、合并其他残疾或不能配合调试的植入估计行为反应T,C级提供依据.方法:受试对象为使用Nucleus CI24M或Nucleus CI24RCS型多导人工耳蜗系统的18例患,测试软件为NRT3.0版本,硬件包括计算机、IF5卡、调试控制台(processor control interface,PCI)及多导人工耳蜗系统.NRT阈值的测试采用单极刺激方式分别测试每一例患的奇数电极.T,C级行为测试均于同日进行.结果:18例患的180个电极的波形检出率为85%,所有电极的NRT阈值均大于T级,NRT阈值超过C级的电极占22%,NRT平均阈值介于T级和C级的均值之间.结论:NRT技术可以客观反映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有效性,而且为不能配合调试的患提供了估计T级和C级的参考值,提高了调机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血糖波动及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118例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和54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另选取同期该院46例健康体检者。比较3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清Gal-3水平;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24 h血糖、血糖波动幅度及血清Gal-3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病情严重程度与24 h血糖、血糖波动幅度及Gal-3的关系;随访1年,统计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因素,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24 h血糖、血糖波动幅度及血清Gal-3预测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价值。结果 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FBG、HbA1c及血清Gal-3水平较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高(P <0.05);高危组24 h血糖、血糖波动幅度及血清Gal-3水平较中危组、低危组高(P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Gensini分数)与24 h血糖、血糖波动幅度及血清Gal-3呈正相关(r =0.404、0.437和0.526,均P <0.05);随访1年,118例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中共有36例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组患者2支及以上病变支数、FBG、HbA1c、24 h血糖、血糖波动幅度及血清Gal-3水平高于未发生组(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支数[O^R=2.821(95% CI:1.053,7.557)]、24 h血糖[O^R=3.873,(95% CI:1.446,10.376)]、血糖波动幅度[O^R=3.636(95% CI:1.357,9.742)]、Gal-3[O^R=3.442(95% CI:1.285,9.221)]是影响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24 h血糖、血糖波动幅度及血清Gal-3预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72 mmol/L、2.15 mmol/L和11.90 ng/mL,敏感性分别为83.33%(95% CI:0.672,0.936)、80.56%(95% CI:0.640,0.918)和86.11%(95% CI:0.705,0.953),特异性分别为76.83%(95% CI:0.662,0.854)、65.85%(95% CI:0.546,0.760)和63.41%(95% CI:0.522,0.738),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0(95% CI:0.761,0.901)、0.775(95% CI:0.689,0.847)和0.813(95% CI:0.731,0.879),三者联合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AUC分别为80.56%(95% CI:0.640,0.918)、97.56%(95% CI:0.915,0.997)和0.949(95% CI:0.892,0.981)。结论 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血糖波动及血清Gal-3影响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两者均可作为预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动态观测突发性聋 (突聋 )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变化 ,以探讨突聋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对 2 6例 (30耳 )突聋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比较。结果 :当突聋患者听力下降至 40dBHL以下时 ,血浆内皮素含量明显增高 (P <0 0 1) ;突聋伴有头晕的患者其血浆内皮素含量明显高于单纯突聋患者。结论 :血浆内皮素升高 ,可能是突聋的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突发性聋的发病机制,测定和比较了24例突发性聋病人治疗前后的血浆内皮素 1(ET 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变化。发现:治疗有效组治疗前血浆ET 1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P<0.05),而CGRP水平则明显低于治疗后(P<0.01)。提示:ET 1升高和CGRP降低可能是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暴震性耳聋的听力学改变,指导临床积极治疗。方法:对84例爆震性耳聋行纯音测听及声阻抗测定。结果:感音神经性及混合性耳聋分别占33.3%和33.9%;听力曲线以水平下降、斜坡下降和陡坡下降为主;鼓室功能曲线“A”型占多数达58.9%;蹬骨肌反射同侧刺激引出同侧占58.3%,对侧刺激引出同侧占44%。结论:爆炸冲击波和脉冲波对内耳损伤严重,呈不可逆改变;对中耳结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皖北地区耳聋病人常见的基因突变位点,阐明该地区耳聋的遗传病因学。方法:采集189例耳聋病人临床信息及外周静脉血2 mL,对GJB2、SLC26A4、线粒体(mt)DNA12SrRNA及GJB3 4种常见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89例病人中,其他疾病引起的耳聋27例,突发性耳聋29例,均未检测到突变位点;非综合征性耳聋(NSHL)病人133例,其中检测到基因突变55例(41.35%)。常见的突变基因依次为:GJB2(24.81%)、SLC26A4(12.03%)和mtDNA12SrRNA(6.02%)。常见的突变位点为235delC、IVS7-2A>G和1555A>G,其等位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35.45%、20.00%和11.82%。结论:皖北地区NSHL病人中GJB2突变比例最高,为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其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为235del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